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火成岩的产状和相
火成岩

流纹岩Phyolite斑状结构流纹岩是一种火成岩,是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与花岗岩相同(为同种岩浆形成的侵入岩和喷出岩)。
灰白色或浅粉红色。
常见有流纹构造和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球粒结构、霏细结构等。
斑晶常为石英、碱性长石,有时有少量斜长石;基质一般为致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
产状多为岩丘。
流纹岩在中国东南沿海各省有广泛分布,北方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吉林、黑龙江也都有分布。
与之有关的矿产有高岭石、蒙脱石、叶蜡石、明矾和黄铁矿等。
成因:喷出粒度:细粒分类:酸性颜色:浅色产状:火山玄武岩Basalt似间粒结构玄武岩是一种基性喷出岩,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还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钠),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多,约占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左右。
矿物成份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岩石均为暗色,一般为黑色,有时呈灰绿以及暗紫色等。
呈斑状结构,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普遍。
玄武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
1546年,G.阿格里科拉首次在地质文献中,用basalt这个词描述德国萨克森的黑色岩石。
汉语玄武岩一词,引自日文。
日本在兵库县玄武洞发现黑色橄榄玄武岩,故得名。
成因:喷出粒度:细粒分类:基性颜色:暗色产状:火山浮岩Pumice斑状结构-基质似填间结构、气孔状构造浮岩是一种多孔状的喷出岩。
由火山玻璃、矿物和气泡所组成,是一种轻的、多气泡的、类似海棉状的火山岩。
孔隙率达40%~70%,质轻可浮于水,俗称浮石,蜂窝石、水浮石等。
浮岩的矿物多为半玻璃质或全玻璃质岩石。
化学成分变化较大,含二氧化硅53%~75%以上、三氧化二铝9%~20%。
常呈灰、灰白、白、黄白、肉红等色。
化学工业中用作过滤剂、干燥剂、催化剂、填充剂以及农用杀虫剂的载体和肥料的控制剂。
用作水泥的混合料或配制无熟料水泥,也可直接用作建筑材料。
地质学第三章火成岩

第三章火成岩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有些岩石主要由一种矿物组成,称单矿岩。
如天安门前金水桥的大理石,古代称汉白玉,由单一的方解石组成的。
多矿物构成的岩石称多矿岩,自然界绝大多数岩石是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的。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产状都与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同时岩石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地球的内、外营力共同对岩石外表形态等进行塑造。
概况地说,岩石是地球发展的产物,其记录了地球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按成因,岩石可以分火成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 火成岩(岩浆岩)(Magmatic rocks, Igneous rocks):它主要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简单地说: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2)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它是由地壳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营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
如砂岩、灰岩。
(3)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就面积而言,沉积岩占75%,火成岩和变质岩共占25%。
就重量而言,火成岩占89%,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为5%和6%。
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统称为结晶岩。
三大岩类可以相互转化。
一、基本概念1.火成岩简单地说,火成岩就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冷却后而形成的一种岩石。
现在已经发现700多种岩浆岩,大部分是在地壳里面的岩石。
