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1

合集下载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山居秋暝》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诗的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了解作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 1.闪视游戏:大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文字,比一比谁看得准,记得快,说得清。

依次出现:昏晨、晴、晚昨、明、晒 2.齐读一下这些字,谈发现。

字形上:都有“日”字。

字义上:日字旁的字大多与时间和太阳有关。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1)板书:“冥”,“昏暗”的意思。

加上“日”,读。

猜“暝”的字义。

(日落时分、傍晚)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依次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傍晚,日落时分)(2)“山居秋暝”又为何意?(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秋暝点明了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

带着理解,齐读诗题。

二、了解作者_________ 1.小游戏:王维简介。

师:受母亲佛教思想的影响颇深,不但常年素食,而且信奉佛教,所以王维的诗中充满禅意。

王维曾在《叹白发》一诗中这样写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师:你想知道这让王维想要遁入空门的“几许伤心事”是什么吗? 2.出示王维一生的时间轴。

介绍王维一生大起大落的经历,使晚年的王维看淡一切,不慕浮华,不贪虚荣,写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诗句。

今天学习的这首《山居秋暝》,正是王维在这个时期写下的。

三、读好古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指名读。

3.听老师范读,生注意老师的停顿。

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部编五年级上册) 课件

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部编五年级上册)  课件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敲钟的声
音传到了客船上。
资料袋
寒山寺:坐落于苏 州城西5公里处的枫桥镇, 始建于南朝梁,距今已有
1400多年的历史。
主旨归纳
《枫桥夜泊》写的是一位旅 途中的游子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 泊船靠岸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 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 达了诗人愁闷、孤寂忧愁的思乡 感情。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 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 【故园】故乡。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 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 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上阕
山高水广的场景 气势庞大的队伍
注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喧】声音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刚刚。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诗意: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刚过,傍晚的 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松间,清澈的泉水 在石上流淌。
整体感知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乌 啼/霜 满 天 , 江 枫/渔 火/对 愁 眠 。 姑 苏/城 外/寒 山 寺 , 夜 半/钟 声/到 客 船 。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 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 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 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品读诗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长 相清 思纳
兰 性 德
纳兰性德(1655—1685),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课件(16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课件(16张PPT)

注释
【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新】刚刚。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课文解读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林 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 石头上潺潺流过。
课文解读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 பைடு நூலகம்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XXX。
讨论交流
读一读,想象第1、2两句诗所描 画的景象,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相思》《鸟鸣 涧》《使至塞上》等。
课文解读
山中的居所。 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初读古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解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 释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任凭春花春草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限风光。
课文解读
竹林中传来一阵喧闹,那是天真无邪的洗 衣姑娘喧笑着归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XXX。在这青 松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 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应 了诗人对于安静纯朴的生活的向往。
整体感知
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应了诗人追求安静浑 厚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 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 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 人理想境域的环境烘托。
结构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山居秋暝(míng)[唐] 王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

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

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

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

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注释:【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意思01《山居秋暝》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02《枫桥夜泊》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03《长相思》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居景色的古诗。

诗人王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清晨的宁静和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和浓郁的山水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针对重难点:通过讲解、朗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思,引导他们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和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和印象,激发他们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理解诗的大意。

3.研读: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山居秋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山居秋暝
• 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 毫不着力。
诗词赏析
颈联
• 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 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 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 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王 维
目 录
1 创作背景
2 作者简介
3 译文及注释 4 诗词赏析
1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 川别业时所作。
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 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 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 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 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尾联
•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 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王 维
译文注释Biblioteka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古诗三首》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本课中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借助书中注释和学生自学诗词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读好诗词,联系身边生活展开想象走进诗词意境,体会诗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

2.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比,感受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意境,解词义句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想出去玩吗?那我们今天就出去玩!单元导读页上说,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单元中的一首首诗,一篇篇文,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致。

(二)那我们先来看这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是在一座山上;秋:秋天,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时间),那题目连起来描绘的就是在秋天傍晚在山中居住的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游山去,一起看看这山中之景,感悟景中之情。

(三)本诗的作者是王维,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一人说一条,其他人补充,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诗格外有禅意,那他笔下的景色肯定别有一番味道,王维知道你们要去他住的山上游览,特别高兴,但是他先给你们设置了一个小考验,我们要先把这首诗读好。

二、任务一:读诗文获诗人认可。

(一)那怎么才叫把这首诗读好了呢?你来说说(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你们现在都能自己制定评价标准了。

我们来看,请你来读。

大家来看第二三条,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五个字为一句,一般都是把这五个字分成两个字和三个字,这就叫二三的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 后, 天气晚来 秋。 明月松间 照,
注释: 暝: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 后的景色。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 场新雨, 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 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 下清光, 清清泉水在山课文。
读一读,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 诗句描绘的景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青松、山石是静态的,明月、清泉是 动态的。
(2)竹林是静态的,浣女、莲叶、渔舟是 动态的。
•谢 谢
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 是出错了?
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 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 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 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 平恬静,人的出现,使原本美丽的画面 更加增添一种灵动。这种以动写静的写 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 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 美景图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 描绘的景物。
我会 认
mínɡ huà 暝 n浣
注意“暝”是后鼻音, 是“日”字旁,不是 “目”字旁;“浣”读 作huàn,不能读成wán
我会 写
左右结构

孙n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 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 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 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 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 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 所见的景物。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 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 说是“空山”呢?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 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 至,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 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 也写出了诗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 的心境。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 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而今别 居辋川,“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 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 社会的强烈反驳。通过写山中的自然美、人 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希望远离 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品味意境
诗以“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 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 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 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 听觉、感受,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 秋之作。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借助注释,独立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句描写的秋雨初晴 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 尚,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 得的满足心情。
作者介绍
王维,河东蒲州人,唐朝著 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 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 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 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 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 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 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 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 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 丝不动,一点也不害怕。你们知道 这是哪一首是描写的画面吗?谁能 把这首诗背一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 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 不惊。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他写的诗最大的 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首王维写的诗,来进一步去感受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竹喧归浣 女, 莲动下渔 舟。 随意春芳 歇, 王孙自可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 响。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 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 隐居的人。
译文: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 来, 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 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 歇, 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 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