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

合集下载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被广泛收藏和研究。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的明代瓷器,如何正确鉴定明代瓷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一、观察器型
明代瓷器器型多样,但总体来说,明代瓷器器型比较庄重,线条流畅,形态端庄。

同时,明代瓷器的口沿、底足、肚部、腰部、器壁等部位都有独特的特点,可以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构造和装饰来确定器型。

二、观察胎体
明代瓷器的胎体质地坚实致密,整体均匀,不会出现气泡、裂纹等缺陷。

同时,由于采用的是高温烧制,所以胎体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过瓷器看到内部的装饰。

三、观察釉面
明代瓷器的釉面光洁细腻,质地坚硬,且釉面和胎体紧密结合。

同时,明代瓷器的釉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鱼鳞釉”、“翠绿釉”等,这些现象也可以用于鉴定。

四、观察装饰
明代瓷器的装饰主要有刻画、彩绘、贴花等形式。

其中,刻画是明代瓷器的特色之一,因为明代瓷器的刻画工艺非常精湛,可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等形象。

同时,明代瓷器的彩绘也非常讲究,色彩鲜艳、布局合理。

五、观察款识
明代瓷器的款识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代瓷器的款识一般刻在器底的中央或边缘,用篆书或隶书书写。

同时,明代瓷器的款识中常常包含了制作年代、器型、制作工艺等信息,可以用于鉴定。

鉴定明代瓷器需要综合观察器型、胎体、釉面、装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需要对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鉴定方法,才能真正准确地鉴定出真伪明代瓷器。

成化年制瓷器该如何鉴定

成化年制瓷器该如何鉴定

下图为西安唐艺艺术品有限公司的藏品大明成化年制款鸡缸杯一组,LOT号:TYZX-000481,估价:¥20万-¥0,规格:高:34.8mm 口径:80.5mm,底径:46.6mm,我们以此为例来谈一下成化年制瓷器的鉴定问题。

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

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具体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来鉴定:一、胎釉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纹饰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

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

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三、彩料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

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

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四、工艺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

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

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明代瓷器的断定方法一、从明代瓷器的胎釉进行断定明代瓷器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赤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

如以皎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超卓彩深浅不一样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如闻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天然氧化构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赤色。

明代前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晚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简略辨认。

二、从明代瓷器的外型进行断定明代瓷器的外型,是区分真伪的首要依据。

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得当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相貌和技术成果。

若能熟练并善于辨认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照牢靠的断定方法。

明代外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淳朴,古拙,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朴素,严肃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

它的首要外型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种类的特征及时代面貌的一同,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宽厚、粗笨、秀美、小巧、绮丽等不一样特性进行研讨,详加分析比照,摸清其演化规矩。

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外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复制成功。

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欢首要选用纤巧,精美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

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面向民间商场。

但大多都超卓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特性,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

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种类不多,但却正派秀逸。

嘉靖、万历今后,器型渐趋杂乱,又有许多立异之作,特性上厚重古拙与轻盈绮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著作难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外型除承继前朝的以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

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

明成化斗彩瓷器有哪些鉴定秘诀?

明成化斗彩瓷器有哪些鉴定秘诀?

明成化斗彩瓷器有哪些鉴定秘诀?藏世界2017-05-01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我从事古玩经营学习研究40多年。

其中积累了鉴定古玩的经验。

现在谈谈古玩怎样鉴定真伪其中到底有什么秘诀和要点。

我们知道:鉴定字画的要点是:字画,诗,印章;再参考画的市场价格。

由于现代科技发达做到以上几点已不是难事。

但总是有不足之处,有破绽可寻的。

古玩瓷器也是一样,仿古比比皆是。

鉴定古玩瓷器真假的过程:一看、二听、三惦、四摸,五拍板。

一看:看瓷器的器形、釉面、彩料、画意、胎质、款识以及制作工艺。

二听:对瓷器轻轻敲击,听声音判断此件瓷器是否有暗伤已经修补。

三惦:惦出瓷器的分量是否重,是否纯(真品制作工艺佳,瓷土淘洗次数之多,瓷胎紧密坚实,洁白如玉,自然分量重声音悦耳)。

四摸:摸瓷器的胚胎在制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如有不对找出破绽。

五拍板:即最后评判真伪。

要有鉴定依据不要轻易表态,关键在于要了解真品的制作工艺,及历史的时代背景。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康熙斗彩花盆例如:斗彩大家都知道,斗彩是釉下彩青花绘制好轮廓、施釉后在青花轮廓内填上所需的彩色。

