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机技术参数

合集下载

体外循环机器使用指导

体外循环机器使用指导

体外循环机器使用指导体外循环机器(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achine,简称ECMO)是一种应用于心脏手术、重症监护等领域的医疗设备。

它通过将血液引流至机器中进行氧合和去除二氧化碳,再将已处理的血液回输给患者,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文将为您提供体外循环机器的使用指导。

1. 设备准备- 在使用ECMO之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检查设备的电源连接、管路连接和温度传感器等是否正常。

- 确保设备和使用空间的清洁卫生,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剂进行表面清理。

- 准备好ECMO所需的辅助设备,如血浆氧合器、气泡陷阱等。

2. 患者准备- 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

确保患者适合进行体外循环治疗,并获得相关的知情同意。

-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如静脉-静脉模式或动脉-静脉模式。

- 血管插管前,进行局部麻醉和皮肤消毒,确保插管操作的安全和无菌。

3. 连接和操作- 将ECMO机器的引流管连接到患者的血液引流点,一般为大静脉或大动脉。

- 将ECMO机器的回输管连接到患者的血液回输点,如主动脉或右房。

- 打开ECMO机器的泵,开启氧合器和去氧器,确保血液能够顺利流动并完成氧合过程。

- 监测ECMO机器的相关参数,如血流量、压力、氧合指数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机器参数,以维持适当的生理状态。

- 定期检查设备连接和管路,确保没有漏气、漏血等情况的发生。

- 定期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和ECMO机器的参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治疗结束- 当患者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或达到治疗目标时,可考虑停止ECMO治疗。

- 逐渐减小ECMO机器的泵流量,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呼吸功能。

- 在停止ECMO治疗之前,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已恢复正常。

- 缓慢中断ECMO机器的工作,逐渐降低氧合器和去氧器的流量,直至完全关闭。

- 关闭ECMO机器前,确保血液回输点和引流点的插管已拔除,并对伤口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护理。

体外循环机技术参数

体外循环机技术参数

体外循环机技术参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介绍:
体外循环机,即 extracorporealcircuit(ECC),是一种常见的医疗
设备,由四个主要组件组成:气体换向器、血液泵、反应室和可控制的体
温调节装置。

当涉及到较大的体循环机时,它们还可以通过循环回路中的
天然或人造过滤器以及活血装置等附加组件,对采样的血液进行净化和加工。

主要功能:
组成部件:
1)气体换向器:气体换向器用于控制血液和气体之间的流量。

它负
责血液和气体之间的转换,以保持气体的质量和血液的流动。

2)血液泵:血液泵用于将血液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

它由
一个电机驱动,不仅可以提供血液的流动,还可以调节血液的流量和压力。

3)反应室:反应室是一个装有血液和气体的封闭容器,它负责将血
液和气体混合在一起,并允许血液与气体完全混合。

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标准

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标准

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标准
1.基本要求:医用高频电刀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其结构和性能应满足常规手术需求,并具有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的特点。

2. 技术要求:医用高频电刀的技术要求包括输出功率、频率、波形、输出模式等,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3. 安全性能:医用高频电刀应具有多项安全保护措施,如过载保护、过热保护、漏电保护等,以确保患者和手术人员的安全。

二、体外循环机
1. 基本要求:体外循环机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其结构和性能应满足心脏手术需求,并具有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的特点。

2. 技术要求:体外循环机的技术要求包括负压泵、气泡分离器、血泵、加温器等组成部分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3. 安全性能:体外循环机应具有多项安全保护措施,如气泡监测、防止逆流、电气安全保护等,以确保患者和手术人员的安全。

三、人工耳蜗
1. 基本要求:人工耳蜗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其结构和性能应满足语言听力障碍患者的需求,并具有舒适、稳定、易于使用的特点。

