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现象

合集下载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1.光学(1)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凹凸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水面出现月亮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6)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7)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力学(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开树,不会落在远处。

(6)爬得高,跌得重因为物作都具有质量,并且爬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要停在江心,就必须提前抛锚,等到江心再抛锚就晚了。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9)小小秤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

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

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

日出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

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

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

”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

这与热力学中的热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识的描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里反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

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电磁光声等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电磁光声等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电磁光声等三、电磁学29.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四、光学30.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1.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33.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6.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37.海市蜃楼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38.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反射红光。

五、声学39.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频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4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六、物质结构43.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44.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因为分子是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

45.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光现象诗词集锦

光现象诗词集锦

几首与光现象有关的古诗简析1,月下独酌李白(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红字显示的“影”是指“影子”,“对影成三人”中有一个影也是“影子”,“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戏赠灵澈上人吕温(唐)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花枝影”是花枝在水中的“倒影”,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 驴(无名诗人作)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此诗形象又生动的写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钓鱼湾储光羲(唐)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潭清疑水浅”一句,是说“清澈的泉水看起来有些钱”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看起来很浅的河水不要冒然下去,会有溺水的危险。

5,题都城南庄崔护(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桃花吸收了其他色光,只反射红光,所以看上去是红色的。

6, 望庐山瀑布李白(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周围会出现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小水滴后会发生散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李白观看这天,水滴的直径和寒光的波长相近,所以,紫光光线强些,固有“生紫烟”。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王培强中国地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地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地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地理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光沿直线传播.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地青蛙看到地天空很小,是由于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地泰山都看不见.运用地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地知识..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地《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地形成说明了光地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地反射形成地虚像..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地《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地《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地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光地反射.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地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地规律,平面镜所成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地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地《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地《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地反射后地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地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地《岳阳楼记》)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地《宿建德江》)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地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地,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地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光地折射.海市蜃楼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地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地是虚像..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地实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王维地《使至塞上》)解析:作者看到地“落日”并不是实际地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地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地虚像,太阳地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出自唐代储光羲地《钓鱼湾》)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地缘故,我们看到地是潭底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光地色散.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出自清代牛应之地《雨窗消意图》)解析:柳絮本来是白地,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地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地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地红光照到白色地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地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崔护地《题都城南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解析:我们看到物体地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地颜色决定.红色地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

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

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光现象一光,最基本的性质是直线传播。

古诗中的光现象二折射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

古诗中的声现象和其他现象)诗人热爱生活,时时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现象,并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大家对《枫桥夜泊》之中的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

声音是由于发产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

孟浩然《宿相庐江寄广陵旧游》中有诗云:由于声波具有波的性质,就会发生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还有波的反射现象。

声波的反射是很普通的现象,我们讲话时发出的声波,碰到障碍物时就会反射回来。

物质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所以由物质的运动而产生的物理现象,也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诗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这些运动自然也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并在他们的笔下被描绘地栩栩如生。

李白真不愧为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酒》中写道:古诗与物理现象)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游蒋山》苏轼(宋)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泊樟镇》杨万里(宋)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赠妇》秦嘉(汉)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于良史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唐)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

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向阳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的生态效应)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光周期现象,虫媒花)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无性繁殖)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有性繁殖)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间竞争)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召唤雌性的方式。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动物应激性)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

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

(清·秦应阳的《飞蛾》)(动物趋光性)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应激性)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群聚现象)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种内斗争)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变态发育)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食物链:青蛙多了,虫子少了,庄家收成好)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庄稼和杂草的竞争关系)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内分泌失调)。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关于光学的知识。

古人对光学现象早有观察,例如在《杂诗》中陆游写道:“不信此山多高者,犹疑日月浮前浦。

”这句诗中提到了光线折射的现象。

当阳光照射到海水面上时,会因为光的速度在水中变化而发生折射,使得太阳或月亮的位置看起来产生偏移。

这一现象在古代很多人的观察和反思中都有所体现。

关于声学的知识。

古人对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等现象也有所观察和认识。

例如唐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提到的戍鼓声就是指边界上军队敲击的大鼓声,而雁声则是指秋天边界上鸟类迁徙时发出的声音。

古人对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有一定的认知,这些都是声学的基本知识。

关于力学的知识。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心得的总结上。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玉楼天半起笙簧,风送宫嫔笑语妆。

”这句描写了宫殿楼阁高耸入云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物体受力、支撑结构和重力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古人对热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

虽然他们并没有像现代物理学那样对热能的本质和热传导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他们对火和热的利用以及热胀冷缩等现象有一些常识性的认知。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紫烟青露湿,清晨凉似水。

”这里描绘了夜晚的露水和清晨的凉爽,给人以火热消退、温度下降的感觉。

古诗词中蕴含着各种物理知识。

通过古代诗人对光学、声学、力学和热学的观察和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在科学知识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并且这些认识和思考也对后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美,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在物理学方面的启示和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
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出自《春山夜月》)
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
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的距离很近。

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
的,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三、光的折射
1.海市蜃楼
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的是虚像。

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实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解析:作者看到的“落日”并不是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4.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出自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
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我们看到的是潭底的虚像。

四、光的色散
1.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出自清代牛应之的《雨窗消意图》)
解析: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

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的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照到白色的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解析: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红色的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