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高贵在灵魂——浅析《我与地坛》的母亲形象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 史铁生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

《我与地坛》  史铁生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

母亲,是史铁生永恒的怀念。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在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将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与忏悔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个 字句都渗透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
史铁生的文字是朴实无华的,但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这正是因为他笔下流 露出的真挚情感。在忏悔与思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史铁生——一位深爱 母亲的儿子,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作家。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史铁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大师,以他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给 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他笔下的《我与地坛》,更是让无数读者深受感 动。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线索, 通过深入挖掘和描绘,展现了一个残疾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在文章中,史铁生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生 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史铁生的文字是朴实无华的,但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这正是因为他笔下流 露出的真挚情感。在忏悔与思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史铁生——一位深爱 母亲的儿子,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作家。
尽管母亲已经离开,但史铁生在文字中为她找到了永恒的存在。他用文字描 绘出母亲的笑容、母亲的温柔、母亲的付出……所有这些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 深的烙印,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
尽管母亲已经离开,但史铁生在文字中为她找到了永恒的存在。他用文字描 绘出母亲的笑容、母亲的温柔、母亲的付出……所有这些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 深的烙印,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让我们明白: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我们 永恒的依靠。我们应该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感恩她的付出与牺牲。而当我们 回首过往时,也不应忘记向那些已逝的母亲们献上深深的忏悔与怀念。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地坛的种种,以及母 亲对他的关爱。那种深沉而无私的母爱,如同地坛里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 每一棵树,都在默默地为他挡风遮雨,给他力量和勇气。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我与地坛》是一部温暖动人的家庭影片,故事发生在无锡,主要描述了一位母亲在家庭中如何树立榜样,带领儿女走完人生的旅程。

母亲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非常动人,她通过不断的教育,帮助儿子发挥最大潜力,最终实现他的梦想。

本文将通过论述电影中母亲的形象以及对教育的情感,来讨论母亲对儿童的情感教育。

首先,在电影《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非常出色。

母亲是一位勤劳努力、善良体贴、负责任的母亲,总是把孩子放在心里最高的位置,并尽力帮助他们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母亲不断努力工作,她时刻在照料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温暖,又不失耐心的教导他们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电影中,母亲还有很多可贵的素质,比如乐观自信、勇敢坚定、强大坚韧、无私爱心。

电影通过母亲精心调节的儿子和家庭气氛,成功就工作、家庭和学习晋升到新的高度,最终给观众留下了慰藉和亲情的温暖。

其次,母亲在《我与地坛》中展现出让人欣赏的教育理念。

在整个故事中,母亲经常走出去让儿子们感受社会的发展,她的方式成功地促使儿子接收到新的知识。

儿子的聪明才智让他最终成功通过考试,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录取。

母亲并不恋母情结,而是为儿子实现梦想,努力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掘内心潜能。

在电影里,母亲并不断地使用强制性措施,而是以温柔爱心的方式去培养儿子,他身上体现出母亲给予孩子最珍贵最美好的爱和教育。

最后,母亲在《我与地坛》中展现出的情感教育。

母亲在电影中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她既传授知识,又注重儿子的情感,母亲的情感教育光环让儿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母亲的欣赏与肯定让孩子充满自信,母亲的希望和目标让孩子拥有更大的动力,母亲的宽容和支持让孩子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未来,母亲的爱和关怀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总之,母亲在电影中就是一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母亲,她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儿童的情感有一个更好的引导。

从上面可以看出,电影《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非常动人,她以勤劳努力的母亲形象,通过真情的教育,用情感的爱,帮助儿子实现梦想,让观众默默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我与地坛》是散文家徐志摩的著名作品,主要描写了他与母亲在北京地坛的游玩见闻,以及母子间的情感交流,在这部作品中,徐志摩透过描绘母亲的形象,以及母亲的对子的情感教育,彰显了母爱的深厚和传承的珍贵。

在《我与地坛》中,徐志摩以母亲的生活历程和家庭理念为例,表达了着妈妈的爱的深度。

母亲的形象以内心毫无保留的以及充满爱的眼神在诗中熠熠生辉,让人深受感动,并且积极性地向徐志摩传达母爱的理念。

徐志摩清楚母亲的爱让他更加自信,能够长大后孝敬父母,有耐心和勇气面对挫折,以及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发现,以及拥有更多的友谊和理解。

