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2

合集下载

2021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1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上下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开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局部与河道别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探究一风沙地貌考向1 风蚀地貌读某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A.风蚀柱B.风蚀城堡C.风蚀蘑菇 D.风蚀洼地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的形态为蘑菇形,故该地貌为风蚀蘑菇。

2.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A.新疆 B.陕西 C.湖南 D.河南答案 A解析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考向2 风积地貌读某地典型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A.戈壁B.雅丹C.沙漠D.沙丘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的形态为新月形,故该地貌为沙丘。

4.下图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B解析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坡度小;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沙丘的迎风坡坡度和缓,背风坡坡度陡。

根据图中等高线疏密可知,②箭头正确。

考向3 雅丹地貌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5~6题。

5.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结合图示判断,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误;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

6.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A.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C.塔里木盆地D.四川盆地答案 C解析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故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C项正确;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B、D三项错误。

考向4 河岸风沙地貌下图为西藏米林县雅鲁藏布江某河段沙丘景观,该处河道弯曲,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沙丘自谷底沿山坡逐渐爬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 1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 4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教学目标】1、准确辨认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这几种常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辨认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并说出形成原因。

2.难点: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遇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讲授(板书)一、喀斯特地貌课件展示喀斯特地貌图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地貌呢,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份呢?学生回答:......师:回答正确,接下来老师来介绍一下喀斯特地貌。

(板书)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1.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为主,内有、、等。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 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谷底。

(2)河床底部,常见巨大和。

2.河流中下游—(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_________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形。

3.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___ ___。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

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_________、风蚀蘑菇、_________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_________沙丘、_________、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_________地貌。

四、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_________、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_________等。

(2)海岸堆积地貌:、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

活动探究:一、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本章是继大气圈、水圈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虽然只有两小节内容,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地貌为后面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些课本中没有出现基本概念,如“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等,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文言文的解读,里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想象生活中的实景,激发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教师设置问题)在游记中,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生么地方?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基本的认识,列举本节内容框架 (教师板书)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地貌的概念(教师补充:地球表面各种形态或外貌的总称。

)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板书)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回答: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分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a.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图4.2)(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b.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4.引导学生阅读P68-P69活动题,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然后学生讨论,阅读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图4.5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a.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区域认知:学会利用地形图、景观图等来说明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分布。

2.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成因并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

3. 人地协调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4.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1.掌握并能区分喀斯特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结合视频图片等资料,描述喀斯特景观主要特点,综合地理要素,了解喀斯特地貌成因与演变过程。

2.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地貌概念和不同地貌后,展示人民币纸币20元,请同学们说一说纸币20元上的景观是哪里?[新课教学]:what—是哪种地貌?where—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how—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展示:喀斯特原为斯洛文尼亚西部与意大利交界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

19世纪末,塞尔维亚地理学家茨维伊奇对该高原的石灰岩地貌进行研究,并命名为喀斯特。

我国地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类型最为齐全的国家,主要集中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贵州被称为岩溶王国。

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处成峰林——徐霞客播放:航拍中国(贵州)片段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亦称岩溶地貌。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3.分类: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2.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四章地貌学科及使用年级:高一地理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使用时间:2023年秋季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①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②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③简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前预习:要求: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奇思妙想(记在右侧空白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阅读课本P66,试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

概念:在,的物质,,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探究1: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过程和空间分布,并指出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1分钟)2.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知识点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3.1 探秘喀斯特——“寻千峰合作探究2:结合视频和教材P67,将下列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按阶段发展排序,并简要说明这样排序的原因。

(2分钟)课后再疑:对于本课所学,有哪些困惑或质疑,请写出来与同伴探讨。

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

据此回答1~2题。

1.“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可溶性岩石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2.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C.地形起伏更大 D.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 ) 2.溶洞的顶部常发育石钟乳、石幔、石帘和石笋。

( )3.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谷形状都是由深而陡的V 形河谷变为宽而浅的槽形谷。

( ) 4.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 ) 5.海岸堆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沙坝等。

