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时A的溶解度为 80g例:(1)t3(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 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3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1(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溶解度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剂量里,离开这两个条件谈饱和或者不饱和溶液无意义。
)(2)彼此互溶的两种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例如: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互溶,故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酒精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升高温度或加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4)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的方法:(1)若溶液中有溶质,并且溶质不减少,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若溶液中无溶质,加入同种溶质后溶质不溶解,则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A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也随之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谈溶解度才有意义。
B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若不指名溶剂一般是指水做溶剂。
C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D 单位:溶解度的单位是“克”,在指物质溶解度时,一定要把单位带上,不带单位是错误的)。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的溶解度。
(3)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几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该交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如:2)Ca)。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溶解度表和溶解度规律来描述和预测。
1.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一些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列出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的表格。
通过溶解度表可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 溶解度规律:常见的溶解度规律有以下几种: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物质,称为热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称为冷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称为中性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无规律的物质,称为理想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都有明显变化的物质,称为非理想溶质。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溶解度还受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5.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
液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处于不稳定状态,稍微的扰动就会使溶质析出。
6. 溶解度的单位:溶解度通常用摩尔溶解度(mol/L)或质量溶解度(g/L)来表示。
总结起来,化学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的性质。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溶解过程。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一、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其特征为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并且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而不饱和溶液则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这两种概念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和温度。
而溶解度曲线则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在溶解度曲线上,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且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而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则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则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是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它是研究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溶解度相关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化学九年级中涉及的溶解度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热的条件下,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活动增强,相互作用力减弱,溶质更容易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而溶解。
2. 压力:固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小,而气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大。
常见的例子就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当瓶子封闭时,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形成气泡;而当瓶子被打开时,压力降低,二氧化碳逸出,气泡消失。
3.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态:通常来说,溶质和溶剂的相态相同的情况下,溶解度较大。
例如,固体溶质通常在液态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当在一定温度下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溶液中含有最大溶质量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可以用单位体积溶液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来计量。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剂可以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此时称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的稳定性饱和溶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溶解度来判断。
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可以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来制备饱和溶液;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等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饱和溶液将保持稳定;而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超过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多余的溶质无法溶解,会析出形成固体。
四、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通常在温度变化时发生改变,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来分析这种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通常以质量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曲线上的点表示相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溶液的特性。
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时,曲线向上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时,曲线向下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始终保持不变时,曲线是水平的。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强和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固体在增加温度下其溶解度增大,但对有些固体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2)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呈直接比例关系。
(3)溶剂种类:不同溶剂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情况下,溶解度用溶质在100g水或g溶剂中的溶解量表示,单位是g/100g水或g/100g溶剂。
4.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溶解量随溶剂中溶质溶解比例的关系曲线。
二、溶液的稀释1. 稀释液的定义在化学中,稀释是指将一个浓度较高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减小的过程。
2. 稀释的原理添加溶剂到溶液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使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
3. 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稀释后的溶液浓度:c1v1=c2v2。
三、溶解的过程1. 溶解的过程溶解是指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热效应(1)溶解吸热:当溶解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吸热的过程。
(2)溶解放热:当溶解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放热的过程。
四、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1. 离子的电解当离子型物质溶于水时,其分子将分解为离子,这个过程被称为电解。
2. 电解实验通过电解实验可以发现,在电解质的溶液中,会在电极上产生气体和发生化学反应。
3. 离子浓度变化(1)阳离子的浓度增加:阴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2)阴离子的浓度增加:阳极处发生氧化反应。
五、溶液的浓度1. 溶液的浓度定义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2. 溶液的浓度计算(1)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度【知识梳理】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的物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
溶剂: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以做溶剂。
一般来说,如果溶液组成中有水存在,则把水当作溶剂,如果是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则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果两种液体形成溶液,则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3)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都相同。
如:稳定性:外界条件(,,气体压强)不变时,溶液不会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由于小液滴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无论在质量还是体积上都比单个分子大的多.所以无法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因而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乳浊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牛奶、油漆、橡胶的乳胶等都是乳浊液.但是这些乳浊液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难以清洗,一旦沾到衣物上,很难被水清洗掉,怎么办泥?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加点儿乳化剂就可以,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小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比单个分子略大,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解后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的是;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的是;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①、溶液中没有固体时,加入,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②、溶液中有固体时,看固体质量是否减少,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4)③、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溶液。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6)浓溶液与稀溶液a)浓溶液是在一定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溶液。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附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最大量溶质的性质。
1.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这是因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解过程中的熵变,从而促进溶解;(2)压力:对固体和液体溶质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气体溶质有很大影响。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3)溶剂类型:不同类型的溶剂对不同的溶质有不同的溶解度。
溶剂可以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极性溶剂倾向于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倾向于溶解非极性溶质。
2.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1)饱和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溶解了最大量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情况。
当向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时,溶质会沉淀出来,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状态;(2)过饱和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溶解了超过饱和溶解度的溶质。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稍微的扰动就会引发溶质的沉淀。
3.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曲线图:(1)溶解度曲线:用来表示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曲线呈正相关,即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相应增加;(2)溶解度曲线图:以温度为横轴,溶解度为纵轴绘制的曲线图。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绘制溶解度曲线图,用来分析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特性。
4.难溶盐溶解度的规律:(1)阳离子效应:在溶质为阳离子的情况下,随着阳离子的半径增大,溶解度增大;(2)阴离子效应:在溶质为阴离子的情况下,随着阴离子的电荷数目增多,溶解度减小;(3)其他因素:摩尔质量、溶剂的性质等也会影响难溶盐的溶解度。
5.共沉淀和共沉淀反应:(1)共沉淀:在溶液中,两种或多种不溶于溶液中的物质共同沉淀,形成一个固体混合物的过程。
常见的共沉淀物有沉淀、胶体等;(2)共沉淀反应:导致共沉淀的反应称为共沉淀反应。
共沉淀反应往往涉及到溶质浓度、温度、pH值、还原剂等因素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
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溶解度知识点
概念: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
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
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
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叫难溶物质.
可见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溶剂种类等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
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
溶解度曲线: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
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氢氧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