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的产状及岩相
岩浆岩基础知识总结

《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岩浆岩基础知识总结学院:xxx专业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岩浆岩基础知识总结1、岩浆岩的概念1.1岩石与岩石学1.2岩浆与岩浆岩2、岩浆岩的产状与岩相2.1 岩浆的产状2.1.1 岩浆岩产状的概念2.1.2 喷出岩的产状2.1.3 浅成岩的产状2.1.4 深成岩的产状2.2 岩浆岩的岩相3、岩浆岩的成分3.1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3.1.1 岩浆的挥发分3.1.2 岩浆岩按的分类3.1.3 六种氧化物的含量和含量关系3.1.4 六种典型的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3.1.5 其他3.1.5.1 ,CaO,+分子数之间的量比3.1.5.2 含量对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3.1.5.3 六种典型的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3.1.5.4 碱质含量对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3.1.5.5 岩浆的化学组成对矿物组合的影响3.2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4、岩浆岩的结构4.1 按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4.2 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4.3 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5、岩浆岩的构造5.1 块状构造5.2 流纹构造5.3 气孔构造5.4 杏仁构造5.5 节理构造5.6 球状构造5.7 晶洞构造6、岩浆岩的分类7、主要类型岩浆岩描述8、总结1、岩浆岩的概念1.1岩石与岩石学岩石:构成地球上层(地壳和至少上地幔)的主要物质,是天然产出的具有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主要由一种或数种造岩矿物(少数由天然玻璃或生物遗骸)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它是地球发展的一定阶段,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
地球上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成因、共生组合、分布规律及其与成矿关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2岩浆与岩浆岩岩浆:是自然地形成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炽热的粘度较大的硅酸盐熔融体,且可含有硫化物、氧化物、水蒸气以及其他挥发性物质(、、、及等)。
岩浆岩:亦称火成岩,一般指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熔融或部分熔融物质)在地下或在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岩石学-第4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西北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 6. 火 山 沉 积 相: 在 火 山 作 用 过 程 中 皆 可 产 出, 但 以 火 山 喷 发 的 低 潮 期- 间 隙 期 最 为 发 育, 是 火 山 作 用 迭 加 沉 积 作 用 的 产 物。 可 形 成 于 陆 地, 也 可 形 成 于 水 体 中。
(2). 爆 发 破 火 山 口: 是 火 山 强 烈 爆 发、 崩 毁 了 火 山 口 上 部 大 量 岩 石 而 形 成。 大 者 称 爆 发 洼 地。
(3). 崩 塌 破 火 山 口: 是 由 于 岩 浆 物 质 大 量 喷 发 后, 岩 浆 房 空 虚 , 而 火 山 口 附 近 上 覆 物 质 增 多, 因 支 撑 不 住 而 崩 塌 沉 陷 形 成 的 火 山 构 造.
坍塌破火山口
坍塌破火山口
坍塌破火山口
侵蚀(坍 塌?) 破 火 山 口
侵蚀破火山口
● 2. 火 山 岩 常 见 产 状 类 型
