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要点提炼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要点提炼一、小说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的概括:(1)形式:人+事(因+果)(2)步骤:①梳理情节:小说以……为线索,先写……,然后写……,再写……,最后……②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2.小说情节结构和特点的分析:(1)单线型结构:情、物、人、事、时空、见闻等均可作线索。
(2)复线型结构(双线结构):明暗两条线索。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
3.小说结构技巧:(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4.小说开头段落的作用:(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5.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结尾题型专题

小说结尾专题复习一、小说的结尾1.小说常见结尾类型: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感伤的悲剧结局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戛然而止的结局2.常见考试题型:作用类。
问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意图)?比较类。
问法:哪个结尾好?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文章结尾的安排是否合理评述类。
问法:简述结尾所蕴涵的作者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
3.常见分值:一般为6到7分题。
答案多为3到4条。
二、结尾的作用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艺术效果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余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产生戏剧效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等。
二、典型例题:(月考试题)有人说,小说到画线句“他更是弄不明白最后竟是这样的判决:拘禁一个月”结束即可。
也有人认为,现在的结尾更好。
你赞同前一种还是后一种观点为什么?(6分)参考示例:(1)赞同前一种。
①从人物形象上来看,生动地写出了像普里希别耶夫中士一样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2008-2015全国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小说开头结尾作用

小说开头·结尾作用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浙江魔盒)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3.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
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饉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小说现代理念。
(辽宁遗璞)4.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高考专题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一、结尾的常见方式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三、尾段的常见题型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2.为什么要写××段内容?3.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4.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四、答题格式:三段论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五、解题思路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鞋张品成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
高考语文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知识储备1.指向情节结构:①揭开真相,或情节突转,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情节/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结构完整;③交代、暗示故事结局,情节完整。
④戛然而止,留白,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2.指向人物塑造:凸显人物形象(性格,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交代人物命运结局。
3.指向环境描写:描写了……环境,营造(渲染)了……的氛围4.指向内容主旨: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揭露……)5.指向读者感受: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引起读者反思;震撼触动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
6.有无艺术手法: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细节描写、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之夜杨朔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
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
“来一碗鸡蛋炒饭。
”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
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
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
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
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
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
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
嚼点馒头给他吃吧。
”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
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
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警察来查店了。
请您回去看看。
”巡警盘问得很详细。
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
谁在敲我的门?“请进。
”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
一种熟悉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尾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
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准确审题]对小说结尾艺术的考查,一般的提问方式有:①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②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③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④×××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⑤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审题时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
单一问:只问结尾段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
如“提问方式”④只问情节。
综合问:只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
有分析题,如“提问方式”①③④;有探究题,如“提问方式”②⑤。
[规范答题](1)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2)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3)答题时,依然从小说的结尾、结构、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答题。
①点明结尾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完整等。
②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③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④点明主题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
个别结尾还有读者作用,如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答题模板结尾特点+结构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
(2015·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结构尤其是结尾作用回答不全面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结构尤其是结尾作用回答不全面【典例分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
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
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
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
以2017年高考谈小说结尾题答题技巧

以2017年高考谈小说结尾题答题技巧作者:张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5期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从考点上说属于分析文章结构。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分析作品结构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考点上容易失分。
为服务考生,我们有必要对高考题中小说结尾题进行整理。
小说的结尾共有五种:以景作结的写景式、戛然而止的留白式、出人意料的陡转式、令人同情的悲剧式、皆大欢喜的戏剧式。
2017年高考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就出现了前三种,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以景作结的写景式【作用】①渲染氛围,给予读者想象空间;②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圆融;③深化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例题】2017年江苏卷第四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解析】小说文本源于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尾这样写道: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小说中的“她”是一个年老、贫穷、孤独,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的老人。
每年都会省下钱在圣诞节前做蛋糕送给我们喜欢的朋友,即使生活贫困,也会用尽各种办法给“朋友”小狗奎尼买牛骨头,自己和“我”却用咖啡碗享用着所剩不多的威士忌。
即使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她总是唱着歌。
最后一段中的第二个小分句“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与文章第一段“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相呼应;最后一段中的的第三个小分句“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属于典型的环境描写,通过视听结合,营造了一种清冷、衰败的氛围;最后一段中的“她再也爬不起来”暗示了年迈的她已去世,结合题目“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可以看出“我”对她强烈的怀念之情。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答题方法的回顾和对分值的把握,我们可以整合出以下答案:【参考答案】①情节上,小说结尾呼应开头,首尾呼应,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环境上,小说结尾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主题上,以景作结,蕴含着“我”对过去生活、对朋友的强烈感伤、怀念之情;④效果上,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用文—档 要准确回答
• 学生答题示例五
• (参பைடு நூலகம்答案)
• 保持文章结尾更好。 • 保留现有结尾更好。
①深化主题,进一步
揭露战争的罪恶,
①从情节上看,它使平淡的
故事陡生波澜,情节出现
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
突显战争对人性的
撼人心的力量。
荼毒;
②从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
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
实用文档
之感。
课前作业实例分析
• 《界河》结尾: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
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 后平扑在地。
•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 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 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实用文档
学生答题示例一
• 前一种结尾更好。由于主人公甘愿自己倒 下,而不愿将同样的生命打倒,而战争却 残酷地把生命摧灭,人性的美好与战争的 罪恶在人物倒下的那刻震撼体现。而去掉 这一段,只能体现人物的善良,而不能将 主题更好地体现。
——属同一角度
——实用无文档 分点意识
学生答题示例二
• 前一种好。 • ①他无法扣动扳机与另一个人枪杀他,形
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实用文档
• 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 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销魂缭
绕者。
——李渔
实用文档
小说阅读结尾题
• 出题格式: •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
它的妙处。
•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 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 为什么?
意料,合乎情理,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深化主题,体现出警长的高尚品格,显现了人
性的美好,是“心与手”内涵的体现。 ③戛然而止,引人深思,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实用文档
②不忍扣动扳机,却
反被射杀,极具讽 刺和悲剧色彩; ③使全文出乎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震
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 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 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③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
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 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
撼人心。
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
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实用文档
演练提升1
• 去掉现有结尾更好。 ①从手法上看,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
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
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 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 活的愿望。
实用文档
演练提升2
•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 参考示例: • 我觉得很好。 ①照应了前文的伏笔,又使文章顿起波澜,出人
实用文档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
实用文档
• 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 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
——观点要鲜明 ——要具体分析
实用文档
学生答题示例四
• 前一种好。 • ①原文中对主人公死去的过程刻画描写具
体,通过他先跪而倒这一动作,更让读者 为主人公的死去感到惋惜,在主人公的仁 慈与战争的对比中更突显出战争的残酷, 更能引起读者思考战争与人性。 • ②原结尾通过一种含蓄的手法交代了主人 公最后被击毙的结尾,体现了小说情节设
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他内心深处渴望和平, 流露出人性的光辉。 • ②从而反衬出战争的残酷,无声地控诉战 争毁灭人性。 • ③深化主旨,凸显主题。
——分点作答,但仍是同一角度。 实用文档
学生答题示例三
• ①文章结尾反复写他无法开枪,更深刻地 表现出了文章的主题;去掉结尾,会使文 章主题无法很好显示。
• ②结尾处他的死亡,给文章添加了悲剧色 彩,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