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的共和思想
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光照古今的马基雅维利【摘要】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物之一。
也被认为是近代政治之父。
他认为君主所必备的素质是凶猛如狮,狡猾如狐,一部历史就是强者的历史。
权力的运作不可用正常的价值衡量,更不能用道德能力去判断,它有它自己的法则,为达到目的没有什么不应该。
《君王论》并不是在教人如何塑造人格,而是在教一个国家如何维护自己的国格。
“为达到目的没有什么不应该”,这里的所谓“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国家利益。
在政教势力犬牙交错,国土割据林立,强邻纷纷染指的现实下,如果不能自强求存,而是一味抱残守缺,灭亡就不可避免。
陈独秀就曾经犯过类似错误,使年轻的中共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其实说明的是一样的道理。
[关键词]:君主论共和制政治学马基雅维利一生辛苦坎坷,郁郁而终。
可是死后却如此声名显赫,或者说恶名昭彰。
很少有人像马基雅维利这样,为自己赢得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些人怒骂他的邪恶;有些人同情他的善良。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是一座任何人在研究近代政治思想的时候所无法避开的碑。
在他之前的政治学研究,大都是从思想出发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也好,他们进行应然性的判断并且认为政治即是若此。
而到了马基雅维利这里,政治学开始由应然性向实然性转变。
马基雅维利的结论是从现实出发,是经验判断的结果。
马克思说:“从近代马基雅维利……以及近代的其他许多思想家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
”①马基雅维利第一个实现了政治学的“去道德化”,因此当之无愧地为自己获得了“近代政治学之父”的美誉。
臭名昭著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集中体现在《君主论》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
在这一段的论述中,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得出了君主在必要时,应该摒弃道德,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结论。
论述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的共和思想

论述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的共和制思想内容摘要: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是古典共和主义的一个经典之作,马基雅维利在书中展示了罗马精致的共和制度,把自由、共同利益、公民美德和共和国的建立、巩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他提出了利用纷争实现和谐的观点以及把君主专制和共和制结合起来的理论,在继承古希腊思想家的共和主义思想之际,也为后来的共和主义思想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马基雅维利成为共和主义复兴承前启后的一个人物。
关键词:共和制自由公民美德与马基雅维利的另一篇名作《君主论》一直备受关注不同,他的《论李维》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公民共和主义的复兴中,被当代共和主义者推崇为古典共和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基雅维利也被称为共和主义连续性话语的中间力量。
《论李维》,全名是《论提图斯。
李维的前十卷书》,是马氏对李维《罗马史》前十卷的注解,他没有局限于讨论李维的前十卷,更多的是对这十卷的评论以及阐述自己的新观点。
本书通过对对四种城邦模式的探讨,认为罗马共和国才是最好的政体;通过引进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在政体中加入了君主专制的因素,使共和政体保持平衡和稳定;马基雅维利认为由于人性恶劣,共和政体也必然会腐化堕落,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公民掌握并运用自由,自由的获得和使用在于拥有公民美德。
在《论李维》中对共和政体、公共利益、自由、公民美德等古典共和主义关键词的阐述,奠定了马基雅维利共和主义者的身份,“从根本上说马基雅维利还是共和主义信徒”①。
正如哈维·曼斯菲尔德在导论中评价《论李维》的学术地位,他写道“它是共和古典主义的滥觞,是对古代自由的追忆,它召唤我们离开那片既安全又可靠,富足但自私的领地”。
①一、马基雅维利共和思想的理论前提和心理基础古典共和主义是西方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推崇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家对于政体、法制、宗教、公民美德等基本理念有着大致相同的思想,如赞成混合政体、推行法治、弘扬美德,但在具体的政体结构设置、法制内容、美德的培①养方面有不同的解释。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马基雅维里被誉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名字也因其著作《君主论》而成为了流行语,成为象征着权力和权谋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里所倡导的统治哲学,尤其是其“共和”理想,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政治学家和思想家的广泛讨论。
对比之下,与马基雅维里的权谋主义理念相对立的是德行命运的哲学理念,其强调的是正义、公正和道德。