(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述的地貌是( ) A .喀斯特地貌 B .河流流水地貌 C .风沙地貌 D .海岸地貌 答案:A7.雅丹地貌形成的动力是( )A.流水B.风力C.海浪D.冰川答案:B8.下列地貌中,通常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是( )A.V形谷B.瀑布C.三角洲D.冲积扇答案:C9.下列地貌中,分布在湿润地区的是( )A.溶洞B.沙丘C.雅丹地貌D.沙垄答案:A10.新月形沙丘一般( )A.迎风坡较陡B.背风坡较陡C.阳坡较陡D.阴坡较陡答案:B喀斯特地貌【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统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

下面是桂林山水组照。

(1)材料中描述的是________地貌,该地貌有哪些具体类型?(2)该地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3)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1)喀斯特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

(2)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核心考点突破】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溶蚀作用:CO2+H2O+CaCO3===Ca(HCO3)2沉积作用:Ca(HCO3)2===CaCO3↓+H2O+CO2↑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B.冰川作用C.流水作用D.海水作用2.下列四幅图阴影部分对应的地形区中,上图反映的地貌分布最广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有溶洞、地下河、峰林等,可判断此地为喀斯特地貌,影响图中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选择C。

第2题,读图,从图中经纬度和城市可以判断①是黄土高原、②是云贵高原、③是塔里木盆地、④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选择B。

答案:1.C 2.B河流地貌【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a、b、c三点的横剖面(并非一一对应)。

(1)图中a、b、c三个河段,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2)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把a、b、c三点与对应的剖面图连线。

(3)某港务局拟在c河段附近的A、B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4)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是怎样形成的?提示:(1)分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连线略(提示:a—②、b—③、c—①)。

(3)A处。

A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B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4)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核心考点突破】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经历了由沟谷到V形河谷、再到槽形河谷的过程。

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形式与河谷形态不同。

如下图所示: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冲击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2)凹岸、凸岸的应用【对点跟踪训练】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洪积扇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②波浪作用明显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第1题,洪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形成的堆积地貌类型,既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分布在湿润地区;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或者入湖时在河口处形成的,既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分布在湿润地区。

第2题,洪积扇分布在山前,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作用明显,沙洲、沙岛发育。

答案:1.B 2.C风沙地貌【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风沙地貌景观图。

(1)据图,结合相关知识填写下表。

(3)分析图c 景观与风向的关系。

提示:(1)(3)沙丘开口的朝向和风吹的方向一致(或沙丘缓坡指向就是风向,或风向与沙丘延伸方向垂直或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核心考点突破】1.风沙地貌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

3.风向的判定(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如下图所示:(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如下图所示:【对点跟踪训练】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A.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小到大B.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大到小C.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小到大D.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大到小解析:第1题,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

读图,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B对。

第2题,风力一定时,沙粒颗粒小的易被吹动,在迎风坡吹到坡顶,颗粒大的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留存坡底。

在背风坡,沙粒颗粒大的先沉积,位于坡底,颗粒小的后沉积,位于坡顶。

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都是由小到大,C对。

答案:1.B 2.C考点一喀斯特地貌以桂林山水为首的南方喀斯特于2014年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读喀斯特地貌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A.5为地下河,因淀积作用而成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侵蚀而成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2.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随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地下河是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是在流水的淀积作用下形成的;1为峰林、4为溶洞,均为流水侵蚀形成;2、3之间为裂隙,不是断层。

第2题,6、7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答案:1.C 2.C考点二河流地貌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图中乙处的堆积地貌类型是( )A.“V”形河谷B.洪积扇C.三角洲D.河漫滩平原4.河流流经甲居民点附近时( )A.向源头侵蚀加剧B.向下侵蚀加剧C.堆积作用增强D.搬运能力增大解析:第3题,图中乙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堆积地貌类型是三角洲,C对;“V”形河谷分布在河流上游,A错;洪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B错;河漫滩平原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河谷两岸,D错。

第4题,河流流经甲居民点附近时,正是河流出山口附近,水面开阔,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泥沙堆积作用强,形成山麓冲积扇,C对;向源头侵蚀加剧、向下侵蚀加剧、搬运能力增大出现在上游河段,A、B、D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