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教研组听课记录

一、基本信息1. 课题:《背影》2. 主讲教师:张老师3. 听课时间:2021年10月20日4. 听课地点:初中部三楼会议室5. 听课教师:初中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背影”一词的含义,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课文、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朱自清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背影》。
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背影”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何如此怀念父亲?(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朗读感悟,交流对父亲的理解。
5. 总结全文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背影”一词所蕴含的亲情,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背影”一词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2. 教学亮点(1)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感受亲情。
3.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朗读不够流畅,需要加强朗读训练。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改进措施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丰富课堂讨论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日期:2023年11月15日地点:学校七年级(2)班教室授课教师:张晓梅老师听课教师:李红梅、王丽娜、刘伟等教学内容:《背影》一、课前准备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听课,了解张晓梅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前,张老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指导。
二、课堂环节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了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激发了学生对《背影》的学习兴趣。
接着,张老师简要介绍了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讲授(1)朗读课文张老师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并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张老师适时进行点评,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停顿。
随后,张老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
(2)重点分析张老师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了详细讲解,如“背影”、“父子情”等。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张老师还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类似的亲情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交流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在讨论过程中,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
(4)拓展延伸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亲情问题,鼓励学生关注家庭、关爱父母。
同时,张老师还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3.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
同时,张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三、课堂评价1. 教学目标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张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 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朗读等,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张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我校定于XX月XX日上午8:00举行初中语文课的教师听课活动。
本次听课的教师是本校语文组的负责人王老师,听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小狗钱钱》一课。
1. 课堂背景介绍及目标设定本节课是一节关于理解文本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前为学生布置了阅读家庭作业,并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进一步抓住文本的要点,掌握文章中的细节和情感色彩。
同时,教师也希望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2. 教学过程记录2.1 导入环节王老师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题进行了引导。
他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小狗钱钱》这本书?”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开展起了课堂氛围。
2.2 阅读与讨论王老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让学生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主人公是谁等。
接着,教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深度理解。
学生在同桌合作中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思路和见解。
2.3 师生互动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王老师回到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和情感色彩。
他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意思和情感。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并针对不同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
2.4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和互动,王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3.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堂课的观察和听课记录,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4. 反思及建议虽然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首先,教师可以在讨论环节中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
中学语文教研听课(3篇)

第1篇一、背景为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语文教研听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以下是本次教研听课的详细报告。
二、听课情况1. 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听课地点:我校七年级(1)班教室3. 听课教师:张老师4. 听课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三、听课记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一个简单的问题“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入新课,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随后,张老师简要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春》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张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3. 合作探究张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探究。
如:春天景色的描写、人物情感的变化等。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张老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5. 总结归纳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同时,张老师强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评课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
张老师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
(2)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张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不足(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导致课堂节奏较快。
(2)课堂评价不够全面。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初中语文听课记录一、课堂教学设计本次语文教学是针对《杨家将》这部文学作品展开的,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讲解文学作品内容,呈现文学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情节转折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剧照和让学生谈论《杨家将》的基本情节来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预习教材。
2.阅读文本学生根据读书笔记预先准备的问题进行阅读,读后进行文字、图形、思维等多种形式的议论整理,并就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教师对文本进行基本解析,包括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品味和理解。
4.剖析教师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方式来讲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体裁特点,以此引导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5.讨论教师设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及评论能力的提升。
6.梳理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建议。
三、教学亮点1.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简单易于理解的言语,并让学生多次参与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2.多维度阅读教师在阅读分析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方式进行服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的阅读收益。
3.思维展开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带领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在思维展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并发挥诗歌的表达,从而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之类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感悟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真阅读和研究,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涵义。
而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文学作品的知识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学世界之门。
因此,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学生踏进文学的殿堂,学好语文,将汉语推向全球。
初中语文听评课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旨在通过听评课活动,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活动地点:XX中学初中部语文组办公室三、参与人员参与人员:初中语文组全体教师四、活动流程1. 听课环节2. 评课环节3. 教研总结环节五、听课环节1. 听课内容本次听课环节,共有三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分别为:(1)张老师执教《春》(2)李老师执教《背影》(3)王老师执教《最后一课》2. 听课评价(1)张老师的《春》张老师以“春”为主题,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问题较为简单,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2)李老师的《背影》李老师以“背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