那么,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究竟有何异同呢?这就是我们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澄清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是什么。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里提到了自己对于自由共和制的观点:“共和制形成于乡村生活,国家的生活则是自由的,因为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和互相制约,这样在政治上就会形成自由;这样的制度也就是自由的共和制。
”换言之,马基雅维里认为自由共和制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竞争,实现了政治上的自由。
他还主张,共和制应该关心人民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共和制需要民主制度。
相反,马基雅维里主张国家应该由一位皇帝或者一位拥有威望的君主来领导。
这种自由共和制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民主制度,而是更接近于寡头政治。
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相对应的是德行命运的哲学理念。
德行命运一直强调道德、公正和正义,他们认为这些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
德行命运主张的是一种民主、公共参与和基于道德的政治体系。
德行命运对于共和制的理念更接近于今天的民主共和制度。
他们认为,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而这需要民主政治、法治和道德观念的支持。
通过比较两者的理念可以看出,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更侧重于政治的实际操作和政治权力的运作。
他关注的是政治的实际效果,而对于政治道德和正义的要求相对较低。
相反,德行命运更关注政治的道德和正义,他们认为这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的是一种道德化的政治体系。
在这一点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异同。
马基雅维里和德行命运的理念并非完全对立。
马基雅维利与当代共和主义的两种典范阐释

马基雅维利与当代共和主义的两种典范阐释王寅丽摘 要:波考克和斯金纳对当代共和主义的论说,皆倚重于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波考克在论证《君主论》与《论李维》之一致性时,以《君主论》中建构的“德行-命运”概念框架来阐释《论李维》,并以“政治革新论”来诠释两者的基本主题;他亦从德行和命运上回应了共和主义的腐化论题。
斯金纳则在解读马基雅维利的一致性问题与腐化论题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两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从文本诠释的脉络,理解当代共和主义所谓的“德性”范式和“法律”范式之争。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共和主义;政治革新;公民生活共和主义在当代的复兴,既是对当代政治思想过分依赖个人权利话语的批判,也是一场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智识重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场思想史重建运动主要由剑桥学派思想史家波考克和斯金纳发起。
他们详细考察了16世纪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公民人文主义思潮,发现马基雅维利是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发展的关键人物,对马基雅维利的重新发现使共和思想史家们得以坚持古典共和主义连续性的主张,并且在共和主义谱系上重写了英国和美国的革命话语。
①波考克和斯金纳对马基雅维利的阐释分别体 作者简介: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感谢本刊两位匿名评审人对本文初稿提出的重要修改意见。
①J.G.A.Pocock,“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Revisited:A Study in History and Ideology,”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53,No.1(March,1981),p.69;波考克:《从佛罗伦萨到费城———一部共和国与其替代方案之间的辩证史》,《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任军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Quentin Skinner:“Machiavelli’s Discorsi and the Pre-Human-ist Origins of Republican Ideas,”Machiavelli and Republicanism,Gisela Rock,QuentinSkinner,Maurizio Viroli 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以其著作《君主论》和《论国家》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对欧洲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念中,他忽视了德行命运的重要性。
德行命运是个人德行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人所走之路的道德和伦理维度。