火 山 岩 常 见 的 产 状 有: 熔 岩 高 原、 熔 岩 台 地、 熔 岩 流、 熔 岩 脊、 熔 岩 被、 熔 岩 瀑 布、 熔 岩 丘、 熔 岩 锥、 熔 岩 针 等 等。
● 2. 爆 发 相: 成 分 不 定, 但 以 含 挥 发 份 多、 粘 度 大 的 岩 浆 常 见 , 尤 以 中 酸 性、 碱 性 更 有 利 于 爆 发, 可 形 成 于 各 个 时 期, 但 以 早 期 和 高 潮 期 最 发 育。
● 3. 侵 出 相: 多 见 于 火 山 作 用 末 期。 在 岩 浆 分 异 晚 期, 粘 度 大 、 温 度 低, 而 挥 发 份 少 到 不 能 爆 发 的 情 况 下, 堵 塞 通 道 的 粘 度 很 大 的 熔 浆 被 推 挤 出 地 表, 堆 积 于 火 山 颈 之 上 部, 形 成 直 径 小、 厚 度 大、 产 状 陡 的 穹 丘。
6-8 第三章 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主要内容:
一、火山岩的产状和相 二、侵入岩的产状和相
2018/2/7
2
岩浆岩产状和相的概念
岩浆岩是以一定形态的岩体产出的,而岩体又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 件下形成的,这就是岩浆岩的产状和相的问题。 研究岩浆岩的产状和相,不仅是由于它与岩浆岩的分类命名、结构构造、矿物特 征直接有关,而且也与岩浆岩体所在的深度、构造特点以及岩浆性质、活动方式 等有关,此外还和岩浆岩的形成机理及成矿部位有关。
岩浆岩的产状(occurrence):主要是指岩浆岩体的 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岩浆岩的相(facies):是指生成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 同的岩石和岩体总的外貌和特征。
2018/2/7
3
岩浆岩体产状类型立体示意图
各种产状的岩浆岩体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成群产出。地下深 处的岩基向上可与岩株、岩墙、岩床、岩盘、岩盆、岩鞍等连通, 甚至熔浆喷出地表形成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
2018/2/7
4
一、火山岩的产状和相
(一)火山岩的产状 (二)火山岩的相
2018/2/7
5
(一)火山岩的产状
火山岩以喷出岩常见,喷出岩的产状与喷发类型有关。 常见的喷发类型有两种划分方法:
一种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分为:熔透式(面)、裂隙式 (线)、中心式(点);
另一种按近代典型的火山名称分为:夏威夷式、斯通博 利式、乌尔加诺式、布里尼式、卡特曼式等。 前一种分法包括不同时代的火山喷发,后者主要是现代 的中心式喷发的进一步划分。 6
2018/2/7
11
裂隙式喷发的产状
裂隙式喷发的产状,与岩浆的性质及喷发量有关。 裂隙式喷发,不仅有基性的,也有酸性的;不仅 有熔岩,也有火山碎屑岩;不仅有熔岩被,也有 熔岩流;不仅有熔渣锥,也有熔渣堤;不但可堆 积成正地形,也可爆发成负地形(爆发沟,火山陷 落地堑等)。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有成因联系的一组不同岩性的岩浆岩构成一个岩浆 岩系列。在岩浆岩分类中也属于应该考虑的因素。
例如,大型基性层状侵入体可由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等一组岩性不同的但又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一 组岩石组成。
根据上述分类原则,可将岩浆岩分为四个大类, 共十 二种岩类:
4、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
1. 橄榄岩-苦橄岩类
(二) 火山岩的产状和相
(2) 常见的火山岩产状类型
●火山锥 ●熔岩瀑布 ●熔岩丘 ●次火山岩
●熔岩流 ●岩钟 ●熔岩高原 ●火山颈
●熔岩被 ●岩针 ●熔岩台地 ●火山-沉积岩
火山锥-富士山
火山锥-富士山
碎屑锥
熔岩锥群
混合锥
复合锥示意图
火山喷发与火山锥
火山 喷发灰云
(3) 破火山口:是指经过破坏的火山口及其周围的洼陷 , 其成因有三:
>66w.t% 流纹岩/ 花岗岩 53-66w.t% 安山岩/ 闪长岩 45- 53w.t% 玄武岩/ 辉长岩 < 45w.t% 苦橄岩/ 橄榄岩
岩浆岩大类名称对比
按w(SiO2)划分
按暗色矿物(M)和石英(Q)的体积 分数划分
w(SiO2)
<45% 45-53% 53-66% >66%
大类名称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60
60
似长石岩
F
Q M<90
60
碱长流纹岩
流纹岩
60
