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俞金尧【英文标题】World History as a Branch of Historiography【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内容提要】世界史学科定位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对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一直在界定世界历史概念。
现在,很多人倾向于认为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以后的历史,即16世纪以来的历史,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话语做理论依据。
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世界历史是指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历史。
16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不因为世界处在分散状态而丧失世界历史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以人类社会为视阈而对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哲学思考,不适合作为界定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学科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门学科的世界历史,必须突出人类社会在全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世界历史学科所要阐述的世界历史,是在反映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大趋势的基础上,努力说明诸如人类如何从分散走向整体、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等时代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at is the world history as a discipline in historiography?”should be given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history”. Chinese historians have been trying to define the concept during the past couple of decades. Some historians now regard the period for about five centuries from the 16th century as the “world history” according to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n world history. For these historians, human being had formerly isol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world for a very long time,and the world history did not appear unti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globe have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one world since about the year 1500. However,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on world history is mainly about their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the coming of communist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refore,it is not reasonable for historians to follow their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o define the concept “world history” in historiography. The author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world history means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 which began when human being appeared in the world. The ancient history before 1500 is certainly the part of the world history as well. The world history as a branch of historiography should focus its studies on al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 from very ancient times.【关键词】世界历史/世界史学科/人类历史/整体世界史/纵向发展/横向发展world history/world history as a discipline/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integral world history/horizontal development/latitudinal development一、问题的提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定位。
优质课课件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表现
全世界每人每年要: 穿1双中国制造的鞋; 买2米中国产的布; 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 每4双袜子当中至少有1双是中
国生产的……
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
萨拉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
杭州学军中学 蒋金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三)曲折性 二、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一)国际竞争加剧 (二)中国如何应对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苏
中
英
法
美
世界在变
60~70年代:日本、德国崛起 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三)曲折性
多极化世界的形成不 是一帆风顺。在曲折 中发展是其特点。
单极——多极 称霸——反霸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三)曲折性 二、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一)国际竞争加剧 (二)中国如何应对
杭州学军中学 蒋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经济作为政府首要目标,以高 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实施技术立国,加快成果转化。 调整科研战略,系统推进创新, 使经济出现活力,赶日超美。
1.主题1 走向近代

主题1走向近代广东10年真题精选(2011~2020年)命题点1史实辨析1. (2020省卷24题)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称,美第奇时代(1378~1464)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哲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
该作者描述的现象体现的是()A. 人文主义B. 专制思想C. 神权思想D. 写实主义2. (2019省卷19题)“当地的印第安人无法用来做种植园的活,因为他们染上了来自欧洲的疾病,正在灭绝。
种植园主起初想雇用欧洲的契约工人,但是,他们的工资太高且自由散漫”。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引发了()A. 新航路开辟B. 殖民扩张C. 奴隶贸易D. 工业革命3. (2017省卷19题)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
一位西班牙殖民者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这一“心病”直接推动了西欧()A. 新航路的开辟B. 文艺复兴的兴起C. 工业革命的爆发D. 科学革命的开展4. [2014省卷27(1)(2)题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标记。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材料二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达·芬奇的一幅绘画代表作品。
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行者”中发现美洲的代表人物。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综合提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①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区域化、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1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进程
时空
知识定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制度化、体系化)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相同
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两个阶段
项目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 9 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了解20世纪中外经济联系新时代技术对经济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问题引领】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分主体描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3.思考20世纪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二、阅读教材第二、三子目,概括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三、阅读教材第二、三子目,概括贸易金融新变化的对生活的影响。
【知识框架】【课后小练】1.麦当劳自1955年在美国创立至今,分布于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美式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后,麦当劳不仅保留经典款食品,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瑞典麦豆素汉堡、中国鸡汤通心粉等。
上述现象说明()A.全球化和多样性协调统一发展 B.各国家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C.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D.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载体2.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
”这表明()A.英国不甘心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B.美国需要采纳英国的方案C.美国尚不熟悉国际经济运营体系 D.美英两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3.下图是全球贸易发展阶段的简表。
下列项中,每一阶段的特征与之相吻合的是()A.①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B.②世界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诞生了一系列区域集团化组织C.③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并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D.④构筑起了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世界诸多领域的单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4.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确认浮动汇率制合法性,会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承认黄金非货币化,使黄金逐步退出国际货币体系。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考点综合学案

专题十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考点综合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三阶段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四种模式1.经济大危机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爆发危机,其他国家亦受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普遍存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范围,波及整个世界。
2.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3.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
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2.社会分工答: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商业开始出现。
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
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垂直型国际分工答: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多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垂直型国际分工反映了双方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悬殊差距,因而在分工形式上呈垂直型、纵向型。
4.水平型国际分工答: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
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一般属于此种类型。