而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中,德行命运几乎被忽略,而政治权力和实用主义成为了至高无上的价值。
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和政治权力的基础上的。
在他看来,为了维持政治上的稳定和权力的巩固,统治者可以采取任何合法和非合法的手段。
这种政治权力的理念与德行命运的理想背道而驰。
在德行命运的理想中,个人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应该在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追求。
德行命运是一个人自身德行和个人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与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道路之间的紧密联系。
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个人走向何方,也决定了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意义。
如果一个人追求权力和实用主义,而忽视德行的重要性,那么他的道德价值将被抛弃,他的决策将变得不负责任和自私。
尽管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念与德行命运的理想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可以找到一些共同之处。
无论是德行命运还是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都是关于个体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的思考。
两者都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在不同的层面上引导了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尽管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权力理念独立于个人的道德和伦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的德行命运也可以影响个人的政治行为和决策。
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德行和道德观念,他可能会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更多的诚信和正直,从而对社会和国家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个人的德行命运与个人的政治行为之间并不是完全互不相关的。
试述马基雅维利国家治理思想的内涵

试述马基雅维利国家治理思想的内涵摘要:通过对马基雅维利传世政治巨作《君主论》《论李维》以及相关资料的爬梳,对其国家治理思想的内涵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发掘。
马基雅维利对国家治理工作的实践和从政经验的总结,是形成其“实用主义”治国理念的关键因素。
其治国思想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思想、注重领导者素质要求以及对制度的高度认同三个方面。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国家治理;内涵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被称为“现代政治理论之父”,开创了现实主义政治学的先河。
虽然马基雅维利本人从来没有成为国家的决策者或者说是治理者,但这并不妨碍总结其国家治理方面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以及他在《君主论》《论李维》书中蕴含的诸多关于国家治理方面的思想光芒。
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治理思想首先是将国家从中世纪的“神治”氛围拉到现实的“人治”氛围当中;其次,他认为意大利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必须从现实大势出发,采取君主制形式;其三,他并未放弃对心中理想国家治理状态的追求,即恢复罗马时期的共和国制度。
本文拟从马基雅维利以人为本思想、注重领导者素质要求及对制度高度认同三方面,剖析其治国思想的具体内涵。
1对“人本理念”的深刻解读利奥·斯特劳斯曾指出:“对马基雅维利作出恰如其分的把握,要求我们必须从一个前现代的视角出发,面向未来,去观察一个未可逆料的、令人瞠目的、新异陌生的马基雅维利,而不是从今天的视角面向过去,观察一个业已古老的、成为我们当中一员的,从而几乎是道德上善的马基雅维利。
这个过程,即使只为了掌握一种纯粹的历史定位起见,也是必须的。
”[1]5因此,对马基雅维利以人为本思想的剖析,首先就要避免用今天以人为本的标准去审视和评判马基雅维利这方面的思想体现。
马基雅维利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从神到人的回归,这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理解和回归;二是重视作为社会关系的人,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浅析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论

浅析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论马基雅维利作为现在政治哲学家,其国家政治活动非道德化的观点开辟了现代政治学研究的新路径。
马基雅维利赋予了君主以不同于古典政治学的新的含义:君主不再是由一个或多个人组成的实体,而逐渐以非实体的形态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
君主通过文化生活影响被统治者,从而获得合法化地位。
标签:马基雅维利;国家理论;君主一、人性观是马基雅维利国家理论的出发点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起点源于对人性的分析。
