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本科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本科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2. 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学习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性状、有效成分和药效的影响。

4. 提高中药材质量控制和饮片制备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三、实验地点中药炮制实验室四、实验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姓名]五、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炮制方法:1. 炒法:炒黄、炒焦、炒炭2. 炙法:清炙、蜜炙、酒炙3. 煎煮法:煮制、蒸制、漂制六、实验材料1. 药材: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辅料:蜜、酒、水等。

3. 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七、实验步骤1. 炒法(1)炒黄: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炒焦: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并嗅到焦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炒炭: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炭,并嗅到炭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炙法(1)清炙: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内部微焦,并嗅到药香气时,取出晾干。

(2)蜜炙:将蜜加热至沸,将药材倒入锅中,快速翻炒,使药材表面均匀裹上蜜汁,出锅晾干。

(3)酒炙:将酒加热至沸,将药材倒入锅中,快速翻炒,使药材表面均匀裹上酒汁,出锅晾干。

3. 煎煮法(1)煮制: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水浸泡30分钟,用文火煎煮1小时,过滤取汁。

(2)蒸制:将药材放入蒸锅中,加水浸泡30分钟,用文火蒸煮1小时,过滤取汁。

(3)漂制:将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时,不断换水,取出晾干。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炒法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炮制方法对药材性状、有效成分和药效的影响如下:(1)炒黄:药材鼓起,颜色微变深,药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药效增强。

(2)炒焦:药材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焦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药效减弱。

中药炮制学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学实验报告

1. 理解中药炮制的意义和目的。

2. 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学习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药性、药效的影响。

4. 了解炮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针对以下炮制方法进行操作和观察:1. 清炒法2. 炙法3. 蒸法4. 煅法三、实验材料1. 药材:酸枣仁、王不留行、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当归、白芍、丹参、大黄、黄芪、白术、党参、麻黄、陈皮、瓜蒌皮、阿胶等。

2. 器具: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切药机、压板、切药刀、切药板、搪瓷盘等。

四、实验方法1. 清炒法: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文火或中火炒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2. 炙法:将药材置于锅中,加入适量辅料(如酒、醋、蜜等),用文火炒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3. 蒸法:将药材置于蒸锅中,用蒸汽蒸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4. 煅法:将药材置于炉中,用武火煅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1. 清炒法:- 酸枣仁: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具香气。

-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 山楂: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槟榔: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麦芽: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核桃: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2. 炙法:- 酸枣仁: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王不留行: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山楂: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槟榔: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麦芽: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核桃: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3. 蒸法:- 酸枣仁:蒸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具香气。

- 王不留行:蒸至大部分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 山楂: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槟榔: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麦芽: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核桃: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4. 煅法:- 酸枣仁:煅至黑色,具焦香味。

- 王不留行:煅至黑色,具焦香味。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炙法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炙法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中药炮制中的炙法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对药材药效的影响,掌握炙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三、实验材料1. 药材:厚朴、黄连、生姜、醋、盐等。

2. 仪器:炒锅、筛子、剪刀、电子秤等。

四、实验方法1. 厚朴炙法(1)取厚朴丝,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闷润。

(2)将拌匀的厚朴丝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晾凉。

(3)筛去碎屑,得到姜厚朴。

2. 黄连炙法(1)取黄连,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闷润。

(2)将拌匀的黄连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晾凉。

(3)筛去碎屑,得到姜黄连。

3. 醋炙法(1)取甘遂,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

(2)将拌匀的甘遂放入炒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晾干。

(3)筛去碎屑,得到醋甘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厚朴炙法实验结果显示,姜厚朴相较于生厚朴,色泽加深,略具姜的辛辣气味。

炮制后的姜厚朴对咽喉的刺激性减小,且宽中和胃的作用增强。

2. 黄连炙法实验结果显示,姜黄连相较于生黄连,其苦寒之性得到缓和,对脾胃的刺激性减小,止呕作用增强。

3. 醋炙法实验结果显示,醋甘遂相较于生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作用减弱,毒性降低,对人体的副作用减小。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炙法对厚朴、黄连、甘遂等药材进行炮制,结果表明炙法能够改变药材的药性,降低毒性,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炙法在中药炮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注意事项1. 炙法过程中,应根据药材的种类和辅料的不同,掌握好炒制的时间和火力。

2. 炙法过程中,辅料应充分渗入药材内部,确保炮制效果。

3. 筛去碎屑,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烫伤。

中药炮制加工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加工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加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索中药炮制加工技术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一中药进行炮制实验,观察其炮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并分析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实验设备和药材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有炮制炉、电子秤、研钵、试管、移液管等。

