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1
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一)

第⼀章绪论 第⼀节⼼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 1、⾃变量的定义 ⾃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为或⼼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的变化,叫做⾃变量的不同⽔平。
2、⾃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变量称为刺激特点⾃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的特点。
这些⾃变量都是因⾃⾝的不同特点⽽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变量。
) 2)环境特点⾃变量,进⾏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变量。
时间是⼀种⾮常重要和⽆时不在的⾃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可以说,⼏乎没有不⽤时间作⾃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变量,⼀个⼈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或右⼿为利⼿、⾃我评价⾼或低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语造成的。
⼆、因变量 1、因变量的定义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致性,即同⼀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变量造成的,⽽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效的,或者说产⽣了⾃变量的混淆。
专业基础知识点

专业基础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函数的基础知识点》①基本定义: 函数呢,就好比是一个机器,你给它一个输入的值(这个叫自变量),它就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你一个输出的值(这个叫因变量)。
比如说,有个函数是y = 2x,x就是自变量,当你给x一个数,像x = 3的时候,按照规则(乘以2),y就等于6了。
②重要程度: 在数学学科里,函数就像一根线,贯穿了好多知识板块。
代数里有它,用来建立数量关系;几何里也会用到,比如描述图形的变化规律。
可以说不懂函数,数学的好多事儿都不好整。
③前置知识: 要理解函数,得先把基本的数的运算整明白,像加法、乘法啥的,还有变量的概念得清楚,知道一个数可以用字母代替来代表不同的值。
④应用价值: 在生活中可有用了呢。
就拿买东西来说,假如苹果每斤5元钱,设买的斤数是x,总价y就是函数y = 5x。
根据这个函数,你就能知道买不同斤数时的总价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 在数学里,函数可是个很基础但很庞大的概念。
它和代数式、方程啥的都有关系。
它上面能延伸出各种各样的函数类型,像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下面又有常量、变量这些概念作为支撑。
②关联知识: 跟方程就有联系,方程有时候就是函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当函数的输出值被规定的时候就成了方程,比如函数y = 2x,让y = 6,那就成了方程2x = 6了。
与几何图形的联系也不少,像函数可以描述直线的斜度等。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挺高的。
关键点在于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这些概念。
函数的图像也比较难搞明白,因为得有想象空间。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里超级重要。
会考查函数的定义,像给你个关系,让你判断是不是函数;还会考查函数的求值,包括已知自变量求因变量,或者相反;甚至还考函数的图像,让你画图或者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函数就是两个集合(自变量的集合和因变量的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每一个自变量只能对应一个因变量,但一个因变量可以对应多个自变量。
初中数学 什么是自变量和因变量

初中数学什么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学中,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函数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用来描述函数中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详细解释:1. 自变量:自变量是函数中的输入变量,也称为独立变量。
在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是由我们自己选择或控制的,它是函数的输入。
自变量通常用字母表示,例如x、t、n等。
自变量可以是实数、整数或其他数学对象,具体取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域而定。
自变量的作用是确定函数中的某个元素或值。
它是函数中的独立量,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
通过改变自变量的取值,我们可以观察到函数的不同输出结果,从而研究函数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对于函数f(x) = 2x + 3,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是任意实数。
当我们选择x = 2时,函数的值为f(2) = 2(2) + 3 = 7。
当我们选择x = -1时,函数的值为f(-1) = 2(-1) + 3 = 1。
在这个例子中,x就是自变量,它的取值决定了函数的输出结果。
2. 因变量:因变量是函数中的输出变量,也称为依赖变量。
在函数中,因变量的取值依赖于自变量的取值,它是函数的输出。
因变量通常用字母表示,例如y、f(x)等。
因变量可以是实数、整数或其他数学对象,具体取值根据函数的值域而定。
因变量的作用是表示函数中某个元素或值的结果。
它是函数中的依赖量,其取值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通过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研究和描述函数的特征和行为。
继续以上面的例子,对于函数f(x) = 2x + 3,因变量是函数的输出值,即y = f(x)。
当自变量x 取不同的值时,因变量y的取值也会相应变化。
例如当x = 2时,y = f(2) = 7;当x = -1时,y = f(-1) = 1。
在这个例子中,y就是因变量,它的取值依赖于自变量x。
