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人权
美国和中国的人权观念有何分歧?

美国和中国的人权观念有何分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在
敏感的领域,如人权问题,不同国家之间的观点经常会产生巨大的分歧。
本文将讨论美国和中国在人权观念上的分歧。
一、人权定义
美国和中国的人权观念最大的分歧在于对人权的定义。
美国认为人权
是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自由、平等和尊严。
这些权利适用
于所有人类,不受种族、宗教或性别的限制。
然而,中国政府则指出,人权应该受到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影响。
中方认为,西方
国家的人权理念抽象、不真实,与中国社会现实有很大偏差。
二、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和言论自由是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核心,被认为是人权的重
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自由表达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如政治言论、新闻自由和互联网上的讨论内容。
另外,一个强烈的权力机构还在维
持在中国,即中共的领导,这也使得言论自由持续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少数族群保护
美国在人权议题上对待少数族群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
在包括平等待
遇、工作机会和教育等方面保护同性恋、跨性别群体、非裔美国人、
拉丁裔美国人等少数族群。
然而,中国在此方面要求较少,少数族群
往往在取得权利上相对较寒酸,也很少能够有和主流百姓相等的机会。
人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可以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但相信也可以在各国之间更多方面考量及平等沟通的前提下进行更大
化的协商、交流与合作,去促进和完善全球人权状况。
浅谈中美人权观差异

浅谈中美人权观差异周齐力 201001417 一.美国人权观《独立宣言》把“天赋人权”作为其理论核心,因此美国一直认为人权是天生的,绝对的,一味强调人权的普遍性,认为这个世界只存在一个人权标准,即按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确定的标准,因此美国具有一种以自由人权为基础的道德优越感,并希望其他民族分享他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与人权希望“解放全人类”。
九十年代初,美国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认为人权问题在本质上不再属于任何国家内部管辖的,因此当一国的人权状况存在问题时,其他国家可以超越该国主权进行直接干涉。
美国对国际事务的这种干涉,既与美国所理解的自身利益有关,也与这种美国价值观念有密切关联。
美国受人权原则影响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干预主义,例如台湾问题,这显然违背中国一直信奉的大一统价值取向,因此就会十分容易引发中国人对自身心腹之患的担忧,并激活中国人深层的“受害者意识”,形成两国对峙局面。
冷战结束以后,制约美国国际行为的另一极的消失,美国国力的空前膨胀,都使美国的干预得以在世界事务中长驱直入,更使这种政治文化中的人权观显示出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人权观中国方面则认为,人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性的概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是一个不断由于被迫失去主权而遭受外族侵凌的国家,这就使中国人对“主权”保持着高度珍视的社会价值理念。
“没有主权就无所谓人权”的观念被中国当代政治家接受。
中国认为主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政,人权在本质上试主权范围内德事情,因此要维护主权,反对以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
中国人近代的苦痛的历史经验使之对“主权”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理解,认为主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权”。
中国人的集体人权观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强烈的集权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对人们深层的影响力有关。
三.浅谈中美人权问题实质中美两个在人权看法上的分歧,我认为主要是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水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美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与人权保护

美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与人权保护美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主国家之一,美国的政治制度及其与人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政治制度对人权保护的影响政治制度对于人权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的政治制度采用的是三权分立制度,分别是行政、立法和司法。
这种制度保证了不同政治机构之间的平衡,并使政治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从而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例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这是保护人权的基本法律。
而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努力保护这些权利。
司法部门通过对案件的判决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立法部门则通过制定法律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2. 政治制度与平等保护政治制度与平等保护也密切相关。
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
这项原则表明,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宗教、政治观点等。
然而,在美国的历史上,这项原则一直受到挑战。
例如,在美国南部的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公民被剥夺了许多基本权利,无法享受平等保障。
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家和活动家开始加强争取平等的斗争,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施民权法,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3. 政治制度与少数民族保护政治制度对于少数民族的保护同样至关重要。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包括少数族裔。
在过去的历史中,少数民族曾经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然而,美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
例如,在1965年通过《移民与国籍法案》,废除了以种族和国籍为基础的移民配额制度。
在这个法案的帮助下,数百万人获得了公民身份,包括许多受到贫困和歧视的移民。
4. 政治制度与人权保护的挑战在美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对人权保护的影响是复杂的。
虽然政治制度有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但是一些法律和机构仍然会挑战这些权利。
例如,在21世纪初期,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反恐措施,这些措施挤压了一些公民的权利,如个人隐私权和言论自由,这些都是人权保护的重要方面。
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更注重人权问题?

