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一)理论依据以

合集下载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解析一、美学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二、美的本质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三、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四、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五、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的本质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一理讲解

美的本质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一理讲解

美的本质(四)具体形象性 1.美感产生于美的事物的形象美感产生于美的事物的形象及形象的运动。

形象是审美的起点,是审美的一个基本事实。

2.形象是美的基本范畴形象是审美活动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的事实.美必须通过形象显现。

形象是美的基本范畴.
美的本质 3.形象不等于形式形象作为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具有感性的具体形态。

形象的内容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形象不等于形式,它不仅有形式,而且有内容。

美的本质(五)感染愉悦性形象有美丑之分。

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形象,才是美的。

具体形象的美首先诉诸人的感情,使人在感情上产生某些激动,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感染性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美的感染愉悦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在具体感性的美的形象中,体现着人的自由、能动的创造性,包含着人的审美理想,肯定着人的审美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

因此,当人感受到美的事物时,心中就会产生愉悦之情。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美虽然是和人有关的关系属性,但美并不是由人的一方主观决定的。在本文美的本质的定义中,社会人们一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美”赖以构成的客观因素,处在被反映的地位,而不是主体(在哲学上看,我们只能以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来分划主体客体界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一方不能作审美的主体。事实上,在形成美和反映美的过程中,社会人的一方往往是一身而二任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一身而二任,将美形成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审美的主观性等同起来。
悲剧和喜剧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精神心理相反相成的辩证指向有关。人类的精神心理,既有端重仁慈怜惜同情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肃然内敛式的庄敬深沉肃穆悲悯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又有恣意放荡嘲弄调侃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轻松开怀式的幽默戏谑忘忧相悦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事物的特性吻合前一种需求指向,形成悲剧之美;事物的特性吻合后一种指向,形成喜剧之美。由此可以推知:人类可以按自身认可为好的意向去构建戏剧乃至所有的精神产品,使其形成艺术之美;人类也可以将意愿正方向指向物化“凝固”在产品中,使其形成劳动产品之美。马克思说:人可以按美的规律建造。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去分析,这可理解为:人可以按照人自己认可为好的意念指向去建造。由此看来,戏剧、建筑、音乐、文学以及产品之美,其美的本质无一不是事物的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美学考试要点整理

美学考试要点整理

二、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美与善的联系(关于美的本质的最早的论述)孔子——“尽善尽美”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荀子《乐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是我国最早的相当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二)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毕达格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善和美的关系;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美是善;《诗学》—艺术的模仿说(三)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鲍姆嘉通写了《诗的哲学沉思录》——“感性学”,即“诗的哲学”,它涉及的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

1750年,《Aesthetik》(《美学》)第一卷出版——“埃斯特惕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知”是理性认识——逻辑学;“意”是道德活动——伦理学;“情”是感性认识—《Aesthetik》,即美学。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美学的明确定义 “佳趣论”中江肇民——“美学”王国维、蔡元培1932年吕澂《美学概论》(中国第一部美学概论)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宗白华蔡仪《新美学》(四)方法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自上而下”,又称哲学思辩—形而上学的方法(2)“自下而上”,又称经验描述—“科学的美学”。

(3)心理学方法(4)社会学方法(5)符号论方法(6)现象学方法(7)价值论方法(8)系统论方法(五)马克思主义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1.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感、美的规律等美学基本理论的论述,为新美学之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者为新美学的建立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