2. 技术要求:人工耳蜗的技术要求包括声学参数、电学参数、
耳蜗植入技术等方面,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3. 安全性能:人工耳蜗应具有多项安全保护措施,如过电流保护、过热保护、电磁干扰抑制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的实施
1、切开、暴露、建立体外循环; 切开、暴露、建立体外循环; 2、肝素化:2~3mg/kg体重,使ACT(全血活化凝血时间) 肝素化:2~3mg/kg体重, ACT(全血活化凝血时间) 延长至480~600秒 延长至480~600秒. 3、转机开始: 转机开始: 4、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 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 5、降温: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保证机体有氧代谢,降低灌 流量,避免 降温: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保证机体有氧代谢,降低灌 左心回血量增多、血液成分破坏和心肌损伤。 6、复温:主要操作完成。 复温:主要操作完成。 7、辅助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 辅助循环: 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 8、停机: 停机: 9、中和肝素:鱼精蛋白。 中和肝素:鱼精蛋白。 10、撤机: 10、撤机:
基本灌注技术
5、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 用于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成人部分 大血管和少数操作非常困难的手术。 头部控制在32℃以上,鼻咽温15℃ 头部控制在32℃以上,鼻咽温15℃左 右,肛温20℃ 右,肛温20℃左右。中深度血液稀释, HGB 6~7g/dl。 6~7g/dl。
体外循环的准备
1、详细了解患者病情、身高、体重、体表面积、血细 胞比容和血浆蛋白浓度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2、体外循环机的准备: 3、预充: 预充液能排除体外循环装置内气体,维进行适当的血 液稀释。 液稀释。 预充液:胶体液、晶体液、渗透性利尿剂、肝素、 预充液:胶体液、晶体液、渗透性利尿剂、肝素、 血液保护剂、细胞膜保护剂、小苏打等。 其电解质的浓度应接近细胞外液,渗透压略高于 血浆,并呈弱碱性。 血液稀释:(1)减少使用库血、避免输血并发症; 血液稀释:(1)减少使用库血、避免输血并发症; (2)降 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注; (3)减轻血液成分破坏和凝血机制紊乱; (4) 防止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在心脏停跳的危急情况下,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肺功能维持。

本文将为您介绍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原理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是通过在患者血管内插入导管,将其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人工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的处理后,再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以维持体内氧气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除,实现人工循环。

其中,体外循环机是实现心脏复苏的核心设备,包括泵、人工肺、滤器、温度调节器等部件。

二、应用1.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中,通过停止患者心脏的跳动,利用体外循环机代替心脏完成血液循环,从而方便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操作,保护心脏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

2.猝死抢救:在猝死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结合体外循环技术,为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生命支持,增加抢救成功的机会。

3.心源性休克治疗:体外循环技术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促进患者体内代谢的恢复,提高生存率。

三、问题与挑战尽管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复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1.出血与凝血问题: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易引发凝血问题,导致血液凝块形成,进而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2.炎症反应:体外循环过程中,机械摩擦、异物刺激等因素会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炎性细胞活性增高,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害。

3.器械与技术进步:目前体外循环机的设计和性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机器自动化程度、减轻患者对外界因素的依赖性。

四、发展方向为了克服以上问题与挑战,体外循环技术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改变血管内导管等材料的表面性质,减少血液与材料的接触,从而降低凝血风险,改善血液生物相容性。

2.新型循环器设备研发:导入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更精确、灵敏的血流控制和温度维持,提高体外循环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体外循环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名词解释自动体外循环自动体外循环装置:根据人体血液动力学原理,利用人工心肺机及呼吸系统来辅助人体的外周循环。

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自动体外循环(Automatic Ventricular Electrain, AEV)是指机械辅助的体外循环。

其呼吸机与外周动脉相连,可自动调节呼吸频率,达到体外循环的效果。

自动体外循环的最大优点是:①通过自动监测,保证供氧量;②消除了重力作用对循环的影响,可实现平稳持续血液动力学循环;③克服了心脏跳动的不规律性;④无需动脉穿刺,避免了损伤和出血的危险;⑤减少心脏负荷;⑥节约能源,降低心脏负荷;⑦操作简便。

2、半自动体外循环(Semi-Automatic Ventricular Electrain,SAV)是指气体诱导的体外循环。

适用于严重低氧血症或明显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者。

当外周动脉未与中央静脉连接,且循环不能维持时,则用它来维持循环。

如在上述病例均不能实现体外循环时,则采用此种体外循环。

此时中央静脉压为: 50-70 mmHg。

但此时需采取辅助措施使病人呼吸机维持较高的呼吸频率,即应尽量减少动脉血的搏动,减少因此引起的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从而使PaO 2增加, PaCO 2也随之升高。