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更注重人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人权问题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在国际组织中还是在各国之间的对话中,人权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更注重人权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那么到底哪个国家更注重人权问题呢?1. 美国的人权意识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民主制度和法制体系,注重维护人权和个人自由。
该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自由以及信仰自由。
更加重要的是,美国一直把公民权利放在优先位置,公民权利的保护一直是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这跟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密切相关。
在美国,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自由,即使是无论是流浪汉、囚犯或者是政府官员,他们的人权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比较完善的反歧视立法,所以总体上,美国的人权意识还是很强的。
2. 中国的人权意识相信大家都晓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也同样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以及独特的社会制度。
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近年来在加强全民法制教育和引导公众关注人权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尽管中国多年来一直被指责在人权问题上有所欠缺,但是在最近几年,中国政府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人权意识的引导和保护。
例如,最近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强调了保护公民隐私等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慢慢提升公民权利保护意识。
但是,在人权保护方面,中国还面临很多挑战。
比如对于获取信仰自由的诉求,官方存在很多限制,法制制度因为还未得到完善而存在不少的漏洞。
不过在逐步的改革进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政府的努力和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的人权意识将会不断提升。
结论:综合双方的人权状况来看,在人权保护方面,美国相对来说会更注重一些,其正统民主制度和成熟的社会体系也为其在人权方面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制保障。
但是,中国政府关注人权意识的提升和保护公民权益的态度日趋明显,未来也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中国与美国的人权法制比较研究

中国与美国的人权法制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国和美国一直都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在如今人权和法制司法逐渐成为各国互相评估的标准的背景下,比较中国与美国在人权和法制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和美国的人权法制比较显而易见,两国在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社会文化和人权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央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美国是一个庞大的联邦国家,以其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的社会形态而著称。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是一个单一政党制国家,共产党是国家的唯一执政党。
而美国则是一个多党制国家,两大主要政党分别为民主党和共和党。
在司法制度方面,中国和美国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司法部门与执政党紧密结合,而美国则注重独立的司法制度,司法与政治相分离。
虽然中国正在努力改革,开展司法独立改革,但仍面临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人权保障方面,美国则一直被视为是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代表。
而中国的人权保障,则在世界范围内备受争议。
中国政府经常受到人权组织和国际社会批评,认为其迫害异见人士和压制媒体自由等行为不符合国际公认的人权标准。
当然,中美两国在人权保障方面也存在共同点。
虽然中美两国在立法和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两国在促进公民的基本人权上都有相对的贡献。
例如,中国和美国都非常关注打击暴力犯罪、保护儿童权益、消除对女性的歧视、维护环境与对待弱势群体等问题,两国的共同点超过了争议点。
中美两国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两国都在努力加强法治建设,但在实际应用中,因立法、执行和审判标准等缺陷和差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弱点。
这意味着它们还需要更加努力去推进法治和人权保护方面的改革。
总之,比较中国和美国在人权和法制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可以加深我们对不同国家制度的理解,并为全球的人权保障提供更多参考。
2023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2023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引言近年来,美国一直以人权捍卫者和国际人权领袖的身份,对其他国家的人权情况进行批评和评价。
然而,在这个国际自由权利维护的旗帜下,美国自身也存在一些侵犯人权的问题。
本文将对2023年美国的人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在2023年美国,言论自由面临着一些限制。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一些言论进行审查和打压的现象不断增加。
政府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监控和审查,限制了公民自由表达言论的权利。
新闻媒体自由新闻媒体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在2023年美国,新闻媒体自由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犯。
政府通过监控和审查的手段,限制了媒体报道的自由,造成信息的不对等和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误导。
示威和集会权利示威和集会权利是公民表达意见和诉求的重要方式,然而在2023年美国,公民的示威和集会自由受到了限制。
