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辩证论治名词解释

辩证论治名词解释

辩证论治名词解释
辩证论治是指以辩证法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论证和实践操作来论治复杂多变的问题。

它可以用于论治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问题被无视或者滥用。

首先,辩证论治首先要求对问题持一个全面的视角,即要反映事物之间的合理关系,不断地将二者和其他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完整的思考和分析。

其次,辩证法的应用,要求分析问题时,充分发挥双方的理论观点,既要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同时也要学习别人的观点,充分考虑到各方面,以做出最优决策。

此外,辩证论治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厘清事物间的关系,考虑到以前已有的解决办法,对问题的复杂性和时间的跨度做详细的考虑,从而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

辩证论治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性的思考,不断去理论检验问题的内涵,以及要求在实践操作中充分考虑到时间的跨度和复杂性。

只有用这种方法深刻思考,充分认识问题,才能科学有效的论治。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生通过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来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因以及病程,并依据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求因中医辨证论治首先要求明确疾病的病因,即寻找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中医医生可以辨别出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辨别疾病的分型,即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可以归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实虚寒热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通过辨别疾病的辨证类型,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的中药。

三、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通过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中医辨证分为辨证系、辨证类和辨证治三个层次。

辨证系指具有共同特征的疾病所属的范畴,如感冒属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辨证类是指同种病因下不同的证候类型,如湿气内停可以表现为湿热、湿阻等。

辨证治是指根据具体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等。

四、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要求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通过选用合适的药物组方,来调整病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或气血平衡。

而针灸、推拿、气功等则通过刺激穴位、按摩和调理呼吸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性在于其以辨证为核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以及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其应用。

一、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脉象等生理特征,辨明病证的病性、病位、病机和病势,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治则、用药等内容。

其基本原理包括辨证施治、辨证用药、辨证取穴、辨证调理等。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病证的表里虚实、寒热、气血等特点,确定治疗方法的主要原则。

比如,对于寒热错杂的证候,应取温热疏散法治疗;对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可采用益气扶正法施治等。

2. 辨证用药:中药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药物进行搭配应用。

比如,对于湿热瘀滞证,可选用燥湿清热类药物;对于气血不足证,可选用补益气血类药物等。

3. 辨证取穴:在针灸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于气滞瘀阻证,可选用气穴进行刺激以促进气血畅通;对于寒湿困滞证,可选用温阳化湿的穴位进行治疗等。

4. 辨证调理: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调养,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方面。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二、辨证论治的应用范围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涉及多个疾病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其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科疾病:包括感冒、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

通过对病证的辨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2. 外科疾病:包括创伤、骨折、扭伤、疮疡等。

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创伤后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得到有效缓解。

3. 妇产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经痛、不孕症、产后恢复等。

中医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通过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调理女性疾病,提高生育能力,促进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理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理
病情和体质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 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
等方法
辨证论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 发展: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特点: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 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辨证:四诊(望闻 问切)、八纲(阴 阳、表里、寒热、 虚实)等
论治: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
脏腑经络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 肝、脾、肺、肾、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等,负责气血运行和信
息传递
脏腑功能:各脏腑具有不 同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 脉、肺主气、脾主运化等
举例说明:感冒、发烧、咳 嗽等症状属于标,体质虚弱、 免疫力低下等属于本,治疗 时应先缓解症状,再调理体
质。
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
胃病:胃痛、胃胀、胃酸等
咳嗽: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等
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暑湿感冒等
肝病:肝炎、脂肪肝、肝硬 化等
肾病:肾炎、肾结石、肾衰 竭等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 心病、脑梗塞等
证候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研究评 估证候疗效
证候传承与创新: 继承传统中医证候 理论,结合现代医 学进行创新研究
中药药理与方剂研究
中药药理研究:探讨中药的药效物 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与方剂研究的意义:为中 医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方剂研究:研究中药方剂的组 成、功效和作用原理
整体观念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什么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什么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原则,它贯穿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全过程。

那么,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首先得明白“证”的概念。

在中医里,“证”不是指单一的症状,也不是疾病的名称,而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之一在于全面、细致地收集病情资料。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也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听其声音气息、询问症状和病史、触摸脉象和身体部位,来获取关于疾病的信息。