药材为川芎、益母草、山药。

实验步骤1. 药材准备将川芎、益母草、山药按照比例称取,分别为1:2:3的比例。

分别将药材洗净、晾干。

2. 研磨将晾干的药材分别放入研钵中,用研钵和杵磨碾药材,直至药材呈细粉末状。

3. 炮制将药材粉末放入炮制炉中,设置适当温度和时间,进行炮制。

本次实验中,炮制温度为80摄氏度,炮制时间为2小时。

4. 收集样品炮制过程结束后,取出炮制后的药材粉末,采用容器进行收集。

5. 药材分析对炮制前后的药材进行外观、颜色、气味等方面的观察,并使用试管进行溶解实验,检测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状况和溶解度。

6. 实验数据记录记录药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状况和溶解度,记录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颜色、气味等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材外观、颜色、气味变化川芎炮制前为深棕色,气味辛辣。

经过炮制后,颜色变为暗褐色,气味更加浓郁。

益母草炮制前为浅黄色,气味芳香。

经过炮制后,颜色变为深黄色,气味更加浓郁。

山药炮制前为白色,气味清淡。

经过炮制后,颜色变为棕色,气味更加浓郁。

2. 药材溶解状况和溶解度变化川芎炮制前,溶解速度较慢,溶解度较低。

炮制后,溶解速度加快,溶解度显著提高。

益母草炮制前,溶解速度较慢,溶解度较低。

炮制后,溶解速度加快,溶解度显著提高。

山药炮制前,溶解速度较快,溶解度较高。

炮制后,溶解速度变慢,溶解度有所降低。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中药炮制能够改变药材的外观、颜色和气味,使其呈现出更加浓郁的特征。

2. 中药炮制能够增加药材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

3. 不同药材的炮制过程和炮制后的效果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处理。

中药炮制炒焦炒黄的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炒焦炒黄的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炒焦炒黄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中药炮制中的两种常见方法——炒焦和炒黄,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药效成分等方面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1. 炒焦法炒焦法是指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使其变成黑色或深棕色。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高温使得中药材内部的水分蒸发,同时也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氧化反应,从而改变了中药材的化学性质。

2. 炒黄法炒黄法是指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至颜色变为浅黄色。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低温干燥使得水分蒸发,同时也减少了氧化反应,从而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活性成分。

三、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子等常见中草药。

2. 实验仪器:铁锅或铜锅、电子秤、热风干燥箱等。

3. 实验方法:(1)炒焦法: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至颜色变为黑色或深棕色,然后取出晾凉备用。

(2)炒黄法: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至颜色变为浅黄色,然后取出晾凉备用。

(3)将炒焦和炒黄的中药材分别放入电子秤上称量,并记录重量。

(4)将两种处理好的中药材分别放入热风干燥箱内进行干燥处理,处理时间为2小时左右。

(5)取出干燥后的中药材,再次称重,并记录重量。

四、实验结果1. 炮制前后中药材的重量变化经过实验得知,在相同条件下,经过炒焦和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重量均有所减少。

其中,经过炒焦处理后的重量减少较多,平均减少了20%左右;而经过炒黄处理后的重量则只有轻微下降,平均减少了5%左右。

2. 炮制前后中药材的颜色变化经过实验得知,经过炒焦处理后的中药材颜色变为黑色或深棕色;而经过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颜色变为浅黄色。

3. 炮制前后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变化经过实验得知,经过炒焦和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均有所改变。

其中,经过炒焦处理后的中药材水分含量减少,挥发油含量增加,且多酚类成分减少;而经过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水分含量也有所下降,但挥发油和多酚类成分相对较为保留。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炒法的火候掌握和操作技巧。

3. 观察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变化,了解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4. 熟悉炮制炒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中药炮制炒法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通过炒制改变药材的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矫味矫臭等。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根据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制过程中,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味道和质地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效。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实验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1. 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黄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槟榔:取净槟榔,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4)栀子:取净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理,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操作。

实验材料:白芍、熟地、赤芍、桂枝研粉,甘草研细,生地,朆面,龙胆研细,青蒿
研粉,玄参研细,细辛,川芎,生葱等。

实验步骤:
1、取适量药材,并采用包刀分切成合适大小;
2、将分切好的药材装入混料碗,加入适量清水混匀后,充分搅拌,使药材不易粉末;
3、将混料碗上漏斗内,将炮制瓶塞口朝下放入混料碗内;
4、将混料碗内的药液倒入炮制瓶,放入好裹在布袋内,以风机吹干多余的水分;
5、将布袋内的炮制瓶及药材放到炮炉内,关闭炮炉的上盖;
6、用阶梯火加热,控制温度在120℃左右加热;
7、加热8-10小时后,观察颜色变化,炮制好的中药出炉;
8、将钵前拌混,以保证炮制均匀;
9、将炮制好的中药用药杯勺测量,装包,瓶装批准可用。