政府采取了强硬手段对待一些示威活动,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和经济权利教育权利教育权利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然而在2023年美国,教育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违背了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医疗保健权利医疗保健是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然而在2023年美国,许多人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保健服务。
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贫困人群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这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劳工权利劳工权利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和福利,然而在2023年美国,许多劳工面临着低工资、长工时和不公正的待遇。
政府对劳动法的监管和执行不力,导致许多劳工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其他人权问题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在2023年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少数族裔在就业、教育和司法领域面临着不公平和歧视,这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然而在2023年美国,性别平等问题依然存在。
女性在就业、教育和政治参与等方面面临着不公平待遇和限制,这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美国独立宣言与人权思想的传承

美国独立宣言与人权思想的传承人权是一种普遍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而美国独立宣言是人权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影响不仅深远地塑造了美国的独立进程,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人权的普及与发展。
美国独立宣言诞生于1776年,正式宣告了美洲殖民地从英国的独立,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开端。
这一宣言确立了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源泉的观念,认为所有人生而平等,应该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它为后世奠定了人权的基石,也为全球范围内的人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
宣言中的“所有人生而平等”是人权思想的核心观念。
在美国独立宣言诞生前,社会等级制度严格,人民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严重限制。
但宣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
宣言宣称人民的平等与自由天赋不可侵犯,这一思想引发了广泛共鸣,激励了人们为争取平等权利而奋斗。
后来,这一思想广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动了更多人民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
美国独立宣言也推动了法律体系的进步。
宣言提倡的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逐渐贯穿于美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中。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修正案确立了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原则,为美国公民行使基本权利提供了保障。
这些法律的确立,使得人们的权利得到明确界定,为后来的人权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人权思想的传承并不仅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更体现在美国社会的观念和行动中。
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人权运动,如废奴运动、妇女权利运动和民权运动,都直接受到了独立宣言的启发。
宣言中提到的“追求幸福”的权利,为后来的民权运动提供了动力。
废奴运动奋斗者认为,奴隶制剥夺了黑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他们为废除奴隶制而战。
妇女权利运动的早期倡导者也借鉴了独立宣言中关于平等权利的思想,争取妇女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
然而,尽管独立宣言与人权思想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人权的普及与实现仍然面临挑战。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歧视。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贫富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人们的人权权利依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美国人权的实质

美国人权的实质--------------------------------------------------------------------------------一、“民主”神话被戳穿,政治权利遭亵渎美国一向自诩为“民主的典范”,不断向世界各国兜售“美国式民主”,动辄以“民主”为借口对别国指手划脚、横加干涉。
然而,知情的人都清楚,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民主”从来只是一个“神话”,公民的政治权利一直受到无情的亵渎。
美国虽然在1787年颁布宪法时就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但是,直到184年以后才在法律上实现普选权。
由于在种族、性别、财产、教育程度、年龄和居住期限等诸多方面作出限制,黑人、妇女、印第安人以及大约1/3白人男子在相当长时间内被剥夺了法定选举权。
直到1870年、1920年和1948年即美国建国94年、144年和172年之后,黑人、妇女和印第安人才在法律上获得选举权。
至于选举权的财产资格、“人头税”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则分别到1856年、1964年和1970年才在法律上被取消。
直到1971年即美国建国将近200年之后,才通过第26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不得以年龄为由剥夺18岁或18岁以上的公民的选举权,在法律上实现了普选权。
然而,法律上实现普选权是一回事,而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
美国公民的参选率一直很低。
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众议院历次选举中,选民的参选率一直在30%到60%之间;一向被誉为重大政治节日的美国总统选举,最高参选率也只有65%。
