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入文本

【 中图分类号 】 6 3 2 G 2 .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0 1 4 2 ( 00) 1 22— 1 10 — 18 2 1 1 —06 0
《 文 课 程 标 准 》 出 : 阅读 教 学 是 学 生 、 师 、 科 书 编 者 、 语 指 “ 教 教 文 比 , 惟 妙 惟 肖的 拟人 等 。这 些 优 美 规 范 的 语 言可 谓 文 章 中 的精 致 之 有
“让 学 生 与 文 本 对 话 ”, 先 要 唤 起 他 们 学 习语 文 的兴 趣 , 就 需 品读 课 文 : 首 这 有 序 ” 词 ) 哪 句 话 又 解 释 了“ 调 有 序 ” 一 , 协 这个 词 ? 让 学 生 走 进 文 本 , 文 本进 入 学 生 心 里 。 让 教 师 悉 心 创 设 情 境 , 以使 学 生 产 生 “ 读 期 待 ”, 一 种 迫 切 求 可 阅 是 3 2 引领 学 生 以前 面 的 、 面 的 、 同 学 、 同 学 等 不 同 形 式 反 . 后 男 女 知 的心 理 状 态 , 引 发 学 生想 象 力 、 活 思 维 力 、 发 创 造 力 的 重 要 因 复读 “ 面 的抬 起 脚 来 , 面 的紧 跟 上 去 , 踏 的声 音 像 轻快 的音 乐 ” 是 激 诱 前 后 踏 。 素 , 体 验 的 前 奏 , 创 新 的需 求 。教 师 要 创 设 的 情 境 , 课 堂 教 学 中 引导 学 生 想 象 踏 踏 的声 音 从 远 处 传 来 的 迷人 意境 。 是 是 在
生 , 象 不 到 木 船 的 摇 橹 声 唤 醒 小 镇 后 的恬 静 美 。 在 教 学 中 , 师 便 (自由练读 , 想 教 指读 。播 放 搭 石 主 题 画 面 , 乐 创 设 情 境 引读 ) 论 是 晨 配 无 可利 用 课 本 中 的插 图 、 绍 水 乡 的 图 片 、 像 等 手 段 再 现 水 乡 小 镇 的 曦初 露 之 际 , 是 夕 阳 西下 之 时 , 行 人 … … ( 接 读 ) 论 秋 风 习习 , 介 录 还 一 生 不 美 丽 , 学 生 通 过 直 接 的感 知 了 解 改革 开 放 后 的 江 南 水 乡 , 他 们 通 落叶 纷 飞 , 是寒 冬腊 月 大 雪 飞 扬 , 见 一行 人 … … ( 接读 ) 让 使 还 只 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第一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师生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至关重要的。
也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本身还没有深入走进文本时,就照着教参讲课。
教师让学生抄写文章的中心和段意。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鸭子听雷……新课程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学生才能发现自我的价值、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一、教师潜心钻研文本,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潜心钻研文本,首先走进作者的情感、思想、心灵,充分和作者对话,让“文本”感动你、让“人物”感动你、让“作者的心灵”感动你……只有你被“文本”感动了,你才能成为引导“感动学生”的桥梁,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点拨、拓展,才能更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记得我第一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时,内心并没有被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相反我倒觉得他的穷困潦倒是由于他的“愚”所导致的。
由于我不能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结果在课堂上我机械的按照教参进行讲解,针对考试出了几道常见的问答题,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工匠”,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学生们也成了忠实的“听记”者。
导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基础环节,防“肢解”与“架空”分析)
辨别文体 (2)辨体析题
认识文章形式 语言结构
解析标题 象征、比 喻义 关键字或 题眼
加深 内容理解
(对文章内容、形式的全面审视, 认读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加深)
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去掉或替换红色词句,再与原文比较。)
小结: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符合人物的身 份,服务于人物的性格。 例1: 进来一位青年教师,头上长着头发,戴 着一副眼镜,上身穿着一件衬衫,脖子上系 着一条领带,下身穿着长裤,脚穿一双皮鞋。 个子中等,圆脸.皮肤黑白一般,长得有点 胖。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
小结:从不同角度选材,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 侧面。 写人的文章中,事件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因此不要求事件的完整性,只要能表现人物 的思想性格就行了。 布置作业:课外收集一些人物描写的文章或语段, 整理在摘抄本上。
结合本课想一想:怎样 才能写好一个人物呢?