总结来说,自变量是函数中的输入变量,其取值由我们自己选择或控制;因变量是函数中的输出变量,其取值依赖于自变量的取值。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函数的映射关系,通过研究和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函数的性质和行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属于操作定义的是( )(分数:2.00)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操作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A项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通过这样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实验中怎样测量智力的大小,它是操作定义。
而B项中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是对攻击的另一层解释,没有操作和测量性;C项的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也是一个观念或概念的定义。
3.下列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分数:2.00)A.事后设计B.随机区组设计C.完全随机化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解析: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而事后设计又叫事后回溯设计,指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因此,事后设计从对变量的控制上讲是一种非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准实验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和完全随机化设计是真实验设计。
4.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分数:2.00)A.课题变量√B.环境变量C.被试变量D.暂时的被试变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变量的概念的掌握。
do变量之间的关系(第1课时)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 议课组:第一组
主备人:
议课时间:2014.08.01 上课时间:2014.08.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常量. 2.总结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方法,会分析变量 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预测. 3.能从表格中可以获取一些信息,能根据题意列简 单的关系式.
学生自学(5分钟)
自学检测(10分钟)
1: 某蓄水池开始蓄水,每时进水20米3,设蓄水量为V (米3),蓄水时间为t(时), (1)V与t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t从2变化到8时(每次增加1),相应 的V值? (3)若蓄水池最大蓄水量为1000米3,则需要多长时间能 蓄满水? 解: (1)V=20t 2 3 4 5 6 7 8 (2)时间t(时) 水量V(米3)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3)把V=1000米3代入关系式,得1000=20t, 解 得 t=50(时)。
为什么?
令y=9,则x=2,可以等于9; 令y=2,则x= 1 ,因为x表示线段,所以不能为2。
3
选做
6.如图,长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12cm,AD=8cm,点P、 Q都从点A出发,分别沿AB-CD运动,且保持AP=AQ,在 这个变化过程中,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也随之变化。 当AP由2cm变到8cm时,图中阴影部 D C 分的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 Q 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2.小红帮妈妈预算4月份的用电量,她记录了4月份初连 续8天每天早上电表的读数,列成了表格如下:
日期
1 21
2 24
3
4
5
6 39
7 42
8 49
一

一、简释题(名词解释)(20’;18’;24’;16’)1. 5’(06)什么是“分析单位”和“抽样单位”,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何在?答:分析单位,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称为个体。
抽样单位,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个体与抽样单位在有些研究中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抽样中,抽样单位往往是多层次的,如元素是学生,抽样单位是班级。
2. (06)什么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是指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主动的变量,因变量是被动的变量。
附加: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3. (06)什么是“概念”和“命题(或判断)”,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命题则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关系:概念构成了命题,而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
4. (06、05)什么是“配额抽样”和“分层抽样”,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何在?答:配额抽样,又称定额抽样,是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
5.3’(05)定性资料:指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型的记录材料。
6.(05)集体访谈:也称座谈会,将若干个访谈对象集中起来,同时进行访谈的方法。
迷宫实验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一、引言自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就是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迷宫实验就是让被试通过对迷宫实验的学习知道如何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被试的行为会得到强化,研究表明个体会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不同被试的测试结果会有差异。
二、方法1.被试:女202.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13型迷宫装置3.程序:⑴将主机与附机EPT713迷宫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调节遮挡板,以使被试不能看到盲道。
⑵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具体设置可参阅《EP2004心理实验台使用说明书》中的“EPT713迷宫”)。
