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取样法
【必备收藏】幼儿行为观察法 —事件取样法(文档)

取样的方法—事件取样法一、事件取样法的定义事件取样适用于有明确开始和结束、发生频率低的行为,如:进餐行为、争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
观察者在每一次事件自然发生时将事件记录下来,可包括行为发生的背景、原因、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结果等信息。
事件取样只观察事先选定好的特定事件。
当事件发生时,观察者可以对事件作详细描述,也可以事先设计好观察项目,用代码或符号将事件记录下来。
二、事件取样法观察记录要点与步骤(1)明确要研究的具体事件或行为,确定其操作定义。
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呈现频率应比较高。
例如,幼儿的争执行为、伙伴之间的友好行为、对成人的依赖性、幼儿的社交能力等。
(2)预备性观察,选择要研究的行为。
了解这类行为或事件发生的一般状况,便于在最有利和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进行观察。
例如,要考察有关幼儿的交往或游戏等行为,通常需要在非集体活动的时间里进行;研究幼儿的语言,通常选择有成人或其他幼儿在场的情境下进行观察。
(3)确定需要记录的资料种类与记录形式。
事件取样法的记录形式较灵活,可以采用提前编码记录,也可运用叙述性记录。
有时,观察者亦可编制简便适用的记录表格。
三、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事件取样法比较实用,可以用来研究各种行为和事件,不像时间取样法要严格受限制于行为发生的频率。
它可以使用高效率的编码系统,也可以详细描述行为。
事件取样法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不论何时,只要行为事件发生了便可以记录,所以有可能这些观察到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不同的性质。
因此,运用事件取样法时,应特别注意记录与分析事件发生当时的情境或背景。
同时,事件取样在记录时可能会中断行为的自然连续性,这种方法只是记录了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一些与事件发生有关但时间上间隔较远的内容就无法记录,因此事件取样法无法保持行为的完整性。
四、举例说明案例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观察表案例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表案例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全文完 -。
池亦洋抢棍子行为事件取样法

池亦洋抢棍子行为事件取样法
池亦洋抢棍子行为事件的取样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从目标人群中按照相同概率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被调查者,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系统抽样: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每隔n个人选取一个人)选取被调查者,可以保证样本的均匀性。
3.整群抽样:将目标人群分成若干互不重叠的子群,然后从每个子群中选取部分被调查者,以保证样本的多样性。
4.方便抽样:选取最容易接触到的被调查者,如在事件现场附近的路人,但需要注意样本的局限性。
5.判断抽样: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或判断指标,选取符合条件的被调查者。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取样方法,都需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以避免样本偏倚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同时,为了增加数据的可信度,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取样,以获取更准确的结果。
第八章 事件取样法

第八章事件取樣法壹、概論事件(event)是事件取樣法的重點。
˙事件取樣法是一種正式的觀察法,是利用事件的發生,以定義感興趣的特定事件並在觀察的情境中等待期出現。
˙在觀察幼兒的脈絡中,事件是指可能歸屬於特定類別中的行為。
˙例如爭吵這個事件是由一些可觀察的特定行為,像是大聲說話、各種臉部表情或為了爭奪玩具的所有權而爭論所構成。
˙事件取樣法只選擇一種取樣,也就是特定的行為或事件。
˙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事件,如吵架、社會互動,或依賴行為來作觀察。
你先針對此事件用你可以接受的例子來定義這個事件的行為,然後找個能觀察到幼兒的位置,然後等待事件的發生並記錄。
˙應該盡可能詳細的從頭到尾記下行為的整個過程,才能做為日後推論的詳實資料。
可選擇下列任何一種方法來記錄:(1)編碼設計(coding scheme)(2)敘事描述法(narrative descriptions)(3)前兩種方法合併用˙事件取樣法式非常類似敘事描述法,只是事件取樣法是不考慮不符合特定事件定義中的行為。
˙事件取樣法並不在意行為發生的時間,它也不會被必須只記錄在預定的時段內發生的行為所受限。
一、開放性對閉鎖性˙事件取樣法是屬於閉鎖性的方法。
但是,如果能詳細的敘述並保存原始資料的話,那就可以符合開放性的條件。
二、選擇性程度˙因為事件取樣法中所要觀察紀錄的特定事件,是事先就經過選擇的,所以其選擇性程度極高。
三、推論的必要性˙事件取樣法在一開始的推論是必要的。
推論是指對某一行為或一連串的行為,是否屬於某事件的特定類別所作的任何判斷。
四、優點˙對行為及行為的脈絡有豐富及詳細敘述的可能性。
˙事件取樣法也具實用性,尤其適用於紀錄那些經常發生的行為。
˙事件取樣法是「由行為和脈絡的自然單位,構成觀察的範圍」。
這些「自然行為」(natural units),可讓你研究行為及其脈絡間的關係。
˙事件取樣法的最後一項優點是能結合敘述描述法和編碼設計,因此,它具備編碼設計的立即功效性,以及敘事描述法的完整性。
事件取样法