3、复读式: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
单篇文章的复读 单元复读
(三)梳理文章内容:
1、按“什么”、“怎样”、“为什么”三个问题的顺序 梳理文章内容(师提示) 2、学生发表见解可将意见分歧作为思考对象,作 为教读课上要解决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在练习本上完成复述整理任务。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初读感知----字词、工具书的使用
自 读 步 骤
辨体析题----解析标题内容 定向问答----基本完成理解 深思质疑----理解加深 复述整理----梳理心得,查补疏漏
(二)检查自读:
语文课解读文本的“三从四得”

:
教 材 是 编 者 根 据 课选 出 来 ,根 据 一 定 的 编 排 理 念 组 合 而 成 的 。所 以 , 教师 还应 从编 者 的视 角解读 文 本 , 认 真 揣 摩编 者 对本 册教材 、 单元 、 课文 、 练 习的编 排 用意 , 在 具 体 的教学 中才能做 到 心 中有本 , 游 刃 有 余 。例 如 , 人 教 版 教 材 一 至 六 年 级 均 以 专 题 编 排 ,教 师 解 读 文 本 时 就要 有 专 题意 识 , 如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 珍 惜生 命 、 热 爱 祖国、 热 爱科 学 等 , 力争 把专 题意 识 落实到 语 言这 一载 体, 根 据课 文 特 点 、 课 型特 点 , 凭 借语 言 文 字 , 在理解 、 积 累和运 用 中进 行专题 教 学 。
从 读 者 的 视 角 感 知
0 . 0 . | l _ 学 会 换 位思 考 : 如果 我是学 生 , 我 会 对 什 么 样 的 问 题 感
兴趣 , 我 现在 急于 想 了解 的是 什么 , 根 据学 生的 需要 去 寻找突 破 口 , 用 问题 激发 学生 的探 究意 识 , 这样 学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被 调 动 起 来 了 , 就 会 认真地 去 看文 本 , 钻到
中 , 应 首 先 站 在 读 者 的 角 度 ,以一 种 平 静 的心 态 、 新 鲜 的感 觉去 触 摸 文 本 , 用 心 灵和 文本 对话 、和作 者对 话 。先 看 参 考 书 或 有 关 教 学 资料 , 或 多或 少 会 吸 收 现 成 结论 , 在 条框 束 缚 中解 读 文 本, 难 以 扑捉 到珍 贵 的 阅 读 第一感受 , 难 以 彰 显 阅 读 主
体 的作 用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我们语文教学 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 , 能使每一位学
生 的 个 性 得 到充 分 张 扬 , 让 他 们 享 受 学 习语 文 的乐 趣, 感 受 到 自己 的智 慧 和力 量 。 因此 , 在 实 现 课 堂 对 话之前 , 唤 醒他 们学 习的 兴趣 就显 陶渊明的不慕荣利 、 率 真放 达、 安贫乐 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 , 相反我倒觉得他 的
… …
此 时此刻 , 有多少心中的话要 急于倾诉 、 有多少
情感 要 急 于表 达 、 有 多 少思 想需 要 碰 撞 … … 自然 而 然
涉及的链接人物“ 黔娄 ” 和“ 颜 回” 的故事 , 使我真正体
会 到 了“ 隐者” 的高 尚情操 。带着 这 种感 动 来备 课 、 带
地 就 引 领 了学 生走 进 文 本 , 走 进 了 朱 自清那 颗 思 父 、
念父 之 心 。
着这种钦佩来找课堂的切入点 、 带着这种对人生的体
三、 引导 学 生体 昧和 推 敲 文本 中的 重要 语 句是 学
I 教学研究 囊 I
生 走进 文本 的 关键
阅读 教 学 , 要 回归文本 , 回归
语言 , 精读少讲 , 深入文本 , 这样才 能体 味语 文的味道 。教学 中老师 应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 语 段深入走进文本 。如我在讲《 五柳 先生 传》 时, 紧扣文本关键 性语句 问道 : 为什么五柳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 ?亦不 详其姓 字?难道 他都不
掘 文本 价 值 的意 义上 来 说 , 教 师 的备 课应 该 是一 次 自 我 价 值 实 现 的过 程 , 也 是 教 师 个 人 与 文 本 生 命 的 对
话。
生在 阅读 中受到情感熏 陶、 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 审美
