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础知识空间与图形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材解析(一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设置了“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学段(1~3年级)的“空间与图形”包括了一年级上册《认位置》、《认识物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观察物体》、《厘米和米》、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物体》、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内容,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第一学段各年级各学期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首先是一年级上册的《认位置》,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
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例题的教学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2、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1)再现生活经验 (2)观察活动(图形形状、大小、位置) (3)操作活动(如折一折、剪一剪、画一
画、拼一拼、比一比等) (4)想象活动(如由图形想象事物的形状
,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几何图形) (5)创作活动(利用想象,或对称、平移
和旋转来设计图案等)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第十八页,共37页
例6下面是一组立方块: 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的图案
第十九页,共37页
2、测量的目标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3)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
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 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 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四页,共37页
8.1.2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 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 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 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五页,共37页
(一)1~3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标准目标
《标准》对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基 本要求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3课时 复习空间与图形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第3课时复习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期末复习的第10-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2、让学生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抖音教学网详细问题了解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1、量长度的复习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校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4、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5.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1)出示一只茶壶,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只茶壶,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板书设计:图形与几何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反思: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和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空间与图形知识点

空间与图形知识点1.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点:没有大小,只有位置,用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 线: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一维几何对象,分为直线、射线和线段。
直线无端点,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度。
- 面:由线围成的二维几何对象,可以是平面或曲面。
2. 平面图形- 多边形:由线段依次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 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 正方形:四条边等长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3. 空间图形- 立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 长方体:六个面都是矩形的立体图形。
- 圆柱体:底面为圆,侧面为矩形的旋转体。
- 圆锥体:底面为圆,顶点与底面圆心相连的三角形侧面的立体图形。
- 球体:所有点到中心点距离相等的立体图形。
4. 图形的变换- 平移:图形在平面内沿着某一方向按照一定距离移动。
- 旋转:图形绕一点(旋转中心)按照一定角度旋转。
- 反射(镜像):图形关于某一直线(对称轴)对称。
5. 几何公理和定理- 公理:不需证明,被认为是真实的基本假设。
- 定理: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的命题。
6. 欧几里得几何- 欧几里得几何:基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的公理和定理构建的几何体系。
- 相似形:两个图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 全等形:两个图形可以完全重合。
7. 坐标几何- 坐标系:通过一对数值(坐标)来表示点的位置。
- 距离公式:计算两点间直线距离的公式。
- 斜率:表示直线倾斜程度的量。
8. 几何计算- 面积:平面图形所围成的区域的大小。
- 体积:立体图形所围成的空间的大小。
- 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总和。
9. 几何图形的应用- 建筑设计:利用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进行建筑设计。
- 工程制图:使用几何原理来制作精确的技术图纸。
- 计算机图形学:在计算机中创建和操作图形的科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21世纪新教材》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所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但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个课详细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一、创设情景我们一起变魔术。
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
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1、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
〖环节意图〗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
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空间与图形》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1、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
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
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准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一)线与角

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一)线与角本单元是小学数学总复习的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通过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又包括: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第二部分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立体图形,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运用所学的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引导学生交流整理知识的方法。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时应重点指导学生再次感知图形特征,以此强化、扩展和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巩固。
根据内容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在安排图形的认识的复习时分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系统整理,沟通联系”,主要是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网络;第二部分是“把握特征、练习深化”,主要是从“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各种图形的特征,进行整理与内化,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对于线与角的教学,教材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线与角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复习“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第二个问题是。
引导学生复习垂直与平行。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并说说判断直线垂直或平行的基本方法。
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复习角的测量等知识。
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测量角的方法,并让每个学生用量角器量角。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几何直觉的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采取一些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本文将探讨一些适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1. 生活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空间和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教室、操场、图书馆等不同的场所,让他们观察各种几何图形的存在,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用品如盒子、球、笔筒等,让他们认识不同形状的物品,并了解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空间和图形的直观认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模型等视觉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法,通过图像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教师还可以使用立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绘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从而增强他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通过视觉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图形的性质和空间关系,提高他们的几何直觉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操作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具有操作性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探索和体验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拼积木、组装立体模型等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来认识和掌握各种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和游戏,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操作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环境相关的几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认知能力。
小学图形与空间知识点整理

