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

合集下载

实验八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八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1.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2. 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3. 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
浓度。
-
2
二. 基本原理
1. 表面活性剂
能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降低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类物质含有亲水(极性)基团和亲油(非极性)
基团。
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如CH3(CH2)11SO4Na ] 阳离子型[如C12H25N (CH3)3Cl]
• 注意电导率仪应由低到高的浓度顺序测量样品 的电导率。
• 电极在冲洗后必须擦干,以保证溶液浓度的准 确,电极在使用过程中其极片必须完全浸入到 所测的溶液中。
-
12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浓度moll1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本实验利用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参见图2
实验八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 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1
一、实验目的
-
4
3.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 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 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 如图1所示。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 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
5
浓度/mol.L-1 图1 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实验利用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 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并作 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 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参见图2)。
图2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实验十四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十四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十四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专业:11化学姓名:赖煊荣座号:32 同组人:黄音彬时间:2014.4.15Ⅰ、目的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3.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Ⅱ、基本原理本实验利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Ⅲ、仪器试剂电导仪、电导电极、恒温水浴、容量瓶(1000 ml)、烧杯(100ml、250ml)、氯化钾(分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电导水Ⅳ、实验步骤1.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制0.01 mol·dm-3的KCl标准溶液。

2.配制0.02 mol·dm-3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再配成下表中一系列浓度溶液。

3.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或其它合适温度。

4.用0.01 mol·dm-3KCl标准溶液标定电导池常数。

5.吸取10ml的0.02 mol·dm-3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于100ml烧杯中,依次移入恒温后的电导水2ml、3ml、5ml、5ml、5ml、5ml、10ml、10ml、10ml、20ml,搅拌,分别测其电导率。

每个溶液的电导读数三次,取平均值。

电导仪的使用方法(参见前,略)。

6.列表记录各溶液对应的电导,并换算成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

Ⅴ、数据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表1 实验室条件的记录表项目实验开始时实验结束时温度/℃24.5 25.5压力/hp 1021.5 1021.3湿度/% 50 47.8 表2 实验数据记录T=30℃表3 KCl标准溶液标定电导池常数2、数据处理作出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转折点处找出临界胶束浓度。

文献值:40℃,CH3(CH2)11SO4Na的CMC为8.7×10-3 mol·dm-3。

电导法测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临界胶束浓度

异性离子对季铵盐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1.引言长链季铵盐是一类重要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印染行业被广泛用作匀染剂和抗静电剂,同时也是一种优良的杀菌剂和破乳剂。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理化指标,对季铵盐而言,CMC会受到温度、溶剂以及异性离子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实验将通过电导率法电导率法探测25℃下,异性离子Cl-、SO42-和PO43-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新洁尔灭)水溶液CMC的影响。

得出异性离子电荷数对CMC影响的一般规律。

2.实验准备2.1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和设备:电导率仪、250ml容量瓶、50ml移液管、玻璃棒、100ml烧杯、电子天平、洗瓶(2)药品及试剂:新洁尔灭(AR)、去离子水、氯化钠(AR)、硫酸钠(AR)、磷酸钠(AR)2.2实验原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别称苯扎溴铵或新洁尔灭,是一种具有去污能力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其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乳化,去垢等方面,也是工业水循环中重要的清洁剂之一。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较低时呈单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溶液的表面上而降低表面张力。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至溶液表面已经饱和而不能再吸附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即开始转入溶液内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亲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50~150个)的疏水部分便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胶束,这个浓度我们称之为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

CMC会受到温度,溶剂,异性离子等影响。

本次实验方案通过电导率法探究异性离子Cl-、SO42-和PO43-对新洁尔灭CMC的影响。

本实验利用电导仪分别测定新洁尔灭水溶液的电导率,以及加入不同种类的阴离子的新洁尔灭水溶液的电导率。

并做出电导率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图。

从图中转折点便可求得CMC。

最终探究得出异性离子电荷数对CMC的影响规律。

3.实验内容3.1实验步骤(1)在容量瓶中分别精确配制0.001mol/L、0.002mol/L、0.004mol/L、0.005mol/L、0.006mol/L、0.008mol/L、0.01mol/L的新洁尔灭溶液,并标明浓度。

