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模板
实验八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浓度。
-
2
二. 基本原理
1. 表面活性剂
能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降低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类物质含有亲水(极性)基团和亲油(非极性)
基团。
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如CH3(CH2)11SO4Na ] 阳离子型[如C12H25N (CH3)3Cl]
• 注意电导率仪应由低到高的浓度顺序测量样品 的电导率。
• 电极在冲洗后必须擦干,以保证溶液浓度的准 确,电极在使用过程中其极片必须完全浸入到 所测的溶液中。
-
12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浓度moll1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本实验利用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参见图2
实验八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 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1
一、实验目的
-
4
3.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 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 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 如图1所示。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 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
5
浓度/mol.L-1 图1 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实验利用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 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并作 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 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参见图2)。
图2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用电导法测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加深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理解。
2、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量CMC的各种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掌握一些电化学测定方法。
表面活性剂是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既含有亲油的长链或支链(大于10-12个碳原子)非极性烷基,称为尾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 ,称为头基。
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蒸气压、电导率、渗透压、浊度、增溶作用、去污能力、光学性质等) 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性。
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稍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润湿、乳化、去污、发泡等), 所以CMC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重要量度。
图2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有各种方法,如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等。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率k 、摩尔电导率Λm 随浓度的变化规律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急剧下降(如图2、3)。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SAA溶液的许多物化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因此临界胶束浓度(CMC)是SAA表面活性的重要量度之一。
测定CMC,掌握影响CMC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SAA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重要。
CMC是在一定温度下某SAA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通常以mol/L或g/L表示之。
一般离子SAA的CMC大致在10-2-10-3mol/L之间,非离子SAA的CMC则在10-4mol/L以下,CMC是衡量SAA的表面活性和SAA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SAA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因此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右图表面一典型的SAA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C变化的关系。
可明显看出:在所有物理性质的变化中皆有一转折点。
而此较转折点又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这就说明表面现象(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有转折点)。
与内部性质(如当量电导、渗透压、以与去污浊度等)有统一的内在联系。
离子型SAA是由亲水的无机离子和亲油的有机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如同典型的无机盐一样,其在稀水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
因而在稀水溶液中,电导率随C上升,但到达一定浓度后,出现一转折点,直线逐渐变缓。
三、实验仪器、药品仪器:电导率仪烧杯(100ml、7个)温度计(2支)容量瓶(250ml,7只)药品:SAA(1631)、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分别配制1631 的水溶液浓度为:4.00X10-4、5.140X10-4、6.70X10-4、8.20X10-4、10.85X10-4、13.6X10-4、16.54X10-4mol/L的溶液各250ml 2、将其在25℃、30℃、35℃恒温→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由稀→浓)→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3、作K-C曲线4、由K-C曲线求不同t下的CMC值五、药品常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是阳离子SAA、分子式:C16H33(CH3)3NBr分子量:364.446 熔点:250-237℃,水溶性:13g/L(20℃)性质: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振荡时产生大量泡沫,具有优良的渗透、柔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与杀菌消毒等功能。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二、实验原理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指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浓度,当它
超过CMC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会形成胶束,从而使溶液
的电导率显著增加。
因此,电导率可以用来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
三、实验方法
1. 将50 mL溶液放入电导率仪中,以及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并将电导率仪设定为0.1 mS/cm。
2. 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逐步增加,并不断测量溶液的电导率,当电导率突然增加时,即可得到表面活性剂的CMC。
四、实验结果
表1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
| 浓度(g/L) | 电导率(mS/cm) |
| ------------ | ---------------- |
| 0.5 | 0.1 |
| 1.0 | 0.2 |
| 1.5 | 0.3 |
| 2.0 | 0.45 |
| 2.5 | 0.6 |
| 3.0 | 0.75 |
根据实验结果,表面活性剂的CMC为2.0 g/L。
