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辩稿
辩论赛一辩发言稿

辩论赛一辩发言稿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辩论赛的第一辩,今天我站在这里,满怀激情地支持“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个观点。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科技进步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科学技术在理论、方法和工具上的创新和发展。
而社会进步呢,指的就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提升。
我觉得这两者就像是紧密相连的双胞胎,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行的那股强大动力。
一、科技引领经济发展说到科技进步,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历史上,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几乎总是形影不离。
想想工业革命,那时候蒸汽机的出现不仅让生产效率飞速提升,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像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等新兴模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未来几年全球数字经济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科技进步则直接推动着全球经济的转型。
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不仅仅创造了新产业,还带来了新就业机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科技促进社会福祉再谈谈科技对社会福祉的影响。
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让许多曾被认为绝症的疾病,现在都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比如,基因技术的应用让个性化医疗成为可能,患者们能得到更精准的治疗,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科技也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高效。
当人们能够迅速获取信息时,社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就提升了。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府决策更加科学,社会治理变得更高效。
想想咱们在新冠疫情期间用到的数字健康码和疫情追踪系统,这些都是科技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科技推动文化交流此外,科技的进步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互联网让我们轻松跨越国界,获取各种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互动,分享生活和思想。
这种文化的多元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经典一辩发言稿范文大全

经典一辩发言稿范文大全
1.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站在这里,要对我们所谓的“经典”进行一番辩论。
经典作品真的是古老而过时的吗?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作品,而不是随意的抛弃它们?
2.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与时俱进,永不过时。
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们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珍惜。
3.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更是对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我们无法否认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4.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经典作品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长河。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做过去的产物。
5.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经典作品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们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桥梁和支柱。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永恒的经典作品。
辩论赛一辩开篇陈词优秀范文

辩论赛一辩开篇陈词优秀范文辩论赛一辩开篇陈词范文一面对新时期、新形式,党中央决定,要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
正所谓: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四川省立足实际,迅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顺利启动、有序开展、落地见效。
通过宣传引导,形成乐学思学的浓厚氛围;完善组织策划,精心制作好学习方案;实地调研分析,使学习活动有预见、有质量。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
然而,在中国这个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问题,少年老成到底好不好。
我方的观点是明确的,少年老成自然是好的。
学习交流活动使党员工作热情明显高涨,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机关全年工作开局良好,接下来是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两学一做自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现代汉语大字典和宪法中指出少年是指大约10至16岁的人。
可以明确,这正是一个人从童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
而老成的释义是阅历多而练达世事。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少年的信息获取量与以前亦非同日而语,而读书育人的普及更是为少年老成创造了足够的条件,可以说少年老成是一个大流,是一个趋势。
而如今却不去正视,反而公开反对无疑是一个不明智的、错误的、不跟进时代的做法。
10至16岁,历史上多少伟人在这段时间内奠下了自己人生最重最稳的基石。
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16岁,一个人不顾反对决定到新式学堂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2岁有了觉悟看微积分,16岁完成学习微积分。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14岁便能即兴赋诗。
他们能成功,绝非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天资极佳,而是少年时便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没有少年老成的心,如何有此等之志,无此等之志,何来这番成功?无论是早慧,或是大器晚成者,10岁到16岁无一不是像陈胜那样站在田头高呼鸿鹄之志。
而少年老成者,能够淡泊高远,比常人看得更透,也更容易抓住本质,为人乐观,但却不乏年轻人该有的激情。
法律案例辩论赛一辩稿(3篇)

第1篇我是今天的正方一辩,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正方就本次辩论赛的辩题“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是否应当优先于公共利益”进行辩论。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正方观点。
一、引言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最高形式,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正方认为,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应当优先于公共利益。
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1. 保障人权个人权益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的优先保障,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的优先保障,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正义。
3. 增强社会凝聚力个人权益的优先保障,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当公民感受到法律对自身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时,会更加信任政府、支持社会制度,从而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
三、公共利益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法律面前,公共利益的优先保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2. 促进社会进步公共利益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法律面前,公共利益的优先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 保障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在法律面前,公共利益的优先保障,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四、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1. 法律原则的指导我国法律体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处理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力求实现二者的平衡。
2. 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为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均对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进行了明确规定。
3.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法律实施是保障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关键。
一辩辩论手稿