3、半自动体外循环的特点是:通过对外周动脉系统及各级肺循环功能的监测,掌握其动态变化,选择适当的呼吸频率,进行有效的呼吸机控制,并控制二氧化碳浓度,补充和纠正动脉血气。

但此时仍需动脉穿刺,因此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较自动体外循环安全得多。

4、完全自动体外循环(Total Ventricular Electrain, TAV)是指氧合血流经动脉和静脉两个途径被送入机体组织,达到体外循环的效果。

此时动脉血氧饱和度>100%, PaO 2 > 90 mmHg, PaCO 2<45 mmHg,动脉血压≥15 kPa(12.0-16.7kPa)和中心静脉压>5 mmHg,心排出量>100 ml/min。

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技术参数

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技术参数

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技术参数一、适用范围:能用于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心、肺衰竭及终末期心脏病人。

二、配置要求:1、该系统可配置同品牌的血氧饱和度与血细胞容量测量仪、自动血凝计时器,要求原装进口。

三、技术要求:离心泵1、体外泵驱动电动机:无电刷直流(无火花)。

2、流量:0 L/min-+9.99L/min±(5%+50mL)。

3、转速:0-4500RPM。

4、压力:-300~+999mmHg±(5%+5mmHg)。

5、主机自带2组压力监测模块,无需另接;可测正负压,用户可设定压力监测值。

6、分辩能力:流量10mL;转速10转;压力1mmHg。

7、双显示屏,大液晶显示屏与主机可分离,能安装在远离基座的支架上,方便监测病人情况和转运病人。

8、配备成人和小儿流量监测传感器,提供保护血液的安全持久、实时精准的流量监测9、流量旋钮带有限位器设置,防止误操作;10、ECMO套包:*10.1、有完整的体外循环套包,需提供注册证10.2、有Carmeda涂层;10.3、能5分钟左右完成套包预充,快速建立ECMO循环;10.4、离心泵头预充量≤40ml11、内部电池能反复充电,在4L/min和400mmHg压差的工作条件下,电池可以工作大于25分钟;血氧饱和度与血细胞容量测定系统1、具备同时监测SvO2、SaO2、Hct功能2、具有两路检测探头,持续监测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空氧混合器1、精确调节进入氧合器的空气、氧气的百分比2、FIO2:21% -100% 可调3、气体流量表:分别具有成人使用流量表,儿童使用流量表医用变温水箱1、原装进口配套变温水箱:具备升温和降温两种功能2、变温水箱具有自动检测报警装置,自动监测、显示水温状态凝血时间测定仪(ACT)1、进口产品,操作方便2、可以准确测定凝血酶元ACT时间,为临床抗凝剂的使用提供依据3、产品便于移动,便于进行床旁及快速检测配备ECMO设备的专用台车(推车)1、主体结构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牢固结实2、至少配备1套输液架附:配置清单。

体外循环技术指南(草案)

体外循环技术指南(草案)

体外循环技术指南(草案)(2014年9月)编写体外循环(特指心肺转流)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根据全国临床工作需要,参考美国体外循环技术协会2013版指南之蓝本而制订。

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医疗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各医院专业人员在实施前需要与心脏外科团队充分沟通和达成共识后执行。

本会将根据本专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适时进行评估及修订。

本指南按要求执行强度分“标准”及“指引”两种水平。

“标准”为必须遵循的强制性要求;“指引”为建议执行。

指南分以下十五个部分:1.人员资质2.体外循环及相关设备3.转流前核查清单4.体外循环记录单5.围术期沟通6.安全措施7.体外循环监测8.术中抗凝9.血液管理10.气体交换11.灌注血流量12.血压13.温度控制14.质量改进15.责任1.人员资质1.1 标准1.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公立、民营医院的灌注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有医师、护士或医学类技师的资格证及执业证,并同时具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颁发并在有效时间内的“体外循环合格证”,部队医院可参照执行。