火成岩包括两类岩石:一类是由岩浆冷凝结晶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另一类是由非岩浆作用形成的(如花岗岩化作用)。
其中,以岩浆岩为主,占地壳总体积的65%。
2.岩浆的概念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普通地质学第三章-火成岩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一. 侵入岩 二. 侵入岩产状 三. 侵入岩类型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侵入岩
•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
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 侵入岩:又叫侵入体,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 •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岩石
按侵入体形成深度可分为
• 深成侵入岩:深成岩,形成深度>10 km • 中深成侵入岩:中深成岩,形成深度3-10 km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火山
火山锥顶部有火山物质喷溢的出口,常为圆形坑洼状,称为火山口。 长白山天池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火山喷发方式
中心式火山喷发
岩浆沿筒状通道上涌,从火山 口喷出,有火山锥
裂隙式火山喷发
岩浆沿断裂带喷出,无火山锥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几个需要区分的重要概念 • 喷出岩(火山岩):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
苏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必 利 科马提岩 尔 地 区 科 马 提 岩 的 鬣 刺 结 构
苏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必 利 鬣刺结构 大的橄榄石晶体中发育大量裂缝,所有裂缝被细小的橄榄石和辉石骸晶集合 尔 体充填。 地 区 科 马 提 岩 的 鬣 鬣刺草 刺 结 构
偏光显微镜下的鬣刺结构
切割成一个个六方柱。柱状节理总是与流面垂直。
云南腾冲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火山
固体喷发物和熔岩就地堆积形成的山体。典型的火山外形似锥状, 称为火山锥。
日本富士山 海拔3776m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日本富士山 海拔3776m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火星Olympus山
• 太阳系最高的山, 高度21229m,火 山宽约600km
火成岩

矿物组成 主要造岩矿物是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 次要矿物为石榴子石、云母和斜长石等。副矿物有铬铁矿、 尖晶石、钛铁矿、金属硫化物、铂族矿物和磷灰石等。 化学成分 超基性岩在化学成分上属硅酸不饱和系列。除 辉石岩外,SiO2 的含量均小于 45%,Al2O3、Na2O、K2O 含量低, 而 MgO、FeO 含量很高。超基性岩多经蚀变作用,其中 H2O、 CO2 含量往往较高,致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很大。 矿产 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铬铁矿、铜镍矿、钛 铁矿、磁铁矿、铂矿、金刚石等。 代表性岩类有: 侵入岩:深成相 橄榄岩 浅成相 金伯利岩 喷出岩:麦美奇岩 科马提岩 蛇绿岩套
地球上所见到的虽然千姿百 态,五彩缤纷,但根据它们自身的 特点、形成条件不同,可分为火成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 以火成岩最多,它主要构成了深部 地壳和上地幔,约占整个地壳的 65%。通过对火成岩的研究,可探 讨地球的形成、演化、地壳运动等 一些重要作用。 火成岩---岩浆与火成岩 岩浆(magma) 是指地球深部产生的一种炽热的、粘度较大的 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在上地幔或地壳深处运移,或喷出地表,它 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还含有大量的挥发组分及成矿金属。岩浆温度 范围为 700-1200℃之间。 火成岩(igneous rocks)的英文名称来源于拉丁文,意为火焰, 一般指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熔融或部分熔融物质)在地下或在地 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火成岩和岩浆成分不完全相同,它是失去了大量 挥发份的岩浆冷凝物。火成岩通常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类。 火成岩---矿物成分