是釉下彩与釉上彩并逗而成的色彩鲜丽,互相争艳,争为斗,故谓之斗彩也。

由此及彼,明代成化斗彩、清代雍正斗彩、民国时期仿斗彩以及当今仿制的斗彩又是从何角度来鉴定年代的呢?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成化斗彩婴戏杯底部(一)明成化斗彩瓷1.瓷土要经过三至四次的淘洗,胎色洁白如玉,晶莹脂润,胎质紧密份量重,声音清脆悦耳音律较长,造型规矩不易变形入窑造烧后,底足露胎和接釉处有极浅的炒米色。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成化青花葫芦瓶底部2.在制好胚胎上以平等青(氧化钴)作为着色剂,落款并绘上所需要的青花,线条流畅有力无拖泥带水现象。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成化斗彩天字罐底部3.施釉施一层白色而较肥厚的玻璃釉,气泡极小肉眼很难看出。

4.“内”烧制成型以后的瓷器叫青花淡描也叫做漏彩(因为还未填彩)。

5.在青花轮廓内填上所需要的彩色一般都是绿彩、黄彩、红彩还有少量的紫彩(姹紫)彩色均匀,填得规整有力非常协调。

大明成化斗彩瓷器鉴定要点分享~成化真品打样!

大明成化斗彩瓷器鉴定要点分享~成化真品打样!

大明成化斗彩瓷器鉴定要点分享~成化真品打样!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真品鉴赏大明成化斗彩鉴定要点:青料有两种由平等青青料和苏麻离青青料两种!胎釉莹润如玉、用手抚摸有一种软糯感!这是其他任何一朝瓷器所不具备的特征!成化时期瓷器胎骨系麻仓土胎!真成化瓷胎细腻而不滑手,手指在瓷胎上有一种吸附感,而新仿的成化瓷胎如果不经打磨就不润腻,只有一种戳手感,而经打磨的瓷胎虽然不会出现戳手的感觉,但又会有一种滑手不吸附的感觉。

现代仿成化瓷器的高手们虽然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仿成化瓷胎的问题,但终归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麻仓土已绝迹!成化斗彩运用青料平等青青料:成化时平等青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墨画之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成化瓷器胎釉: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胎釉釉水肥厚、感觉颇有油性;抚摸时具有一种软糯的手感!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四大美女斗彩杯“ 成化平等青青料混合苏麻离青使用”成化斗彩瓷器之姹紫:“姹紫”“表面干涩无光”,后朝很难仿造!因成化青花的炼制分敲青与淘青两种方法外,在青料上有使用平等青和平等青料与进口苏麻离青料相混合;而两种青料混合比例又各有不同的比例配法,故成化青花在瓷胎上所表现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明嘉靖年间《江西大志书》记载精炼回青料的过程的大意是:“成化青花大部分淡雅亮丽,是用淘青法炼制而成,,用进口苏麻离青加国产陂塘青配比,把配料敲打碾碎,用水搅拌,用磁石吸取铁杂质,把浆水沉淀烘烤晒干,每斤可得5钱左右的的青花料。

青花钴料发色的好坏与钴的含量、水分比例及窑温高低有直接关系。

钴占0.5%,呈色如蓝宝石;钴占0.25%,发色偏淡蓝;钴占1%,则色深蓝;青料超过1%就是蓝黑,但是无鉄锈斑。

成化斗彩和历代仿品的辨别

成化斗彩和历代仿品的辨别

成化斗彩和历代仿品的辨别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成化斗彩胎薄质细,釉面洁白蕴润,胎骨迎光有的呈肉红色,有的呈牙白,胎釉器物内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边角积釉处会呈现有淡淡的湖水緑,但并非所有的斗彩都必须有这种湖水緑。

成化斗彩胎壁轻薄,器沿薄处有划手感,因此在宫廷中使用时有时还会另外打磨。

而口沿稍厚者或非皇帝及其后宫得宠者的用器就不再另外打磨!所以,也不可以用是否能划手来肯定或否定它,应该先分清楚器物是否曾经使用过,还要根据不同器物使用者的等级而有所分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是宫中的太监宫女们,他们所用的斗彩器物就没有再另外打磨,而在万贵妃权倾后宫的成化时代,能用得上斗彩的太监宫女也就非通一般了。