母亲在诗中给徐志摩传达的情感教育,更体现了母爱的精神。

在“地坛行”中,母亲向徐志摩传达自己对忠诚、爱护他人、节俭劳作、勤奋务实、友善宽仁等理念,让他汲取母亲的精神力量,并以自豪的态度把它们和自己的灵魂紧紧结合在一起。

母亲不只是一个把子女养大的人,更是子女生活中最挚爱的依靠,把自己的心意用最淳朴的方式传达给子女,是母亲最大的宝物。

《我
与地坛》的母亲形象就是一个充满母爱的象征,并且徐志摩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传达了母爱的无穷力量和有价值的情感教育。

母爱的力量是源自一颗可以容纳无数的母亲心,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母亲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母爱和爱心,体现出不可思议的爱意,并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直至永恒。

而《我与地坛》让我们
看到,母亲的爱是千言万语之外的语言,以及她用最简单形式传达给子女的情感教育,这些都是最深刻最珍贵的宝物。

大爱无言——浅析《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

大爱无言——浅析《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

大爱无言——浅析《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口张红艳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背脊发冷、心头发热的感觉,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那位朴实、聪慧、坚强的伟大母亲。

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母爱的光辉.犹如春日的阳光,温暖你冰冷的心田,照亮你人生的希望;这篇文章里更充满着一种母爱的力量.犹如冬夜里的火星,激活你沉睡的梦想。

燃烧起你青春的激情,扬起你理想的风帆。

母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个体.以她的不幸和苦难,以她的聪慧和刚强.以她的无言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演绎出一曲人生悲壮而辉煌的生命强音!l一)朴实而深沉的人生大爱生命如歌。

生活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于无声处有大爱。

读《我与地坛>,对母亲的感知和理解又一次印证了此语的深刻内涵。

史铁生以凝练、沉重的笔触冷峻而平缓地向我们描述了艰难困苦中的母子情深;看似平实朴素的文字,司空见惯的材料.却渗透了作家的心血,凝结着这位毫不张扬却意志坚韧的母亲深情。

读着读着,我分明感受到了有一颗心在跳动。

有一股热血在沸腾.有一份激情在燃烧。

那些。

仍站在原地”的深情凝望.那些将心比心的深切理解,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顾虑.一个姿势。

一副表情.一份感受,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竞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依靠自己平常的细心观察.带着强烈的感情.感受到什么就表达什么。

他被什么情景感动了就如实地抒写这份感动。

我愿意把这些文字看成是一尊母亲的雕像,简单而沉默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灼而炽热的心。

母亲站在小院里,却沉浸在看不见我的世界中,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

她想送我却又不能送我,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用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的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送我.送我到我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坛,可我.纵然想走。

又哪能走得出母亲的目光呢?纵然想飞.又哪能飞得出母亲的星空?史铁生告诉我们.母亲的目光就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照亮你前进的航标。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我与地坛》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著名小说,小说以小说的形式来讲述一个小男孩与他母亲之间的感情故事。

在整个小说中,作者塑造出一个特殊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她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以及她对他的情感支撑,令读者深受感动。

首先,从母亲的人格特质来看,作者让母亲的形象很有温度,她不拘泥于传统的原则和道德,而是在实际需要的时候灵活运用,多样化,思辨性强,敢于发问,勇于追求真理。

比如,当小男孩问母亲为什么蚊子不可怕母亲,而人不可怕时,母亲并没有太多的经验让孩子参考,而是采取的是灵活的思维方式,并一步步让孩子探究出最终的答案,这样的技巧不仅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而且也更好的传达了母亲的情感。

其次,母亲的情感教育也是该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将母亲的情感教育表现得栩栩如生,文中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支撑,母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无论孩子有多大的错误,只要孩子肯改正,母亲都会宽恕他,这样的情感教育,非常容易触动读者的心灵,令雪山的心意能得到满足。

此外,母亲也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示对孩子的爱,比如当孩子因为担心母亲会把他丢弃而担心时,母亲大声宣布:“我要永远爱你,永远在你身边,永远不会离开你!”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爱,同时也是母亲情感教育的最佳体现。