这与自古希腊以来的政治思想的研究路径相同,但研究结论却大相径庭。
马基雅维利根据其所处时代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人的共同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他指出,“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险、追逐利益的。
”〔1〕人不断地追逐个人的私利正是出于对自身恶的人性的需要。
自基督教文明占据西方主流文化始,《圣经》中原罪观念便深入人心。
但这时的性恶论的出发点并非是此岸的人间,而是源于彼岸的神界,宗教色彩浓厚。
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虽正经历着文艺复兴,但人性并未完全战胜神性。
人文主义思想家多是通过纯粹的人本主义研究路径,从人的私欲和个性出发讨论人。
马基雅维利虽然并非第一个提出性恶论的思想家,但他却是第一个将性恶论的观点引入现代政治哲学的思想家,并且是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探讨人性的思想家。
从性恶论出发,马基雅维利指出人在本性上是自私自利的,将追求金钱、权力、名望视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追求,乃至于“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2〕。
因此,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由其构成的政治活动人的政治活动不再是为了追求善的理念、也不再是追求人的智慧的活动,而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
马基雅维利主张政治与道德的分离,这同新兴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相符合,适应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封建贵族政权的需要。
马基雅维利的道德观反映在其政治主张上,表现为以“国家理由”(State Reason)视为政治活动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将传统的国家权力服务于道德的模式头足倒置。
略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略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是政治哲学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向现代政治哲学转型的标志性人物(1)。
作为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家, 在历史的转折时期, 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经验主义方法考察政治现象, 揭开了西方政治学说的近代篇章。
(2)他的政治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性和国家理论、权术思想、共和思想和君主专制思想,本文试就这几方面来探讨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一、马基雅维利的人性和国家理论从理论前提看,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对现实人性深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他对一切政治概念和政治方略的阐释都是以人性本恶观为前提的。
马基雅维利从观察和体验中得出结论: 人的共同本性是趋向于恶的, 只要他们一有机会, 就总要依这种恶之本性行事。
恶之本性的具体体现不一而足, “一般说来: 人类的本性总是忘恩负义的, 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怯懦软弱、生性贪婪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一旦人停止了这种追求, 也就停止了自己的生命。
在国家理论上,他认为国家的产生以及一切活动都与人的活动相关,国家并非是由上帝恩赐和拯救人类的,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 保障人民的安全, 为世俗谋幸福。
(3)二、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马基雅维利一反古代和中世纪研究政治问题的方法, 摆脱了道德和神学规范的束缚, 开始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 总结国家强弱、权力得失的原因。
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问题,将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 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基本原则, 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4)在马基雅维利看来, 当一个国家在创立之初或一个国家在危急时刻, 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引导和统治, 以便能建立一种国家秩序或恢复国家秩序。
他在其《政治学说史》中这样说道, 因为人如果生来就是自私的, 那么就只有国家和维护法律的暴力是凝聚社会的唯一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的共和制思想内容摘要: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是古典共和主义的一个经典之作,马基雅维利在书中展示了罗马精致的共和制度,把自由、共同利益、公民美德和共和国的建立、巩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他提出了利用纷争实现和谐的观点以及把君主专制和共和制结合起来的理论,在继承古希腊思想家的共和主义思想之际,也为后来的共和主义思想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马基雅维利成为共和主义复兴承前启后的一个人物。