一辩辩论手稿第一篇:一辩辩论手稿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西方的不同,学习海外的文化会导致中国人对东方文化了解减少。
他们不过中国的节日,我们也不该他们的节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西方节日大部分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中国人基本不信教,所以中国人更不应该过西方节日。
例如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是为了庆祝耶稣诞生。
中国人不应该盲目地去过圣诞节。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
庆祝西方节日会同化我们的意识形态,会淡化我们对待社会主义的热情。
最坏的方面是,西方节日里的糟粕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会导致他们早恋,甚至性泛滥。
另一方面,中国有自己千年的历史。
有自己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具有美好的典故,是中国文化的经典。
而外国人的节日没有中国节日的典故那样具有吸引力中国的春节,七夕节等都有着美好的故事,比西方节日的典故更加美好,我们更应该过中国节日,而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过西方节日。
我们应该发扬自己的文化,延续中国的传统。
Respected teacher and classmates.Thank you to hear my speech.For today our debate is if we should celebrate the western festival.As an angry young man I object to celebrate it.Loc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is different, celebrating the western festival can lead to redu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stern culture.They don’t celebrate the Chinese festivals, we also shouldn't celebrate their festival and increase their self-confidence.Most western festival is a Christian religious holiday, Chinese always not religious, so the Chinese shouldn’t celebrate the western festival.Such asChristmas is a religious festival, it is to celebrate the birth of Jesus.Chinese people should not been to Christmas blindly.As we know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re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Western festival will influence our thought and weaken our enthusiasm to socialist.The worst news is that western festivals will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the next generation, will lead to early love, even sexual immorality.On the other hand, the Chinese have our own history of one thousand years.We have our own national holiday.There are many good literary references in our festival which are the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The Chinese New Year, Qixi festival and so on, all have the beautiful stories, is more better than western holiday , we should celebrate more Chinese festivals, not to waste time and energy on western festival.We should carry forward our own cultures 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第二篇:一辩辩论稿一辩辩论稿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辩题“爱情在于天长地久”(一辩稿、攻辩小结)

辩题“爱情在于天长地久”(一辩稿、攻辩小结)辩题,爱情在于天长地久。
一辩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将就“爱情在于天长地久”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作为一方,我将从人类情感的本质和历史经验两个方面来支持这一观点。
首先,爱情是人类情感的本质之一。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与生俱来就有着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渴望。
而爱情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情感,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满足的重要源泉。
爱情的天长地久意味着两个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一生。
这种深厚的感情可以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和幸福,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其次,历史经验也证明了爱情的天长地久。
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许多爱情故事中找到证据。
例如,中国古代的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经历了千年,最终才能得以圆满。
而在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也被誉为经典,他们的爱情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却展现了爱情的深沉和坚贞。
这些故事中的爱情虽然在现实中可能较为罕见,但却证明了爱情的天长地久是可能存在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变化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变化,婚姻和爱情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但即使如此,爱情的天长地久仍然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人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伴侣,共同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
虽然这样的爱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但它的存在仍然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
综上所述,爱情在于天长地久是符合人类情感本质和历史经验的观点。
尽管现实中存在各种挑战和变化,但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不会改变。
让我们心存希望,相信爱情的力量,追求属于自己的天长地久。
谢谢!攻辩小结:在我的辩论中,我从人类情感的本质和历史经验两个方面支持了“爱情在于天长地久”的观点。
首先,我强调了爱情作为人类情感的本质之一,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满足的重要源泉。
其次,我列举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证明了爱情的天长地久是可能存在的。
我承认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挑战和变化,但仍然强调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不会改变。
经典的反方一辩稿立论

