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合集下载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语文课堂是学生们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而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热爱语文,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就需要教师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们打开认知的大门,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感悟生命的真谛。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需要教师们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生动化。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包括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了民间故事、寓言故事、诗歌、歌曲等。

教师们在教学中应注重选择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音频,让学生们观看和聆听语言文字的美妙,激发他们对语文的情感投入。

教师们还可以引入趣味性教学方法,比如通过讲故事、游戏互动等形式,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喜欢的学习场所。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需要教师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教师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力量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生百态、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生活和人生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教师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日常用语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并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需要教师们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鼓励他们多加想象和创造,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需要教师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凸显教材功能 感受生命真谛

凸显教材功能 感受生命真谛

关键 词
生命教育 ; 价值 ; 意识 ; 灵性 ;经历 、 活环境 等 的局 限 , 生
特感 悟 ,是一篇对 生命 的颂 歌 。这 篇充满哲 理 的散 文, 通过 “ 飞蛾求 生 、 苗抗 争 、 听心跳 ” 瓜 倾 三件小 事 , 传 递着作 者对生命 的思考 。我引领 学生在 和 文本 的
小 学 生对 生命 的感 悟 , 对人 生 价值 和 意义 的认识 是 肤浅的、 抽象 的 、 模糊 的 。现行 课标语 文 教材对 生命
教 育 给予 充分 的关注 , 人 了一批 有 关 生命 话题 的 编 课 文 。从 教材 内容看 , 这些 文 章是 对 学 生进 行 生命
教 育 的生 动 范例 , 中浸 润着 丰 富 的人 文情 怀 和深 文 刻 的哲理 意 味 , 为语 文教 学 提供 了尊 重 生命 伦 理 教 育 的契 机 。以教材 为依据 , 对学 生进行 生命 教育 , 是 语 文 教 师面 临 的一个 新课 题 。 因此 , 语 文科 教 学 在
五 组 的一 篇课 文 , 台湾 女作 家杏 林 子对 生命 的独 是

的 内容 体系 , 建构作 者 、 学生 、 文本之 问 的对话 渠 道 ,
8 ・ 4
就一 定 能充 分把握 教 材 的编 排 意 图 , 唱好 生命 教 吟 育 的主题 曲 。
二 、品析教 材 , 起生命 的 意识 唤
相 关教材 内容 ,创设 一个 感悟 生命 意 义 的多 元互 动
话语境 , 充分展 示文本 中流动 的 、 化 的、 变 起伏 的 、 曲 折 的 、 丽 的情 缘 , 步让学 生感悟 生命 的价 值。 美 逐
解 读 文本 , 感知 生命 的价 值 。从 教材 出发 , 引领 学 生感 受 生命 的跃 动 , 让学 生 在生 动 形 象 的情 景 中 接触 这 个话题 。《 生命 生命 》 课标 教 材第 八 册第 是

做孩子生命中的书香引路人7篇

做孩子生命中的书香引路人7篇

做孩子生命中的书香引路人7篇第1篇示例:做孩子生命中的书香引路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引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书香是最好的营养,而做孩子生命中的书香引路人,更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首先要懂得引导孩子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养,塑造品格。

我们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老师。

我们要在家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孩子见到成年人爱读书、乐读书的样子。

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多出去图书馆、书店,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收获。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虚假信息泛滥,孩子们容易被各种娱乐节目、网络游戏所吸引,导致耽误学习、沉迷网络而不愿意读书。

我们要启发孩子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让他们主动愿意去阅读,愿意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要注重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

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各种类型的书籍,让他们自主选择,激发他们对读书的热情。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要注重对孩子的阅读进行引导和评价。

在孩子阅读过程中,我们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理解书中内容,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也要及时对孩子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做孩子生命中的书香引路人,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阅读知识,耐心、爱心、耐心和耐心。

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收获。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引领,每个孩子都能在书香的海洋里茁壮成长,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品德的优秀人才。