第一章一、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探讨美的著作——“美是难的”(“美本身”或“特质”)美的本质问题之所以难解,原因有二:1.由于美的事物的复杂性、多样化。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财富并不等于美。
3.劳动者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 便什么也不能创造。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 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 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的本质
白居易《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屋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美的本质
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使自 身,从而使人们在这种感性形象 的观照中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人与自然的对象 关系就成为一种审美关系,而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审美 对象。
因此,从审美主体经由社会实践(包括审美实践) 到审美客体,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双向反复的反馈 过程,推动这个过程发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美是人在 社会实践中能动的自由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形象体现。美具体 地、历史地体现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人的崇高思想、意志、 情感和愿望。具有一定客观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能激起 情感愉悦,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社会实践创造了主体的美, 也创造了客体的美。经过社会实践这个中介环节,审美主体和 审美客体始终相对应辨证地发展着。
美的本质
人类制造工具是为实用,工具的制造又培养了人 的审美心理。人按自己构想的模式来创造定型工具时, 同时也获得了艺术创造的最主要的审美能力。这种审 美能力,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人 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终于由对工具的审美要 求发展成为某些独立的工艺品。
美的本质
所以,人的社会实践是亦此亦彼的过渡环节,是中介。它 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一定的审美关系,从而发现美、 感受美、创造美。
美的本质
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
(一)理论依据
以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为“两项式”,即把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现实和探求真理的能力 的学说,是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我 们的感觉和认识的唯一来源。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 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而只有现在尚未认 识、但将来会由科学和实践力量揭示和认识的事物。
美的本质
(二)“中介”概念及其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 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
“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 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 渡,……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 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 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 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 ‘非此即彼!’ ,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 ‘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 介。”
白居易(772~846)
美的本质
分析:
1.作为“灼灼百朵红”的“一丛深色花”,它的 美全在于牡丹的“红”、“深色”,而这些是牡丹的 自然属性。人的劳动只是为牡丹保持这种自然属性 “色如故”创造条件。
2. “上张幄屋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 封”,说明花农所创造的温度、湿度、养分这些条件 仍是牡丹花自身的基本生长要求。“色如故”就是保 持自然赋予牡丹的本色。
性。它联结运动着的相异双方,使
之相互融合、过渡。
劳承万:《审美中介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美的本质
(三)社会实践是认识美的本质的中介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这个 “中介”,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日益符 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生产劳动也不断地 改造人类本身,使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丰富和完善。 生产劳动实践在人类活动的主体(人)与客体(自然 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对象 关系。人类审美关系的形成,就是以这种对象性关系 为基础的。
展的是人的社会实践。
美的本质
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使自然不再是与人无关的 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是与人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 种联系,首先表现为对象成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有 用的对象,具有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 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产品有了剩余和储存,生 存需要得到相对牢靠的保证,从而精力、体力也有了 较多的剩余,可以从事精神性社会活动。此时,劳动 产品的使用(实用)价值开始脱落,代之以审美价值。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美的本质
中介(“中间环节”、“中间阶段”):
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含有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事
物间的“直接联系”显而易见,一
般的思维能力都能把握;“间接联
系”却是隐蔽的、曲折的,事物之
间的“间接联系”即中介。中介是
不同事物的中间联系环节,是不同
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或联系的间接
美的本质
但在生产活动中,并非一切产品都是美的。因为:
1.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有具体的历史内容。如粗糙的石刀。
2.劳动产品是否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之外, 还有形式的要素。
美的本质
观点举例—— 蔡仪:劳动不能创造美。
1.自然事物的美与劳动无关。经过劳动改造的自 然与劳动产品并非都美。
美的本质
3.但人付出了劳动后,牡丹成为商品,使它得到 相当于“五束素”或十个中等人家人头税的价格。而 这种价格或价值,决不是牡丹花美的原因。富人有钱 就可以买到这种美。
4.一位老农偶然经过市场,他却没有观赏牡丹美 的雅兴,而是注意到成为商品的牡丹花的昂贵价格, 乃是种花人一年到头的辛勤劳动所铸成,于是他发出 了深深的长叹。
美的本质
四、美的基本特性
(一)社会客观性 1.社会性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的属性。只有随着 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丰富,美才能丰富发展起来。 如:花之美
美的本质
2.客观性
美同时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 性的存在。一切审美对象,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 事物的美和作为观念形态而客观存在的艺术美,都既 有社会性因素,也有客观物质性因素,而且是社会性 因素和客观物质性因素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