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初中语文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日期:2023年11月15日地点:学校七年级(2)班教室授课教师:张晓梅老师听课教师:李红梅、王丽娜、刘伟等教学内容:《背影》一、课前准备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听课,了解张晓梅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前,张老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指导。

二、课堂环节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了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激发了学生对《背影》的学习兴趣。

接着,张老师简要介绍了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讲授(1)朗读课文张老师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并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张老师适时进行点评,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停顿。

随后,张老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

(2)重点分析张老师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了详细讲解,如“背影”、“父子情”等。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张老师还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类似的亲情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交流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在讨论过程中,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

(4)拓展延伸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亲情问题,鼓励学生关注家庭、关爱父母。

同时,张老师还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3.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

同时,张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三、课堂评价1. 教学目标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张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 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朗读等,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张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七年级[X]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们积极回答,有的说喜欢冬天可以打雪仗,有的说喜欢夏天有长长的假期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

2. 听完音频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

例如:- “酝酿(yùn niàng)”,教师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应和(hè)”,强调“和”字的读音。

3.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春”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 学生读完后,有学生回答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

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

(三)精读课文,分析描写(20分钟)1. 春草部分(7分钟)-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春草的句子,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教师提问:“‘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就长出来了,有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钻”字写出了小草生长的力量。

- 教师补充讲解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

2. 春花部分(8分钟)- 学生找出描写春花的句子,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 教师提问:“‘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表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表现了花朵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

3. 春风部分(5分钟)-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风的段落。

- 然后教师分析,作者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三个角度描写春风,这种多感官描写的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中学语文教研听课(3篇)

中学语文教研听课(3篇)

第1篇一、背景为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语文教研听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以下是本次教研听课的详细报告。

二、听课情况1. 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听课地点:我校七年级(1)班教室3. 听课教师:张老师4. 听课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三、听课记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一个简单的问题“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入新课,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随后,张老师简要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春》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张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3. 合作探究张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探究。

如:春天景色的描写、人物情感的变化等。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张老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5. 总结归纳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同时,张老师强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评课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

张老师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

(2)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张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不足(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导致课堂节奏较快。

(2)课堂评价不够全面。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1、新闻两则一、导入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

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初中语文听课记录一、课堂教学设计本次语文教学是针对《杨家将》这部文学作品展开的,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讲解文学作品内容,呈现文学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情节转折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剧照和让学生谈论《杨家将》的基本情节来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预习教材。

2.阅读文本学生根据读书笔记预先准备的问题进行阅读,读后进行文字、图形、思维等多种形式的议论整理,并就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教师对文本进行基本解析,包括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品味和理解。

4.剖析教师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方式来讲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体裁特点,以此引导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5.讨论教师设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及评论能力的提升。

6.梳理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建议。

三、教学亮点1.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简单易于理解的言语,并让学生多次参与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2.多维度阅读教师在阅读分析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方式进行服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的阅读收益。

3.思维展开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带领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在思维展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并发挥诗歌的表达,从而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之类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感悟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真阅读和研究,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涵义。

而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文学作品的知识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学世界之门。

因此,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学生踏进文学的殿堂,学好语文,将汉语推向全球。

九年级上册语文听评课记录

九年级上册语文听评课记录

九年级上册语文听评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九年级[X]班。

二、教学过程记录。

1. 导入(5分钟)- 提问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了解情况,有几位学生简单分享了之前学过的毛泽东诗词。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

- 之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并纠正个别学生读音,如“分(fèn)外”。

- 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主要从读音准确、节奏把握方面进行评价。

3. 解读诗歌内容(20分钟)- 教师讲解词牌名“沁园春”和题目“雪”的含义。

- 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对于上阕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其宏大的意境,通过提问“千里”“万里”这样的词有何作用,让学生理解诗人视野的开阔和雪景的壮阔。

- 在分析下阕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时,教师介绍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这些人物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是在肯定他们的功绩的同时,指出他们在文治方面的不足。

- 最后分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师让学生讨论“风流人物”指的是谁,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是指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4.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学生很快找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回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群山和高原的动态美。

- 教师还提到了诗歌的用词精准,如“封”“飘”等字准确地描绘出北国雪景的特点。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了诗歌的意境、内容和艺术特色。

- 作业布置:背诵全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三、评课记录。

初中语文听评课教研记录(3篇)

初中语文听评课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旨在通过听评课活动,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活动地点:XX中学初中部语文组办公室三、参与人员参与人员:初中语文组全体教师四、活动流程1. 听课环节2. 评课环节3. 教研总结环节五、听课环节1. 听课内容本次听课环节,共有三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分别为:(1)张老师执教《春》(2)李老师执教《背影》(3)王老师执教《最后一课》2. 听课评价(1)张老师的《春》张老师以“春”为主题,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问题较为简单,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2)李老师的《背影》李老师以“背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

课堂氛围浓厚,教学环节紧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总结环节,李老师对文章主题的提炼不够深入。

(3)王老师的《最后一课》王老师以“最后一课”为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怀。

课堂气氛庄重,教学环节完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王老师善于运用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问题过于直接,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评课环节1. 张老师的《春》(1)优点: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不足:课堂提问环节问题较为简单,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李老师的《背影》(1)优点:课堂氛围浓厚,教学环节紧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不足:课堂总结环节对文章主题的提炼不够深入。

3. 王老师的《最后一课》(1)优点:课堂气氛庄重,教学环节完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2)不足:课堂提问环节问题过于直接,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研总结环节1. 教师们对本次听评课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初中文科教研听课记录(3篇)

初中文科教研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草原》2. 课时:1课时3. 授课教师:张老师4. 听课时间:2021年9月15日5. 听课地点:初中文科教研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图片展示草原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查阅字典,掌握字词含义。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 优点:(1)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学生参与度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

2. 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对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拓展。

五、改进措施1.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深入讲解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2篇一、基本信息听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听课地点:XX中学七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课题:《桃花源记》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张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事迹,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记录(八年级)1、新闻两则一、导入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

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毛泽东《七律长征》)☆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晋•张方)☆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柏拉图)☆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国•巴斯卡)☆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主持人: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三、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四、拓展延伸。

请你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评:一场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一,巩固了单元的学习成果;其二,增长了学生的见闻,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生活;其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9、老王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1、简介杨絳。

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小组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1、中国石拱桥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检查预习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名称位置修建年月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

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

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

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30、诗四首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

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1、藤野先生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

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

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一、导入1、作者简介: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二、整体感知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长相:普通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

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海燕一、学生齐读课文二、研读赏析(以下问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后教师明确)1. 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文章还对海燕所处的典型环境即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进行描写,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品按时间的变化,写了“暴风雨就要来啦”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自然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