走进文本 感悟真谛——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四年级(下)第五组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文本 感悟真谛——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四年级(下)第五组阅读教学设计
维普资讯
走进文本
感悟真谛
郭根 福
( 苏 省 溧 阳 市教 师 进 修 学 校 ,江 苏 溧 阳 23 0 ) 江 130
人 教 版课 标 教 材 《 文 》 四年级 下 册第 五 语 组课 文 围绕 “ 命 ”这个 主题 ,选 编 了 《 摸 生 触 春天》 《 永生的眼睛》 《 生命 生命》 《 的 花 勇气 》 四篇课 文 ,从不 同角 度反 映 了对 生命 的 思 考 ,抒写 了对 人 生 的感 悟 。 《 触摸春天》一文 ,描写 了一个盲童在花 丛 中用 手 、用 心 来 感 受 春天 美 好 景 色 的故 事 , 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在 自己的内心创造缤纷美 丽 的世界。作者用细腻的笔法 、生动而富有感 染 力 的语 言来表 现 盲童 安静 丰 富 、热 爱生 活 的 内心 世界 ,刻 画 了一个 热爱生 活 、热 爱 自己生 命 、热 爱世 界上 其 他生命 的女 盲 童 的形象 。 《 永生的眼睛》一文 ,讲述 了 “ 我”的母 亲 、父 亲 在死后 捐 献 了 自己的器 官— —角 膜 的 故事 ,作者通过 “我 ’对母 亲捐献角膜不 理 ‘ 解 ,爸爸对 ‘ ’进行教 育 ;爸 爸 的言行 感 动 我 了 ‘ ’ ‘ ’给女儿讲 ‘ ’爸爸的故 事 我 , 我 我 并感 动 了女 儿 ” 的故 事 ,展示 了 “ ” 的父 辈 我 为 了他 人能 够更 好地 生活 ,尽 自己最 大所 能 来 帮助别人延续生命 的美好品德 。 《 生命 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 者 对 生 活 中极 为 普 通 的 “ 蛾 奋 力 挣 扎 逃 生 ” 飞 “ 苗顽 强 地从 墙 缝 里 钻 出来 ” “ 听 自己 的 小 倾 心跳 声 ”等生 活 细节作 了深深 的思 考 ,表 达 了 “ 惜 生命 、决 不 让 它 白自流 失 ,要 让 自己活 珍 得更 加光 彩有力 ”的人 生哲 理 。 《 花的勇气》一文 ,作者在 “ 爱花”—— “ 花 ”—— “ 花 ”— — “ 花 ” 的 过 程 中 。 寻 盼 看 被 小 小 的花儿傲 风 斗雨 的精 神所 感染 ,闪现 出

教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教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教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引言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场所,而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是深入解读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典故或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解读途径文本的解读不应该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解读途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去解读文本,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解读文本需要学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细节,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某个词语的意义、作者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目的等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细致的解读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

五、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深入解读文本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的文本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文学社团或者活动,通过与其他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解读能力。

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谢莎莉

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谢莎莉

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谢莎莉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并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

“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

”这是我们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

要实现此目标,学校和老师就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我校倡导的是:让书香飘满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

依据近几年的阅读教学经验,就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方法指导和评价机制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不但是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阅读,更是适时储备童年精神的阅读。

1、认识自我,从阅读开始当今社会,阅读文字书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学校的教师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是分内事,学生一旦看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

导致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所写内容空洞乏味。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较缺乏之外,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实,小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的间接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

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同样,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2.实现自我,从阅读开始语感是一种能够迅速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是一种语文修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这种语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长期反复阅读积累的结果。

年语文教学总结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

年语文教学总结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

年语文教学总结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今年,我有幸担任语文教师的岗位,负责教授初中学生语文知识。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和美妙。

本文将对我一年来的语文教学进行总结,并探讨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

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包括文学经典作品、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

我注重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推荐、经典名著导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我尝试将文学作品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学之美。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要素,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激发学生创作潜能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在我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

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的观察力与感受力,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创作,培养他们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需要创造积极向上、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我重视课堂的互动和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分享。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作品的尊重与赞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五、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习内容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我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例如举办语文写作比赛、文学讲座、阅读分享会等,为学生提供与文学接触、交流的机会。

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展示能力。

总结一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感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品味文学作品、激发创作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我相信学生成长为有文学素养的人才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新校园XinXiaoYuan读写指导·164·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高平丽(扬州市高邮车逻初级中学,江苏 扬州 225600)摘 要: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解读。

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价值取向。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教学;措施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理解文章的主旨。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心灵的表露。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本,才能明晰作者的意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把握细节,深入解读文本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段描写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因此,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抓住其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的实质,从而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其中对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样子用了几个动作描写:“探”“穿”“爬”“攀”“缩”等动词,从细微之处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意。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通过“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样的人物外貌描写,不仅说明孔乙己经济贫穷,而且还细腻地刻画了孔乙己内心的无奈。

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与特征,更表达了文本的主旨。

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之处,深入解读文本是存在困难的。

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我思考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深入解读。

引发学生自我思考是成功教学的体现,而且这样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设计用“主问题”带动学生思考的形式,并且利用这样的“主问题”把全文的线索串到一起,从而激起学生深层探究文本的兴趣,如“作者为什么对紫藤萝花情有独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郭根福: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1976年开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20余种教育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350余篇。