实验三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

实验三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

实验三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一、 实验目的1、熟悉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团浓度的意义。

2、掌握电导法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的方法,熟悉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的几种方法。

二、 实验原理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在溶液的表面定向排列,在溶液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当表面被表面活性剂分子占满后,即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将会在溶液中发生缔合,形成胶团。

对于指定的表面活性剂,其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的最小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cr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

在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突变,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质或作用发生在CMC 之前,而电导、去污力、增溶作用则在CMC 后更为明显。

电导、去污力、增溶作用只有在浓度稍高于CMC 时,才能充分体现。

因此,CMC 是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中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皆可用来测定CMC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确定CMC 值。

对于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的大小由电导L 衡量。

1/---=m l Am S lAL 电导电极常数,溶液电导率,κκ一定温度下,强电解质稀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摩尔电导率的关系为:312/m mol C mol m S Cm m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率,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Λ=Λ-κ一定温度下,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随其浓度而变。

在极稀的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与其溶液浓度的C 成线性关系:常数电导率无限稀释时溶液的摩尔--Λ-Λ=Λ∞∞A CA m mm 三、 仪器和试剂电导率仪1台,铂黑电导电极1 支,磁力加热搅拌器1台,烧杯(100ml ,干燥)2个,移液管(50ml )2支,滴定管(25ml ,酸式)1支。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用电导法测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加深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理解。

2、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量CMC的各种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掌握一些电化学测定方法。

表面活性剂是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既含有亲油的长链或支链(大于10-12个碳原子)非极性烷基,称为尾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 ,称为头基。

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蒸气压、电导率、渗透压、浊度、增溶作用、去污能力、光学性质等) 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性。

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稍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润湿、乳化、去污、发泡等), 所以CMC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重要量度。

图2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有各种方法,如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等。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率k 、摩尔电导率Λm 随浓度的变化规律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急剧下降(如图2、3)。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二、实验原理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指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浓度,当它
超过CMC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会形成胶束,从而使溶液
的电导率显著增加。

因此,电导率可以用来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

三、实验方法
1. 将50 mL溶液放入电导率仪中,以及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并将电导率仪设定为0.1 mS/cm。

2. 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逐步增加,并不断测量溶液的电导率,当电导率突然增加时,即可得到表面活性剂的CMC。

四、实验结果
表1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
| 浓度(g/L) | 电导率(mS/cm) |
| ------------ | ---------------- |
| 0.5 | 0.1 |
| 1.0 | 0.2 |
| 1.5 | 0.3 |
| 2.0 | 0.45 |
| 2.5 | 0.6 |
| 3.0 | 0.75 |
根据实验结果,表面活性剂的CMC为2.0 g/L。

五、实验总结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CMC为2.0 g/L。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详解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详解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实验原理
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 果是降低界面张力 ,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 就形成了胶束。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 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溶于水中。
本实验利用 DDS-11A 型电导仪测定 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 导值 ( 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 ) ,并作电 导值 ( 或摩尔电导率 ) 与浓度的关系图, 从图中的转折点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2. 摩尔电导
1mol电解质全部置于相距为1m的两个电极之间,溶液的电导称之 为摩尔电导,以m表示。
如溶液的浓度以C表示,则电导可以表示为: m =/(1000C)
式中m的单位是S· m2· mol-1;C的单位是mol· dm-3。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测定CMC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表面张力法,电 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光散射法等。这些 方法,原理上都是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 变化关系出发求得。 其中表面张力和电导法比较简便准确。表面张力 法除了可求得CMC之外,还可以求出表面吸附等 温线,此外还有一优点,就是无论对于高表面活 性还是低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其CMC的测定 都具有相似的灵敏度,此法不受无机盐的干扰, 也适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电导法是经典方法,简便可靠。它只限于离子性 表面活性剂,此法对于有较高活性的表面活性剂 准确性高,但过量无机盐存在会降低测定灵敏度, 因此配制溶液应该用电导水。
表面张力法除了可求得cmc之外还可以求出表面吸附等温线此外还有一优点就是无论对于高表面活性还是低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其cmc的测定都具有相似的灵敏度此法不受无机盐的干扰也适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电导法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电导法