巧借想象,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巧借想象,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所谓想象,就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过程,在学生对语言文本的解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原因在于,文本解读是学生调动已有认知经验,凭借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展开个性解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不由自主地在头脑中对文本展开想象,形成相应的某种意境,而且还会自觉地“因境生情”、“由境生感”,获得对文本更为本质的理解和解读、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感悟文本内在意蕴呢?一、展开再造想象,想象中再现文本意境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再造想象,是指让学生依据文本的描述,在大脑中展开想象,将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再现文本中的某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整体感知文本所描述的情景或意境,让学生在这一意境中进一步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文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写道:“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青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为了让学生理解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我让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本所刻画的意境。
我这样进行引导: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情景?你感受到庐山的云雾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在想象中再现庐山云雾的意境,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变化无穷。
二、借助情境创设,想象中走进人物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能触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对文本进行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同时,从更深的层次来讲,情境创设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想象,想象主人公在当时的情境中可能在做些什么,心中又在想些什么,由于学生置身其境,展开的想象也就并非信马由缰、不着边际的,而是切合实际、洞察人性的。
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 2 新 校 园下旬 4・
众多 , 学生对语文的学 习存在一种隔膜感 , 教师提出问 Nhomakorabea后 ,
学生好象漠不关心 , 很难进入到文本 的探究 , 逼得教师只好 通过讲解来完 成教学任 务 , 现代教育的精神难 以落实 , 师 教 们陷入很大的困惑 , 这也是眼下语文课高耗低效备受指责的 原因之一。 如何解决这 一教学难题 呢? 作为一线教师 , 根据个 人多年反复地探索 , 认为可通过 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
新 校 嘲 沧版
X XayaIIra 洒 i I” 』】 n o J jJ B
教学实践
怎样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王 兆丹
( 枣庄市第二 十八 中学 , 山东 许多语文教师发现 : 由于思维 的惰性 , 加之学习科 目的 枣庄 270 ) 7 30
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 然后引导学生先来解决这些小而易 的问题, 最后再通过归纳 , 得到对原问题答 案的圆满认知 。
这样一归类 , 再通过举例 , 学生理解就比较透彻 了, 比较 容易对号入座并加 以判断分析 了, 教学效果 自然非常明显 。
作者写列宁格勒 的树的意图何在?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这几个 问题正是因为做到了既精练又环环相扣 , 以能够一 所 石激起千重浪 , 荡起学生无 限丰 富的思维涟漪 , 学生讨论热 烈, 思维流畅 , 回答漂亮 , 收到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 相机诱导 , 循循善诱 教师课 堂上提出的问题 ,有时可能因为概括性过强 , 而 让学生产生蜀犬吞天之困惑。这种时候 , 最恰 当的方法就是 教师的点拨启发 , 而不是直接呈示现成 的答案给学生。一般 的做法是顺着问题解决 的方向 , 将原问题适当分解 成几个小
.
