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常见疾病B超表现
肝脏疾病的B超诊断

犬肝脏超声波声像图
犬肝脏超声波声像图
犬肝脏超声波声像图
犬肝脏超声波声像图
• 2.频率:常用探头工作频率为3.5-4MHz,也可采 用5MHz。
• 3.体位:仰卧 左侧卧 右前斜位 半卧位 坐位或站 立位 俯卧位
• 4.探测途径与步骤 • 5.探测时的注意点
肝脏解剖图
肝脏超声波声像图
肝脏超声波声像图
肝脏超声波声像图
正常肝脏声像图
• 正常肝脏的外形近似楔形,右侧厚而大, 向左侧逐渐缩小变形,延至左叶外侧边缘 处形如三角形的锐角。在纵切面声像图上, 肝的形态略呈三角形,后缘近膈顶端圆厚, 呈半弧形的钝角,近下缘处扁薄。
犬肝胆扫描示意图
犬肝胆扫描示意图
肝
脏
• 肝脏由肝小叶和一系列管道(门静脉、肝静 脉、肝动脉和胆管)所组成。位置固定,占 据腹腔的右上部。
• 肝脏有H形的左右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左 右纵沟的内容可为超声显示,有助于对肝 脏的分叶。
肝脏的探测
• 1.仪器:线形扫查超声实时成像仪、扇型超声实 时成像仪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 。
第二章 肝脏疾病的B超诊断
• 第一节 肝脏正常声像图 • 第二节 肝脏的各种病变声像图
– 血吸虫肝脏 – 肝脏囊肿 – 肝脏脓肿 – 肝癌 – 人肝脏病变声像图
胆囊声像图
• 正常胆囊声像图 • 胆囊疾病声像图 • 胆囊疾病声像图(人)
犬扫描界面示意图
犬扫描界面示意图
犬肝脏扫描位置图
肝脏扫描示意图
肝大测量超声诊断标准

肝大测量超声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大是指肝脏增大或肝脏尺寸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是由于慢性肝病、脂肪肝、酗酒、感染等各种原因引起的。
肝大的检测通常通过超声检查来进行,而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侵入,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因此被广泛用于肝大的诊断和监测。
肝大的确诊需要依靠专业医生进行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图像来诊断。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肝大的判断有时因为医生的主观因素或操作不当而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在制定肝大测量超声诊断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避免误判,提高诊断准确性。
肝大的测量需要测量肝脏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多个指标,通过多个参数的综合评估来判断肝脏是否健康以及有无异常情况。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需要仔细观察肝脏的形态和组织结构,排除任何可能的异常情况。
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出肝大的原因和病情进展。
在制定肝大测量超声诊断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情况。
例如,儿童和成人的肝脏大小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测量标准。
同时,对于患有肝病或其他疾病的患者,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诊断的准确性。
另外,肝大的测量还需要考虑到超声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流程。
医生需要使用高质量的超声仪器,并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检查,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医生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高对肝大的诊断能力。
除了超声检查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对比,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或者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指标,来辅助判断肝脏的病变情况。
这些检查方法的结合可以提高对肝大的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或误诊。
总之,肝大的测量超声诊断标准是医生进行肝脏检查和诊断的重要指南,制定合理的标准可以提高肝大的诊断准确性,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体检中超声对肝胆常见疾病分析

体检中超声对肝胆常见疾病的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关注身体健康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人类患某些疾病机会也会随之增加,这些疾病大都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如肝胆疾病,而定期体检,进行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应及时治疗,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3~6月对980例接受健康体检者中,男679例,女301例,年龄范围21~73岁。
1.2方法使用仪器为alokassd-100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
受检人员均在空腹8h后接受超声检查,检查脏器为肝脏、胆囊及脾脏。
采用平卧位或左、右侧卧位,逐肋间多切面、多方位扫查。
2结果脂肪肝109例,肝囊肿78例,胆囊结石66例,胆囊炎53例,胆囊息肉48例,其他139例,正常487例。
其中脂肪肝男性多发,患病年龄小于女性年龄;肝囊肿男性多发,且患病年龄大于45岁。
3讨论3.1脂肪肝发病原因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从而造成脂肪在肝组织细胞内蓄积的一种病理状态。
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脏总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的肝组织脂变时,即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可以是一种独立疾病,也可以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肝脏的表现。
引起肝内脂肪过量堆积病因很多:过量饮酒、营养失调、肥胖症及糖尿病是脂肪肝的常见病因。
b超诊断脂肪肝准确可靠。
根据肝内回声、血管走行将脂肪肝分为三度,轻度: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可见;中度: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走行模糊,但尚可辨认;重度:近场回声明显增强,远场回声衰减明显甚至呈无回声区,轮廓结构不清,管状结构难以辨认[1]。
本组体检结果分析发现:30~50岁男性脂肪肝患病率高于年龄小于50岁的女性,而大于50岁的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增高。
这提示可能与男性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及职业有关。
而大于50岁的女性患病率增高,可能与进入更年期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代谢异常及缺乏适当运动量有关。
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的B超影像学特点观察