It i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and eco-sustainable
It i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and eco-sustainable рам
It i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and eco-sustainable
深入研究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如温度、离 子强度等,以优化实验条件,提高测定准确度。
03 深入研究机理
深入探究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机理以及电导性 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表面活性剂的 聚集行为和性质。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论价值
本实验方法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测定手段,有助于推动表面活性 剂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此外,本实验结果还可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促进相关领域的进步。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01 拓展应用范围
进一步探究电导法在测定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临 界胶束浓度的应用,以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
02 优化实验条件
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表面活性剂的临 界胶束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并 得出结论。
04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
通过电导法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的 临界胶束浓度,并记录了相应的电导 率数据。
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列出各种表 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对应的电 导率。
结果分析
01
规律性分析
测量电导率
01 校准电导率计
在进行电导率测量之前,需要先对电导率计进行 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02 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3.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CMC 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图1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这个特征行为可用生成分子聚集体或胶束来说明,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剂为了使自己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一是把亲水基留在水中,亲
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二是让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亲油基与水的接触面积。

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溶于水中。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如图1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本实验利用DDSJ-308A型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三、仪器与试剂
DDSJ-308A型电导率仪1台(附带电导电极1支),容量瓶(100mL) 12只,氯化钾(分析纯),恒温水浴1套,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容量瓶(1000mL)1只,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
1. 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制0.01 mol·L-1的KCl标准溶液。

2. 取十二烷基硫酸钠在80℃烘干3h,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制0.002,0.004,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0.018,0.020 mol·L-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各100 mL。

3. 打开恒温水浴调节温度至25℃或其它合适温度。

开通电导率仪。

4. 用0.001 mol·L-1KCl标准溶液标定电导池常数。

5. 用DDSJ-308A型电导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

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前一个溶液的电导池3次以上,各溶液测定时必须恒温10min,每个溶液的电导率读数3次,取平均值。

列表记录各溶液对应的电导率,换算成摩尔电导率。

6. 实验结束后洗净电导池和电极,并测量水的电导率。

五、注意事项
1. 电极不使用时应浸泡在蒸馏水中,用时用滤纸轻轻沾干水分,不可用纸擦拭电极上的铂黑(以免影响电导池常数)。

2. 配制溶液时,由于有泡沫,保证表面活性剂完全溶解,否则影响浓度的准确性。

3. CMC浓度有一定的范围。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1. 计算各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2. 将数据列表,做κ-c图与λm—c图,由曲线转折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CMC值。

七、思考题
1. 若要知道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是否准确,可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之?
2. 溶液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胶束之间的平衡同浓度和温度有关,试问如何测出其热能效应ΔH值?
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否用本实验方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若不能,则可用何种方法测之?
4. 试说出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原理。

5. 实验中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有哪些?
八、讨论
表面活性剂的渗透,润湿,乳化,去污,分散,增溶和起泡作用等基本原理广泛应用于石油,煤炭,机械,化工,冶金,材料及轻工业,农业生产中,研究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物理溶液化学性质(吸附)和内部性质(胶束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而临界胶束浓度(CMC)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这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界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因而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和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越低,另外,临界胶束浓度又是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因此,表面活性剂的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各种体系中的CMC测定有关。

测定CMC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光散射法等。

这些方法,原理上都是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变化关系出发求得。

其中表面张力和电导法比较简便准确。

表面张力法除了可求得CMC之外,还可以求出表面吸附等温线,此外还有一优点,就是无论对于高表面活性还是低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其CMC的测定都具有相似的灵敏度,此法不受无机盐的干扰,也适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电导法是经典方法,简便可靠。

只限于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此法对于有较高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准确性高,但过量无机盐存在会降低测定灵敏度,因此配制溶液应该用电导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