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法测定AES的临界胶束浓度

合集下载

实验三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

实验三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

实验三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一、 实验目的1、熟悉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团浓度的意义。

2、掌握电导法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的方法,熟悉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的几种方法。

二、 实验原理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在溶液的表面定向排列,在溶液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当表面被表面活性剂分子占满后,即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将会在溶液中发生缔合,形成胶团。

对于指定的表面活性剂,其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的最小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cr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

在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突变,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质或作用发生在CMC 之前,而电导、去污力、增溶作用则在CMC 后更为明显。

电导、去污力、增溶作用只有在浓度稍高于CMC 时,才能充分体现。

因此,CMC 是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中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皆可用来测定CMC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确定CMC 值。

对于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的大小由电导L 衡量。

1/---=m l Am S lAL 电导电极常数,溶液电导率,κκ一定温度下,强电解质稀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摩尔电导率的关系为:312/m mol C mol m S Cm m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率,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Λ=Λ-κ一定温度下,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随其浓度而变。

在极稀的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与其溶液浓度的C 成线性关系:常数电导率无限稀释时溶液的摩尔--Λ-Λ=Λ∞∞A CA m mm 三、 仪器和试剂电导率仪1台,铂黑电导电极1 支,磁力加热搅拌器1台,烧杯(100ml ,干燥)2个,移液管(50ml )2支,滴定管(25ml ,酸式)1支。

临界胶束的测定方法

临界胶束的测定方法

临界胶束的测定方法一、表面张力法。

这可是个挺经典的法子呢。

就像你看水面上有一些小变化一样。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慢慢增加的时候呀,溶液的表面张力会开始降低哦。

一开始降得还挺明显的呢,但是到了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时候,这个表面张力就不怎么变啦。

就好像它突然变得很淡定了。

我们就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然后找到那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对应的浓度呀,大概率就是临界胶束浓度啦。

二、电导法。

这个方法也挺有趣的哦。

对于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来说,在浓度比较低的时候,它的电导率是随着浓度增加而直线上升的。

为啥呢?因为离子多了嘛。

但是呀,一旦到了临界胶束浓度的时候,这个电导率的增加就变得很缓慢啦。

就像是跑步的时候,本来一路狂奔,突然就慢下来了。

我们通过测量不同浓度下溶液的电导率,然后看看这个变化趋势,就能找到临界胶束浓度在哪里啦。

三、增溶作用法。

想象一下,有些东西本来在溶液里不太能溶解的,但是有了表面活性剂就不一样啦。

在临界胶束浓度之前呢,表面活性剂对一些难溶物质的增溶能力比较弱。

可是到了临界胶束浓度之后呀,这个增溶能力就突然变强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种增溶能力的突变,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就像是一个小魔法一样,到了某个点,突然就有了大变化。

四、染料法。

这就像是给溶液做个小标记一样。

有一些染料在水中和在胶束中的颜色或者荧光是不一样的呢。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时候,这个染料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

比如说颜色变了呀,或者荧光强度变了之类的。

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变化来判断临界胶束浓度。

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像溶液在给我们偷偷发信号一样。

总之呢,这些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都各有各的妙处,就看在具体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适合啦。

宝子,你现在是不是对临界胶束的测定有点感觉了呢?。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分析 第三节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分析 第三节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分析
第三节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一、原理 对于一般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由电导率L,即 电阻的例数(1/R)来衡量.若所用电导管电极面积为a, 电极间距为l, 用此管测定电解质溶液电导,则
(2-4) 式中:k是a=1m2:、l=1m时的电导,称作比电导 或电导率,其单位为Ω-1m-1;l/a称作电导管常数。电 导率k和摩尔电导λm由下列关系
(2-6) 为浓度无限稀时的摩尔电导,A为常数。
第三节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 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 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 摩尔电导急剧下降,这就是电导法测定cmc的依据。
第三节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二、仪器药品 学生型电位计,音频振荡器,示波器,恒温槽,四 钮或六钮电阻箱,电导管,容量瓶,移液管。 氯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用乙醇经2~3次重结晶提 纯),电导水。
第三节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三、实验步骤 1.电导的测量 交流电桥法测溶液的电阻,其线路如图4-2所示。 图中R1为待测溶液的电阻(待测液放在电导管),R2为 四钮或六钮电阻箱,R3和R4为学生型电位计的滑线电阻, 阻值为10Ω,均分为1000等分。音频振荡器供给交流讯 号,示波器(图中用OSC表示)检波,也可用耳机.滑线 上的接触点固定在A,调节R2,使示波器萤光屏上的正 弦波变为一条水平线为止,此时A与B两点电位相等,即 电桥达到平衡,则 若L、H两点接柱改接L/、H/,则
第三节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2.结果处理: (1) 由0.02mol·l-1KCl水溶液在25℃时的电导率 (附录1)及测出的电阻值,求出所用电导管的电导管 常数。 (2) 计算各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 和摩尔电导。 (3) 将数据列表,做k-c图与λm—图,由曲线转折 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cmc值。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教案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教案