小学图形与空间知识点整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图形与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图形与空间的学习涵盖了形状、方位、位置、尺寸等内容。
通过学习图形与空间,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以下是小学图形与空间的知识点整理。
一、平面图形1.点、线、线段、射线、角: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包括它们的定义以及区别。
2.三角形:三边相交于三个顶点,并且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学生需要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
3.四边形:四边相交于四个顶点,并且四个内角之和为360度,学生需要学习四边形的分类与性质。
4.圆:由一条曲线上的所有点与其中心点的距离相等构成,学生需要了解圆的性质,如直径、半径、弧等。
5.多边形:学生需要学习多边形的分类与性质,如正多边形、凸多边形、凹多边形等。
二、立体图形1.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学生需要学习正方体的边、面、顶点等概念。
2.长方体:六个面都是矩形的立体图形,学生需要学习长方体的边、面、顶点等概念。
3.圆柱体: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立体图形,学生需要学习圆柱体的边、底面、侧面等概念。
4.圆锥体:由一个圆锥面和一个顶点组成的立体图形,学生需要学习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等概念。
5.圆球体:所有点到球心的距离相等的立体图形,学生需要学习圆球体的半径、表面积、体积等概念。
三、方向与位置1.方位词: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上、下等,以便于描述位置关系。
2.平行:指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学生需要学习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
3.垂直:指两条直线相交于90度,学生需要学习垂直线的判断和性质。
4.水平:指与地面平行的方向或线条,学生需要学习水平的概念及其判断。
五、尺寸与比例1.长度:学生需要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基本单位,如米、厘米等。
2.面积:学生需要学习测量面积的方法和基本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厘米等。
3.体积:学生需要学习测量体积的方法和基本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厘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与图形
(一)图形的认识、测量
平面图形【认识周长、面积】
1、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延长的。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叫角,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
3、角的分类:小于90°的角是锐角;等于90°的角是直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是钝角;等于180°的角是平角;等于360°的角是周角。
4、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5、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6、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8、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最多只有一个钝角。
10、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常见的特殊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11、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的长,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12、有一些图形,把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13、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14、物体的表面或者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5、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切、平移可以转化成一个成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
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原因: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即S=ah.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
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即:S=ah÷2
【3】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数的高,梯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即:S=(a+b)h÷2。
【4】画图说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面积=即。
16、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a+b)×2 圆周长 2r d C ππ== 长方形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4a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a ²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圆的面积 2)2c ( 22)2(ππππ===r d S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 常用的平方数 4.31916.28898.21784.1867.15556.12442.9328.62========ππ
π
π
π
π
π
π
625.1925.6065
.125.248.100325.78258.622052.561824.50161.471568.3712=========πππππππππ 11²=121 12²=144 13²=169 14²=196 15²=225 16²=256 25²=625
立体图形【认识表面积、体积】
1、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边,8个顶点。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
3、圆锥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点,一条高。
4、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5、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他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6、圆柱和圆锥的三种关系:
(1)等底等高:体积1:3 ;
(2)等底等体积:高1:3 ;
(3)等高等体积:底面积1:3 。
7、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2)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
(3)圆锥体积比圆柱少;
(4)圆柱体积比圆锥多2倍。
8、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锥1、差2、柱3、和4。
9、立体图形公的表面积和体积:
(1)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a×b+a×c+b×c)×2 (2)长方体体积=长×宽×高=a×b×c
(3)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a²×6
(4)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a×a×a=a³
(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6)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二)图形与变化
1、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转等,在变换位置时,每个图形的相应点、线段、曲线应同步平移,旋转相同的角度。
2、不断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它的大小时,通常要使每个每个图形的要素,如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等同时按相同比例放大缩小。
3、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三)图形与位置
1、当我们处在实际生活及情景中,面对较短距离时,通常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具体位置。
2、当我们面对地图、方位图时,通常用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东……来描述方向。
再结合所示比例尺计算具体距离,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