望诊时,医生会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神态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要了解病人的发病经过、症状特点、饮食起居等;切诊主要是切脉和触按身体。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力求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病情。

然而,收集到病情资料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这就是辨证的过程。

中医的辨证方法多种多样,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每种辨证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以八纲辨证为例,它将疾病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

通过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病位的表里、性质的寒热以及邪正的虚实,为治疗提供基本的方向。

但仅仅依靠八纲辨证往往不够,还需要结合脏腑辨证来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或者运用气血津液辨证来了解气血津液的盛衰变化。

在辨证的过程中,中医强调要抓住疾病的本质。

有时候,病人表现出的症状可能很复杂,甚至存在假象。

比如,真寒假热证,病人表面上可能有发热、口渴等热象,但实际上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外所致。

这就需要医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的症状所迷惑,准确地判断出真正的“证”。

确定了“证”之后,接下来就是论治。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归纳,确定其病因、病理、病变部位和性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它是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1.辨病辨病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其病变部位、性质和原因。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机和病因,只有明确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在辨病过程中非常重视疾病的诊断和分析,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

2.辨证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疾病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确定其病理和病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每个病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辨证和治疗。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辨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3.立法的立法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原则。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病理和病因,结合中医理论,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在立法过程中,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调理。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总之,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的原则,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辨证论治2008-07-01 18:41中医药无局限,治未病有误区关于辨证论治余嗜书如命,是中医杂志忠诚之读者,1992年零星杂志到94年全年以后全部杂志均齐。

后有光盘5块也一并由女婿购来,观其中不少精妙之处,但均未能治本。

更多的是大部份西化而且西化得过份些。

好多长篇大论而看后不知其说啥。

比如病案讨论千篇一律。

会诊时实习医师先讲,住院医师随后,副主任继之,主任再继续,教授或什么高级别的总结用药、中西结合,从生理学到解剖学到病理学,细胞变化,药物化学代换矛盾无所不至,但治一月半月,指标依然,自我感觉改善因经济原因出院等等。

好多文章均拼凑后发表,不知所云。

什么轴、什么耙、什么路、什么经、什么络、什么隔二隔三(治)、什么二辨四辨(症)、“再辨症”,什么证状量化,分型标准,再辨证加减,什么朝代什么人,什么书,怎么说,正确与否谁知道。

同一病症,(比如反流性食管炎),以火治、以郁治、以痰治、以瘀治,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均治,但其报道疗效均佳,分型不分型,各俱千秋,各有特色。

看者如胸有成竹,不看亦罢,若想从中学点什么,将令人信亦不信了,因为无所适从。

好端端的喉下部及胃静脉曲张伴淋巴管阻塞,胃逆蠕动使酸性内容物反流,证治之下用药几百味。

不信,自去总结一下,但从何而治就看你如何于其中取出精华去用于实践(表述模糊、于实践取舍艰难);总结高血压病证治(或其它什么病亦然)千余方,四种药联用若干、三种药同用若干、药对若干,出现频率次数、药物数量、能研究出什么。

最后,普通药房三二百味药而治高血压方用药400余味、240味药性赋尚欠一半以上,而400味者亦不足矣。

2008年不订杂志了。

现将中医之一些误区简述如下:首先,辨证论治乃被推崇为中医之灵魂和精髓,讲究有是病用是药。

然而此即为生命健康的致命伤,只看表面证状:真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证状去除了就言愈了。

或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识证尚未论治。

那么,如头痛证属肝阳上亢者,投平肝潜阳,药后头痛愈,头不痛了,还不愈么?病家言愈,医家信愈,然而实际尚不愈,其本未治,只是暂时不会头痛。

病势纵减轻也不多,只是没有到觉得头痛的程度。

前面西医局限中之糖尿病英国瞻性研究之文,乃中医杂志少见之佳作。

言诊断为糖尿病者,已有10—15年胰岛细胞功能之缺失,此其间它有何证可辨,不要说还要论治,无证可辨而使得论无根治无据;然从治未病的角度看,若从小儿开始,修正两管之偏差,勿使肌体应激自救,细胞(包括所谓胰岛B细胞)养氧供需排泄均衡, 自可不成疾病(包括糖尿病); 何至到神经病变才去分什么型。