1.1.2 每台体外循环手术必须有一名以上灌注师负责并操控体外循环。

1.1.3 每例体外循环手术转机的相关参数设定、物品选用由责任灌注师决定。

1.1.4 体外循环过程中手术室区域内应有体外循环辅助人员作相应的协助工作。

1.2 指引1.2.1 各单位应参考学会“指南”制定适合本单位情况的标准要求,执行对灌注师的教育、培训、年度考核。

本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或常规,原则上不低于“指南”的标准要求。

2.体外循环及相关设备2.1 标准2.1.1 体外循环相关设备:i.人工心肺机:含血泵(四个或以上泵位)、计时器(两个以上通道)、温度监测(两个以上通道)、压力监测(两个以上通道)、液平面报警或空气报警、血泵手动驱动装置。

ii.空氧混合器。

iii.连续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iv.热交换水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技术参数:
1 设备配置
1.1 体外循环机一套
1.2 四泵位或五泵位底座 1
1.3 3台单头滚压泵和1台双头滚压泵或5个单头泵
1.4 监测组件
*1.5 全自动变温水箱1套
*1.6 空氧混合器1
1.7 静脉回流控制系统
1.8 离心泵
2 技术性能指标
2.1四泵位或五泵位底座
2.1.1 含有氧合器支架和高度可调节灌注杆,易扩展、各泵位之间可任意移动、
互换。

2.1.2 电源供应系统:电源采用220v~240v,应包括内部直流电源、集成蓄电
池,备用电源可保证泵及监测组件同时工作;断电时或电压极度不稳定自动切换,不发生间断,自动充电。

断电后机器全负荷运转时间≥100分钟。

*2.1.3 中央监控系统:
2.1.
3.1 液晶显示器和触摸屏,固定于支架上可任意旋转角度。

2.1.
3.2 该中心对底座系统、监测控制系统数据显示及记录系统的全部工作情
况进行监控,自动纠错以保证整机工作安全。

2.2.1 血泵部分:
2.2.1.1 具有3台单头滚压泵和1台双头滚压泵或5个单头泵
2.2.1.2 泵位可互换。

2.2.1.3 每个泵具有平流搏动、正向转动、反向转动功能。

*2.2.1.4 任两个泵可设置主、从泵灌注关系。

2.2.1.5 泵头振幅小于0.015mm,泵头轨道精密度应小于0.03mm,泵头阻塞精
度为0.03mm。

2.2.1.6 转数范围0~250转,转数精度±1%,流量精度±10%,最大流量单
头泵1/2”≥10L/min,3/8”≥6L/min,1/4”≥3L/min。

2.2.1.7 多种管道夹可选。

2.2.1.8泵头每次开机又自检及自动显示故障功能。

2.3 监测组件
*2.3.1 压力监测:(2导监测模块)包含心肌灌注压力监测组件。

具有监测控制心肌保护液灌注压,计时控制灌注及总容量。

*2.3.2 温度监测(3-4导监测模块),同步数字显示。

2.3.3 时间监测(4导监测模块)
2.3.4 液平面监测
2.3.5 气泡监测
2.3.6 有预报警设定。

2.4 全自动变温水箱
2.4.1 变温速率快、容量≥30/L
*2.4.2 双路循环独立输出:可做人工肺灌流降温,变温毯或停搏液灌流降温。

2.4.3 升降温3~41℃,误差0.1℃。

2.5 空气氧合器:调节精确,方便可靠,可应用于各种氧合器。

2.6 离心泵:RMP(转数)显示范围:0-5000转;显示精度:1转;转数调节
精度:1转;流量范围:0-10LPM;显示精度:±10%;报警范围:高流量
0.5-10.0LPM,低流量 0.0-2.0LPM,反转流量 0.0-1.0LPM;压力显
示范围:-99…+999mmHg;压力调节精度:1mmHg;压力测量准确度:±5mmHg;
电压输入:24V;输入电流:6A;最大功率:120W;泵头预充量:小于30-50ml;泵头最大流量:大于8L/分钟;泵头最大输入压力:800mmHg;泵头进出口管径:3/8”英寸,备用电源使用时间大于9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