动规则开始
下吗?)
去寻求老师 的帮助
男
18s
JJ(我在用)
继续做自己 的事情
男
20s
JS(嗯,可 加快自己的
以,加油!)
速度
男
20s
按轮廓剪好圣 壮壮拿起给玮
诞树后
玮看
BZ(你看我 这样剪可以
吗?)
面带微笑
男
25s
JS(点头,说 自己手里的 “可以的) 还没有剪完
女
25s
菲菲自己也在 剪自己的圣诞
树
哭起来
别哭有事告
诉我。)
28s
菲菲在剪,已
经剪断几次
HS(还是不 理玮玮的话,
继续嚎啕大 哭)
老师过来帮 忙解决
19s
玮玮在剪圣诞 树
但总将圣诞树 转折处剪断
BZ(询问壮壮 我能看看你 的吗?)
去寻求老师 的帮助
19s
HS(没有理 睬玮玮,在
忙着涂色)
JY(你写上
18s
你的名字或
者标记)
18s
壮壮将自己的 圣诞树涂好颜
女孩D站在图书角号观望.尽尽没有主动与其说话.30秒后D说:“咱们 一起玩可以吗?”晨晨微笑着说:“可以啊.咱们一起看书吧。D脱了 鞋 子进了图书角.拿起了一本书看。晨晨仍是独自一人在玩墙上的 布 偶.D放下书和晨晨一起玩布偶。晨晨说:“她俩是朋友”在D记:“ 换女孩个E布进偶入吧图。书”角展。展E把说墙:“上好贴吧的。布你偶换都一撕个下大来布了偶。吧D用。阻”止其行为并 说:“你让开。不要再撕”了但是晨晨只是把撕下来的布偶重新贴上 。 没有与E进行语言交流.
9:50
9:53
Y
ZT+YL
名词解释事件取样法

名词解释事件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从一个大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以代表这个总体。
通过对这些样本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得出关于总体的一些推论和结论。
事件取样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和选择具有特定特征或发生特定事件的个体或事物,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即通过事件的发生作为样本的抽取条件,选择符合条件的事件进行观察和研究。
这样可以在保证样本随机性的同时,保证样本中具有事件发生的特殊性。
事件取样法是一种非随机取样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对事件进行合理筛选,以便更好地研究某一特定现象。
在应用事件取样法进行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假设。
然后,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对此事件具有特别重要或影响较大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以便对整个总体进行推论。
事件取样法常用于社会科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例如犯罪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它可以用来研究特定类型的犯罪案件或员工离职原因等。
通过选择具有特定特征或发生特定事件的个体或事物作为样本,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后果等。
事件取样法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它可以针对特定事件进行研究,可以快速收集到有关此事件的相关数据。
其次,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对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
最后,事件取样法的样本选择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然而,事件取样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样本选择的主观性较高,可能存在选择偏见。
其次,由于事件取样法只观察了特定事件,无法得出关于总体的普遍性结论,因此在推理时需要谨慎分析。
此外,事件取样法要求研究者对事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便能够正确把握事件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事件取样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选择具有特定特征或发生特定事件的个体或事物,以代表整个总体进行研究。
它可用于研究具有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可以深入了解事件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后果等。
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事宜选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 标准,从未进行观察记录的一种方法。事件记录法是 在自然情境中,等待所要观察的行为出现,当行为出 现后立即将行为记录下来,也可宝库奥行为发生的背 景、发生的原因、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终止与结束等 内容。运用时间取样法最著名的例子是道对幼儿争执 事件的研究。
2
道对 幼儿 争执 的 研究
幼儿间的争执正是幼儿人际冲突的一个主要形式,经常表现为幼儿间的争 吵、打架、争抢玩具等。
美国学者道(H.C.Dawe)在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幼儿进行争执事件 观察记录中,发现58小时之内共出现200例争执事件,平均每小时发生3.4起 。[2]可见,幼儿发生争执的频率很高。幼儿发生争执会使幼儿产生一些不良 的情绪情感体验,幼儿通常也会以哭泣、告状等手段来减轻自己的负性情绪 情感体验。但幼儿的这种宣泄方式却给教养者带来了附加工作量,加之教养 者对幼儿争执问题的忽视,导致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幼儿的争执问题。因此 ,幼儿争执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幼儿争执是同伴互动的一部分,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契机。作为教养者 的成人,应理性对待幼儿争执行为,懂得处理争执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幼儿 的社会性收获真正的成长。
4
事件 取样 法的 优 缺点
优点: 1、省时 2、没有规定的时间限制 3、可观察频率低的行为 4、有关注的焦点,避免行为探索无效率的限制
缺点: 1、不易整理分析 2、与其他事件分隔,未能对行为有全盘的掌握了解
幼儿争执是同伴互动的一部分,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契机。作为教养者 的成人,应理性对待幼儿争执行为,懂得处理争执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幼儿 的社会性收获真正的成长。
3
道对 幼儿 争执 的 研究
幼儿间的争执正是幼儿人际冲突的一个主要形式,经常表现为幼儿间的争 吵、打架、争抢玩具等。
事件取样法案例