最后,母亲也是在情感教育中给孩子以正确的观念,例如把小孩们提高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等等。

在小说的每一个片段里,孩子的思想得到了改变,他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总之,母亲的情感教育是小说最能打动读者的主题,它不仅表达了母亲的爱,还展示了母亲的智慧和能力,深深地感染了读者的心灵。

总而言之,通过作者塑造的母亲形象及情感教育,作者成功地将这个母爱故事引入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感动,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们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

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

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怀念母亲和她高贵的灵魂教育二系初等教育2009级1班学生:马雪梅指导教师:杨应摘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当今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这样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

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也会细致的去品味母亲伟大的形象和高贵的灵魂。

因此,本文就从各个方面来剖析了母亲的伟大形象,也从这些伟大形象当中表达出了伟大的母爱。

的确,母爱是沉甸甸的,母爱是浑厚的。

我们沐浴着母爱的的光辉成长着、历练着。

但却很少关注这背后的母亲,更别说母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了。

本文也旨在告诫年轻一代子女要在父母都健在的时候多多尽孝道,关爱他们多一点,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配得上“子女”这个名词。

关键词:伟大形象高贵灵魂母爱尽孝Abstract:&quot;The tree wants to remain quiet while the wind blows, the son wants his parents, not waiting,&quot; In today&#39;s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society, this situation has already common. In reflection, we will be careful to taste the great mother&#39;s image and noble soul.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ame from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 great image of her mother, also from the great image of them have expressed a great maternal love. Indeed, maternal love is heavy, maternal love is sounding. We bathed in the glorious growth of the motherly love, life experiences with. But little attention to this behind the mother, not to mention those behind her mother&#39;s sad the unknown. This article aims to warn young children of parents living in a time when lots of filial love them more, perhaps the only way to fit the bill &quot;child&quot; in this term.Key words: great image of the noble soul of maternal filial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怀念母亲和她高贵的灵魂前言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再读史铁生,我有一种背脊发冷,心头发热的感觉,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朴实沉勇、聪慧、坚忍的伟大母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与情感教育摘要:《我与地坛》是中国作家郁达夫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思潮的最优秀范例。

本文旨在通过对关键人物母亲形象和情感教育的深度分析,深入探讨她在小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她给予故事叙述非常重要的情感色彩。

通过对母亲形象的细致分析,本文发现,母亲的形象既坚定又坚韧,思想上极其开明,很好地培养了主角的品性和精神层面;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情感教育理念,强调了追求真理、尊重天地、敬畏父母的传统价值观。

关键词:《我与地坛》亲形象感教育《我与地坛》是中国作家郁达夫最优秀的代表作,从一个独特的时代背景出发,用一种温暖感人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悲喜交织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素质教育理念的看法。

在小说中,母亲是关键人物,她有着独特的形象,并给主角施加了强大的情感教育。

在小说中,母亲的形象展现出了中国女性的精神定力。

母亲被描述为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即使在极端困难的经济状况下,她也能支持家庭,并与丈夫一起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拥有多才多艺的新一代青年精英。

母亲极其自觉地推动家庭而行,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丈夫、儿子都能从她身上感受到良好的方向感;她的决心与毅力也极大地激发了主角的创造力和意志力。

此外,母亲在情感教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从一开始,她就教导儿子去尊重天地,敬畏父母,追求真理,不拘泥于形式;在人生处境中,她还会劝导他要灵活心态,保持乐观。

甚至在儿子欲离家出走时,她也不强迫他,而是用软磨硬泥的方式,去劝导并引导儿子,使他懂得了家园的可贵。

综上所述,母亲既有坚定又坚韧的形象,思想上极其开明,她给了主角最好的情感教育,很好地培养了主角的品性和精神层面,而她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也被诠释得非常出色强调追求真理、尊重天地、敬畏父母。

因此,本文认为,小说《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和情感教育表达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素质教育的价值,以及父子关系的深厚内涵,有助于帮助读者对生活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激发读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和掌握其中的宝贵精神。

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

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

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
《我与地坛》是王小波创作的传记体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内心与周围环境、家庭关系为线索,讲述了他从小到大在地坛彻底改变了自己命运的经历。