近几年曾参与人教版小修订版、大修订版、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主持编写并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

钟群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在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缤纷美丽的世界。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盲童安静丰富、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女形象。

《永生的眼睛》一文,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

作者通过“‘我’对捐献母亲遗体的角膜不理解,爸爸对‘我’进行教育;爸爸的言行感动了‘我’‘,我’给女儿讲‘我’爸爸的故事并感动了女儿”的故事,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美好品德。

《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的思考,表现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花的勇气》一文,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材解读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在编排上采用了模块组合的方式,其中“阅读”模块的结构如下:从以上模块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着整体的联系,这个整体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导语”与4篇主体课文之间的整体联系。

“导语”部分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生命”的世界,并对学法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导语”是“纲”,4篇主体课文是“目”,纲举才能目张。

“导语”的“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本组课文的教学必须紧扣“热爱生命”这个主题;二是提示了学法指导的重点,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感受生命的美好。

因此,我们在进行整组教学时,必须处理好“纲”与“目”的关系。

第二,每个模块内部的整体联系。

本组课文采用的是一篇讲读课文带一篇略读课文的编排方式。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讲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让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阅读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第三,课堂与课外的整体联系。

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搜集相关资料,一是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生命主题的理解,二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进入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四年级语文教师必须着力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学段之间衔接联系来看,四年级的阅读教学,既要巩固三年级所学到的阅读基本功,又要完成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任务,同时还要有目的地渗透第三学段(5~6年级)有关阅读的要求,为学生顺利地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那么,在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呢?我们认为可采用“抓住重点不放,兼顾非重点不忘”的教学策略。

所谓“抓住重点不放”,是指凡是要在四年级完成的阅读教学任务,必须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具体落实到各组、各课的教学之中。

所谓“兼顾非重点不忘”,是指三年级学过的阅读基本功要注意巩固,第三学段中相关的阅读教学目标,能在四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的尽可能渗透。

其次,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并开始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

根据四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逐步学会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要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和本组课文的特点,我们可以把第五组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方法,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2.通过抄写、背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善于从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关于“生命”话题的语言材料;3.通过朗读、默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感悟生命的真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促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构想一、系统论原理为指导,充分发挥模块教学的整体功能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模块教学与传统的逐课串讲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

模块整体教学的基本程式为:“整体──部分──整体”。

以本组课文的模块教学为例:本组教学的主题是“热爱生命”,这是整组教学的“整体”,所选的4篇主体课文属于“部分”。

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都必须紧扣“热爱生命”这个主题,在理解了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较回归整体,思考: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二、立足整体,篇篇勾连,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文化主题我们在进行模块教学的整体构思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立足“热爱生命”这个主题;二是要注意4篇课文在课型、学法指导等方面的联系;三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违背三个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案。

下面介绍一种方案的设计思路:1.教师先一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读本组“导语”,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在阴风冷雨中顽强生长的小花……),让学生初步感受生命的美好。

然后引疑激趣:那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相信同学们读了本组课文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听读……)阅读本组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把4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说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热爱生命”这个主题,搜集有关热爱生命方面的故事、美文、图画、诗句、名言等。

第二部分:部分体验,感受生命的文化内涵这个部分的教学,根据课文类型的组合特点可分为以下两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理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的课文内容1.关于《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引导学生通过深入体会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生命的文化内涵。

在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时,一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使用字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二是要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加深对生命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三是要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法、分析比较法、联想法等)。

(3)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可出示以下体会句子含义的片断,启发学生总结其方法。

△我觉得“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两句话的含义挺深。

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

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

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

这个“神奇的灵性”可能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

因为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她的身上一定也是花香浓郁。

她就像一位花仙子,蝴蝶也愿意和她做朋友。

△我觉得“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这句话含义也很深,刚读到这句话时,我想一个盲人的眼前肯定是一片黑暗,内心世界怎么会多姿多彩呢?后来联系上下文中安静的一系列动作,我感到她的内心世界一定是非常丰富的。

△我觉得“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更深刻。

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从她的身上,我体会到: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生活中有许多人历经磨难,但是,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生活,勇敢地向厄运挑战,创造出了许多业绩和奇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他们幸运得多,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

(4)本文课后安排了一篇阅读链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海伦凯勒的发现与安静的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2.关于*《永生的眼睛》一课的教学。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生命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从《触摸春天》一课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词句,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一是可以加深对已学的两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可以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理解《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的课文内容1.关于《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