五、实验总结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CMC为2.0 g/L。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最新资料推荐------------------------------------------------------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 CMC 的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SAA 溶液的许多物化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因此临界胶束浓度(CMC)是SAA 表面活性的重要量度之一。
测定 CMC,掌握影响 CMC 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 SAA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重要。
CMC 是在一定温度下某 SAA 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通常以 mol/L 或 g/L 表示之。
一般离子 SAA 的 CMC 大致在 10-2-10-3mol/L 之间,非离子SAA 的 CMC 则在 10-4mol/L 以下,CMC 是衡量 SAA 的表面活性和SAA 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为 CMC 越小,则表示此种 SAA 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因此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右图表面一典型的 SAA 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 C 变化的关系。
可明显看出:在所有物理性质的变化中皆有一转折点。
而此较转折点又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这就说明表面现象(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有转折点)。
与内部性质(如当量电导、渗透压、以及去污浊度等)有统一的1/ 9内在联系。
离子型 SAA 是由亲水的无机离子和亲油的有机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如同典型的无机盐一样,其在稀水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
因而在稀水溶液中,电导率随 C 上升,但到达一定浓度后,出现一转折点,直线逐渐变缓。
三、实验仪器、药品仪器:电导率仪烧杯(100ml、7 个)温度计(2 支)容量瓶(250ml,7 只)药品:SAA(1631)、蒸馏水---------------------------------------------------------------最新资料推荐------------------------------------------------------3/ 9四、实验步骤 1、分别配制 1631 的水溶液浓度为:4.00X10-4、5.140X10-4、6.70X10-4、8.20X10-4、10.85X10-4、13.6X10-4、16.54X10-4mol/L 的溶液各 250ml 2、将其在25℃、30℃、35℃恒温→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由稀→浓)→取 3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3、作 K-C 曲线 4、由 K-C 曲线求不同 t 下的 CMC 值五、药品常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是阳离子 SAA、分子式:C16H33(CH3)3NBr 分子量:364.446 熔点:250-237℃,水溶性:13g/L(20℃)性质: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振荡时产生大量泡沫,具有优良的渗透、柔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及杀菌消毒等功能。
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第12卷 第6期1997年12月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邹 耀 洪(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 江苏215500)物化实验中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常用表面张力法[1],但精确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受到一些限制,如毛细管升高法中要准确地测定毛细管的半径、溶液的密度以及溶液对玻璃的接触角;滴体积法和滴重法需要知道校正因子;拉环法较难掌握表面平衡且不易恒温;最大气泡法溶液会强烈起泡。
为此,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用电导率法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取得了方法简便、结果可靠的效果。
电导率法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M C 的结果如表1和图1。
表1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的电导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浓度c 10-4/(mol dm -3)电导率 10-4/(s m -1)T =298 2K T =303 2K T =308 2K2 6026 330 032 74.0141.345.148.75.4155.360.067.06.7071.278.087.28.1982.391.9100.910.8598.0111.0124.713.68103.9118.5133.616.54111.1128.0147.7图1 从电导率 浓度关系曲线求CMC1. 依据和方法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稀水溶液与强电解质稀溶液具有相同的导电规律,摩尔电导率 m 与c (c 为溶液的量浓度)、电导率 与c 均成线性关系。
本实验用电导率仪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稀水溶液的电导率 ,作图确定 c 直线的转折点,从其对应的浓度求得CMC 。
该方法简单方便,实验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三个温度下测得的CMC 分别为9 18 10-4mol dm -3(T =298 2K)、9 20 10-4mol dm -3(T =303 2K)、9 23 10-4mol dm -3,均与文献值相同[2]。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详解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实验原理
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 果是降低界面张力 ,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 就形成了胶束。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 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溶于水中。
本实验利用 DDS-11A 型电导仪测定 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 导值 ( 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 ) ,并作电 导值 ( 或摩尔电导率 ) 与浓度的关系图, 从图中的转折点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2. 摩尔电导
1mol电解质全部置于相距为1m的两个电极之间,溶液的电导称之 为摩尔电导,以m表示。
如溶液的浓度以C表示,则电导可以表示为: m =/(1000C)
式中m的单位是S· m2· mol-1;C的单位是mol· dm-3。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测定CMC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表面张力法,电 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光散射法等。这些 方法,原理上都是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 变化关系出发求得。 其中表面张力和电导法比较简便准确。表面张力 法除了可求得CMC之外,还可以求出表面吸附等 温线,此外还有一优点,就是无论对于高表面活 性还是低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其CMC的测定 都具有相似的灵敏度,此法不受无机盐的干扰, 也适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电导法是经典方法,简便可靠。它只限于离子性 表面活性剂,此法对于有较高活性的表面活性剂 准确性高,但过量无机盐存在会降低测定灵敏度, 因此配制溶液应该用电导水。
表面张力法除了可求得cmc之外还可以求出表面吸附等温线此外还有一优点就是无论对于高表面活性还是低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其cmc的测定都具有相似的灵敏度此法不受无机盐的干扰也适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2. 溶解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胶束之间的平衡温度 和浓度有关系,其关系式为:
dlnc Δ H C M C = d T 2 R T2
试问如何测出其热效应△H?
