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名胜简介

合集下载

晋祠建筑介绍

晋祠建筑介绍

晋祠建筑介绍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区西南,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中国唯一保存有完整的、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

晋祠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

现有28座建筑,其中主建筑为圣母殿、大雄宝殿、献殿、鱼沼飞梁、九曲桥等。

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着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圣母像——唐叔虞的母亲——邑姜。

大雄宝殿是晋祠最主要的建筑,也是整个晋祠建筑群中最宏伟壮丽的一座。

它高12米,进深15米,面积1250平方米。

殿内原供有佛、菩萨、金刚、天王四像。

大殿分三层台基,第一层是用石板铺成的长方形平台;第二层有两个长方形石洞,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第三层是平台和门洞。

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

殿内塑像共39尊,其中有唐代名画家张萱所作《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张萱父子和唐代雕刻大师赵大等人的作品。

—— 1 —1 —。

太原晋祠简介

太原晋祠简介

太原晋祠简介篇一:晋祠简介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汉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1篇二:晋祠简介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据《史记·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

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

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

晋祠简介

晋祠简介

晋祠简介(一)::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2014年3月7日,李克强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二):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取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三)::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的发源处,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

1961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

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

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

晋祠简介(精选5篇)

晋祠简介(精选5篇)

晋祠简介晋祠简介(精选5篇)晋祠简介篇1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2014年3月7日,李克强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晋祠简介篇2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取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简介篇3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的发源处,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

1961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

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

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至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至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

太原晋祠景区介绍

太原晋祠景区介绍

太原晋祠景区介绍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0公里处的汾河之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

因晋国开国君主晋文公(姬重)而得名,为纪念周武王之弟姬虞(姬厚)而建。

它是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面积300公顷,以大量精美的古建筑、古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

晋祠现有古建筑60余处,主要有: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介公祠、三清阁、唐叔虞祠等。

其中以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为代表的祠庙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晋祠博物馆珍藏了许多珍贵文物。

其中有泥塑四大天王像,我国现存最早的彩塑像之一;晋祠出土了许多唐代陶器、瓷器等文物。

晋祠公园是太原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之一,素以“山清、水秀、石美、洞奇”四绝著称于世。

它位于太原市区西北部汾河之滨,占地面积300公顷,其中水面100公顷。

早在2500多年前,晋人就在这里辟建了规模宏大的“晋水森林公园”。

东晋时,始称晋祠山;北魏时始称晋祠;隋代称晋王祠庙;唐代以后改称“晋祠”。

—— 1 —1 —。

晋祠景点介绍

晋祠景点介绍

晋祠景点介绍晋祠景点介绍2011-02-20 21:17:37| 分类:名胜古迹 |字号订阅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

相传为祭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

周成王“剪桐封弟”,叔虞封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尊叔虞为晋王。

始建年代不详。

曾名叔虞祠、晋王祠,俗称晋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

”《魏书?地形志》载:“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

”由此可知,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晋祠已是享有盛名的名胜之地。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北齐,以晋阳为别都,并于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大兴土木,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使晋祠更盛于北魏之前。

北齐后主高纬,于天统五年(569年),改晋祠之名为大崇皇寺,成为一座佛教沙门。

宋代之前,晋祠多次修建扩建,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建设布局以叔虞为祠主体。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大兴土木,扩建晋祠,镌碑刻石,宣扬文治武功。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在晋祠西隅叔虞祠南畔,面西向东新建了规模宏大、盛冠全祠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于其中,并赐封她为“显灵昭济圣母”,翻修了鱼沼飞梁。

宋之后的金、元、明、清历代,相继以圣母殿为中轴线,由西向东先后建起献殿、对越坊、钟鼓楼、金人台、会仙桥、水镜台、景清门。

改变了宋以前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成了晋祠供奉的主神。

现在的晋祠,除了上述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外,在其两侧还有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建立后创建的许多殿宇祠堂、楼亭台榭,形成了拱卫中轴线的北线、南线古建筑群。

北线西起枕山依势而起的有三圣阁、待凤轩、七十二台、苗裔堂、松水亭、善利泉亭、唐叔虞祠、贞观宝翰亭、钧天乐台、昊天神祠、东岳祠、文昌宫以及人工山岳。

南线有台骀庙、公输子祠、水母楼、难老泉亭、不系舟、真趣亭、王琼祠、三圣祠、傅山纪念馆、胜瀛楼、晋溪书院、董寿平美术馆、白鹤亭。

太原晋祠介绍

太原晋祠介绍

太原晋祠介绍
《太原晋祠介绍》
太原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晋代文化的精髓。

晋祠是晋代政治、文化的象征,也是山西省的重要文物。

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当时的晋朝将其作为一种礼仪,以表彰晋朝的统治者。

晋祠的建筑精美,其建筑风格是汉唐式的,即汉唐风格的结合体。

晋祠的建筑物有晋祠正殿、晋祠前殿、晋祠后殿、晋祠殿堂、晋祠宫殿、晋祠侧殿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晋祠正殿,它有三层,外墙上有晋文化的精美图案。

晋祠是山西省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它不仅是晋朝的历史记忆,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晋祠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前往太原晋祠参观,欣赏它的历史文化。

太原晋祠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旅游胜地,值得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山西晋祠的介绍

山西晋祠的介绍

山西晋祠的介绍
晋祠,原名唐叔虞祠,为纪念周武王弟唐叔虞(即周成王)而建。

它位于山西省晋中市赵树理故居“赵家庄”院内。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皇家园林”,享有“华夏第一古名祠”的美誉。

晋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它不仅有丰富的古建筑,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

晋祠内原有建筑共六十五处,其中主要建筑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钟鼓楼、介福院等。

这些建筑多为明代所建,殿内塑像均为宋代遗存。

晋祠这一组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群,是由唐叔虞祠、献殿、圣母殿等六大建筑组成。

整个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180米。

整个建筑群坐北面南,分前、中、后三个部分。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圣母殿(又称鱼沼飞梁)、献殿(又称唐叔虞祠);东、西两侧依次为钟楼和鼓楼。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分布着二十多座古建筑。

晋祠内的圣母殿(又称鱼沼飞梁)是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三大名刻和 三大文物。古十六景分为内八景和外八景。内八景有:望川 晴晓、仙阁梯云、石洞茶烟、莲池映月、古柏齐年、胜瀛四 照、难老泉声、双桥挂雪。外八景有:悬瓮晴岚、山峰鼎峙、 宝塔披霞、谷口双堤、山城烟喋、四水青畴、大寺荷风、桃 园春雨。三绝为: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周柏。三大古建为: 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三大名刻为:唐太宗书写的《晋 祠之铭并序》碑、华严经石幢、《柏月山房记》。三大文物 为:周令树文《重建晋祠碑亭记》、傅山手书《晋源之柏第 一章》、曹溶诗《晋祠记游十二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