英安岩
石英 碱长 20 粗面岩
5 A
碱长 粗面岩 10
10
35
65
石英安粗岩
粗面岩 含副长石 粗面岩
10
安粗岩
50
90
岩浆岩的产状及岩相

各种火山碎屑岩
各种火山碎屑岩 各种火山锥
多见于中酸性粘度 大气体多的岩浆
侵出相
岩浆由火山通道挤 出地表
熔岩,火山碎屑熔 岩
岩穹,岩鈡,岩 针等
多见于中酸性粘度 大的岩浆
火山通道相组
岩浆充填在火山通 道中的产物 火山口附近无喷出 的火山物质
熔岩,火山碎屑熔 岩火山碎屑岩 熔岩火山碎屑岩隐 爆火山碎屑岩
溢流相
成分从超基性到酸性皆 有,以基性最发育,可 形成于火山喷发的各个 时期,但以强烈爆发之 后出现为主。粘度较小 的岩浆容易流动,形成 熔岩流或熔岩被。最常 见的溢流相岩石是玄武 岩,其次为安山岩。
溢流相
绳状熔岩 (引自庄文星)
侵出相
火山通道相
岩颈中的柱状节理平行岩颈分布,而 岩颈边部的柱理垂直岩颈壁分布。 (据庄文星)
一、 岩浆岩的产状-喷出岩的产状
中心式喷发 火山岩的 喷发形式
裂隙式喷发
熔透式喷发
中心式喷发: 是近代火山活动最常见的喷发方式之一。 岩浆沿管道喷达地表。 喷发通道在平面上呈点状,又称 点式喷发。喷发中心往往沿断裂带分布,或位于两组断 裂交叉处。伴随这种喷发常有强烈的爆发现象。
中心式喷发的产状 碎屑锥(火山碎屑锥)
熔岩台地 熔岩高原 熔岩被 熔岩瀑布
熔岩台地
澎湖列岛上溢流玄武岩所组成的熔岩台地 (引自庄文星)
熔岩被:喷发规模大、厚度和成分较稳定、产状平缓 的喷出岩体。熔岩被的覆盖面积以数千平方公里至数 十万平方公里,厚度数百至数千米。熔岩被主要由裂 隙式喷发而成,多为基性玄武岩。
熔岩被
熔岩被及其表面形态
熔岩被
边缘相 中央相
过渡相
二、 岩浆岩的相-火山岩的相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金伯利岩类 3. 霓霞岩-霞石岩类
超基性岩
4. 碳酸岩类
5. 辉长岩-玄武岩类
基性岩
6. 碱性辉长岩-碱性玄武岩类
7. 闪长岩-安山岩类
8. 正长岩-粗面岩类
中性岩
9. 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10. 花岗岩- 流纹岩类 酸性岩
11. 脉岩类
12. 火山碎屑岩类
(二) IUGS岩浆岩分委会推荐的分类方案
近地表亚相: 0~0.5km; 超浅成亚相: 0.5~1.5km; 浅 成 亚 相:1.5~3km;
● 火山沉积相:在火山作用过程中皆可产出,但以火山喷发的低 潮期-间隙期最为发育,是火山作用迭加沉积作用的产物。可形成 于陆地,也可形成于水体中。
第五章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一、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二、岩浆岩的分类和命名
60
60
似长石岩
F
Q M<90
60
碱长流纹岩
流纹岩
60
英安岩
石英 碱长 20 粗面岩
5 A
碱长 粗面岩 10
10
35
65
石英安粗岩
粗面岩 含副长石 粗面岩
10
安粗岩
50
90
20
玄武岩
安山岩
P
90 10
含副长石 碱长粗面岩
响岩
碱玄质响岩 响岩质碧玄岩
(Ol>10%)
(Ol<10%) 碱玄(岩O(l> Ol1<100%%))
a. 侵蚀破火山口:是火山口被流水侵蚀加大的结果。
b. 爆发破火山口: 是火山强烈爆发、崩毁了火山口上部大量 岩石和火山口周围的火山锥,形成比原来火山口大的凹坑,大 者称爆发洼地。
c. 崩塌破火山口: 是由于岩浆物质大量喷发后,岩浆房空虚 ,而火山口附近上覆物质增多,因支撑不住而崩塌沉陷形成的 火山构造。
岩浆岩产状特征

岩浆岩产状特征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而成的岩石。
其产状特征如下:
1. 岩浆岩通常以岩体形式出现,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大小不一。
2. 岩浆岩具有较高的比重和强烈的矿物成分分异,有时也会形成层状结构。
3. 岩浆岩的颜色通常较深,常见的颜色有黑色、灰色、红色等。
这是因为岩浆中含有丰富的铁、镁等元素。
4. 岩浆岩的质地通常较粗糙,有时呈现出肌理和凝灰质结构。
这是因为岩浆冷却凝固的速度相对较慢,使得岩石中的矿物晶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
5. 岩浆岩的岩石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硅酸盐矿物(如长石、石英)、辅助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和一些岩浆特有的矿物(如磷灰石、磁铁矿等)。
6. 岩浆岩通常富含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这些气体在岩浆冷却凝固的过程中会逸出,形成气孔或气泡。