由于总统当选只需超过投票总数1/2即可,所以,美国总统实际获得的选票占适龄选民的百分比往往很低,多年来一直在35%以下。
1996年大选选民的参选率仅为49%,当选总统获得的选票只占合格选民的25%左右。
可见,美国所谓的“普选”从来就不能代表全体人民或多数人的意志。
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更使美国选举制度的固有弊端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
选举结果一日三变,选票统计漏洞百出、混乱不堪,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围绕佛罗里达州选票计算对簿公堂,展开“驴象之争”,闹得不可开交,有关机构发行“总统难产纪念币”借机发财,示威、抗议活动伴随总统产生的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国人权摘要美国是全球第一个将机会平等写进《宪法》的国家,当然按现在的眼光看它还是不完善的,因它没有将黑奴和妇女的选举权包括在内。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在任内在《宪法》中增加《权利法案》,确定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不可剥夺、不可让渡的基本人权。
美国的开国者开辟了除战争和暴力以外,另一条和平竞争的民主法治之道,从第一任总统到以后各任总统,无不通过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大程度和最广泛的平等权利之激烈民主竞争才产生,没有用法律去保护自己及自己的接班人免受竞争,其平等权利一直都是领先于全球的。
其实民主法治,只是强制给予人人机会的平等,并没有强制给予人人权力的平等,也没有强制给予人人金钱的平等,更没有强制给予人人精神的平等。
民主社会下的权力依然有大小之分、金钱依然有贫富之别、精神(思想)依然有强弱的不同--如诺贝尔奖就不是人人都可得。
而正是权力、金钱和精神三种途径里的等级差异,才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欲,激发了人们去追求权力(竞选总统)、追求金钱(做富有之人)、追求精神(做科技、宗教和法律等文化的发明者或发现者)。
绝大部分美国人认为美国是自由的国家,也认为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为人权和民权提供保护的法律系统。
美国人在制定宪法时就认为限制政府的权力是保证人民的自由的必要措施。
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不受联邦政府得侵犯。
其中最著名的第一修正案的目标是保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和其他的权利。
其他的修正案保护公民受审判团审判的权利、不受无证件的搜查和扣押的权利等等。
关键词:美国人权民主目录摘要 (I)一、人权介绍 (1)(一)人权的基本内容 (1)(二)美国人权介绍 (1)1. 美国人权外交 (2)2. 美国人权实质 (2)(三)美国人权记录 (3)二、结论 (4)参考文献 (5)一、人权介绍人权,不仅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提出和确认,使人权概念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的狭隘界限。
当今国际社会的人权概念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权利,而是将集体人权即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种族平等权等也纳入其中。
相对于个人的财产权、自由权和安全权而言,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实现民族自决、维护国家独立的权利,发展中国家人民自由处置其自然资源和财富、发展民族经济的权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平与安全的权利,都更为重要。
集体人权的确认,反映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要求。
中国人权的概念,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到后来的封建制度对于人权的内容都是大不相同的,早期的奴隶制社会,人权基本不存在,那时候的人民更多的牵涉到的是个人的人生自由权、安全权,因为那时候除了官僚地主阶级外的人都只是权利斗争中可随意牺牲的物品;而到了封建时期中期,更多的强调民生的建设,那时更多保护的是个人财产权及安全权,封建主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对于封建时期的基本人权还只是表面上的基本权利,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人权的基本内容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人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助获权、公正权。
人权的基本内容仅仅一种最低限的保障,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又出现了很多对人权的扩充。
人权的进阶内容一般都是基本内容的融合、扩展、深化。
进阶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权和民族自决权。
中国人权的建设基础是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长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将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而衍生出关于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其中最具中国代表性的内容之一便是人民的权利与义乌相统一的理论,这是中国人大都了解和熟悉的内容。
(二)美国人权介绍美国是全球第一个将机会平等写进《宪法》的国家,当然按现在的眼光看它还是不完善的,因它没有将黑奴和妇女的选举权包括在内。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在任内在《宪法》中增加《权利法案》,确定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不可剥夺、不可让渡的基本人权。
美国的开国者开辟了除战争和暴力以外,另一条和平竞争的民主法治之道,从第一任总统到以后各任总统,无不通过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大程度和最广泛的平等权利之激烈民主竞争才产生,没有用法律去保护自己及自己的接班人免受竞争,其平等权利一直都是领先于全球的。
其实民主法治,只是强制给予人人机会的平等,并没有强制给予人人权力的平等,也没有强制给予人人金钱的平等,更没有强制给予人人精神的平等。
民主社会下的权力依然有大小之分、金钱依然有贫富之别、精神(思想)依然有强弱的不同--如诺贝尔奖就不是人人都可得。
而正是权力、金钱和精神三种途径里的等级差异,才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欲,激发了人们去追求权力(竞选总统)、追求金钱(做富有之人)、追求精神(做科技、宗教和法律等文化的发明者或发现者)。
绝大部分美国人认为美国是自由的国家,也认为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为人权和民权提供保护的法律系统。
美国人在制定宪法时就认为限制政府的权力是保证人民的自由的必要措施。
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不受联邦政府得侵犯。
其中最著名的第一修正案的目标是保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和其他的权利。