成化斗彩用彩虽然也是红黄緑紫青兰五色,由于其在色上再加其它色彩并进行了多次烧窑,所以一色可化为多色,又因用彩淡薄,所以色彩既鲜艳秀丽又柔润优雅,这就是它的独特之处!弘治正德二朝不烧斗彩,到嘉靖时又开始按照成化时的图案和技术再烧斗彩,但在青花发色与斗彩色泽方面都不能与成化相比。

成化斗彩为何名贵?好在哪里?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成因如下:一、起源宣德成熟成化成化瓷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历史、工艺、艺术审美和文化附加值上。

成化斗彩成名于成化,但何时起源?何时创烧?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明确结论。

1985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两件极其珍贵的传世品——“宣德御窑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个重要发现破解了成化斗彩创烧的时间问题,解决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又一问题。

这只青花五彩碗为撇口,垂腹,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为饰,器心绘莲池鸳鸯;外口沿以三条青花弦构成一条宽带,中绘三条青花行龙,并有飘荡的流云;圈足以汹涌澎湃的海水为饰,底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官款。

这项发现说明古代文献记载的“斗彩初见宣窑”并非子虚乌有。

斗彩品种已知始自宣德,若微之著录,如《物志》尝言明宣窑:“隐纹如桔皮,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垛可爱。

成化瓷器如此精美!该如何去鉴定呢?

成化瓷器如此精美!该如何去鉴定呢?

成化瓷器如此精美!该如何去鉴定呢?黄釉青花的装饰手法始于明初,到成化年间则发展成熟。

青花挂黄釉后回炉烧后往往变为黑蓝色。

成化黄釉青花器器型、纹饰大致与宣德时相同,只是此时的黄釉色调较浅淡。

成化官窑款,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字楷书款。

凡“成化年制”四字及“成化”两字款者大多为伪作。

特别像“成化年制”的黑地绿款则成化朝根本无此制作。

成化青花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

主要器形有瓶、杯、罐、洗、碗、盘等。

胎质纯洁,白釉如脂,彩色精良,笔法流利,造型秀美,造型玲珑俊秀,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

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修胎规整厚胎者美如玉,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显现微弱肉红色。

说句题外话,无论从胎,釉,彩的精美程度,还是器型,纹饰的复杂多样,元青花的收藏价值都还不能跟青花界的老大永乐宣德青花相提并论。

到今天,元青花是官还是民,至正型标准器是不是够标准,啥时候开烧的。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答。

(只代表个人观点)青花瓷釉发展至此是第二个轮回螺旋式发展提升。

第一阶段的是元青花由延祐到至正的将釉果提釉灰,使适当提升纯亮清的乳浊油乳性,元青花也有一定奶油状乳浊性。

永宣甜白釉为代表的亮青釉性能极佳,但亦有一定的缺陷,如釉质较薄偏硬,易开片,有些施釉并不均匀,易起波浪釉和橘皮。

成化瓷再次适当以油乳中和之。

明早中期较厚的亮青釉多呈将静之粥状,青花呈色散漫模糊。

这应是一种工艺缺陷,完全克服这种缺陷是青花瓷的第二个高峰——康乾盛世的“紧皮亮釉”青花瓷。

期间明中后期的回青料不“吃胎”、不起铁斑表现亦不错。

大明成化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分享,到代真品高清图打样!

大明成化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分享,到代真品高清图打样!

大明成化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分享,到代真品高清图打样!
大明成化鉴定经验分享:成化青花运用平等青青料填彩,其青花发色淡雅、胎釉莹润玉质感很强;青花绘画采用平涂技法。

成化官窑瓷器,胎土运用麻仓土;麻仓土特征细腻洁白、手感软糯柔和,有着羊脂玉的手感!#我要上头条#
成化瓷器光泽的鉴定,也是鉴赏关键;成化瓷器胎釉散发着柔和的宝光,酷似和田玉籽料的油脂光泽、盘玩时有着西周玉器的软糯感!#瓷器#
这一对成化青花碗收藏有很多年了,平时轻易不敢示人;今天发出来供喜欢成化瓷器的藏友们鉴赏学习,大家看看这对碗是不是开门呢?#收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

经过正统、景泰和天顺这三朝的动乱时期(后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差一点把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毁掉。

不过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明朝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安定,景德镇官窑也重新走向繁荣发展的正规之路。

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

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

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从传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见当朝的景象,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