实验十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目的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2.掌握DDS-320型电导仪的使用方法3.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二. 基本原理(1)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2)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图1)图1 胶束形成过程示意图(3)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如图2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图2 胶束的球形结构和层状结构4.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

图3 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作电导率-浓度关系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1.DDS-320型电导率仪 1 台2. DJS-1C型铂黑电极 1 支3.容量瓶(1000mL) 1 只4.容量瓶(250mL) 12只5.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6.电导水四.实验步骤1.取十二烷基硫酸钠在80℃烘干3小时,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0.2 mol·dm-3准确配制0.002,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8,0.020 mol·dm-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各50mL.2.调节电导池常数。

3.用DDS-320A型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值。

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前一个溶液的电导池三次以上,每个溶液的电导率读数三次,取平均值。

7-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7-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6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3.进一步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这类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降低,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CMC 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图1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这个特征行为可用生成分子聚集体或胶束来说明,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电导法测定水溶液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液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液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1.打开超级恒温水浴槽电源开关,将温度调至25℃。

2.在11只25ml比色管中分别移取1.25、2.50、5.00、7.50、10.00、12.50、15.00、17.50、20.00、22.50、25.00ml十二烷基硫酸钠(0.02 M),分别配制0.001、0.002、0.004、0.006、0.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M的待测溶液,然后分成两组用皮筋扎起放入恒温水槽中恒温15min。

3.打开电导率仪电源开关,预热15min将电导池常数旋钮调至电极标明的数值。

4.用电导率仪由低到浓的顺序依次测定样品的电导率,每个浓度测量三次数值。

5.测完后关闭电导率仪电源开关以及超级恒温水浴槽电源开关,将被测溶液倒入废液回收处。

6.实验数据处理。

电导率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率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率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引言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显著表面活性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可以形成胶束结构,其中包括亲水头基团和疏水尾基团。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会发生临界胶束浓度效应。

了解和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对于研究其胶束结构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原理电导率法是测定溶液中物质浓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电导率主要由游离离子贡献,而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由于表面活性剂形成了胶束结构,溶液电导率会显著增加。

因此,通过测量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曲线,可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和试剂所需实验仪器和试剂如下:•电导仪:用于测量溶液的电导率。

•玻璃容器:用于容纳表面活性剂溶液。

•表面活性剂:选择一种常用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实验步骤1.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可以通过逐步稀释高浓度溶液得到不同浓度的溶液。

每个浓度的溶液至少需要准备3个平行样品。

2.将所需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分别倒入各个玻璃容器中。

3.使用电导仪测量每个溶液的电导率,并记录测量值。

4.根据测量值绘制表面活性剂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曲线。

5.分析曲线,确定电导率发生显著变化的浓度点,该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结果分析通过电导率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电导率曲线可以得到明显的变化点。

该变化点对应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多个变化点,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结构的变化导致的。

因此,在分析结果时应注意该现象。

应用与展望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最佳使用浓度范围,例如在洗涤剂、乳化剂等应用中。

此外,通过调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还可以改变其溶液性质和应用特性,如增加溶液的稳定性、降低界面张力等。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十七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目的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3.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二、基本原理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表面活性剂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1、是把亲水基留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2、是让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亲油基与水的接触面积。

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地溶于水中。

在溶液中对电导有贡献的主要是带长链烷基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和相应的反离子,而胶束的贡献则极为微小。