总的来说,岩浆岩产状特征的主要表现是不规则的形状、颜色较深、质地粗糙、矿物成分丰富多样,并含有气孔或气泡。
5 岩浆岩的产状及分类——【岩浆岩岩石学】

状构造,与围岩呈逐渐过渡关系。围岩为区域变质的结晶片岩、 片麻岩,混合岩化明显。
特征
岩相
浅
成 侵
相 入
岩
相深
成
相
形成 深度 0.5~3K m
﹥3Km
温度压 力和冷 却速度
岩浆温 度较高 ,压力 较小, 冷却速 度较快 ,挥发 份易于 散失
岩浆温 度低, 压力大 ,冷却 速度较 慢,挥 发份不 易散失Biblioteka • 有关岩基的成因有两种:
• 一种观点认为岩基是岩浆侵入后冷凝结晶的产物,所占的空间是岩 浆推挤围岩和一部分围岩落入岩浆中被熔化而夺取的,其证据是岩 基与围岩具明显界线,呈侵入关系,边部具流动构造。
• 另一种观点认为岩基是原地岩石经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的产物,证 据是部分岩基与围岩是过渡关系,岩基内保留有未变动的围岩成分 及构造等。
岩体 产状
多为岩 盖、岩 盆、岩 株、岩 脉、岩 床
多为岩 基、岩 株等较 大的侵 入体
其他特 征及有 关矿产 不含火 山碎屑 物金属 硫化物 矿床
岩浆岩产状类型立体示意图
岩浆岩的相的概念:
• 是指不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和岩体总的特征叫做岩浆岩的相。 同样也可分为侵入岩的相和喷出岩的相。
• 研究岩浆岩的产状和相不仅关系到岩浆岩的分类和命名,而且也 有助于了解区域构造特征和成矿规律。
一、侵入岩的产状和相
• 首先根据侵入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 体。
2)岩脉:一般指岩体内部形成的规模 小、形态不规则,厚度变化大、有分 叉复合现象的脉络状侵入体。
3)岩基和岩株:岩基是最大的巨型侵入 体,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 达到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通常呈长 圆形。大岩基多为花岗质岩体。岩株 是一种常见的不整合侵入体,面积小 于100平方公里,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 则状,接触面陡立,似树干状延伸, 又称岩干。岩株边缘常有一些不规则 的树枝状岩体冲入围岩中,被称为岩 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锥(层火山,如St. Helens火岩)
火山碎屑岩锥: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大于95%,围 绕火山口堆积而成的锥状体。
熔岩锥:以溢流产物为主,火山碎屑物质常<10% 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锥体。岩浆不是一次溢出,而 是多次溢出构成的宽而矮的穹隆,形似盾牌。
岩床(岩席)(sill):岩浆沿层面流动铺开,形成与地层 相整合的板状岩体。规模不等,一般多为中小型,厚度 一般较小,自数十厘米至数米,面积较大。在厚度较大 的岩床中由于分异作用,各部分成分常不一致,下部的 基性程度高于上部。基性与超基性岩石较为常见。
岩床(剖面)
冰川公园中的前寒武纪岩石
岩盆(Lopolith):岩浆侵入岩层之间,岩体和围岩自四周向中心倾 斜。中部受岩浆静压力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微凹的盆状侵 入体。岩盆直径可达数十至上百公里,岩体厚度数百至上千米 (如Bushveld岩体、加拿大的sudbury岩体、美国的stillwater岩体、 格林兰的skaergaard岩体、中国的攀枝花辉长岩体)。常发生分 异作用。组成岩石一般为流动性大的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
火山口(Crater):火山锥顶部的圆形凹陷,是火山 通道出口的地方。火山熄灭后往往积水成为火山口 湖。
破火山口:是指经过破坏的火山洼陷,根据形成原因分 为:侵蚀破火山口 、爆发破火山口 、崩塌破火山口
崩塌破火山口:是由于岩浆物质大量喷发后,岩浆 房空虚,而火山口附近上覆物质增多,因 支撑不住 而崩塌沉陷形成。
坍塌破火山口
侵蚀破火山口:是火山口被侵蚀加大的结果。
裂隙式喷发:指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
喷出地表,故又称为线状喷发。岩浆喷发活动比较缓和, 通常无爆发现象,形成典型的熔岩被、熔岩流和熔岩瀑布。
裂隙式喷发(洋中脊)
裂隙式喷发产状
• 熔岩台地 • 熔岩高原 • 熔岩被 • 熔岩瀑布
熔岩台地
澎湖列岛上溢流玄武岩所组成的熔岩台地 (引自庄文星)