再有脚痛医脚,设其脚酸无力结合其它舌脉为肝肾阴虚,几剂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其它特效方药即愈,愈了吗?没有。

肝肾阴虚改善了,不感觉脚酸乏力了。

但是什么引起肝肾阴虚呢?心肝肾不治(心治之颇辣手),肝肾阴虚(己为全身器质性疾病, 有痿缩不可逆之病灶,非某一脏器)不愈,它不一定表现于脚。

而实治效果,辨证论治还是比抗生素等西药之治功胜一筹,绝不可废,而其重要程度不可绝对强调,而将其誉为灵魂或精髓。

有一医家,年近暮著有伤寒类证探析一书,简明扼要,1—3剂愈疾,然基于外感愈,水肿退,呕吐平,肿胀消,口渴减等症状之改善。

所渭对症下药之上工者也。

但水肿因何证而起,呕吐何脏器滞逆,肿胀因何疾而生,口渴因何病而起?愈了吗?没有。

为什么?其老人家于出书前不幸患了九个月风疾,估计乃轻度脑栓塞,而其人愈人疾病万千。

因何未曾预感到本身将有风疾,(上工治未病也),估计其病乃小血栓或淋巴管轻度栓塞,必属轻证,而本身辨证又精,但还是九个月,果是如此的话,尚属于自斧能削柄,医之能者尚当之无愧也(不管其后来复发或留后遗症与否)。

症易平而病难愈,欲愈者唯慢慢调理,一切疾病皆由半世积滞而成,况且疾病随生而来,除非从婴幼儿时就开始调理,以补遗传之不足,加强先天之本,调和后天之本,达到刚建成之化工厂里各系统投入和产出能平衡,不使肌体自调适功能过早发生负担太重而启动自救机制,而出现证状时已经是肌体失代尝而发出求救信号。

所以包括婴幼之疾亦循见痰勿消痰(必须祛痰),见泻勿止泻,见吐勿治吐,见热慎退热之治则。

否则将亦有西药之敝,只是程度较轻罢了。

辨证论治之误也出于肾炎,肺源性心脏病上,脑心血管病等所有疾病上(一切器质性疾病皆然,基因遗传亦无择优,且有一蟹不如一蟹之势)。

十几年前曾有一女,十二岁,矮小机灵,头脑灵活,言谈间不见病态,而就是不长大,读书不会,余无其他,余邀其父带其一同到医院检查。

院中一医乃其亲,绝言阿妹无病,免查。

但其几月后死了,肾功能衰竭,肾萎缩,无药可救。

其虽有证但不显,此女小儿期肾炎医治不足而致,药石无缘试效。

再过几年,忽闻亡者堂姐已二十岁,同样肾衰竭。

然此堂姐妹之祖母亦肾病而亡。

自古就言医者,意也(有意无意恶意善意好意故意种种)。

上面之医者庸否,但其乃一科室(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负责人,敛财有方。

未知是否为富不仁,但轻轻一句没有事便可害人一生。

下面亦是上医讲无关系之例,亦乃此医之亲戚,足以见医者既不可以危言耸听,夸大病情;但更不可以不管检查结果如何,一句没事搪塞过去,真正的害人不浅。

某弟十三岁,查生化五项和血液常规,其中不正常者有:碱性磷酸酶(ALP)288(正常42—128)增高:间接胆红素4(正常5.1—14)低肌酐40(正常44—115)低乳酸脱氢酶222(正常95—200)增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2(正常0—25)增高:a-羟丁酸脱氢酶208(正常25—183) 增高:血常规查中值细胞计数0.7(正常0.12—0.18)超平均值5倍。

中值细胞百分比12.9(正常3—8)高4.9粒细胞百分比49.5(50—70)低红细胞压积33.7(正常35—45)低,平均红细胞体积79.7(正常80—94)低,本化验单无查嗜酸、碱粒细胞,就中值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严重超标而粒细胞百分比又低来看,嗜酸、碱细胞一定减少,本次化验是此弟之母看到其后背俗称“饭匙骨”有些怪异, 而其长得偏瘦小,低血压和低心律, 头脑灵活但书读不会。