其他的修正案保护公民受审判团审判的权利、不受无证件的搜查和扣押的权利等等。
1. 美国人权外交所谓人权外交,就是以人权问题作为一国制定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外交决策,推进本国的国家对外战略理念与实践。
从美国立国初期起,美国外交就呈现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特征。
“理想主义”的典型表现就是美国的“人权外交”。
在立国之初美国的一些思想家和政客们,如杰斐逊、汉密尔顿等就形成了一些将美国的人权理念推向国际化的想法。
对于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国际上的理解更多的是美国所实施的霸权主义,将本国的人权思想推向国外,以此为美国在各大洲的战略目标打下一个“美好”的旗号,而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例如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以“维护南海安全和自由”为中心,强行干涉中国的领土完整,又例如美国对于叙利亚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态度,无一不体现美国的所谓的“世界警察”的角色。
2. 美国人权实质美国一向自诩为“民主的典范”,不断向世界各国兜售“美国式民主”,动辄以“民主”为借口对别国指手划脚、横加干涉。
然而,知情的人都清楚,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民主”从来只是一个“神话”,公民的政治权利一直受到无情的亵渎。
美国虽然在1787年颁布宪法时就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但是,直到184年以后才在法律上实现普选权。
由于在种族、性别、财产、教育程度、年龄和居住期限等诸多方面作出限制,黑人、妇女、印第安人以及大约1/3白人男子在相当长时间内被剥夺了法定选举权。
然而,法律上实现普选权是一回事,而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
美国公民的参选率一直很低。
美国的民主从来只是“富人的游戏”和“钱袋的民主”。
在政治生活完全商业化的美国,要在国家权力机关中谋求公职,需要花大量的金钱,离开金钱,竞选总统、议员等公职就寸步难行。
竞选费用不断攀升,数目之巨令人咋舌。
史上西方国家提出的“实力外交”、“炮舰外交”等,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实质比较明显。
而人权外交则打着冠冕堂皇的人道主义旗号,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西方国家推行人权外交本质上并不是真正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更不是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其真正目的是希望在全世界范围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
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领域进攻的主要对象是苏联和东欧国家。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便迅速将其利用人权进行冷战的“成功”经验用来对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尊重国家主权、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和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原则。
但西方国家推行的人权外交恰恰与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审判者的身份对别国的人权状况作出任意评判,以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作为判断别国人权状况的标准,并以这一判断结果作为确定与该国保持何种双边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借机兜售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
有时,他们甚至以武力相威胁或直接诉诸武力,来保卫他们的所谓“自由”。
这些严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行径,充分暴露出人权外交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是当今世界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的主要障碍(三)美国人权记录美国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美国每年约有1/5的人成为各种犯罪行为的受害者,这一比例居全世界之首。
(注1)美国司法部司法统计局2010年10月13日的报告显示,美国12岁以上公民2009年共经历430万起暴力犯罪、1560万起财产犯罪和13.3万起个人盗窃犯罪,犯罪率为每千人17.1起。
(注2)美国多座城市犯罪率激增。
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平均每10万名居民经历暴力犯罪2070多起,成为美国最危险城市。
(注3)底特律市每年发生恶性暴力案件1.5万多起,平均每10万人经历暴力事件1600起。
2010年,美国费城、芝加哥、洛杉矶、纽约四大城市的凶杀案件均比2009年增多。
(注4)2010年3月29日至4月4日,洛杉矶郡一周发生25起凶杀案;2010年上半年,洛杉矶郡凶杀死亡人数高达373人。
(注5)截至11月11日,纽约市共发生凶杀案464起,较2009年同期的400起增长16%。
美国政府侵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情况相当严重。
公民隐私遭到侵犯。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2010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1日到2010年6月2日,有超过6600名游客在港口过境处遭受电子设备搜查,其中近一半是美国公民。
《华尔街日报》2010年9月7日报道说,美国国土安全部因为一项允许在没有一个合理怀疑的情况下,可以搜查和扣押便携式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政策而被起诉。
该政策没有对国土安全部扣留游客电子设备的时间和被搜查、复制和扣押个人信息的范围作任何限制,也没有司法程序和监督方面的规定。
2010年7月17日,哥伦比亚记者霍尔曼·莫里斯受邀赴哈佛大学担任一年访问学者遭拒签,理由是根据美国有关禁止支持恐怖分子入境法案而作出的决定。
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名叫亚瑟阿福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发现联邦调查局在他的车上安置跟踪器。
二、结论美国人权的发展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方法,而起源则是追溯到美国建国初期所经历的各种此方面的事情,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纪念此项成果所进行的纪念日的活动,但是此项活动则引起了美国部分印第安人的游行示威活动,他们认为这个纪念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悲惨的历史,外族的入侵和残忍的屠杀,而早期美国黑人的境遇也是极差,美国白人对于有色人种的歧视,直至今日仍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