结论:经上述实验,从定量材料选取、药材分切、均匀混匀、炮制制作及罐装等方面,能充分理解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理。

已获得较好实践技能,可运用于药剂学中实际应用。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篇一:中药炮制毕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老师:实习课目:实习主要内容:清炒、炙法的炮制方法实验一清炒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一)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5.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8日
实习地点: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
指导老师:岳玥
实习科目:中药炮制
实习主要内容:清炒、炙法的炮制方法
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
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炒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減少副作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
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梔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
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
(一)炒黄
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5.薏苡仁取浄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
出放凉。

称重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
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

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2.槟榔取浄槟榔片,称重,分档,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黄色焦斑,取出
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大部分为完整片状,表面焦黄色,具焦斑有香气。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先用文火后用中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炒干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焦褐色,膨胀,少部分爆花。

4.栀子取碎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具焦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或红棕色。

有香气,味苦微涩。

(二)炒炭
1.蒲黄取浄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褐色,喷淋少量清水。


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推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深褐色,质地轻松。

味涩,存性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发现火星,可喷淋适
量清水熄灭,炒干,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黑色,保留原药外形,存性。

3.判芥取浄判芥段,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
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黑褐色,香气减弱。

实验二炙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炙法的目的意义。

(2)掌握各种炙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规格、辅料选择和一般用量。

二、实验原理
药物吸收辅料经加工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均能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初,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三、实验器材
炉子、锅铲、铁锅、瓷盆、瓷盘、量筒、台秤、纱布,酒借、姜、食盐、蜂蜜、羊脂油等。

四、实验内容
1.酒炙川芎
2.醋炙香附、钩藤(下节课实验内容之一)
3.盐炙车前子
4.蜜炙甘草、百合
5.姜炙厚朴
6.油脂炙淫羊藿。

五、实验方法
(一)酒炙
川芎取净川芎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后,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

川芎每100kg,用黄酒10kg。

成品性状:本品呈棕黄色,微有酒气。

(二)醋炙
1、香附取净香附粒块或片,加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香附微挂
火色,取出晾干。

筛去碎屑。

香附每100kg,用米醋20k9。

成品性状:本品制后颜色加深,微挂火色,具醋气。

2、钩藤取净制钩藤,加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阴干或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干燥,取出放凉。

钩藤每100kg,用米醋20kg。

成品性状:本品呈褐色,略具醋气。

(三)盐炙
车前子取浄车前子,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略有爆裂声,微鼓起时,喷入盐水,炒干后取出放凉。

车前子每10kg,用食盐2kg。

成品性状:本品鼓起,部分存裂隙。

味微成。

(四)蜜炙
1.甘草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甘草片内拌匀,闷润,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
表面棕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

甘草每100kg,用炼蜜25kg。

成品性状:本品呈棕黄色,微有光泽。

味甜,具焦香气。

2.百合取浄百合,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用少量开水稀释过的炼蜜,迅速翻动,拌炒均匀,继续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

百合每100kg,用炼蜜5kg。

成品性状:本品呈金黄色,光泽明显。

味甘微苦。

(五)姜炙
厚朴取浄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完全吸尽,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

厚朴每100kg,用生姜10kg(干姜用1/3)
成品性状:本品色泽加深,具姜的辛辣气味。

(六)油脂炙
淫羊藿先将羊脂油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至全部溶化时,倒入净淫羊藿丝,炒至微黄色,油脂被吸尽,取出放凉。

淫羊藿每100kg,用炼羊脂油20kg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微黄色,润泽光亮,质脆。

具油香气。

大纲完成情况:熟悉饮片的炒法、炙法的炮制方法,了解中药炮制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习收获体会及不足:
(1)依据各法炮制程度及各药特点控制适宜的温度、时间并注意药材外观变化。

炒黄温度一
般控制在160℃-170℃炒焦一般控制在190℃-200℃,炒炭一般控制在220℃-300C。

(2)酸枣仁炒黄时火力不宜过强,且炒的时间也不宜过久否则油枯失效。

蒲黄如已结块,炒
时应搓散团块。

王不留行翻炒不宜过快,否则影响其爆花率及爆花程度。

(3)各炙法中采用先拌辅料后炒方法炒制的药,一定要闷润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或滲透到药物
组织内部后,才可进行炒制。

酒炙药物闷润时,容器要加盖密闭,以防酒迅速挥发。

后加辅料炙的药物,辅料要均匀喷酒在药物上,不要沿锅壁加入,以免辅料迅速蒸发。

(4)若液体辅料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