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

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
以下是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的一些问题和答案,其中文中没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问题一: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哪些学派?
答案: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问题二: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仁义礼智信五常,强调人伦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问题三: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案: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他们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
问题四:墨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墨家学派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公平正义,主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问题五: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案: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韩非子。
他们注重政治实践,主张法治、重视统治者的才能和治理的效果。
问题六:法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主张以法律来约束和管理社会,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权力强化。
问题七: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道德伦理观念、教育体系、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上是对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的一些简单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第⼀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 2、北京⼈ 3、元谋⼈⼀、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原始群向⽒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劳动创造了⼈本⾝,同时推动了⼈类思维能⼒的发展。
(三)(⼀⽅⾯)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产⼒低下,⼈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然⼒带来的灾祸,但⼈类的⼒量是有限的,因此产⽣了对捉摸不定的⾃然⼒和⾃⾝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论的萌芽。
(另⼀⽅⾯)原始社会的⼈们在⽣产实践中和在与⾃然界的⽃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些实际经验,对⾃然界的⼀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奴⾪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奴⾪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主贵族占有⼟地奴⾪;;通过井⽥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奴⾪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上的神,形成⼀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统治者的德⾏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产⼒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的思想资料三、奴⾪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奴⾪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产者孔⼦—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吹有意志的天 ---⼈⽂主义思潮⽼⼦—提出“道”与“⽆为”学说墨⼦—提出“兼爱”“⾮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盾和⽃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和奴⾪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由民因军功获得⼟地,或由⼯商业⼿⼯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后期墨家,荀况韩⾮经济上,剥夺奴⾪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暴⼒、战争推翻奴⾪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主转化的地主—孟⼦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仁义”感化奴⾪主,笼络劳动⼈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世界观上,⽚⾯强调主观精神的作⽤,⿎吹主观唯⼼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北大哲学考研历年真题

北大哲学系历年考研真题20005年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5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8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一、关于名解1、老子和庄子每年考1或2个很偏的,在方克立的辞典中老子有70多个名解,庄子也有60多个,考到了不会不要管,猜一个作者。
估计没几个人会,那本书没得卖了。
庄子的注意一个“见独”:是体会到独一无二的道的一种人身修养境界。
是人在修养19天之后达到朝彻境界后的第二阶段。
见独之后才能达到超脱生死、不为外物所累的阶段的境界。
2、每年都会考几个史料学的名解,曾考过《礼记》、《肇论》等。
注意西铭(即订顽)3、只会考名解的哲学部分孔子、孟子、名家、先秦逻辑学、孙武、道教、贾谊、慧远、天台宗、范缜、柳宗元、刘禹锡、李觏、谭嗣同、严复、章炳麟4、2004年的新动向。
考陈来《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论述概念和命题(包括大题)。
列举可能考的孔颜乐处、一故神两故化、太虚即气、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民胞物与、定性说、涵养须用敬、元会应世、心统性情、四句教、知行合一、一物两体、道则自然生万物(程颐)、物极必反(注意程颐的发挥)、百姓日用即道。
5、明清之际部分:反因、四几、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颜李学派、六府三事、知无体以物为体、气化即道、血气心知。
二、大题可考范围:1、老庄比较道论或论无;荀子、韩非子;2、玄学与早期佛学(3个考察方面:本体论即是有无之辩、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辩、理论归宿即是名教与自然之争。
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思想史概览

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思想史概览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以及事物本质的学科。
作为一门深奥而古老的学科,中国哲学思想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对于即将参加北京市考研哲学的考生来说,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概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为考生提供一份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对中国哲学思想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指早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
先秦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流派。
其中,儒家注重人的修养,提倡仁义道德,代表人物为孔子和孟子。
道家强调自然和道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墨家则强调爱和兼爱的道德观念,代表人物为墨子。
第二部分:秦汉哲学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家的思想成为主流,并在政治和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度集大成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产生于此时期。
同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哲学思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潮主要有玄学和佛学。
玄学追求至高无上的境界,强调超越凡世,代表人物为王弼和王充。
佛学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深化,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宋明清哲学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的主要思潮为理学和心学。
理学强调理、气、心的关系,代表人物为朱熹。
心学主张以心为本,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代表人物为王阳明。
同时,西方哲学也开始通过海外传教士的介绍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启发。
第五部分:现代哲学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思潮,包括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潮等。
这些思潮在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西方哲学的思想也继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总结:通过对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的概览,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渊源。
北大哲学史复习题

习题思考:第一讲: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3.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第三讲:1.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2.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
第四讲:1.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2.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第五讲:1. 什么是“四端”?2.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3.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第六讲:1.庄子与隐士有什么关系?2.庄子对道与物的看法。
4.谈谈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第七讲:1.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那些方面?2. 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3. 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么不同?第八讲:1. 谈谈《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2. 《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3.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九讲:1.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2. 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3. 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第十讲:1.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2.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3.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第十一讲:1. 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2. 谈谈董仲舒的刑德理论?3. 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4. 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十二讲:1.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2.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第十三讲:1. 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2. 王充的效验思想。
3.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1. 玄学是如何产生的?2. 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3.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第十五讲:1. 谈谈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2. 论述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第十六讲:1. 比较贵无与崇有思想?2. 谈谈欧阳建的“言尽意”思想。
第十七讲:1. 谈谈郭象的独化论思想?2. 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理论?3. 性与命在郭象哲学中有什么不同?第十八讲:1. 谈谈慧远的因果学说。
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解读