关键词:共和制自由公民美德与马基雅维利的另一篇名作《君主论》一直备受关注不同,他的《论李维》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公民共和主义的复兴中,被当代共和主义者推崇为古典共和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基雅维利也被称为共和主义连续性话语的中间力量。
《论李维》,全名是《论提图斯。
李维的前十卷书》,是马氏对李维《罗马史》前十卷的注解,他没有局限于讨论李维的前十卷,更多的是对这十卷的评论以及阐述自己的新观点。
本书通过对对四种城邦模式的探讨,认为罗马共和国才是最好的政体;通过引进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在政体中加入了君主专制的因素,使共和政体保持平衡和稳定;马基雅维利认为由于人性恶劣,共和政体也必然会腐化堕落,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公民掌握并运用自由,自由的获得和使用在于拥有公民美德。
在《论李维》中对共和政体、公共利益、自由、公民美德等古典共和主义关键词的阐述,奠定了马基雅维利共和主义者的身份,“从根本上说马基雅维利还是共和主义信徒”①。
正如哈维·曼斯菲尔德在导论中评价《论李维》的学术地位,他写道“它是共和古典主义的滥觞,是对古代自由的追忆,它召唤我们离开那片既安全又可靠,富足但自私的领地”。
①一、马基雅维利共和思想的理论前提和心理基础古典共和主义是西方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推崇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家对于政体、法制、宗教、公民美德等基本理念有着大致相同的思想,如赞成混合政体、推行法治、弘扬美德,但在具体的政体结构设置、法制内容、美德的培①养方面有不同的解释。
马基雅维利处在文艺复兴发展的高潮时期,他所处的意大利四分五裂,急需统一国家、建立强大的王权。
因此有他特定的理论前提和心理基础:循环的历史观、工具性质的宗教观、爱国主义的情感观。
(一)循环的历史观马基雅维利写到,“无论何时,任何事情都可以在古代看到对应的现象,盖其皆出自人为,而他们有着相同的感情,肯定也会有相同的结果”②。
在马基雅维利看来一切城邦和民族皆有相同的欲望和相同的气质,一个民族总是长期保持着相同的习俗,始终贪婪或欺诈成性,所以“观既往可以知未来”正是基于这种历史是反复循环、可以预知结果的理论假设,马基雅维利认为才有可能有必要从古代去寻找解决意大利现实政治羸弱的方法。
在《论李维》第一卷的“前言”中马基雅维利写道,“世人对古代仰慕有加,时常有人不惜重金买回一尊残缺不全的古代雕像,他们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为表现这种艺术而殚精竭虑”③。
然而对于古代人王国和共和国、君王和将帅、公民和立法者所取得的成就却没有效仿,古人的德性在今人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中总结了城邦的四种模式,罗马城邦是他所认为理想的政体,他主张回归到罗马时代,建立诸如罗马城邦的共和国。
至此《论李维》的前十章讨论罗马共和国统治的建立、制度的产生和演变。
(二)工具性质的宗教观在《论李维》中对宗教的讨论并不多,但却是观点犀利、内容极具针对性,马基雅维利对宗教持的是即批判又赞扬的态度,依据是宗教的具体作用。
全书共有六章马基雅维利是在讨论宗教,其中第一卷的第一章和第二卷的第二章是在痛斥宗教给这个社会带来罪恶和灾难。
他首先对基督教阻碍意大利的统一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教会的势力虽不足以征服意大利,却不允许别人来征服他”。
同时又指出是教会的的恶劣行径使得意大利地区的虔诚信仰消失殆尽,意大利人变得不敬神又邪恶。
在第二卷的第二章中,马基雅维利痛斥了基督教的腐败,现在的教会祭祀场面盛大、精致,却没有古代祭祀的壮美震撼;现代的基督教把谦卑矜持、沉思冥想之人视为圣贤,不看重现世的荣耀。
“这种生活方式让世界变得羸弱不堪……那些一心想要上天堂的民众只想着忍辱负重,从不思报复……天堂也被卸除了武装”④。
第一卷的十三、十四、十五则是举出大量的史实表明宗教在国家稳定、军队作战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如君主以神的名义为新颁布的法律增加权威,利用宗教的精神鼓舞士兵、齐心作战,赋予自然中的一些异象特定的宗教含义,给自己的行动披上神圣的面纱。
从表面上看马基雅维利对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在马基雅维利书中此“宗教”非彼“宗教。
他在谈宗教时就是在讨论一个作为现实存在的宗教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影响,不是那个融入了道德准则和政治理论的宗教,也不是那个“上帝之城”在人间的代言者。
马基雅维利重视的是宗教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的工具性,而不是宗教的真理性和人民对他的虔诚性。
这样再来思考马基雅维利的宗教观就会明白,他的既批判又赞扬的态度只是对现实的反应。
这种工具性的宗教观也贯穿于他的国家治理、军队作战、民众管理中。
(三)爱国主义的情感观《论李维》一书仍旧继承了《君主论》中君主为了实现、巩固自己的统治,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惜手段的思想即君主无道德思想。
他说公民为保卫祖国应当不计荣辱,不择手段,马基雅维利在提到新君主如何对待他所攫取的城邦或领地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一切更新,使穷人变富人,使富人变穷人,摧毁旧邦,建立新城,把一切居民迁往他处,马基雅维利也承认“这些手段极其残忍,与任何生活方式相悖,不但忤逆基督教,而且有违人性”⑤,但他同时指出马其顿的菲利普国王正是靠这种手段从一个小邦的国王变成全希腊的君主。
