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结尾的题目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结尾题型专题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结尾题型专题

小说结尾专题复习一、小说的结尾1.小说常见结尾类型: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感伤的悲剧结局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戛然而止的结局2.常见考试题型:作用类。

问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意图)?比较类。

问法:哪个结尾好?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文章结尾的安排是否合理评述类。

问法:简述结尾所蕴涵的作者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

3.常见分值:一般为6到7分题。

答案多为3到4条。

二、结尾的作用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艺术效果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余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产生戏剧效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等。

二、典型例题:(月考试题)有人说,小说到画线句“他更是弄不明白最后竟是这样的判决:拘禁一个月”结束即可。

也有人认为,现在的结尾更好。

你赞同前一种还是后一种观点为什么?(6分)参考示例:(1)赞同前一种。

①从人物形象上来看,生动地写出了像普里希别耶夫中士一样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高考小说之结尾题(知识+题目)

高考小说之结尾题(知识+题目)

高考小说之结尾题一、知识结构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作用: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2)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③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大团圆式这种结尾,①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种结尾,①从表现效果上看,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②深化主题,③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5)补叙式①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②人物形象更加完整,③深化主旨。

(6)卒章显志式①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加表现人物形象;③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题目练习【2017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天嚣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小说的结尾

(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小说的结尾

题点训练一分析小说的结尾[复习方略] 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把握是高考小说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分析某段落或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尤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正是命题的着力点。

于是命题者都会把小说的结尾作为考查的关键部位。

事实上,小说作者都特别注意结尾的写作,小说的结尾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

二轮复习,一方面要强化对小说结尾的认识和训练;另一方面要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小说情节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训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201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报复[法]雨果·克里兹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

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

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

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

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

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

’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

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

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

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

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

“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

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

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

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

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

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

中考语文专题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教师版)

中考语文专题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教师版)

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考点解读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所以,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涉及文学作品结尾赏析的试题。

常见考查方式:①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个角度简要赏析。

②文章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简要赏析。

③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品结尾的妙处。

课文解剖例1:请赏析彭荆风《驿路梨花》(部编版七下)结尾的妙处。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示例: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文章结尾引用陆游诗句,给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同时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寓意深刻。

例2:请分析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部编版七下)结尾段的作用: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等人极其崇高的赞誉,在全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技巧解密一、文学作品常见结尾方式:①自然收束式。

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②卒章显志式。

结尾点题,圆合情节。

③首尾照应式。

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束全文。

④出人意料式。

也称欧·亨利式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生波澜,曲折动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⑤艺术留白式。

骤然中止,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⑥以景作结式。

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结局);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⑦引申拓展式。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结尾作用精选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结尾作用精选题含答案

⑱他愣了一下问:“是想照顾我的生意 吧?”
⑲我认真地对他说:“不,我只是想品 味一下诚信的味道!”
本文的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文章最后一段叙写了“我”想再吃一 碗面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小贩 能够恪守诚信而感到敬佩和感激,点明中 心;照应题目,收束全文。(4分)
5、《谁关注你的背影》
⑩一年又一年,我们走过了多少个冬至, 吃过了多少次饺子。父母虽已远赴天国,每年 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叮叮 、咚咚”的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 准备下饺子……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 简要分析。(6分)
①照应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写冬 至吃饺子,是家里一年中温馨的场景。
情节:我坐火车,通过车窗买了一碗面,但 是没零钱,火车准备启动时,我给他百元整钞, 约定三天后,从这里返回,还是这趟车……三天 后,我又踏上了那趟火车返程,再次停在小站时, 我惊喜地发现,那个小贩正在沿着站台,挨个车 窗找我。我大声向他呼喊,他找给我94块钱,然 后说了一句让我回味无穷的话:“因为你给过我 信任,我理应还你诚信!”我对他说:“再给我 一份热碗面!”
㉒他没有再见过那只啄木鸟,但他心里 一直有只美丽的小鸟——一只用母爱绘成的 鸟儿,永远飞翔在他的生命里。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 段的作用。(4分)
总结全文;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 更加严谨。(2分)
写出了母爱对他的影响及他对母亲的感 激和怀念,深化了主题。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 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 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 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全文; 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 作者对有良好教养的人的高度赞美。 (结构、内容各2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星空聂鑫森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又干了五年。

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

哎,离开“望星空”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对它进行跟踪、测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

“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知父莫如子,好!”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

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对天文星象兴趣盎然,是业余天文小组的铁杆成员。

耿星河大学读的是宇航动力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到卫星测控中心。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

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

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

作为一名模范教师,她的口语和手语出类拔萃,为不少残疾的孩子找到了光明,到“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

耿星河揖别“望星空”时,不禁想起宋词里的两个句子“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心头涌出淡淡的悲凉。

(完整版)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完整版)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完整版)⼩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出题格式1、这篇⼩说的结尾令⼈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说结尾的看法。

3、有⼈说这篇⼩说的结尾很震撼⼈⼼,有⼈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答题⾓度1、情节⾓度①陡⽣波澜,出⼈意料⼜合乎情理,震撼⼈⼼。

②与前⽂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致2、主题⾓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读者⾓度戛然⽽⽌,给⼈以极⼤的想象空间,耐⼈寻味。

4、情感⾓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震撼⼈⼼,有极⼤的感染⼒。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公的意愿,给⼈以愉悦、和谐之感。

⼩说结局1、分析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出波澜,如⽯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灵,产⽣震撼⼈⼼的⼒量。

·如《项链》,《界河》②从表现⼿法上看,与前⽂的伏笔相照应,使⼈觉得⼜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爱⽆价》。

《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答应,还项链时主⼈没有打开盒⼦检查等,暗⽰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界河》:主⼈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性的摧残,有⼒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类呼唤和平幸福⽣活的主题。

2、分析令⼈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界河》:主⼈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性的摧残,有⼒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类呼唤和平幸福⽣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栓、夏瑜的死(悲剧)揭⽰了⾟亥⾰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物性格。

·如《药》写华⼩栓吃了⼈⾎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感动,令⼈回味,引⼈思考。

·如《杜⼗娘怒沉百宝箱》,杜⼗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尾段的解读与相关考题对接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尾段的解读与相关考题对接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尾段的解读与相关考题对接练习(附答案解析)【考点研究】一、结尾的常见方式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三、尾段的常见题型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2.为什么要写××段内容?3.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4.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四、答题格式:三段论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五、解题思路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考题对接练习】一、李方《独霸角》独霸角李方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结尾题
出题格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
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
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
之感。

一、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
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界河》:主人公
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
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
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柳毅传》。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必背范例:
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
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
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
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
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
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对《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我”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我”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小说中我的作用:
文章的线索,用第一人称更亲切,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