⑶指导语为:“这是一个迷宫实验,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尽快学会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期间若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发出蜂鸣声,并计错一次,到达终点、会长鸣一秒。
当你连续三次无错走完迷宫,主机背后黄色指示灯亮,提示实验结束”。
⑷被试看到绿色指示灯后,手握触棒(使用优势手),由主试带入放在起点位置,按指导语提示,开始测试(仪器自动开始计时),直至连续3次无出错走完迷宫。
黄色指示灯亮,提示实验结束。
⑸主试查看实验数据并记录。
三、结果5101520253035404512345678学习遍数错误次数四、讨论1.迷宫实验的自变量是学习遍数,因变量是错误次数和所需时间。
2.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被试走出迷宫的错误次数和所需时间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直线下降。
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被试对迷宫会越来越熟悉,走出迷宫犯错误的次数和所需时间也应该越来越少。
实验过程中被试会受到其他进入实验室的人的影响,被试也会出现试验疲劳,这样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技巧]
![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7b2fec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3.png)
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1 引言: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
控制变量,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
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一个实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
例如在写实验报告时,首先在提出的问题中就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方法中要说明对额外变量是如何进行控制的;在结果中列表画图要让读者容易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画图时自变量一般画在横坐标上,因变量画在纵坐标上,否则就将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关系颠倒了;结论也要围绕自变量如何引起反应的变化来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实验的目的是:①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②学习使用触棒迷津。
2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
3 步骤:3。
1.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连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一)目的:
1.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的方法
2.学习使用触棒迷津
(二)材料:
触棒迷津,小棒,遮掩罩,秒表,记录纸
(三)程序:
1.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掩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
者勿看迷津,也无用手触摸迷津)。
主试把小棒放在迷津的
入口处,然后让被试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
被试手
持小棒静候,等主试说“开始”才用小棒走动。
2.每次开始前约2秒主试先说:“预备”口令,在发出“开始”
口令的同时,开动秒表,记下走一遍所用的时间(秒)。
作
下一次的准备。
3.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错误一次,主
试记下错误次数。
4.每一个被试走15遍迷津。
5.对被试的指示语必须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的学会
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求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
思维,争取早些学会。
6.被试在学习中若感到疲劳,可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四)结果
将每次走迷津所用的时间和错误次数列成图表(如下)
(五)讨论
1.本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实验前要对所
用的自变量提出一个操作上的定义?
答: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学习遍数。
对自变量的控制,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
对心理学中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使之操作定义
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试实验。
如果下了一个操作上
的定义,那么进行测量和比较了。
实验者可据此操纵
这个变量了。
因此,对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一定要
有操作定义。
2.本实验用什么作因变量的指标?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本实验中用被试走完一次迷津的错误次数和所需的时间作因变量的指标。
它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它能够充分代表当时
的现象或过程,第二,它能够重复进行实验,验证
结果,第三,它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
指标能进行比较。
3.根据本实验的练习曲线,分析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
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本实验需要说明一下几点:
a)第1次到第8次的实验,都是每两次被试就休息了
一次,并且前三次休息的时候被试背英语单词了。
b)第9次到第21次期间,直到被试说疲劳了才休息
的。
c)第17次的时候,被试中途停顿半分多钟回忆了相
关线路图。
在排除视觉条件下,伴随着学习遍数不断地增加,被试的动作技能即错误的次数逐渐下降,被试走完一次迷津所需时间也逐渐缩短。
4.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我觉得本实验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a)实验之前,主试的指导语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实验
要求让被试者操作。
b)实验器材不规范。
触棒迷津通道不平坦,导致被试者
感觉碰到了障碍而导致了错误的判断。
小棒的底部与迷津槽容易卡,使被试经常无法继续行走,从而影响了实验的效度。
c)被试者自身没有学习的意识,用一个玩的好奇态度进
行实验,使实验前几次都不太成功,并且被试者还在休息时背单词,干扰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