表面活性剂的渗透,润湿,乳化,去污,分散,增溶和起 泡作用等基本原理广泛应用于石油,煤炭,机械,化工, 冶金,材料及轻工业,农业生产中,研究表面活性剂溶液 的物理溶液化学性质(吸附)和内部性质(胶束形成)有 着重要意义。而临界胶束浓度(CMC)可以作为表面活性 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因为CMC越小,则表示这种表 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界面)饱和 吸附的浓度越低。因而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 溶和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越低,另外,临界胶束浓度又 是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因此,表面活性剂的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各种体系中的CMC 测定有关。
测定CMC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 料法,增溶作用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原理上都是 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变化关系出发求得。其中表 面张力和电导法比较简便准确。表面张力法除了可求得 CMC之外,还可以求出表面吸附等温线,此外还有一优点, 就是无论对于高表面活性还是低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 其CMC的测定都具有相似的灵敏度,此法不受无机盐的干 扰,也适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电导法是经典方法,简便 可靠。只限于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此法对于有较高活性的 表面活性剂准确性高,但过量无机盐存在会降低测定灵敏 度,因此配制溶液应该用电导水。
2019/2/11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 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2008级物理化学实验
2010年4月
实验目的
1.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2. 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3. 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 的临界胶束浓度。 4.考察氯化钠浓度对LAS临界胶束缚浓度的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2)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3)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仪器:DDS-307型电导率仪2台;电导电极2支;恒温水浴1套;500mL容量瓶4只,100mL 容量瓶12只。
试剂:0.050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0.050mol/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析纯);0.050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析纯);0.050mol/L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析纯);氯化钾(分析纯),电导水。
三.实验原理1.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明显降低的溶质称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亲水性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和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具有8-18个碳原子的直链烃或环烃)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按离子的类型可将其分为三大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SO4Na],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H3(CH2)11C6H5SO3Na]等。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盐酸盐[叔胺盐,CH3(CH2)11N(CH3 )2 HCL]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季铵盐,C12H23(CH3)2(C6H5CH2)NCL].(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乙二醇类[HOCH2(CH2OCH2)N CH2OH]。
表面活性剂为了使自己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当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某一体系中时,可被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上,采取极性基团向着水,非极性基团脱离水的表面而向着空气,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从而使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明显降低;二是当溶液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不但在溶液表面聚集而形成单分子层,而且在溶液本体内部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非极性基团与水的接触面积,当溶液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聚集成很大的基团,形成“胶束”,如图4-16所示。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要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以CMC表示。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加,球形胶束还有可能变成棒形胶束,以致层状胶束,如图4-17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造液晶,它具备各向异性的性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图4-18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CMC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重要特征,CMC越小,则表示这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界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只有溶液浓度稍高于CMC时,才能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如润湿、乳化、发泡、增溶、洗涤等重要作用。
目前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石油、纺织、农药、采矿、食品、民用洗涤等各个领域。
2.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原理测定CMC的方法很多,原则上只要是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在CMC处发生突变,都可以利用来测定CMC,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电导法、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比色法(染料吸附法),浊度法(增溶法)等。
这些方法原理上都是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变化关系出发求得的。
电导法是经典方法,简便可靠。
只限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此法对于有较高活性的表面活性剂准确性高,但过量无机盐存在会降低测定灵敏度,因此配制溶液应该用电导水。
电导法测定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相当方便,在溶液中对电导有贡献的主要是带长链烷基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和相应的反离子,而胶束的贡献则极为微小。