教学问题是贯穿学生思维 的纽带 , 但仅有纽带未必就能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是主体间的对话,是主体间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章(作者)双向运动的一种阅读反应过程。
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碰撞! 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抒发,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对此我有几点浅见。
一、抓住兴趣点切入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创设好的情境是能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前提。
在上学期,我在区里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中,到村小上了一节课,执教的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
在备课之初,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那种内在美深深地感染了。
如何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如果生硬的灌输给他们,势必学生的理解会是穿衣戴帽式的,只限于表面,不会扎根内心。
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唤醒他们的心灵。
因此,首先在导课时,我便注意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切入文本。
我问学生“你们怎们理解美丽,在你眼中什么是美的?”居里夫人的美为什么能跨越百年?从学生们熟悉的话题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走捷径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
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师生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至关重要的。
也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本身还没有深入走进文本时,就照着教参讲课。
教师让学生抄写文章的中心和段意。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鸭子听雷……新课程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学生才能发现自我的价值、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一、教师潜心钻研文本,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潜心钻研文本,首先走进作者的情感、思想、心灵,充分和作者对话,让“文本”感动你、让“人物”感动你、让“作者的心灵”感动你……只有你被“文本”感动了,你才能成为引导“感动学生”的桥梁,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点拨、拓展,才能更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记得我第一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时,内心并没有被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相反我倒觉得他的穷困潦倒是由于他的“愚”所导致的。
由于我不能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结果在课堂上我机械的按照教参进行讲解,针对考试出了几道常见的问答题,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工匠”,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学生们也成了忠实的“听记”者。
虽然我的生硬讲课应付了常规考试,可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感到我误人子弟了:我没有走进文本、我更没有走进学生,我的那节语文课,学生的思维是静止的,从他们呆滞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我已经深刻领悟到研究文本的重要性。
我首先查阅了有关陶渊明的所有资料,不得不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深深叹服,又广泛阅读了有关课文所涉及的链接人物“黔娄”和“颜回”的故事,使我真正体会到了“隐者”的高尚情操。
带着这种感动来备课、带着这种钦佩来找课堂的切入点、带着这种对人生的体验走进课堂,我觉得我走进的是生命课堂、是高尚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
所以我要说,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因此从挖掘文本价值的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备课应该是一次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人与文本生命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
通过对话,能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在实现课堂对话之前,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堂上积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充满体验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那无疑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互动、情感互动、思想互动,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真正充满生命律动的阵地。
记得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亲那颗拳拳的爱子之心,出示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特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正当学生尽情的体验父爱时,
我还适时播放了《父亲》这首深情的歌: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聆听着催人泪下的歌曲,观看着年迈的父亲艰难攀爬买橘的画面,学生的内心深处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情不自禁的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到了父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不懂事……此时此刻,有多少心中的话要急于倾诉、有多少情感要急于表达、有多少思想需要碰撞……一向不爱发言的李某流着泪说:“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父亲是那么不容易,他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做豆腐、卖豆腐,就是有病了,也不歇息,可我还穿名牌,嫌父亲没能耐……”淘气包王某也哽咽地说:“以前我总嫌父母啰嗦,甚至想过离家出走,可是我现在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他们是多么的爱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课堂的氛围都被浓浓的亲情所萦绕着,我抓住契机披情入境,顺情而教,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了朱自清那颗思父、念父之心。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
三、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文本中的重要语句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关键。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精读少讲,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
教学中老师应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语段深入走进文本。
如我在讲《五柳先生传》时,紧扣文本关键性语句问道:为什么五柳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难道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吗?更为奇怪的是他怎么连自己的姓字都不知道呢?中国古代大凡有学问的人都有“字”和“号”吗?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
“那么五柳先生为什么没有?”学生们不做声了,绞尽脑汁也回答不上来。
我见时机成熟,马上出示陶渊明的生活背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并讲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时学生们立即纷纷举起了小手:“是因为陶渊明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个憎恶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人”“说明陶渊明的做法与世俗格格不入”“这说明陶渊明是一个独特的人,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这更是陶渊明不慕荣利的表现”……面对着学生们的回答,我知道学生们在我的不着痕迹的引导下、在认真揣摩文本语言的探究中,已经走进了文本,学生的心灵已经和陶渊明的心灵碰撞出了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带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教师就要把着眼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在咀嚼语言、品味语言中感悟文本、感悟生命,实现学生心灵的远游。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闪动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