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的B超影像学特点观察目的对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的B超诊断的影像学特点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脂肪肝患者与7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给予B超诊断检查,主要检查患者的肝脏大小、管腔结构、脾脏大小、实质回声以及胆囊炎变等指标,检查后,对两组患者每个项目发生的比率进行对比。
结果两种疾病患者的脂肪肝大比率、回声弥漫增强比率、管腔减少比率、胆囊炎变比率、以及脾大比率等方面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脂肪肝患者的脂肪肝大比率、管腔减少比率以及回声弥漫增强比率方面均高于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囊炎变比率和脾大比率均高于脂肪肝患者的比率(P<0.01)。
结论对脂肪肝患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B超检查和诊断,要注重检查患者肝脏的大小、回声变化、胆囊炎性的改变、管腔结构的清晰度以及脾脏大小等指标,其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B超;诊断;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影像学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脂肪肝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多,且患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易合并其他病症,如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1]。
目前,临床中确诊脂肪肝患者主要采用B超诊断[2]。
有研究表明,B超在诊断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方面具备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脂肪肝患者与7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脂肪肝患者:男41例,女31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7.2±0.4)岁;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0例,女35例,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27.5±1.2)岁。
1.2方法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B超检查,运用日本生产的阿洛卡SSD-1000型诊断仪,B超探头频率为3.5 MHz。
次日清晨,在患者空腹情况下,对患者的肝、脾、胆等部位进行全面、多方位以及反复性探查。
肝硬化早期b超报告单

肝硬化早期B超报告单一、概述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常常导致肝功能衰竭。
通过B超检查可以评估肝硬化的程度和相关病变,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肝硬化早期B超报告单的相关内容。
二、检查结果1. 肝脏形态和大小肝脏呈现明显的弥漫性增大,边缘不规则。
肝脏体积略增大,较正常范围稍高。
2. 肝脏内回声肝脏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点状、斑片状高回声区域。
这些高回声区域可能是肝硬化早期出现的纤维化和炎症反应。
3. 血管影像肝血管显影正常,动脉、门静脉血流速度正常,无异常扩张。
4. 脾脏和淋巴结脾脏肿大,边缘光滑,回声均匀。
周围可见轻度淋巴结增生。
5. 腹腔积液腹腔内可见少量积液。
三、结论根据以上B超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初步诊断患者为肝硬化早期。
肝脏形态异常,呈现弥漫性增大,边缘不规则。
肝脏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高回声区域,可能是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的表现。
脾脏肿大,边缘光滑,回声均匀,周围有轻度淋巴结增生。
此外,还可见少量腹腔积液。
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了解肝硬化的进展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四、注意事项肝硬化早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肝功能和整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此外,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以及避免过度劳累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五、参考资料1.张三, 李四, 王五. 肝硬化早期的B超检查及诊断[J]. 中华医学杂志,2010, 20(3): 123-135.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肝硬化早期诊断与治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介绍: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肝脏B超有助于帮助诊断肝脏疾病。
B型超声波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正常值:①右肝最大斜径:不超过12.14厘米。
以右: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
②肝右叶前后径:不超过8-10厘米,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
③左半肝厚度和长度:厚不超过5-6厘米,长度不超过5-9厘米。
④肝尾叶长度和厚不超过4.5厘米。
通过下腔静脉纵切面声像图,上为肝左静脉近端,下为门静脉左支横部,宽不超过4.0厘米,厚不超过2.0厘米;通过门静脉左支的斜切面测量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左支之间的尾叶厚度。
正常声像图:1、肝脏形态规则,被膜光滑,膈面呈弧形,回声强。
2、肝实质表现为中等回声细小光点,分布均匀。
3、肝内管道系统清晰显示。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声像图特点):肝囊肿: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多囊肝:肝脏弥漫性肿大,表面不规则,肝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腔囊间肝实质回声增强。
常合并多囊肾。
肝脓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边缘常不整齐,欠规则。
有时在脓肿周围有数毫米宽的环形低回声,代表炎症反应区。
肝脏局部肿大、畸形。
膈肌运动受限。
肝血管瘤:约70%为单发,以肝右叶最多见,一般位于肝周边部位。
该肿瘤具有包膜,所以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
声象图表现为园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极为分明。
约有1/10为弱回声。
但包膜仍然清楚。
原发性肝重症:声像图上可分为三型:1、巨块型:表现为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多数为园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规则,边缘有弱回声的带,又称弱回声晕,边界模糊不清。
肿块呈较强回声或弱回声,粗而不均或其间杂有回声区,中心可坏死液化区。
脂肪肝彩超报告单