从离子贡献大小来考虑,反离子大于表面活性剂离子。
当溶液浓度达CMC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离子缔合成胶束,反离子固定于胶束的表面,它们对电导的贡献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胶束的电荷被反离子部分中和,这种电荷量小、体积大的胶束对电导的贡献非常小,所以电导急剧下降。
即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率急剧下降。
这就是电导法测定CMC的依据。
本实验利用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值,计算出相应的摩尔电导率Λm,然后作Λm-C图,得相应的曲线,曲线上转折点对应的浓度即为CMC。
四、实验步骤(1).原始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四个表面活性剂在80℃干燥3h,用电导水准确配制成0.050mol/L的原始溶液。
(2).溶液的配制分别量取0.050mol/L原始溶液4mL、8mL、12mL、14mL、16mL、18mL、20mL、24mL、28mL、32mL、36mL、40mL,稀释至100mL。
各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002mol/L、0.004mol/L、0.006mol/L、0.007mol/L、0.008mol/L、0.009mol/L、0.010mol/L、0.012mol/L、0.014mol/L、0.016mol/L、0.018mol/L、0.020mol/L。
见图1-1所示。
图1-1 溶液的配置图1-2 25℃恒温加热图1-3电导率仪的校正(3).恒温槽恒温至(25±0.1)0C见图1-2所示。
(4).电导率仪的校正见图1-3所示。
(5).测定电导电极常数K cell首先用蒸馏水洗净烧杯和电极,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0.Olmol/L的KCL标准溶液。
由教材后附录中查出测定温度下0.01mol/L的KCL标准溶液的电导率值。
接下来进行校准仪器,温度采用不补偿方式,量程选择开关指向“Ⅲ”,待仪器读数稳定后,调节常数补偿旋钮,使仪器显示值与标准溶液的电导率值一致。
最后量程选择开关指向“检查”,仪器的显示值即为该电极的电极常数。
如:显示值为92.6μS/cm,则该电极的电极常数为0.926;显示值为102.2μS/cm,则该电极的电极常数为1.022。
(6).溶液电导率的测定用电导率仪从稀溶液到浓溶液分别测定电导率。
用后一个溶液荡洗接触过前一个溶液的电导电极和容器3次以上,各溶液测定前必须恒温10min,每个溶液的电导率读数3次,取平均值。
(7).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40±0.05)o C。
重复上列步骤(4)、(5),测定40.0℃时各溶液的电导率。
(8).实验结束后洗净电导池和电极,测量电导水的电导率。
五.【实验注意事项】(1).配制的溶液须保证表面活性剂完全溶解。
(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测量时应保持被测体系处于恒温条件下。
(3).使用前,先清洗电导电极,清洗时两个铂片不能有机械摩擦。
可用电导水淋洗,然后将其竖直,用滤纸轻吸,将水吸净,但不能用滤纸擦铂片。
使用过程中其电极片必须完全浸人到所测的溶液中。
使用完后,电极必须保持干燥。
(4).注意电导率仪应由低到高的浓度顺序测量样品的电导率。
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7.202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质量:8.720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质量:7.703g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质量:9.109g 水的电导率:0.44*103μS/cm、0.78*10μS/cm1.十二烷基硫酸钠25℃时的实验数据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0℃时的实验数据25o C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0.009mol/L 40OC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0.009mol/L平均电导率c1 (mol/L)平均电导率c1 (mol/L)25o C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0.01mol/L 40oC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0.01mol/L平均电导率c1 (mol/L)kc(mol/l)25o C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CMC=0.01mol/L 40oC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CMC=0.01mol/L平均电导率c1 (mol/L)kc1 (mol/L)25o C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CMC=0.008mol/L 40oC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CMC=0.10mol/Lkc1 (mol/L)平均电导率c(mol/l)七.思考与讨论1.实验中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有哪些?答.(1)表面活性结构的影响①疏水基相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 比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大约两个数量级; ②同系物中,疏水链长增加,CMC 下降;③碳氟链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显著低;④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的影响:a.疏水基有分枝,CMC 上升;b.亲水基位于疏水链中,CMC 上升;c.疏水链上带有其它极性不饱和的基团,CMC 上升;⑤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疏水基相同时,反离子变换影响较小,但若反离子由一价变为二价,则表面活性剂的CMC 下降约一个数量级;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氯乙烯链越长,CMC 越大。
(2)添加剂的影响①无机盐: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显著降低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影响不如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明显,电解质浓度较高时才产生可觉察效应;②极性有机物:a.中等长度或更长的极性有机物,可显著降低表面活性剂的CMC;b.低分子量的强极性有机物(如尿素),可破坏水结构,使胶团不易生成,CMC上升;c.低分子量醇兼有两类的作用(少量降低CMC,大量加入升高CMC)。
(3)温度的影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受温度影响较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温度上升CMC下降。
2.若要知道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是否正确,可用什么实验方法检验之?答:可以通过其他试验方法测定同温度下的CMC,比较检验该方法测得的CMC是否准确。
如表面张力法或紫外光谱法等。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否用本实验方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为什么?若不能,则可用何种方法测定?答:不能,因为本实验时采用电导法测电导与浓度变化关系的转折点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导电的离子少,不能用电导法测,可以用表面张力和渗透压法测定。
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否用本实验方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为什么?若不能,则可用何种方法测定?答:不能,因为本实验时采用电导法测电导与浓度变化关系的转折点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导电的离子少,不能用电导法测,可以用表面张力和渗透压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