火成岩的产状和岩相---喷出岩的相
根据火山活动产物的产出形态及岩石特征, 以中心式火山喷发为例岩形成环境,分成以下相 组: 溢流相:粘度较小的岩浆容易流动,常在强 烈喷发后溢出,形成熔岩流或熔岩被。最常见的 溢流相岩石是玄武岩,其次为安山岩。 爆发相:火山强烈爆发而形成的火山碎屑物 在地表的堆积,富含挥发份和粘度大的中、酸性
论火成岩的形成与构造

论火成岩的形成与构造论文提要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地质学的服务领域,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地球资源,其中有关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同时,由于区域成矿研究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并促进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以及区域岩浆活动研究、变质地质研究等向新的水平发展。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
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在这里我所要探讨的是火成岩。
正文一、火成岩地球上所见到的虽然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但根据它们自身的特点、形成条件不同,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以火成岩最多,它主要构成了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约占整个地壳的65%。
通过对火成岩的研究,可探讨地球的形成、演化、地壳运动等一些重要作用。
(一)、岩浆与火成岩岩浆是指地球深部产生的一种炽热的、粘度较大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可以在上地幔或地壳深处运移,或喷出地表,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还含有大量的挥发组分及成矿金属。
岩浆温度范围为700-1200℃之间。
火成岩英文名称来源于拉丁文,意为火焰,一般指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熔融或部分熔融物质)在地下或在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火成岩和岩浆成分不完全相同,它是失去了大量挥发份的岩浆冷凝物。
火成岩通常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类。
(二)、矿物成分岩石是有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成分可以反映岩石的特征和成因。
组成火成岩的矿物,常见的约二十多种,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等硅酸盐矿物,及少量的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副矿物组成。
这些构成岩石的矿物被称为造岩矿物。
按化学成分的特点和颜色,造岩矿物可分为两类:硅铝矿物SiO2与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铁、镁的铝硅酸盐矿物。
火成岩基本特征

第二章火成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一、 火成岩的物质成分●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与矿物共生组合的关系●火成岩形成条件对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一、火成岩的物质成分火成岩物质成分研究的意义:●是火成岩分类命名的基本依据●为研究岩浆起源、演化和岩浆物理性质提供重要依据●为岩浆岩浆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圈层的演化提高重要信息1. 主要元素(Major elements ) :O, Si, Al, Fe, Mg, Ca, Na, K, Ti, P, H, Mn, C 等,其中氧的含量最高。
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火成岩的成分,即:SiO 2、TiO 2 、Al 2O 3、Fe 2O 3、FeO 、MnO 、MgO 、CaO 、K 2O 、Na 2O 、 P 2O 5 、H 2O 和CO 2等13 种,每种氧化物含量一般>0.1%,占火成岩平均化学成分的98%左右。
(一)火成岩的化学成分类型:主要元素、痕量元素和同位素1. 主要元素:※火成岩主要造岩氧化物含量的大致范围是:SiO2 34~75% 少数可达 80%Al2O3 10~20% 在纯橄榄岩中较低MgO 1~25%CaO 0~15% 但某些辉长岩中达23%Fe2O3+FeO 1~15% 一般FeO>Fe2O3Na2O 0~15% 霞石岩中可达19.48%K2O 一般<10% 白榴石岩中可达17.94%H2O+( 结晶水) 和H2O- ( 吸附水) 一般<2% ,个别达10% TiO2 0~2% 很少超过 5%P2O5 0~0.5% 很少超过 3%MnO 0~0.3% 很少超过 2%(一)火成岩的化学成分几种主要造岩氧化物:是最重要的成分,含量高,是岩石酸性程度(基(1)SiO2含量的变化,其它氧化物呈现规律性程度)的标志。