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产品的技术水平接近。
它们之间通过世界市场而建立的劳动关系一般呈水平型、横向型。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史研究·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俞金尧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
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虽然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
二、在很大程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
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
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通常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2003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8%,德国为88%,法国为76%,加拿大为79%,日本为79%,英国则达到了90%①。
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53%;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7.5%。
但是,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当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比率,它并不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也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很明显,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形并不令人如意,更遑论达到西方的水平。
比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在2003年,当地总体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7%;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已超过了前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如委内瑞拉这一数字为88%,乌拉圭为93%,阿根廷为89%,智利为87%①。
此外,拉丁美洲还拥有像墨西哥城、圣保罗这样从人口规模上讲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
可见,仅从城市人口的统计数字上看,拉丁美洲的发展水平似乎不在西方发达国家之下。
但是,如果仔细地观察拉丁美洲的城市化过程和客观状况,那么,拉美的城市化水平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经济发展应达到的水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虽然有高水平的城市化,但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拉丁美洲的经济一直依附于西方国家,而且,不少拉丁美洲国家的巨型城市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背上了“过度城市化”的名声,其中所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被我国的一些学者当作需要认真对待的“前车之鉴”②。
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所处的真实状态远比城市化的数据来得复杂,在某些情况下,城市化过快发展与城市自身的承载能力会发生矛盾。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追求什么样的城市化、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如何避免出现类似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曾经或正在发生的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现象,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历史概述城市化主要是指近代工业化以来城市蓬勃发展、城市人口较快增长的过程。
19世纪,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广泛展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1800年,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4%。
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提高到67.6%③。
不过,由于欧美国家的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不大,在整个19世纪,世界总体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快。
据估计,1800年前后,世界上大约只有3%左右的人居住在人口规模超过5000人(即够得上城市标准)的城市里④。
到19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大约也就是13%。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到20世纪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有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城里人,以及城里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的时代;是一个城市转变的世纪,是全球社会从一个以乡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转变的世纪。
⑤到1950年,这一比率很快提高到29%。
随后,世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到197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39%。
世界城市的总人口从1950年的7.3亿,增加到1975年的15.9亿。
同期,乡村人口从17.94亿增加到24.76亿;也就是说,全世界的乡村人口增加了38%,而城市人口则增长5①②③④⑤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表3.7。
韩俊、崔传义、赵阳:《前车之鉴: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书摘》2005年第9期。
原文题为《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Paul Bairoch,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0页表18.1。
当然,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其他的估计虽然要高于这一数字,但相比于当前的城市化水平,这些数字仍是很低的。
比如有人估计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应占总人口的5%—6%;也有人认为,这一数字应为8%—10%。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94页。
约瑟夫·古格勒编:《第三世界的城市化》(Josef Gugler,ed.,The Urbanization of the Third World),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了118%①。
随后,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化水平又有新的提高。
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2.63亿,约占总人口的44%。
到2003年,世界城市人口达到了30.15亿,占总人口的49%②。
可见,20世纪的确是世界城市化大发展的一个世纪,无论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率,还是城市人口的绝对数字,都反映出世界的城市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水平,而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城市化速度几乎是爆炸性的。
世界城市人口在20世纪,特别是该世纪的下半叶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大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节节攀升。
1950年,这个比率仅为39%;1960年增至45%;1970年,这一比率上升到将近一半;1990年达到了61%③。
可见,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于20世纪世界城市大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很高的城市人口增长率。
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出现了较快增长的势头。
1900年到19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约为1.3%—1.4%;1920年至1930年,增长的幅度达到每年1.9%—2.1%④。
在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地区,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并没有显示出比以前更快的速度。
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从1950年到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了四倍,年增长率高达4.1%,城市化水平也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
这种增长速度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在社会经济相似的发展时期的城市化速度。
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发达国家有三四十年的城市化迅猛发展时期。
在1860年至1900年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2.4%,城市化水平则以每年1.3%的速度提高。
此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2%上升到32%,大约花了一百年时间,而发展中国家只花了50年时间⑤。
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城市发展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较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以1950年至1975年为例。
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从2.87亿增加到8.38亿,平均年增长率为4.4%;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4.44亿增至7.52亿,年均增长率仅为2.2%。
即使拿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发展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到城市人口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估计,从1950年至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的2.75倍⑥。
二、城市人口绝对量膨胀。
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为2.87亿,到1975年增至8.38亿。
在这1/4个世纪里,全世6①②③④⑤⑥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Francis Cherunilam,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孟买1984年版,第1、5页。
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表3.1,第168页。
戴维·德雷卡克斯-史密斯:《第三世界的城市》(David Drakakis-Smith,The Third World Cities),伦敦2000年版,第16页,图1.3。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27页。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28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5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界新增的城市人口中,几乎有2/3的人口是在发展中国家里产生的。
①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更是达到了17亿以上②。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1950年时,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3%,但其城市人口却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强。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尽管占着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但其城市人口只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40%左右。
1970年是一个转折点,那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占有了一半的世界城市人口份额。
③此后不久,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就开始占据主要的份额,并且这一份额在不断地扩大。
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约占世界城市人口的55%,1990年约占61%,2000年约占69%,呈逐渐扩大之势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之所以在世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城市化早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口增长率也已经很低,城市人口的增长空间有限,城市人口已不可能有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本来就低,而人口增长却极为迅速。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原有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幅度稍有提高,便可以使人口的绝对数大大增加,从而有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