事件取样法案例事件取样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特定事件或现象进行取样和观察,以便全面了解事件的特征和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事件取样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事件取样法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一,企业员工离职原因调查。
某公司近期出现了较多员工离职的情况,为了了解离职员工的原因,公司决定采用事件取样法进行调查。
首先,选择了10名离职员工作为样本,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薪酬待遇、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机会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公司制定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有效降低了员工离职率。
案例二,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找出拥堵的根本原因,交通管理部门决定采用事件取样法进行调查。
他们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拥堵事件,通过视频监控和交通流量数据分析,找出了导致拥堵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道路狭窄、交通信号设置不合理、交通事故频发是导致拥堵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了道路改造和交通信号优化,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案例三,学校食品安全事件调查。
某学校近期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为了找出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学校决定采用事件取样法进行调查。
他们选择了几个食品安全事件,通过抽样检测和食品供应链追溯,找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食品供应商质量管理不到位、食品加工环节存在隐患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学校加强了食品供应商的管理和食品加工的监管,有效保障了师生的食品安全。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事件取样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和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事件取样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事件取样法的名词解释

事件取样法的名词解释
事件取样法是一种通过随机选择事件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统计方法。
在统计学中,事件是指某种特定的结果或情况,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事件或者一组相关事件的集合。
事件取样法的目的是从整体事件的群体中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样本,以便对整体进行推断和分析。
事件取样法的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的目标和问题,选择合适的事件样本,收集和整理样本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以及得出结论和推断。
在选择事件样本时,应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事件样本的数据,可以得出关于整体事件群体的一些特征、趋势和规律。
事件取样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市场调研中,可以使用事件取样法来了解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和偏好;在医学研究中,可以使用事件取样法来研究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使用事件取样法来调查某种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相关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取样法并不是一种完全准确的方法,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可能存在偏差和误差。
因此,在使用事件取样法时,需要合理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样本大小,并进行数据分析的统计校验和不确定性评估,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条件和过程。
优点:
(1)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完整,便于以后分析;
(2)事先对观察要点有设计,故记录比较客观;
(3)比较适合探究事件的状态
(4)需要长期观察,比较适合做系统研究
缺点:
(1)封闭式观察,只限定某些特定行为,不是每次观察都有收获
(2)只观察当下,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无法关注。
事件取样法举例: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
课题名称:幼儿生活自理独立性观察研究
目的:当今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强,通过对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帮助幼儿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象:从某幼儿园抽取大、中、小各一班,每班抽取2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观察内容: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的吃饭行为进行观察,儿童是否需要老师的督促,是否能够自己独立完成
观察地点:幼儿园各班级中。
观察时间:每周一、四从吃饭前5分钟开始观察至幼儿吃饭结束。
共持续两周
观察记录表:
备注: 能独立地把饭吃完,不需要老师的督促 (4)
需要老师在三督促才能自己把饭吃完 (3)
自己吃一点,需要老师喂一点 (2)
自己不吃,需要老师喂 (1)
评价:通过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发现儿童在吃饭方面的独立性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减少依赖,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
整个过程注重儿童的吃饭独立性行为,观察行为确定,节省观察时间
但是观察结果不宜进行定量研究,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内进行观察,对儿童独立性的其他方面了解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