随着SiO2性的增加或减少。
超基性岩 SiO2<45%基性岩 SiO2=45~52%中性岩 SiO2=52~63%酸性岩 SiO2>63%几种主要造岩氧化物O3:在火成岩中含量仅次于SiO2,SiO2、Al2O3与(2)Al2CaO、Na2O、 K2O一起组成长石和副长石类矿物;与FeO*、MgO、CaO等结合形成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
第五章 火成岩的产状和相

第五章 火成岩的产状和相
c. 岩基:规模巨大,出露面积大于100km2,最大可达几 万km2,平面上为不规则状号 长圆形,长几十km,甚 至几千km,宽可达100km以上,岩基向下延伸可达 30km,是有底的(过去曾认为是没底的)
一般为花岗岩所特有,成因尚有争议,但多数认为是 岩浆成因
我国许多地方有花岗岩基,如华南花岗岩基,河南花 岗岩基
第五章 火成岩的产状和相
北美西部的中生代
花岗岩基(图中数
字表示岩基的面积)
(Gill,2010)
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
(magmatic
underplating)可能是深 部地壳熔融产生花岗质岩基
的热能来源之一
第五章 火成岩的产状和相
2、侵入岩的相
根据侵入岩的侵位深度可分为3个相 浅成相:侵位深度 0-3km,侵入体规模小,常见岩脉、岩床、岩 墙、引爆角砾岩体等,岩体中可以发现晶洞构造。与围岩多为不整合 接触。由于冷却速度快,细粒、斑状 结构 浅成相小型侵入体常与金属矿产有关,尤其是引爆角砾岩是很好的 容矿岩体 中深成相:侵位深度3-10km,规模大,如岩株、岩基。岩石一般 具中粒‘中粗粒和似斑状结构 深成相:侵位深度>10km,岩体大,围岩多为区域变质岩,岩体主 要为花岗岩类,岩体常具片麻状构造,与围岩多为逐渐过渡关系 根据所处岩体的部位又可分为边缘相、过渡相、中央相
第五章 火成岩的产状和相
火成岩是以一定形态的岩体产出,而岩体又是在一定的地质 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这就是火成岩的产状和相的 问题
一、火成岩的产状和相的基本概念
概念:产状是指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等。
确定火成岩产状的方法有 ①根据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确定;②测量岩体的流动构造 ③地质填图;④物探与钻探等 研究意义:确定火成岩的形成条件与岩石成因,火成岩成矿部位
第2章 火成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3)-产状和相

同时间但一般较晚;同空间但分布范围较宽;同外貌但结晶 程度较好;同成分但变化范围及碱度较大。
侵 入 深 度 一 般<3.0km. 又 可 细 分 为: 近地表亚相: 0~0.5km; 超浅成亚相: 0.5~1.5km; 浅 成 亚 相:1.5~3km; ● 火山沉积相:在火山作用过程中皆可产出,但以火山喷发的 低潮期-间隙期最为发育,是火山作用迭加沉积作用的产物。可 形成于陆地,也可形成于水体中。
Figure 4-24. a. Map of ring dikes, Island of Mull, Scotland. After Bailey et al. (1924), Tertiary and post-tertiary geology of Mull, Loch Aline and Oban. Geol. Surv. Scot. Mull Memoir. Copyright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一)火山岩的产状和相
1、 火山岩的产状
(2)常见的火山岩产状类型 a. 火山锥:中心式火山喷发时围绕火山口由火山物质形成的 下缓上陡的锥状体。 碎屑锥: 以爆发产物为主,火山碎屑物质常>95%。 熔岩锥: 以溢流产物为主,火山碎屑物质常<10%。 混合锥: 火山碎屑物与熔岩互层组成的火山锥,为喷发和溢 流交替出现的火山活动产物。
c. 崩塌破火山口: 是由于岩浆物质大量喷发后,岩浆房空虚 ,而火山口附近上覆物质增多,因支撑不住而崩塌沉陷形成 的火山构造。
塌陷破火山口
塌陷破火山口
a.玛珥湖
b.火山凝灰环 c. 火山锥
a
b
c
塌陷破火山口
侵蚀(塌陷?)破 火 山 口
侵蚀破火山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本章思考题 1、什么叫火成岩的产状和火成岩的相? 2、火山有哪些喷发方式? 3、试解释陆相火山岩与海相火山岩的野外 区别特征。 • 4、解释岩盆、岩盖、岩床、岩鞍、岩墙、 岩脉、岩株、岩基的概念。
岩盆(lopolith) :岩浆侵入岩层之间,中部受岩浆静压力 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微凹的盆状侵入体。
岩盖(laccolith,岩盘):上凸下平的穹隆状水平整合侵 入体。
岩床(sill,岩 席):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层整合 的板状侵入体。
