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日本》教学设计(部编教材)
部编版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名师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二、教材解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日本古代史,包括三个子目: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三个子目之间既是时间上的相继,也是内容上的递进。
“6世纪前的日本”子目重点介绍了大和统一日本后奴隶制社会的状况,也点出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为第二子目进行了铺垫。
“大化改新”这一子目介绍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武士和武士集团”子目讲述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封建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了幕府统治。
本课是《世界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中的第一课,与下一课《阿拉伯帝国》在内容上是并列关系,代表着亚洲国家步入封建社会的两种典型方式:学习和宗教。
同时日本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之一,了解其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助于后续世界史的学习。
旧教材将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整合在一课中,囿于篇幅的限制,只对大化改新这一重点进行了介绍。
统编版教材补充了奴隶社会时期日本的生产组织以及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社会发展走向,使得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完整连贯,一方面更好地衔接了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日本形成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为现实提供历史依据。
三、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唐朝的对外交往,初步了解了唐朝对古代日本的影响;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系统学习,知道了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史实;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的外交,明确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尽管部分学生知道日本号称大和民族,男生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总体来说,学生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中日关系这一领域,对于日本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却是匮乏的,日本古代史尤其如此。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一课,主要介绍了日本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历史。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日本原始社会的构成、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古代日本的历史风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日本的历史认知相对较弱,对于日本原始社会、大化改新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引导和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原始社会的构成、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历史知识,掌握日本历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本原始社会的构成、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历史知识。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意义、奈良时代的特点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4.图片、图表引导:运用生动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日本地理位置,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呈现日本原始社会、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历史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感知。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介绍了日本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史实。
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以及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古代日本的面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日本的历史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但对于古代日本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日本与中国在古代时期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大化改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对古代日本社会制度的认识,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社会建立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日本的历史风貌。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古代日本》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日本的图片,如神社、宫殿等,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日本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古代日本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教案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主备人:上课时间:月日课题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补充一、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古代日本的统一时间,统一以后统治情况。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总结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织锦部,锻冶部。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PPT展示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是什么?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讲述了日本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历了弥生时代、古坟时代,到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历史阶段。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日本的历史,他们可能知道一些皮毛,但对于日本历史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需要了解日本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等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便于分析教材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掌握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深入理解古代日本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影响;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和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古代日本的历史场景;运用板书、讲解等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排序。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日本》一课涉及的事件较多、加之世界古代史距离学生十分遥远,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
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学习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世界古代史内容距离同学们十分遥远,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掌握大化改新、武士集团、幕府统治等相关史实,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在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中,联系现实生活,从中汲取历史的营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1)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2)幕府统治对日本历史的影响【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内外迁移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地图教学,制作知识清单等。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展示材料: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他是怎样向第一位老师学习的?”。
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模板(共16篇)

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模板(共16篇)第1篇: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第11课古代日本【导入】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茶道、书法、节日、相扑运动图片和中国的比较,我们感受到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大规模、全方位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并且至今还保留的很好。
正如赖肖尔在《当今日本人》一书中说到的:“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大帝可能算个例外,但是后者的时代要晚的多,做起来要容易多了,规模也小得多。
”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候的中日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一起了解日本的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篇章:蛮荒之地,大和民族初统一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
由此我们得知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由此我们得知,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
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
由此我们得知,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史”关系。
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
统治该国的女王称“卑弥呼”。
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帝曹睿。
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
据公元478年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表记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遣唐使吗?他们在哪个朝代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下当时的日本社会有什么巨大的变化?趣,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3世纪时,以本州奈良地区为中心的大和
政权兴起,大河国农耕经济比较发达,国
力强盛。
在5世纪初逐步吞并了其他小国,
首次实现了日本的政治统一。
二、大化改新
活动一:阅读教材,归纳大化改新的
内容有哪些,大化改新给日本带来了什么
变化?
活动二:阅读材料,为什么大化改新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
阅读教
材,提炼
答案。
阅读材
料,总结、
归纳、概
激发学习学
习兴趣。
表格形式展
现,使得历
史问题简洁
明了,条理
清晰,醒目
易懂,利于
记忆。
旨在让学生
认识大化改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活动三:阅读教材,简述武士集团形成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活动四:阅读教材,说出幕府统治起于何时,首领称为什么?此时,幕府有什么地位?
首领:征夷大将军
地位: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实际上皇权旁落,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课堂延伸:武士道精神有什么影响?括有效信
息。
小组探
讨,回答
问题。
小组合作
交流,回
答问题。
学生小组
讨论交
流。
新的影响。
培养学生从
材料中获取
有效历史信
息,灵活运
用知识,归
纳总结的能
力。
培养学生从
历史材料中
获取有效历
史信息。
培养学生的
历史核心素
养。
课堂小结梳理本课
主要知识
点。
训练学生归
纳、概括的
能力。
学习效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