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时A的溶解度为 80g例:(1)t3(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 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3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1(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初三新人教版化学下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新人教版化学下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新人教版化学下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某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了溶解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知识点一、概念:1、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的克数。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其为1标准)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数。

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叫难溶物质.可见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二、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溶剂种类等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

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

三、溶解度曲线: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课后练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B.稀溶液C.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B.4℃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 20g,所以4℃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M物质30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D.20℃时,50g水中溶有溶质P 20g,则物质P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3.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分数变小C.溶液质量不变D.有KNO3晶体析出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B、饱和溶液不蒸发溶剂而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只要温度不变,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D、降温时,饱和溶液肯定不析出晶体答案:1.D 2.B 3.C 4.D 5.B溶解度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都掌握了呢?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溶解度》-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溶解度》-课件
2.把600C时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冷却到100C,有氯化 铵晶体析出,剩余溶液是:C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 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为_1_0_0_克。
4、“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 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 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 确? 错误
问:“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 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溶
质多”这句话对不对? 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
间可相互转化
D、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 温度
二、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思考:如何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大吗? 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小吗?
5、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 不同的溶质: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 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影响因素
(2)

一定温度 100g溶剂(一般指水)
温度
要 素
达到饱和
溶质、溶剂 本身的性质
单位: 克
讨论:
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 的含义
温度 溶质的 质量
溶剂的 饱和溶液
质量
的质量
200c 31.6g
100g
131.6g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溶解度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溶解度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溶解度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章(一)溶液1.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分辨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浓溶液和稀溶液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三)溶解度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教学过程】一. 溶液1. 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2.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3. 注意事项⑴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影响。

⑵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例如,将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锌逐渐溶解,但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而不是锌。

也就是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锌的水溶液,而不是锌的硫酸溶液,。

又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

还有将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PPT课件

《溶解度》PPT课件


象。等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mL水能完全溶解5g硝酸钾。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 溶解的固体。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 10g硝酸钾。
加热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了,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力增强。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指明错误原因。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
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未指明溶液的状态是饱和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与溶质和溶 剂的性质有关。(物理性质)
比较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温度 溶剂质量 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的溶质质量
溶解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四要素
条件 —— 标准 —— 状态 ——
一定温度 100克溶剂 (水) 饱和溶液
单位 —— 溶质的质量(克)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实验结论
物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物质 溶解。
实验9-6 在常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
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
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点 击
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


再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

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它是研究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溶解度相关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化学九年级中涉及的溶解度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热的条件下,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活动增强,相互作用力减弱,溶质更容易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而溶解。

2. 压力:固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小,而气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大。

常见的例子就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当瓶子封闭时,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形成气泡;而当瓶子被打开时,压力降低,二氧化碳逸出,气泡消失。

3.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态:通常来说,溶质和溶剂的相态相同的情况下,溶解度较大。

例如,固体溶质通常在液态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当在一定温度下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溶液中含有最大溶质量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可以用单位体积溶液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来计量。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剂可以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此时称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的稳定性饱和溶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溶解度来判断。

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可以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来制备饱和溶液;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等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饱和溶液将保持稳定;而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超过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多余的溶质无法溶解,会析出形成固体。

四、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通常在温度变化时发生改变,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来分析这种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通常以质量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曲线上的点表示相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溶液的特性。

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时,曲线向上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时,曲线向下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始终保持不变时,曲线是水平的。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化学中,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和压强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它是描述溶解过程的重要参数,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溶液的性质以及物质的溶解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九年级化学中与溶解度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 压力:溶解度对固体和气体溶质的压强变化不敏感,但对气体溶质的压强变化十分敏感。

3. 溶剂的种类:不同溶剂对相同溶质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常温常压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4.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化学性质对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具有相同分子结构的脂肪酸,其溶解度随着酸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二、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当一定量的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无论继续搅拌还是加热,溶质都不能再溶解的状态称为饱和溶液。

2. 过饱和溶液:如果一个溶液的溶解度在较高温度下已经提高,然后在相同温度下急剧冷却,使得溶质的浓度超过了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就形成了过饱和溶液。

在过饱和溶液中,即使不加入额外的溶质,也可能发生结晶现象。

三、浓度的表示方法1. 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 体积分数:体积分数是指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同样常用百分数表示。

3.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一般用mol/L表示。

四、溶解度的应用1. 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城市供水中的水质检测需要测定某些物质的溶解度,判断是否超标。

2. 溶解度也是理解药物溶解行为的重要参数。

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吸收速度和药效。

3. 在冶金和冶炼过程中,对不同矿石中的有用金属元素的溶解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优化冶炼工艺和提高金属的回收率。

总结起来,九年级化学中的溶解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
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剂量里,离开这两个条件谈饱和或者不饱和溶液无意义。


(2)彼此互溶的两种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例如: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互溶,故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酒精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升高温度或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4)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的方法:(1)若溶液中有溶质,并且溶质不减少,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若溶液中无溶质,加入同种溶质后溶质不溶解,则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A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也随之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谈溶解度才有意义。

B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若不指名溶剂一般是指水做溶剂。

C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D 单位:溶解度的单位是“克”,在指物质溶解度时,一定要把单位带上,不带单位是错误的)。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的溶解度。

(3)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几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该交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如:2)
Ca)。

(OH
4、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很难称量,故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用体积表示。

(2)气体溶解度的定义:指该气体在101KPa何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如:氮气在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摄氏度时,1体积水中最多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0摄氏度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3)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A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B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C气体和溶剂。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单位: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
5、除去混合溶液中其中一种溶质的方法。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
示回答:
(1)降低温度最先析出晶体的是 A (填字母)。

(2)t4℃时,从混有C物质的A溶液中得到A物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从混有A 物质的C溶液中得到C物质的结晶方法是蒸发溶剂
总结:(1)观察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时,溶解度曲线越陡,该曲线对应的物质在降低温度时
越先析出晶体。

(2)一般而言溶解度受温度较大物质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A、C两种物质,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C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故要得到A晶体,降温结晶时最先析出晶体。

反之,要得到C晶体,蒸发溶剂C先析出晶体。

简要记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中混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时,一般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杂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中混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时,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除去杂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