岩鞍(phacolith):产于强烈褶皱区,褶皱过程中,岩浆挤 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斜鞍部或向斜槽部,形成同生整合侵 入体。
Strombolian eruptions
Lava flow
Lava flow
熔岩流
熔岩流
Lava Channel
熔岩湖
熔岩湖
熔岩被及其表面形态
熔岩被
熔岩流Biblioteka 熔岩流熔岩流熔岩流
熔岩流及熔岩的表面形态
熔岩被
熔岩被
熔岩被
熔岩被(流)
熔岩流入海
熔岩流入海
熔岩流入海
3) 侵入岩的相
按照侵入体的定位深度:浅成相、中深成相、深成相 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岩浆的温度、压力、 冷却快慢、挥发份的散失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条件,而这些条 件与岩石的成因及岩石外貌、成分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按照侵入体与围岩的位置关系:分为边缘相、过渡相和中 心相。 由边缘向中心,岩浆固结时的冷却速度由快趋缓,矿物 结晶粒度因而具有由细到粗的变化。
火山喷发引起的雷电
Bomb
Volcanic Bombs, Canary Islands
爆发的熔岩团块
爆发的熔岩团块
碎 屑 锥
b)喷溢(effusions)
岩浆以较平静的方式溢出地表,可呈面状泛流形成熔岩被, 或因地形限制呈线状流形成熔岩流。 熔岩台地:酸性岩浆粘度大,流动性差,在近火口处形成短 而厚的台地。 熔岩被、熔岩高原:基性岩浆粘度小,流动性强,大面积分 布。 盾形火山(shield volcano,盾形熔岩锥):基性岩浆在溢出 口周围形成坡角缓倾(2-10º )的熔岩锥。 绳状熔岩( Pahoehoe lava):地表喷溢的熔岩,在近火山 口处半凝固状态的熔岩表壳,受下部熔岩流动的作用, 形成波状、绳状外表。 渣状熔岩(Aa lava):远离火山口处,固结的熔岩表壳, 受下部熔岩流的推挤破裂成块状或渣状外表。 枕状熔岩(pillow lava) 、尖棱状熔岩:水底喷出的熔岩或 陆表熔岩流入水体,因淬冷作用形成。
The glowing and fast-growing lava dome of Kelud volcano
熔岩穹丘
熔岩穹丘
Aerial view of Mount St. Helens' new dome
熔岩穹丘
3). 火山岩的相与产状
• 陆相火山岩与海相火山岩 • 陆相火山岩:与陆下伏地层常呈喷发不整合接触, 风化壳发育;与陆相动植物化石及陆相沉积岩共 生;熔岩成分变化大(基性—酸性),常见红色 氧化顶,柱状节理发育;火山碎屑物在水平方向 上粒度变化显著,常见火山弹、火山泥球、熔结 凝灰岩、泥流角砾岩。 • 海相火山岩:与下伏地层常为整合接触,风化壳 不发育;与海相生物化石 及沉积岩共生;熔岩成 分变化小(以基性为主),常见枕状构造,真空 骸晶发育。火山碎屑物在垂直方向上比重变化明 显,常见熔岩遇水淬碎的玻屑等。
A tall Plinian plume erupts from Klyuchevskaya Volcano in Russia
1993 Plinian eruption of Lascar volcano, Chile
Vulcanian eruption
火山喷发蘑菇云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2006年5月23日拍摄的克利夫兰火山喷发
2) 不整合侵入体 岩墙(dike):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 是 岩浆沿断裂贯入的产物。 岩脉(dike):一般指规模比较小,形态不规则,厚度小且 变化大,有分叉及复合现象的脉络状岩体。
岩株(stock):平面上近于圆形或不规则等轴形,接触面 陡立,似树干状延伸(又称岩干),出露面积小于100km2。 岩株边部常有一些不规则的岩枝、岩镰、岩瘤等。 岩基(batholith):属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km2 ,平 面上通常呈长圆形。
• 1)熔岩(lava): 一般呈层状,分布面积广。 • 2)火山锥(volcanic cone) : 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 中心为火山口或破火山口。 • 3)岩穹(lava dome): 以侵出方式形成的穹状火山岩。 • 4)火山颈(volcanic neck) : 火山锥被剥蚀后,出露的 火山管道中的充填物。一般在浅部直径较大,向深处缩小, 上部喇叭状,中部筒状,下部墙状。充填物多为火山碎屑 岩、熔岩,碎屑熔岩、熔结火山碎屑岩等。碎屑有同源的、 异源的,也有的为深源产物。 • 5)次(潜)火山岩:与火山岩同源且为侵入产状的岩体。 与喷出岩同时间、但一般较晚;同空间、但分布范围较大; 同外貌但结晶程度较好;同成分、但变化范围及碱度较大。
Effusive Eruptions
Arching lava fountains from vents on east flank of Mauna Ulu. Kilauea east rift. Hawaii County, Hawaii. October 15, 1970
Small lava fountain erupts from a new vent on the flank of Pu`u `O`o spatter and cinder cone on the east rift zone of Kilauea Volcano, Hawai`i.