熔岩被:喷发规模大、厚度和成分较稳定、产状平缓 的喷出岩体。熔岩被的覆盖面积以数千平方公里至数 十万平方公里,厚度数百至数千米。熔岩被主要由裂 隙式喷发而成,多为基性玄武岩。
熔岩被
熔岩被及其表面形态
熔岩被
冷却后的熔岩被
熔透式喷发:又称面状喷发。推测是太古代时 期的主要喷发形式。熔透式喷发首先由美国岩 石学家R.A.戴利提出,他认为花岗岩浆大规模 侵入上升时,由于较高的温度及化学能,顶盘 岩石熔透,因而岩浆大量溢出地表。其特点是 火山岩分布范围很大,火山岩和侵入岩过渡相 连,喷出通道大,而且不规则。这种喷发类型 纯属理论推断。
一、 岩浆岩的产状-喷出岩的产状
火山岩的 喷发形式
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 熔透式喷发
中心式喷发: 是近代火山活动最常见的喷发方式之一。 岩浆沿管道喷达地表。 喷发通道在平面上呈点状,又称 点式喷发。喷发中心往往沿断裂带分布,或位于两组断 裂交叉处。伴随这种喷发常有强烈的爆发现象。
中心式喷发的产状 碎屑锥(火山碎屑锥)
第四章 岩浆岩的产的产状:
指岩浆岩体的大小、形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 成时的地质构造环境、距离地表的深度等。
侵入岩的产状
整合侵入体 (Concordant intrusion)
不整合侵入体(Discordant intrusion)
火山岩的产状
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 熔透式喷发
岩枝:岩基或岩株的边部呈不规则的枝杈深入到围岩 中,这种枝杈称为岩枝。 岩镰(Havpolith):产于褶皱带。通常沿着地壳中 各种构造层的不整合面分布。主要特征是岩体超覆于 围岩之上,向下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剖面呈镰刀状或 漏斗状。
岩墙(Dike):切过围岩层理或片理的板状岩体。厚度 比较规则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是岩浆沿断裂贯入 的产物。(如津巴布韦大岩墙)。
不整合侵入体的产状
岩基(Batholith):属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km2, 常产于褶皱带的隆起部位。一般为富含石英的侵入岩。 平面上通常呈长园形。
岩株(Stock):与围 岩的接触面陡立,似树 干状延伸,又称岩干。 平面上近于圆形或不规 则等轴形,出露面积小 于100km2。深部与岩 基相连。边部常有一些 不规则的岩枝、岩镰、 岩瘤。
熔岩锥
熔岩流(Lave flow):火山喷溢出的岩浆沿着山坡 或河谷流下,冷却固结后形成的岩体。形态决定于岩 浆流动时的外貌,形成熔岩瀑布。
熔岩流
熔岩流
熔岩流入海
熔岩流入海
熔岩流入海
熔岩流瀑布
熔岩流瀑布
熔岩流瀑布
熔岩流瀑布
熔岩流瀑布
冷却后的熔岩流瀑布
冷却后的熔岩流瀑布
混合锥(层火山):火山碎屑物与熔岩互层组成的火山 锥。为喷发和溢流交替出现的火山活动产物。岩浆粘度 小形成以熔岩流占优势的复合锥,反之构成以火山碎屑 为主的混合锥。
深色的基性 岩侵入花岗 岩的不规则 裂隙
岩脉(Vein):与岩墙的形态相似,但规模比较小, 厚度小且变化大,有分叉及复合现象的脉络状岩体。 有人主张将岩浆期后阶段的脉状产物称为岩脉。正岩 浆阶段的脉状产物称为岩墙。
热的流体通 过岩石裂隙 时,能够结 晶出矿物脉 (主要为石 英和长石), 很象粗粒的 花岗岩。此 为岩脉切穿 变质砾岩。 脉岩中常含 有经济价值 的矿物
侵入岩的产状
Schematic block diagram of some intrusive bodies
一、 岩浆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产状
整合侵入体: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平 形于围岩 的层理或片理,是岩浆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贯入 而形成。根据形态分:岩床、岩盆、岩盖、岩鞍
不整合侵入体:侵入体切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是岩浆沿斜交层理或片理的裂隙而形成。根据形 态分为:岩基、岩株、岩脉、岩墙
岩盆
岩盖(Laccolith):又称岩盘,岩浆向四周延伸不远, 顶部隆起底部平坦,中央厚边部薄的上凸下平的透镜 状侵入体。岩盘规模一般较小,直径十米至数百米。 岩石多为酸性和碱性,粘度较大而不易顺层展布。
岩鞍(Phacolith):又称 岩脊。产于强烈褶皱区。 褶皱过程中,岩浆挤入褶 皱顶部软弱带—背斜鞍部 或向斜槽部所形成的同生 整合侵入体。通常成组出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