成化皇帝为讨万贵妃开心,烧制大量精美瓷器说到成化瓷器的精美,自然与当朝的帝王有关。

要从成化皇帝的身世说起,成化皇帝幼年就被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成化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后,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的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

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在18岁时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

由于他的命运曲折,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由一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一直服侍,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女人影响到了成化皇帝的一生,因此成化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痴情皇帝。

成化一生迷恋比他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她是他的朋友、情人、母亲和保护者。

成化皇帝为了讨万贵妃开心,交派景德镇的生产大量的瓷器,且要求极为严格。

在历史档案中虽找不到具体的数字,但《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烧造之多:“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成化斗彩瓷名重于世斗彩瓷就创烧于这一时期,是由宣德青花五彩发展而来,它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

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明代文献中称之为“青花间装五色”。

斗彩的制作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所需填绘不同的彩色,再入窑经低温二次烧制而成。

斗彩以成化朝最为著名,由于的胎质细腻纯净,釉层滋润沉静,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五彩相配,形成了娇艳绚丽的艺术特点。

著名的有鸡缸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和花鸟杯,还有一种在器物底部落“天”字款的盖罐,被称为天字罐,为成化斗彩中的极品。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卉、人物、瑞兽等,是后代包括帝王在内的收藏界必追求的品种,对后世影响很深,并争相模仿。

成化斗彩艺术与价值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

成化斗彩中以鸡缸杯名声最大,杯身画面绘有雄鸡一只引吭而啼,两只母鸡正低头觅食,几只小鸡在母鸡身旁嬉戏玩耍,神态逼真,呼之欲出,旁边所衬蓝色的山石、红艳的牡丹、幽靓的兰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色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据记载,鸡缸杯自问世以来便倍受赞赏。

清人朱琰《陶说》中评述此杯说:“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

”。

《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庙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末已贵重如此”的记载。

由于鸡缸杯的名贵,明万历时率先仿烧。

成化斗彩商业价值也一直极为可观。

例如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写到:“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

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

”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也记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

”。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

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从传世品来看,明成化青花瓷大件少见,绝大多数为小件器。

常见的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梨壶、盏托、玉壶春瓶等。

成化瓷器纹饰以香草龙最具代表成化瓷纹饰开始出现了规矩化的宝相花、团花,并大量运用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瓶罐类器物多用修长的蕉叶装饰。

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花、兰花、栀子花、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高士,以及梵文等。

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

其中莲托八宝纹应是成化时开始流行的纹饰,而树石栏杆的庭院图虽很早出现,但亦以成化时为盛。

在这些图案纹饰中,尤以夔龙和十字宝杵最具代表,夔龙的龙嘴常衔一枝莲花,因此又称香草龙。

成化青花用的是平等青,色调柔和淡雅成化青花前期有的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不久青料已用完,后期主要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青花色调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淡雅的青花也为斗彩提供了陪衬效果,使成化斗彩不仅在当代或是后来创下了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成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还有继承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素三彩、珐花、仿哥釉、白釉、黄釉、蓝釉、红釉等;其制作工艺均十分精致,但传世并不多见。

在1975年与1987年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残片,不但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而且有许多品种在传世品中尚属首见,如红地绿彩、红釉白花等。

方法一:辨胎釉釉质肥腴,润如凝脂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方法二:辨纹饰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

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

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

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

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方法四:辨工艺器物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方法五:辨款识成化款肥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

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

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

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

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

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

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作有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就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边单人旁和右边“匕”上端几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横一般不越过右方的立刀;“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笔的一点,有的点在横以上,有的点在与横持平部位,有的点在横以下,但以点在与横持平部位多见;另还有个别“成”字没有一点。

“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

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天”字款,作有歌诀为“天字无栏却为官,字沉云濛在下边。

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

”是说成化时期有一种官窑斗彩罐,外底书写一“天”字,字外无边栏;因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感觉。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仿款字体较成化时显得漂浮。

成化民窑精细的民窑器施釉表里如一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

成化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造型圆润、古朴。

器物胎土淘炼较细,胎质干涩,间有孔隙;釉面肥润,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墙较薄;精细的民窑器,器里、器外、器底三处釉色一致,达到表里如一;成化民窑青花瓷,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底足外足墙饰旋纹两周;纹饰画法采用双勾填色的手法;青花用料为国产的“土青”,色调普遍晦暗,常见有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两种青花发色,凝聚出黑褐色斑点、但无晕散现象。

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围青花双圈款,还有银锭画押款和“福”字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