给药调理有进步尚算理想, 而其一家人进入的是逢药三分毒之角色故让其一定要这样查, 不然其亲不会给查这样多。

然而查出来了, 二单共十一项不正常而大医生一句孩子生长期一些指标超过是正常的, 封住余之嘴巴和苦心,等于泯灭了医者之仁心乃至良心。

虽不能保证在短时间内把所有超标者调到正常,但起码会朝渐趋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在人的心态,容不得医者有半点像大长今和许俊为人治病之主动性。

二女儿告知一发低热半月多的小孩之母亲说,长此这样不行,欲得热退,可到我爸处索点药散冲水浸洗全身即解,其不信。

发热怎能洗浴,洗一浴能退服药打针输液都治不好的低热,鬼才相信,听了…厚划过蟒‟。

此便为俗,常见为俗,俗之成为自我,自我形成自误。

所以,三分药力七分调养是建立在人家已相信医者的医术,理解治疗理念之基础上起作用。

因此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有好些是医者耽误的。

而就指标而言,ALP42---128,为何不定40…130,何况实查288。

其会无关系吗?另一肾炎病人高血压,无其它不适。

于2003年索方治其高血压,余言其年龄较小高血压,应速查肝肾功能,脑血流,血脂,B超以明其因,而其不重视。

于05年7月因事遇到,惊问:“坏事了,肾缩小了没有?”“小了一些。

”余将近查单一观,二单证明症状绝对恶化,但不知缩小程度,投药6天,各种指标均改善,唯血肌酐直线上升,余停药。

而其言昨天小便刚觉改善,余言除了换肾已无他法。

于06年2月殁,询其父(于青年时曾患肾炎)知此子5岁就患肾炎,后言医好,殁时40岁,发现高血压时三十岁,减去后,也还有二十几年的慢性肾炎逐渐恶化过程,此乃真正之本也,本已衰而命即殁,不要老是强调辨证论治是什么了。

此人大哥之子,同样几岁就肾炎,屡经治疗,现已十五岁,活力尚好,但面色不好,浮肿虚胖(激素之功)。

能上山,不能下山,能活多几年谁知道。

05年一个七岁女童,患过敏性紫癜,其父来咨询后半信半疑,余告其无论到哪看中医或草药,最好是加上一些药散冲浴以通肝肾和淋巴管,但药起作用后会有几次发热低烧经过,或咳嗽吐痰呕吐垃肚子,此乃好事。

言谈中知其妻在怀此女时,两脚浮肿,经常腰酸,而其岳母于十八年前生小姨子时,肾炎严重,十几年来单服一中医之药,未再发病,余马上告知他祖孙三人都应查肾,特别两大人。

不信.。

于07/07/07查老人肾萎缩,尿毒证,肾长7CM, 尿素氮16.3, 超10.。

血肌酐477。

超355。

回天乏力。

其十几二十年所服之药治病乎,相耽误乎,仰或害人乎,莫怪此医拿小女孩化验单不经意一瞧说,肾炎何惧,连尿血有些几剂中药就愈了。

真的就怎么简单吗?今日怎么解释你这十几年是怎么为人看病的,特别是这一位绝对相信你的人,难道这是医者之道,其良心可安吗?我不管你门庭若市,赚了钱几多,多富足。

该穷时穷比富好。

没有证状之乙型肝炎大小三阳,特别大三阳,每于检查当兵或招工做检查时查到,其更是没有任何不适,而可以不辨寒热虚实地用药半年至一二三年不等。

(治疗时间的长短实由HbsAb与HbeAg定量检查之指标高低,肝肾等功能形态受损程度,硬化与否等决定)以达到转阴为度,(大三阳先愈、小三阳难愈但因两管通畅可无病变之虑) ,更说明问题了。

更不能受现代什么化学键的分开或结合而言静止期活动期和传染与否之说法影响,既已感染,机体又不能战胜,不传染就等于不发病吗?小三阳不会硬化或转癌证吗。

求职者患大三阳受拒打赢官司,乃法官对于聘与受聘之约的解释和约束,不能作为无病或有病可以不治之论据。

西医的抗生素,激素,神经阻断剂,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只能是救急时作为挽救生命的一种手段。

治病应从儿时开始,生而勿无为,而优育。

欲为父母者,无为切勿生,先治好欲当父母者而优生。

既无须辨证,请观<<欲治未病,无分阴阳脉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