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千阳县南寨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变迁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

合集下载

2.4 海陆变迁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2.4 海陆变迁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学生看图回答。

由上节课的知识引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引入新课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思考对所讲内容有整体认识海洋生成和发展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都会经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阶段。

观看动画1过渡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

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象。

刚才从录象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看录象通过直观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思想上带来震撼——地震的危害如此严重!火山和地震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海陆变迁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安全。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并确保它们能够在课堂上正常使用。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7.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海陆变迁》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是海洋板块的是________,格陵兰岛位于________,澳大利亚大陆位于________。

(均填代号
(3)在图中标注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火山、地震带在分布上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1)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大板块拼合而成的;珠穆朗玛峰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交界处。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______________的地带
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

(2)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
(3)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
(4)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5)归纳总结: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的原因。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 导学案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 导学案设计

第四节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1.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自主学习】一、地表形态变化1.海洋变陆地: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2.陆地变海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东非大裂谷将变成海洋。

二、大陆漂移假说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证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相吻合。

(2)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

3.内容(1)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

(2)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漂移。

(3)两三百万年前: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基本轮廓。

三、板块构造学说1.基本观点:(1)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形式(1)“”表示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2)“”表示碰撞或挤压,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易错易混】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印度洋板块。

四、火山与地震两大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交流探究】探究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1)阅读A、B两幅地图,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A:将南美洲和非洲拼合后发现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说明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曾经是相连的整块大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例题3: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学案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重、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教材助读自主学习一、地表形态变化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球外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变化之中。

2. 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二、大陆漂移假说1.提出者:国科学家。

2.内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海洋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场破裂、漂移,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根本面貌。

三、板块构造学说拼合而成。

全球主要有大板块。

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一般来说,板块的,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的地带,有的,有的,地壳活泼,多和活动。

3.在以下图中填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四、火山与地震1、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火山地震带;和火山地震带。

探究一:1.分小组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图片、文字等〕并在课堂上交流。

2.这种爬行恐龙不能远渡大洋,为什么其化石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南美和非洲都曾找到过爬行恐龙化石探究二:读教材P43页图2-55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完成:“←→〞表示,“→←〞表示。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解释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怎样形成的?3.中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掌握一定的地震知识和在地震中自救他救的措施是必须的。

议一议,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在剧院,在商店,在学校等,该如何应对地震灾害?1.最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A、翻天覆地B、日新月异 C.南辕北辙 D、沧海桑田2.以下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 D.寒潮天气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习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新课导入:“沧海桑田”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

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以前浅了一半,难道他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

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以后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海陆的变迁”知识。

【自主预习】提示:1.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

一、地表形态变化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与_____ 之中。

2. 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是一片__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__________。

3. ______和_____ 活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二、大陆漂移假说【互动探究】活动一:探究地表形态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一:海陆变迁示意图(4幅)材料二: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和云南石林的自然奇观材料三: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

材料四: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材料五: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1.小组探究(1)材料二中,喜马拉雅地区岩石中发现了什么?根据材料一画面1到画面2的变化过程,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这些现象和云南石林自然奇观形成的原因。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湘教版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能从图中获得人种和语言的分布等知识。

(2)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德育目标:(1)树立民族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

(2)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观念。

二、教学重点1、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3.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三、教学难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六大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目标(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预习思考题:课课练—课前指导(二)导入新课在一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外国人,他们与中国人相同吗?不仅人种不同,语言、宗教方面也有差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三)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四)自学指导[板书]第三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板书】一、世界的人种【讲述】地球上的人类,根据体质特点的差异,可以分为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活动一三大人种(阅读课文77—78页完成下列问题)(1)黑、白、黄三种人在体态上有何差异(2)黑、白、黄三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黑、白、黄三种人有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学、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过渡同一人种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世界上三大人种包括2000多个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 「的岩石圈是由合成的。全
球主要有板块,其中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
块既包括,又包括「。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
r的。
7、 六大板块的名称:、、
、 、 、

法 指 导
仔细自读课文,
相信自己
r。
8、一般来说,板块的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ຫໍສະໝຸດ ,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

9、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
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
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其中的汶川地震我们记忆犹新。思
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
1、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展示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B茫茫大海在r地壳运动过程中
提升

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合作
C大海也是农田D大海可以被人类改造成良田/

不为失败找借口
探究
2、几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板块是()A、亚欧板快B、太平洋板快C、


印度洋板快D、南极洲板快
•太平洋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中没有的板块是(
)
C
A.
rD.
大西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随堂
笔记


提升

探究


海陆变迁
主备:
审核人:
课题:第四节、海陆变迁课型:新授
课时:1
学习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重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大板块示意图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动最剧烈的地带,全球现「有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
布在这两大地带。■:
1、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提出的假说证
分享
据是什么?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交流

nn

合作

动手做一做,你
探究

会有成就
2、冋学们读了六大板块示意图,试总结: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

本观点?
3、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
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世界最高山峰
是。
3、 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4、 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提岀的。大陆漂移假说认
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庞大陆地,被叫做
"."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开始破裂。
5、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飘移的大陆飘到今天的位置,形成了
现在的的基本轮廓。
激情 激趣 导入 目标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
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
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独立 思考 自主 探究

1、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
2、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