脂肪肝彩超报告单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45岁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临床诊断:脂肪肝超声检查所见:1.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增强,内见多发点状、片状高回声区,分布不均匀,较大者约1.5cm×1.0cm,边界清楚,后方回声衰减良好,CDFI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2. 肝内管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正常,壁厚度正常,胆囊内容物清晰,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3. 肝门静脉内径正常,血流速度正常,血流方向正常。
4. 胆囊、胆总管、胰腺、脾脏、左肾、右肾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整,内部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结论:肝脏多发点状、片状高回声区,考虑为脂肪肝改变。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一种疾病。
脂肪肝的形成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肥胖、酗酒等因素有关。
脂肪肝的超声表现主要为肝脏内多发点状、片状高回声区,这些高回声区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积聚而形成的。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无放射线、无痛苦等优点,可以很好地观察到肝脏内部的情况。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脂肪肝的存在,指导临床治疗。
对于脂肪肝的治疗,首先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适量进行运动,控制体重。
对于酗酒者,需要戒酒。
在临床治疗中,也可以采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如抗氧化药物、降脂药物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
总之,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超声检查是其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手段。
对于脂肪肝患者,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患者能够重视脂肪肝的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人的肝脏常见疾病超声检查

肝脏1.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扫查不到或稍触及。
2.肝右叶最大斜径:12 ~14cm。
3.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4.左半肝厚度及长度:分别为5~6cm 、5~9cm。
5.门静脉内径: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6.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胆囊与胆道胆囊最大纵切面长径:约7~9cm 、前后径:多不超过3cm胆囊壁厚:2~3mm左右肝管内径:约2mm 、总肝管内径:3~4mm 、总胆管内径:6~8mm胆囊动脉血流峰值速度:45~65cm/s 、阻力指数:0.5~0.67脂餐一小时后收缩≥1/2肝硬化,肝包膜下迂曲管状回声,范围约63X31mm,较宽处约8.1mm,管状暗区旁似可见片状高回声。
B超于肝右后叶中上段探及大小约2.8cmx2.5cm圆形低弱回声包块,囊壁清晰,厚约0.3cm,呈强回声,周边无晕环,内透声差,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可见侧方声影,CDFI示:其内无血流信号。
其余未发现异常。
考虑肝囊肿继发感染,囊壁钙化,CT.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
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
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诊断符合率高。
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
左肝增大,右肝缩小
表面不平整或呈锯齿状
肝回声增粗不均匀,部分可见结节样回声。
门静脉增宽大于1.3厘米,肝静脉变细或模糊不清
脂肪肝:
肝脏可以肿大或正常
回声特点是细密,近场回声增强,后方有衰减
血管网络减少或消失
非均匀性脂肪肝,部分脂肪没有沉积区域回声低,呈地图状
血吸虫性肝病:
回声特点呈毛玻璃样改变
原发性肝癌:
肿块向表面生长呈驼峰征,或肝形态失常
弥漫性肝癌可以看不到肿块,但很多见门静脉转移征象
CDFI:见肿块区有较丰富不规则血管(或血流信号)。
RI大多增高,在0.65以上超声造影肿块快速增强、快速减弱为特征
转移性肝癌:
大多数基础肝质地正常
转移性结节往往为多发性,结节境界清,不倾向融合
胃肠道肿瘤转移灶多呈“牛眼”征
CD FI:部分见肿瘤周边有血流,部分无血流分布
超声造影:大多数肿瘤不增强
肝血管瘤:
外形呈圆形、椭圆形,部分呈不规则。
一般境界清,多数呈强回声。
常见边缘裂开征或血管进入,位于大血管旁
多数血管瘤周边和内部无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动脉相周边结节状增强,中央无增强,随后肿瘤整体增强
肝囊肿:
囊性病变特征:无回声暗区,侧方声影,后方增强效应
可单发或多发。
大小不等
CDFI上无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无增强
肝脓肿:
占位病变通常壁厚,且厚度不均。
外壁比较清,内壁不平整,呈虫蚀样
有后方增强效应,无侧方声影
周围炎症反应:多数脓肿外壁之外有环状由亮渐暗的分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