火山岩的产状
火山颈
Lava dome, Mt. Shasta, CA
熔岩穹丘
熔岩被
Cinder cone 火山渣锥
火山渣锥
Caldera 破火山口
沙特阿拉伯的哈拉特喀巴尔(Harrat Khaybar)熔岩原
5.2、侵入岩的相和产状
1)、 整合侵入体 岩盆(lopolith) :岩浆侵入岩层之间,中部受岩浆静压力 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微凹的盆状侵入体。 岩盖(laccolith,岩盘):上凸下平的穹隆状水平整合侵入 体。 岩床(sill,岩席):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层整合的 板状侵入体。 岩 鞍(phacolith):产于强烈褶皱区,褶皱过程中,岩浆挤 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斜鞍部或向斜槽部,形成同生整合侵 入体。
岩 墙 ( dike ) : 厚 度 比 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 侵入体。 是岩浆沿断裂 贯入的产物。 岩 脉 ( dike ) : 一 般 指 规模比较小,形态不规 则,厚度小且变化大, 有分叉及复合现象的脉 络状岩体。
岩 株 ( stock ) : 平 面 上 近于圆形或不规则等轴形 ,接触面陡立,似树干状 延伸(又称岩干),出露 面 积 小 于 100km2 。 岩 株 边部常有一些不规则的岩 枝、岩镰、岩瘤等。 岩基(batholith):属巨 型侵入体,面积大于 100km2 ,平面上通常呈 长圆形。
第五节 火成岩的产状和相
( Occurrence and phase of igneous rocks )
• 火成岩的产状:火成岩地质体的形态、大小,与 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构造环境,以及 上升及活动方式等。
• 火成岩的相:因火成岩地质体生成条件不同而产 生的不同的岩石和岩体的总特征。
5.1、火山岩的产状
• 火山喷发类型:
• 夏威夷型(Hawaiian-type):岩浆粘度极小,呈 稀溢状,以宁静的溢流为主,火山碎屑含量小于 10%,主要为塑变的火山弹、熔岩饼或塑变岩屑。 常形成宽广、平坦的盾火山,有时可形成熔岩湖。 • 斯通博利型(Strombolian-type):岩浆粘度较大, 以喷溢为主、亦兼有爆发。火山碎屑物质占30~ 50%,熔岩流厚而短,以渣状熔岩为主,少数为 绳状熔岩。火山碎屑物质有球形及纺锤形的火山 弹、熔渣、玻屑等。熔岩和碎屑物质在火口处混 合堆积,常可形成高大的混合锥。
与火山喷发的条件、火山喷发方式与喷发类型有关, 决定了火山岩的野外产状
1) 火山喷发的条件
• 岩浆体受力分析 岩浆上升的动力: • 1)上覆岩层的静水压力(Pl); • 2)岩浆房超压(Pe):岩浆浮力、岩浆体(房)膨 胀压力。 • 岩浆体(房)膨胀压力的来源:岩浆房新补充的岩浆、 挥发分出溶造成的岩浆体积膨胀。 岩浆上升的阻力:岩浆通道的压缩应力σh、上覆围岩 抗张强度τ • 当Pl+Pe > σh+τ时,岩浆上升,到达地表时产生喷发。
熔岩流瀑布
熔岩流瀑布
熔岩流瀑布
熔岩流瀑布
冷却后的熔岩流瀑布
冷却后的熔岩流瀑布
Pahoehoe Lava Flow 绳状熔岩
Pahoehoe Lava Flow 绳状熔岩
Pahoehoe lava
Pahoehoe Lava 绳状熔岩
绳状熔岩
绳状熔岩
绳状熔岩
Pahoehoe-Lava auf Island
熔岩被
Aa next to pahoehoe lava
渣状熔岩
Aa Lava
渣状熔岩
Aa Lava
渣状熔岩
Aa Lava
渣状熔岩
pillow lava
枕状熔岩
pillow lava
枕状熔岩
• C) 侵出(Extrusions): 粘 度较大、缺少挥发组分、失 去流动性的岩浆,失去了爆 发能力,象挤牙膏一样被动 地挤出火山通道,并就位于 火山通道上部。 • 主要见于中酸性和碱性熔岩 火山活动的晚期,形成独特 的岩穹地貌,如岩钟、岩针、 岩碑等;粘度略小者,可形 成平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