从离子贡献大小来考虑,反离子大于表面活性剂离子。

当溶液浓度达CMC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离子缔合成胶束,反离子固定于胶束的表面,它们对电导的贡献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胶束的电荷被反离子部分中和,这种电荷量小,体积大的胶束对电导的贡献非常小,所以电导急剧下降。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急剧下降,这就是电导法测定CMC的依据。

本实验利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三、实验步骤1.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2.吸取10ml的0.02 mol〃dm-3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于100ml 烧杯中,依次移入恒温后的电导水2ml、3ml、5ml、5ml、5ml、5ml、10ml、10ml、10ml、20ml,搅拌,分别测其电导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导法测AES的临界胶束浓度及温度对其影响班级:1285031学号:20姓名:裴海睿室温:21.9 ℃大气压101.27Kpa 指导教师:实验日期:2014.4.26前言表面活性剂:加入很少量时会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的表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这些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原理:通过分子中不同部分分别对于两相的亲和,使两相均将其看作本相的成分,分子排列在两相之间,使两相的表面相当于转入分子内部。

从而降低表面张力。

由于两相都将其看作本相的一个组分,就相当于两个相与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没有形成界面,就相当于通过这种方式部分的消灭了两个相的界面,就降低了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具有洗涤、润湿、渗透、分散、乳化、破乳、增溶、起泡、消泡、润滑、减摩、柔软、防静电、防锈、防腐蚀、匀染、杀菌、增稠等各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除大量用于合成洗涤剂和化妆品工业外, 还表面活性剂的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造纸、皮革、食品、医药、石油、化纤、塑料、农药、涂料、染料、化工、采矿、选矿、农业等各个领域。

表面活性剂素有“ 工业味精” 之称。

可以说, 润湿、渗透、分散都与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的降低有关, 只是侧重有所不同[1]。

表面活性剂的意义:表面活性剂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化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化学品,是精细化工的重要产品,享有“工业味精”的美称。

它几乎渗透到一切技术经济部门。

当今,表面活性剂产量大,品种逾万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更加迅猛,其应用领域从日用化学工业发展到石油、食品、农业、卫生、环境、新型材料等技术部门。

但在表面活性剂给人们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因此,研究表面活性剂发展及其趋势,对表面活性剂工业,乃至我国整体工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2]。

测定CMC的原理和方法:光散发法测定原理:光线通过表面活性剂溶液时,如果溶液中有胶束粒子存在,则一部分光线将被胶束粒子所散射,因此,测定散射光强度即浊度,可反映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

以药液的浓度c为X轴,光散射强度I为Y轴,做出I-c关系曲线。

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达到或超过一定浓度时,会从单体(单个离子或分子)缔合成胶态聚集物,即形成胶束,其大小符合胶粒大小的范围,故有光的散射现象。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缔和分子不断增多,胶束聚集数不断增加,则药液的光散射强度不断增强。

达CMC时,光散射强度急剧增加,CMC 即可由曲线的突变点求出[3]。

荧光探针法测定原理:水介质中常用的疏水性探针有芘及其衍生物,选择芘作为荧光探针是因为:第一,芘的荧光光谱资料详细。

第二,芘的激发单线态有较长的寿命。

第三,胶束对芘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芘能形成激发物,经335nm处激发后,芘在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光谱中出现5个电子振动峰,分别在373、379、384、394及480nm附近。

第一个电子振动峰373nm与第三个电子振动峰384nm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强烈地依赖于芘分子所处环境的极性。

芘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约为10mol/L。

芘在水溶液、环己烷溶液和SDS胶束中的I1/I3值分别约为1.8、0.7和0.87。

因此,可用芘增溶于胶束后I1/I3值的突变(胶束形成)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

超过CMC后,溶液的增溶能力会有一个突变。

同时I1/I3随着浓度的变化曲线与滴定曲线类似,曲线突变点处的浓度就是CMC。

因此,也可通过测定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芘的荧光光谱,确定溶液的CMC[4]。

电导法测AES的临界胶束浓度及温度对其影响实验原理:1、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2、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3、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4、胶束的球形结构和层状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25℃时AES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