在《论李维》中马基雅维利没有完全漠视道德的作用,美德在国家的统治中有着正面力量,在第三卷的20章中他列举了罗马将领卡米卢斯率军攻打法利希人的城市的事例,指出充满仁爱的友善举动,有时候比残暴的举动更能震撼人的心灵;军队、武器和任何人类暴力都无法攻克的城市和地区,经常能因仁慈友善的榜样而不攻自破。
马基雅维利这种君主无道德思想背后彰显的是他对实现意大利统一和强大的强烈愿望,是对浓厚的爱国情怀。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复兴的不仅是古希腊罗马时的文化,更是君主治国的宽厚、仁慈的美德。
马基雅维利完全摒弃了这种道德说教,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取得和保持国家权力、扩展国家领土、维护共同利益关键在与君主能够依据时势和环境不断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不管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伦理和宗教道德。
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有清晰的认识,祖国危在旦夕、国人麻木不醒,要想通过符合基督教道德的政治手段来达到消除内忧、平荡外患那是不可能的。
这造就了马基雅维利日后“残忍的马基雅维利”的名声和“君主无道德”的惊世之论。
二、《论李维》中的共和思想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一书中,在共和国的统治、自由、共同利益、美德之间发展了一套逻辑:只有实现共和国的统治才能发展共同利益,共和国的建立和稳定的核心在与维护这个国家的自由,保障这种自由需要培养公民的美德。
马基雅维利的共和主义思想不仅散发出古典共和主义的光辉,同时极具也现实性和可行性。
(一)共和国的缔造和发展1、共和国要优于君主国在《论李维》这本书中,专制君主国与共和国的关系非常清晰,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要优于君主国,与此同时,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一度强调和推崇的君主制成为实现建立共和国的手段。
建立一个强大的共和国需要有一个专制君主和强大的王权去诉诸暴力和大权独揽,一旦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建立共和国,实现“一人创建,众人维护”。
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权力的扩张。
可以说君主制就是马基雅维利为解决当时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所提出的一个权宜之计,而建立如古罗马那样的共和国才是他的政治理想。
马基雅维利分别从优秀的统治者、明智的公民和共同利益的维护等方面来证明了共和国要优于君主专制国。
首先马基雅维利从优秀君主的产生讨论了这点,他指出在罗马共和国中通过自由选举的方式选出出类拔萃的君主来执掌国家权力,消除了必须忍受软弱或恶劣君主上台可能带来的风险,“使得继位者不是两个,而是无数个最有德行的君主”⑥。
接着他又指出那些由人民统治的城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非凡的成就,并远远超过那些一直受某个君主统治的城邦。
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人民也比君主更少犯错,所犯的错误也不如君主严重,更容易补救。
最后,马基雅维利从共同利益的实现方面深刻的阐释了共和国要优于君主国的思想,他写到“成就城邦之丰功伟业者,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共同的利益”。
共同利益完全是为了公众而存在,在共和国中这种公共利益能够能到尊重并容易实现,而在君主国中,公共利益则容易被少数人利用,给城邦带来罪恶,城邦的实力和财富也不会增长。
2、共和国的缔造马基雅维利在探讨政体建构时依旧承袭了古希腊时期政治思想家关于整体的分类、循环和混合的思想,认为任何一种单一的政体都必然会蜕化、崩溃,只有把几种政体混合起来才能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建立完美的政体。
马基雅维利在分析罗马的体制时因袭了古典政体学说中关于政体分类、循环、比较以及混合的看法。
马基雅维利列举了一个例子,罗马人在驱逐塔克文家族之后,废除了君主的名称但没有罢黜君主的权力,他们用两名执政官替代了君主,元老院则代表了贵族制,护民官的设置则是建立了平民的统治。
“他在授权贵族时并未全然放弃君主的品质;在授权平民时并未攫尽贵族的权力”⑦,三种统治形态各得其所,在这一混合体制下,创建了一个完美的共和国。
马基雅维利认为混合政府的共和国虽然是理想政体,但是任何共和国内部都存在穷人和富人的势力,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共和国必然腐化。
所以他的研究没有止步于混合平衡的政体,提出为了巩固共和国必须使平民和贵族两种势力相抗争、制衡。
平民和贵族的纷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平民院和元老院的不和,他们彼此相互监视,并通过法律限制对方的权力,防止出现平民的放肆和富豪的骄纵。
同时他们通过制定限制彼此权力的法律使公民得到自由。
平民和贵族的不和导致罗马内部纷争、动乱不断,但马基雅维利认为正是由于平民和罗马元老之间的不和,促成了共和国的自由和强大,保证了国家的兴盛不衰。
3、共和国的发展马基雅维利探讨了城邦最初的法律对共和国生命的影响,以最初法律是否一次性建立以及有无完美法律的双重标准把共和国的法律制度分为两大类。
有些城邦的法律是一次性建立的,这又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这种法律是由一个精明的立法者创建的,在这种法律的治理下,城邦不用改变制度即可以享受安宁,斯巴达的法律正是佑护这个国家八百年之久;另一种虽同样是由立法者一次性创建法律,但因为法律并不能适应城邦的发展,最终使城邦陷入纷争和混乱。
第二大类共和国的法律则是“由于各种机缘,在不同的时间,各种变故赋予的”⑧,最终使这种法律走向了完美,譬如罗马;与之相对的则是以佛罗伦萨共和国为代表的城邦,他们在没有一个良好法律制度的条件下随着时事的变化而变更和改造他们的法律,但这种法律还没有达到完美制度之前,国家就早到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