课堂氛围浓厚,教学环节紧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总结环节,李老师对文章主题的提炼不够深入。
(3)王老师的《最后一课》王老师以“最后一课”为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怀。
课堂气氛庄重,教学环节完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王老师善于运用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问题过于直接,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评课环节1. 张老师的《春》(1)优点: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不足:课堂提问环节问题较为简单,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李老师的《背影》(1)优点:课堂氛围浓厚,教学环节紧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不足:课堂总结环节对文章主题的提炼不够深入。
3. 王老师的《最后一课》(1)优点:课堂气氛庄重,教学环节完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2)不足:课堂提问环节问题过于直接,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研总结环节1. 教师们对本次听评课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初中文科教研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草原》2. 课时:1课时3. 授课教师:张老师4. 听课时间:2021年9月15日5. 听课地点:初中文科教研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图片展示草原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查阅字典,掌握字词含义。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 优点:(1)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学生参与度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
2. 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对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拓展。
五、改进措施1.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深入讲解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2篇一、基本信息听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听课地点:XX中学七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课题:《桃花源记》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张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事迹,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听课记录节选一】执教者:张芳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教学内容:《在烈日和暴雨下》上课时间:3月12日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学习任务: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文段。
能从文中勾画字词、重点句,并自主进行识记、积累和理解。
2、速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能说出想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
能依据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在烈日和暴雨下》和《骆驼祥子》进行对比阅读,能比较出《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哪些修改,这样修改对表现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作用;并借鉴作家写作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4、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仿写、改写的尝试。
关于老舍:1、与老舍有关的文章:2、老舍的名言名句:3、在你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每课时的活动安排:第一课时: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情况检测与指导,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把握,引入“比较阅读”,对活动要求和方法进行指导第二课时: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成果的汇报,写作指导,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一、(课前完成)预习1、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我们要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把自学提示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示提前预习文本。
【课后评述一】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先自学文本,教师发给学生自学提示,从字词句及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提前自学给了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学习针对性会更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更会提出新的质疑。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勾一勾,画一画,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
上课不再茫然,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不再一切围着老师转,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展示时必然有话可说,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听课记录
听课是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现自我提升的直接途径。
首先明确听课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我要去学习,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更要去看,去借鉴,每个人都有他独到之处,只要你踏下心来去发现,就会有收获。
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
一、【构建动场】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
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
学生说观感
(二)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61爱情61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听雨篇
1、师生共同诵读文本。
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2,初步感知文本。
概括事物特点。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这句运用了(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表述出来。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
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替下了书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活动二: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炫雨篇
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美文四读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4,学会分析,善于联想想象。
四、【综合建模】
课外拓展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刘湛秋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飘落的羽毛
像一阵爱的抚摸
秋天,异样的恬静
苹果神秘地挂上白霜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一只解缆的船
像滚动的绒线球
西风扬起蓝透了的云帆
枫叶在偷偷地把你张望
也许追求比秋天更多寥阔
也许幸福会不期而降
大自然
你的美每搅动一次
心灵便有一千种和谐的音响
教师小结:岁月像一条长河从我们的生命中缓缓流过,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处风景。
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在孤单时享受寂寞的美丽,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中想见七色的彩虹!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5.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珍爱生命。
板书设计
喜雨
春雨图美丽娇媚由衷喜爱
雨的四季绘雨夏雨图热烈粗犷
秋雨图端庄沉静热情赞美
冬雨图平静自然
赞雨
当堂检测:
1、读一读下面的生字词,每词读两遍:
静谧【】高邈【】莅【】临
粗犷【】池畦【】脉脉【】含情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2、作者笔下四季的雨各有怎样的特点?
作业设计:
87B层:摘抄文中优美语句并背诵。
87A层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__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学生创作,并择优读其作品。
风的四季
文/李玉丽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是草儿绿时,我知道春风来了。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温柔是她的透彻心骨髓的美。
春风是百花仙子,她最先催开的是一瀑瀑金黄的迎春花,像金黄的太阳光照进了波涛起伏的河流,热烈的流淌春天的讯息。
一树树粉紫色纯白色的风铃般的玉兰,是春风最贴心的密友,嬉笑,玩耍……漫山遍野,她所到之处尽是春花烂漫,绿草茵茵。
谁也没有见过风,夏天的风更是躲在暗处的高手侠客,神龙见首不见尾。
退避,忍让,本不想酷暑炎热决一死战。
不再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暴风骤雨来临之际,狂风四起,席卷万物,风儿和着沙砾飞天走地。
夏日的狂风酝酿了一场暴风雨,痛痛快快,电闪雷鸣,毁灭了一切混沌和污秽,唤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是树叶落时,我知道风儿来了。
她旋着曼妙的华尔兹舞步,唱着秋天的怀念,一起来到秋日的河畔。
一会儿,用手拽一把蔫头蔫脑的柳条,一会儿又来个水上漂,飞过河面荡起一阵阵涟漪,飞到河的对岸,去挑逗哪里的青蛙和蚯蚓,告诉他们,别急着休息,还要趁着阳光明媚,草嫩水美,多多积累过冬的能量,莫等天寒地冻,冰封万里,才怀念起这疏忽而逝的秋季。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看见邻家妹妹冻得红彤彤的脸蛋儿,我知道北风来了。
一阵阵,怒号声声,一行行,步履匆匆。
朔风吹过湖面,千里冰封,铁臂铜墙。
和着漫天飘洒的雪花,苍莽无涯;把一切优美与丑陋覆盖在冰雪世界之下。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她无时无刻不依傍在我们身旁。
她轻挑重弹,奏出四季的交响。
她曼妙腾跃,舞出生命的乐章!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美文,可谓音韵美、意蕴美、境界美、人性美四美合一。
因此我和学生一同学习,采取师生合作,进行现场指导,配乐的朗读使效果加唯美,充分传达美文的意蕴。
然后又对美文进行了品读,这次也是以学生有感情读为核心,再加以对佳词妙句的欣赏品析。
此环节的设置是品味语言,把玩语言,仿效语言的重要环节。
学生能从修辞,写法,感官等多角度进行品析,为后面的作文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面我和学生们都进了写作实践。
涌现了吕哲、刘静、刘启彤等人的优秀作品。
课堂再一次次掌声中得到了文学的熏染和浸润。
最后,我执笔写的《风的四季》把整个课堂的推到了高潮,学生从自己老师的作文中体会到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景抒情。
不足之处是,板书设计不成熟,美感不强,写法应板书于上。
在拓展上,应丰富一些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之路无止境,教法丰富无边际,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但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实践各种各样的教学理论,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教育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