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四重内涵——从天人同构到天人和谐(一)

合集下载

什么叫“天人合一”(含资料)

什么叫“天人合一”(含资料)

什么叫“天人合一”(含资料)“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整体观和和谐观。

它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共同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人要遵循自然的变化,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平。

那么,“天人合一”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理解:-天人相应:这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层面,它以“气”为本,认为天地万物是物质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相协调,相互影响。

《周易》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

-天人感应:这是“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学层面,它以人之心性为基础,“天人合一”是人格魅力和审美的最高境界。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知者,仁也;圣者,知也;神者,圣也。

神而明之谓圣;圣而知之谓知;知而仁之谓仁;仁而可亲之谓人”。

《庄子·逍遥游》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者,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则不知其所终矣。

故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此乃小年与小寿之所困也。

夫马氏之骥一越而飞鸟不及也;然而却马而驰鹿,则不能若之矣。

夫物固有所能有所不能也。

此乃大年与大寿之所困也。

故曰:莫若以明”。

这些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对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和理想。

-天人合德:这是“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层面,它主要以儒家的“仁道”原则为依据,目的是为统治和社会秩序提供理论支撑。

“天”在这里既指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又指上帝或神明的意志和法度。

“人”在这里既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又指社会的制度和伦理。

“合德”就是要使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与天的规律和秩序相一致,使社会的制度和伦理与上帝或神明的意志和法度相符合。

什么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代, 它在今天仍然具有一种不可忽视和摒弃的价值, 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指导。

我们首先来看看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若想明确“天人合一”的含义, 先要弄清楚“天”的概念。

一般认为, 古代的“天”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无意志的天, 泛指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境界;还有一种是有意志的天, 即“天命”、“天道” , 是一种超越于人类之上的最高精神的存在。

《尚书· 舜典》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在这里, 神和天是一个意思, 表示的就是“天神”、“天命”。

但是笔者认为, “天”还有第三层意思, 就是人心中的真我。

老子曰:“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道德经.第二十五》)从这句话中我们首先能看出这里包含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不仅要法天地, 也要法道和自然, 这就强调人要遵从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与自然合同一道, 只要做到了这点, 也就做到了“天人合一”,因为“天”也是要“法自然”的。

其次在老子的思想中, 道的观念处于核心地位, 是高于“天”的绝对存在。

但是即使是道也要遵从自然的法则, 要返璞归真, 这样看来,老子想强调的是一个“真” 字, 既是自然之真, 也是人性之真, 亦即真我。

通过上述三种层面的“天” , 我们看出“ 天人合一”归根到底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真我的和谐。

从这三点出发, 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探讨“天人合一”思想之前, 我们应当承认天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天人合一表达在人与自然关系范畴上就是强调人要与自然和平共处。

但是在古代, 天与人的关系明显的表现出天尊人卑等级差别, 因为人类能力尚不足以征服自然, 对天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宗教信仰上。

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1、天地对应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

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

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

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2、天地气交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

天地人合一的内涵理论体系

天地人合一的内涵理论体系

人地天合一是中国古代长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它是以道德、哲学、宗教和神学为基础,将人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的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思想。

一、从哲学角度看,人地天合一指出,“天下为公”,即人人平等、共同参与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人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自然界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类又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把人类本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把宇宙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人地天合一的理念。

二、从道德角度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强调“以德为本”,即应当做到以自身的道德作为基本原则,秉持仁义礼智信,做到“仁者无敌”,做到尊重他人,服从自然,把自然、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重视社会公德和道德建设。

三、从宗教角度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强调对神的敬畏,即应当把神视为自然万物的源头,秉持宗教信仰,认为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的指引者,应当尊敬神,认真学习宗教,认真实践宗教,以此做到“以神为先”,认识宇宙的真谛,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四、从神学角度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强调“以神为先”,即能够把人类本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认识宇宙的真谛,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以神为中心的宇宙观之上的,认为人类是神的儿女,有义务践行神的旨意,尊重神的安排,做到以神为先,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总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它在哲学、道德、宗教和神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了“天下为公”、“以德为本”、“以神为先”的观念,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认识论视阈下的天人关系_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认识论视阈下的天人关系_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2012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79 期
· 哲学与思辨 ·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Jan. 2012 No. 1 Serial. 79
认识论视阈下的天人关系: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郭玮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天人之分的 思 想 源 于 郭 店 楚 简《穷 达 以 时》。 1993 年,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的出现,推翻了之前 很多学 者 认 为 的 荀 子 首 次 提 出 天 人 之 分 的 观 点。 《穷达以时》中阐 述“有 天 有 人,天 人 有 分。 察 天 人 之分,而知 所 行 矣。 有 其 人,无 其 世,虽 贤 弗 行 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在这里就已经出现了天人 之分。根据《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 竹简〈穷达以时〉》,李英华认为,《穷达以时》可能是 孔子 厄 于 陈、蔡 之 时,对 弟 子 讲 述 的 关 于“穷 达 以
所谓“天”,自 古 以 来 就 包 含 着 极 为 丰 富 的 内 容。有的天 指 自 然 界,如“天 行 有 常,不 为 尧 存,不 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篇》) ,表明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应该顺 应规律而非违背规律; 有的天指与人发生感应关系 的存在,如“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义证·阴阳义》第四十 九) ,这里的天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之情感; 有的 天则赋予人仁义理智本性的存在,如“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这 里的天代表了仁义理智四德; 有的天是主宰人类命 运和 王 朝 命 运 的 存 在,如“天 命 谓 之 性,率 性 之 谓 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中庸》) ,这里的天是上天、 上苍,它赋予人类以本性,人类按照这一本性去做叫 做正道,将正道传给别人叫做教; 还有的天指代广泛 意义上的天空,如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杞人忧天 等。天字虽然内涵丰富,但其基本含义都离不开自 然界。“人 ”就 是 普 遍 意 义 上 的 人 类,“合 ”则 为 和 谐、协调、统一。因此,天人合一命题的基本意义就 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的相通、相合、相统一的关系问 题。