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解读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解读哲学是一门探索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它对于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哲学学科,承载着千余年的思想智慧,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北京市考研的复习资料中,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思想解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中国哲学史中几个重要的思想进行解读,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在考研资料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孔子对仁爱思想的解释,探究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推敲其在今天的价值。
2. 老子的道教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创立了道家学派。
根据老子的理论,道是宇宙的本源,包括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在内。
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宇宙的统一。
在北京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我们可以详细解读老子的道教思想,剖析其对中国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 孟子的人性教育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发展和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成为有品德、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考研资料中,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孟子的人性教育思想,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其对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启示。
4.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与孟子相反,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外力的规范和教化才能实现道德修养。
在考研复习资料中,我们需要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准确解读,理解其与孟子性善论之间的对立与互补,思考其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启示。
5. 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主张“兼爱”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 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
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
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
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在希腊语中“ philosophy ”有两个词根——“爱”和“智”,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 当学问解释。
“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 和“学” 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 philosophy ”,后传入中国。
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这种智慧,中国哲学称之为“道”。
2、中国哲学的特质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主要思维方式:体悟1立足现实的态度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
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2整体联系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3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 ,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 ,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
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2、寓言体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3、哲理诗老子《道德经》4、注解体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1 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 ,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
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
五十而知天命“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必然性。
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2 “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1 .自我意识由人的精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人伦情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
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
3 .人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4.理想人格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
包括:严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的献身精神。
3“敏行慎言” 的理性态度言” 与“行” “学”与“思”1.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2.学思关系——相互结合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承认矛盾,而又调和矛盾,达到矛盾双方的和调。
(一)“执两” :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方——即“两端”。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二)“ 用中” :不仅应当承认事物的矛盾,而且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矛盾,无“过”、无“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
君子和而不同(三)评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
主张协调矛盾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方式解决矛盾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孟 1 性善论1. 人禽之辨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心——善端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下》若充分扩充,其强调的仁、义、2 尽心说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
中文哲学”这两个字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就变成四种“常德” ,即儒家极礼、智。
1. 尽心、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3. 养气(1)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2)存夜气(3)养浩然之气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的境界。
先义后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民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圣人观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荀1 性恶论1、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2、化性起伪通过礼义教化调整人性承认才能学习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性恶》)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人虚一而静1、心有征知2、虚、一、静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解蔽》)所谓“虚” ,就是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
所谓“一”,就是不因为对另一些事物的认识而防碍专心认识此事物。
所谓“静” ,就是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3、大清明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老“道”的开辟“道”的本意是指道路。
春秋时期,人们又用“道”来表示天象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行为准则。
范畴首次提出,意义的“道”,总根源的“道”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作为世界万物总规律的“道”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辩证矛盾观一)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
二)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章)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1、反者道之动:矛盾的双方无不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2、矛盾的转化过程:由量变到质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十四章)3、弱者道之用:强调“守弱”,力主“不争”,以防止矛盾的转化。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七十六章)涤除玄览对“道”的认识只能依赖一种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
“涤除”,是静观的方法,就是要求人们把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万物就会呈现在面前。
“玄览”,是内心直观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在对万物的冷静观察中认识和把握万物的本根——“道”。
庄道与物相对于道来说,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对道的亏损齐物论1、是非无定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的。
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2、道通为一梦蝶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墨经验主义认识论墨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经验主义哲学家。
一)知识来源人的知识来源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墨子的思想也带有狭隘经验论的倾向,过分相信经验的可靠性,难以获得深入全面的认识,甚至把幻觉、假象也当做真理。
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
”(《明鬼下》)二)名实关系“名”,是概念、名称;“实”是客观实际。
墨子明确地把名实关系问题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指出只有“实”才是第一性的,“名”必须与“实”相符合。
“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贵义》)三)表法“三表法”:以三条标准去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 《非命上》)韩非法、术、势核1、商鞅:重法及实施集权法治的刑罚制度。
“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3、慎到:贵势“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4、韩非:三者合一抱法处势而用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
1)对商鞅的发展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定法》2)对申不害的发展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认为君主不能信任任何人(特别是群臣)。
3)对慎到的发展认为“势”是实行法和术的基础。
总之,韩非子综合前期法家的法、术、势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的理论学说。
人性论儒家人性本善倡导重义轻利的道德自觉道家人法自然倡导无为不争的逍遥人生法家人性好利不论“轻利”还是“不争”都不符合竞争的时代要求,于是倡导破旧立新,务求功利之“实”。
性恶论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韩非认为,人人都怀着“自为心”,“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1)人自然属性的利己性2)人社会属性的功利性循名实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奸劫弑君》“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
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做,是自欺欺人。
缘道理1)道与理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与“道”的关系。
他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
“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万物的一般规律。
2)前识与参验前识:缺乏事实根据地推测、判断和行事,是人知行中常犯的错误。
前识老子把“道”第一次作为哲学最高使之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具有本体具有两重涵义:一)作为世界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内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2、申不害:崇术者,无缘而妄意度也。
《解老》参验:正确的行为方式,君主考察臣下之术。
3 缘道理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