经典的反方一辩稿立论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当今社会求专更利于个人的发展。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感谢正方一辩的精彩陈词。
我方认为:当今社会求专更利于个人的发展。
如果说求博是多多益善的话,求专就是精益求精。
首先,别把求专和无知、无德、无能相对等。
求专并不意味着在其他领域没有涉足,并不表示着对生活起居没有打理能力,并不代表对仁义廉耻的道德没有自制把控能力。
求专,是在一个正常的前提下,经过尝试、经历后,依据自己的天赋禀能、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而对某一方面进行的更深入地研究和创造,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成功与卓越。
其次,人的生命长度有限,孔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而当今社会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如何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浩如烟海的无限的知识体系中去,这就体现了一层取舍的学问。
受到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在追求知识广度的同时难免学而不精。
因此,我们要有取舍精神。
舍去了零碎的泛滥,取得了钻研的正经。
托尔斯泰曾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
我们不追求多多益善,我们自我要求精益求精。
正确取舍,一舍一得之间,方能显现人生智慧。
再次,现代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求专比求博更利于个人发展。
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现代社会条件下分工越来越细,而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因此,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分工的细化直接要求的就是专业人才。
虽然,社会发展趋势为我们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对我们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更好的立足社会、利于个人发展,就要求我们在求专上苦下工夫。
最后,我方重申下,要想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才华,以期更好的服务社会,就应该审时度势,正确审视自我,坚定脚步,持之以恒,努力求专,方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因此,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当今社会求专更利于个人的发展。
辩论一辩稿范文(5篇)

辩论一辩稿范文(5篇)辩论一辩稿范文(精选5篇)辩论一辩稿范文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和对方辩友在这里对“做男人难还是做女人难进行探讨”,纵观古今,男性要比女性面对更多压力和困难,承担着的责任要更多。
所以我方的观点是“做男人比做女人更难”当代社会对男人的‘期望很高,很多事情都要男人去面对承担,并且还要承受来这个方面的压力,做男人要比做女人显得更为艰难!自古以来,无论是“望子成龙”,还是“养儿防老”的观点,都表明着社会主流意识群体的男性的高期望,这在造就中国灿烂的古文明的同时,也使得男性要承受比女性更为沉重的社会责任。
从母系社会开始,男人就一直扮演着社会主要劳动力的来源的角色,据有关报道,社会劳动76%以上都来自男性。
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女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50:1。
这充分体现在社会的创造与建设中,男性是社会劳动团体的核心,所以,必然男人承担着比女性更多的责任和社会压力。
除此之外,男性在结婚方面的压力也高于女性,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的男女比例为117:100,男性处于婚龄的人数比女性多3-4千万,男多女少的局面,使得男人必须又拥有更多的私人财产,才能找到心仪的对象。
并且现在的女人出现拜金,越发看中经济水平的情况下,更加使得男性的压力要重于女性一分。
男性被期望同时承担很大的责任,但社会对男性的心理不够重视。
在主流观念的束缚下,社会长期关注女性,却忽视了在社会上承担更多压力的男性,对女性的情感宣泄给予安慰和关心,而对承担大部分社会责任的男性则给予冷漠、嘲笑和鄙视。
这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种主流的态度让男人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却无处发泄,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方面,做男人显然比做女人更难。
而又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加上无处宣泄的内心煎熬,使得大多数男性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使得男性患重大疾病的概率远大于女性。
根据中国日本韩国几大媒体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男性在心血管疾病而发病率比女性高24%,脑部病症高了19%,而高血压高血糖等病症则高出惊人的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一辩稿
93人性本恶,人性本善
(正方一辩)吴淑燕: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
康德所主张的理性,便是孟子所说的良心。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见孺子将入于井”,每一个人都会有恻隐之心。
而佛家说,一心迷是众生,一心觉则是佛。
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方主张人性本善,便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我方不否认在人的社会当中当然会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都是因为外在环境所造成的,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如果说人性本恶的话,那么人世间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人类如何形成道德。
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外在道德规范都是人类作为利己的最大手段。
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反道德不会受到任何处罚的时候,人就不会去遵守道德的约束了。
深夜两点,我走在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就一定会闯过去,因为为了方便嘛。
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会遵守交通规则。
而根据人性本善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无所不在地监督着每一个人履行道德规约。
因为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去遵守道德规约。
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性,(时间警示)人还是有道德,人还是会有利他的行为。
如果人性本恶,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在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活的社会将是彼此不会互相信任。
如果这样子的话,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便说这个人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这次辩论会当中所建立起来的友谊全部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
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实却不断地在发生。
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
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有一人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吴淑燕同学。
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也是3分钟。
(掌声)。
(反方一辩)姜丰:谢谢主席。
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
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恶折磨我们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
”对方不要断章取义。
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讲的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证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
对方辩友,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们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
如果人性真的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中,从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
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一种后天的。
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
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和欲望的合理节制。
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
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说过:“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
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
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当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加以改造。
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要诲人不倦呢?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了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
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
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
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可能更好地扬善避恶。
(时间到)。
谢谢各位!(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