天人合一,有四个层次

天人合一,有四个层次

天人合一,有四个层次我们追求天人合一,有四个层次。

用今天的话讲,是同一、内化、认同、依从。

用《内经》的话讲,天人合一的人,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高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内经·上古天真论》)《庄子》分法大同小异,他把真人又分成天人和神人;把贤人叫做君子。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庄子·天下》)真人是最高层次,天人完全一致,天地、阴阳、精气神、肌肉完全若一,天就是人,人就是天,完全不二,完全不分。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中国文
化概论
在“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天”有四层意思,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意志之天和义理之天。

天也是世界、宇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无限与有限自然界大环境。

人之于大自然来说,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的滋生物,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压力、水、食物等等必需的环境条件,人与自然不可须臾分离。

即便是人步入太空,还要必须配备从地球上带去的生活必需品。

从人文意义上,“我”(人类)给大自然(包括自身)进行格物、命名、释义、延伸,赋予大自然(天)中的各种器物与现象以各种内涵与意义,从而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存在。

从大自然(天)为“我”(人类)所觉、所识、所命、所用,无“我”则“天”(大自然)无名、无用、无益,乃至于至没有任何哪怕是讨论的任何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人)与“天”(大自然)之间也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轻易、简单地割裂的。

这是人与自然界(天)在人文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环境 的严重 破坏 ;也 是在 过于夸 大人 的价值 而相
对 贬低 自然 规律 的情 况下 ,天人 和谐 的思 想应 运而
生 ,天 人 和谐是 人类 反思 自然 资源过 度 开发利 用造
成 生态 不平 衡 之后 思想上 的一次 升华 ,是人类 主动
4 8
在 ,如 “ 其 心 者 ,知 其 性 也 ,知 其 性 ,则 知 天 尽
天 、杞 人忧 天等 。天字虽 然 内涵丰 富 ,但其 基本 涵
天 ” E ] 子 的看 法 更 为 偏 激 ,甚 至 认 为 人 类 的一 ,1 l庄
切行 为都 是对 自然 的破坏 ,希望人 性从 社会 中的各 种典 章制 度和道 德 规范 中解放 出来 ,人类 需要 重新
复归 自然 。道家 虽 然 把 人 看作 是 自然 界 的一 部 分 ,
提 出天人 之分 的思想 后 ,人类对 天人 关 系 的认 识更
到今 天 ,对 于反思 现代 工业文 明 和科 技 革命所 产 生
的负面效 应 ,重新 构建 人与 自然 、人与 社会 的 和谐
关 系 ,仍 具 有重要 的借 鉴价值 。
所谓 天 , 自古 以来 就 包 含着 极 为 丰 富 的 内容 。 有的 天指 自然界 ,如 “ 天行 有常 ,不 为尧 存 ,不为
矣” [ 这 里 的 天 代 表 了 仁 义 礼 智 四德 ;有 的 天 是 ,]
主宰 人 类命 运 和 王 朝 命 运 的存 在 ,如 “ 天命 之 谓 性 ,率 性 之 谓 道 ,修 道 之 谓 教 ” [ 这 里 的 天 是 上 ,] 天 、上 苍 ,它赋 予人 类 以本性 ,人 类按 照这 一本 性 去做 叫 做正 道 ,将 正道传 给别 人 叫做教 ;还 有 的天 指代 广 泛 意 义 上 的 天 空 ,如 古 代 神 话 中 的 女 娲 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的四重内涵——从天人同构到天人和谐(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也是中西文化差异之焦点。

这个
命题学界议论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直接反对天人合一观的,他们
认为:天人合一只是一套维护礼教、巩固皇权的教化理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友好”并没有多大关系,和如今人们提倡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也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更不能用于医学上了。

有赞成天人合一观的,他们认为:天人合一是传统的
世界观,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有完整的技术操作系
统,有现代价值,应该深入研究和挖掘。

持天人合一观的学者,对天人合一的理解、阐发,也有分歧。

辩论的焦点有
三个方面:其一,“天”是什么天?如冯友兰先生认为先哲所说的“天”主要有五种
不同含义:第一种是“物质之天”,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
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

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

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

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这五种含义中最
基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

前者是基础,对后
者起决定作用,但是后者(精神领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对前者进行意义建构,
使自然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天”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种外在化或对象化形式。

其二,“人”是什么人,因为人也包括
身心灵。

天人合一的人,具体指哪个意义上的“人”?其三,“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张岱年先生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
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

”“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

所谓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义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意义,是认
为天和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

第二层意义,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

在今观之,在天为根本的,
自一意义言,亦是在人为根本的,因人为自然中之一物。

然自另一意义言,所谓
人性,常指人之所以异于非人者,即人与他类物不同者;而人与他物相同的,虽
为根本,亦不含于所谓人
性之中。

以此义言,人固以自然为根本,而人性乃是后起之特殊的性质,非即是普遍的天道。

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表面上似将天道说为人性,而实际乃是将人性说为天道,即将人伦义理说为宇宙之主宰原则。

这就陷于拟人的错误。

”“天人相类之意义,亦可析为两方面。

一,天人形体相类,此实附会之谈。

二,天人性质相类,此义与天人相同论之天道人性为一之说相似,实际上亦是将人伦道德说为天道。

”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