25℃时AES水溶液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5、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AES水溶液的电导值,作电导率-浓度关系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AES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5]。

实验仪器和药品:DDS-320型电导率1台DJS-1C型铂黑电极 1 支SC-15A 数控超级恒温槽 1 台容量瓶(100mL) 3 只移液管(10mL) 1 支25ml试管KCL、AES实验步骤:1、了解和熟悉DDS-320型电导率仪的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2、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制0.01mol/L KCl标准溶液;3、AES在80℃烘干烘干,3小时后,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成10g/L的溶液;4、预热恒温水浴;5、将10g/L的AES溶液准确稀释成浓度为0.2、0.4、0.6、0.8、0.9、1.0、1.1、1.2、1.4、1.6、1.8、2.0g/L的溶液各100ml(由于容量瓶有限,以三个浓度的溶液为一组,分四组完成))、6、用电导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存放过前一个溶液的电极及容器3次以上,各溶液测定前需恒温10min);7、每个溶液的电导率读数3次,取平均值8、温度对AES临界胶束浓度影响,改变温度,重复上述操作,对比数据,比较不同温度下临界胶束浓度是否有改变数据处理:1.4 1.3 1.2 1.1 1 0.9 0.8 0.7 0.6 20.8 90.8 88.1 85.7 82.3 80.3 75.1 67.5 61.2 56.820.8 25 30 35 40 1.4 90.8 101.3 110.9 122.7 135.4 1.3 88.1 94.7 105.7 114.8 127.6 1.2 85.7 92.8 102.5 112.2 124.9 1.1 82.3 89 98.1 109 120.1 1 80.3 86 96.6 106.2 116.7 0.9 75.1 79.1 87.5 97.1 108.1 0.8 67.5 70.6 79.4 88.5 98.7 0.7 61.2 65.4 74.1 83.8 92.4 0.6 56.8 62 72.1 81.8 90.2作浓度对应下的电导率图和不同温度下电导率图0.60.81.01.21.4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 20.8 25 30 35 40Linear Fit of 30 Linear Fit of 35 Linear Fit of 40 Linear Fit of 20.8 Linear Fit of 25 Linear Fit of 25 Linear Fit of 30 Linear Fit of 35 Linear Fit of 40 Linear Fit of 20.8m s /c mg/L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O r i g i n P r o 8 E v a l u a t i o nT(℃) K1 K2 R1 R2 CMC(g/L)20.8 54.97413 26.8 0.97501 0.99394 1.046T(℃) K1 K2 R1 R2 CMC(g/L)25 58.66574 36.3 0.97661 0.95349 1.065T(℃) K1 K2 R1 R2 CMC(g/L)30 58.17286 36.2 0.95161 0.96447 1.094T(℃) K1 K2 R1 R2 CMC(g/L)35 60.51429 38.8 0.95348 0.91957 1.083T(℃) K1 K2 R1 R2 CMC(g/L)40 66.22857 44.9 0.96517 0.96015 1.078实验结果讨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稀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它们的稀溶液性质与正常的强电解质溶液相似,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SDS 溶液浓度的增加,电导率k是正比增加的,在临界处斜率发生变化,出现一转折点,此点对应的浓度即为AES溶液的CMC值。

根据上面的图表可知,AES的CMC 浓度在1.0g/L附近发生了转折,即CMC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0g/L。

在考虑温度因素对CMC临界胶束浓度时,根据第二幅图所示,随着温度的上升,电导率k有明显的上升,但是随着温度的上升CMC的临界胶束浓度却没有显著的上升,却还是保持在1.0g/L左右。

这个实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做事之前,得先计划,正如老师说的,“计算好了,实验起来是很快的。

”确实如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计划好,然后去完成每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1].赵国玺.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67-72.[2].赵同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控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45-50.[3].王美荣,金志琳.光散射技术及其在化学与化工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05,34(1):16-20.[4].蒋福宾,曾华辉,杨正业,等.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数[J].应用化学,2008,25(10):1166-1170[5].Zana,R.surfactant solutions,new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Trans Tang,S.T.:Cheng,S.J.Beijing:Petroleum Press,1992:221-270.[Zana,R.表面活性剂溶液研究新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