母亲是主人公王小波最先近的人,他注视着她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形象也在不断的变化。

王小波把母亲的形象描绘为一个朴实、善良、勤劳的母亲,她把忠诚、朴素、节俭作为可靠品质,这些品质在王小波成长成人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母亲的辛勤工作和坚持原则使他感到安全。

小波随时会有一个通便的家,在这里他可以感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

母亲的爱和关爱,使小波从小在朴素的家庭里,受到丰富的爱和关爱,建立起非常强烈的亲情感情。

同时,母亲的灵活聪明还避免了小波成长的存在困境。

小波的母亲永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她所承受的磨难很大,但她都通过勤劳和朴实的生活来赡养家庭,让小波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她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忠诚、节俭,以及对家庭的无私奉献,使王小波在今后的人生中,永远珍惜母亲的教诲和为他付出的爱,不辜负他的母亲付出的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的高贵在灵魂——浅析《我与地坛》的母亲形象
徐昌才
吴主金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读史铁生,我有一种背脊发冷,心头发热的感觉,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朴实沉勇、聪慧、坚忍的伟大母亲。

《我与地坛》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母爱的光辉,犹如冬天的太阳,穿透阴霾破空而来,照亮你人生的希望;《我与地坛》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思想的力量,犹如黎明的颂歌,扫荡黑暗,欢呼光明,激活你沉睡的梦想。

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
(一)、沉默而坚实的人生大爱。

我相信这种说法,平平淡淡才是真,于无声处有大爱。

读《我与地坛》,对母亲的感知和理解又一次印证了我的想法。

史铁生以凝练、沉重
的笔触冷峻而平缓地向我们描述了艰难苦患中的母子深情,平实朴素的文字,司空见惯的素材,渗透了作家的心血,凝结着母亲的深情,读着读着,我分明感受到了有一颗心在跳动,有一股热血在沸腾,有一份激情在燃烧。

那些送往迎来的深情凝望,那些将心比心的深切理解,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顾虑,一个姿态,一副表情,一份感受,我都不能忘记。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不会修饰,也无须修饰,他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他感受到了什么就表达什么,他被什么情境感动了就如实地抒写这份感动。

我愿意把这些文字看成是一尊母亲的雕像,简单而沉默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灼而炽热的心。

母亲站在小院里,却沉浸在看不见我的世界中,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

她想送我却又不能送我,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用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的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送我,送我到我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坛,可我,纵然想走,又哪能走得出母亲的目光呢?纵然想飞,又哪能飞得出母亲的心空?史铁生告诉我们,母亲的目光是一双长长的手,牵扯着我走向未来。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这些文句像绕口令,又像是捉迷藏,可是叫人高兴不得,激动不起,我体验到了一种酸心的悲凉和焦灼的炽爱。

人生或许就是冥冥之中两个有缘的人互相对视的一个过程吧。

我想起了一首诗,写男女相恋的,也挺适合母子相依这份血肉真情。

“你找我时我在找自己/你没有看见我时我已看见了你/你看见我时我不敢看你/你不看我时我想看你/你看见我时我也看见了你/背影是离别的忧伤/地坛也为我沉默”除去心有灵犀,两情相悦的怦然心跳,我更读到了一份悲凉,一份无奈,一份尴尬,做儿子的“我”既自伤自悼、困惑茫然又自责自省,愧对母亲,做母亲的“你”(她)既焦急忧虑、心神不宁又强作镇定、克制自己。

爱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表达对儿子的爱也是自自然然的,可是,母亲却以一种艰难窘迫的形式来表达这份满怀忧虑的爱。

一个找一个,一个看一个,一个躲一个,多么沉重而痛楚的牵挂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苦难时期的母亲,情有多深,心有多苦!一个“看见”写尽了患难时刻的人生苦况。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

”我几乎是流着泪读完这些文字的,我丝毫也不怀疑史铁生的真诚、直率,有这样一位能够舍生忘死、殚精竭虑呵护儿子的母亲,史铁生为什么还要掩饰呢?这些大白话、老实话太伤心,太动情了,它直逼我们的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知道:有一种爱超越生死,刻骨铭心;有一种爱血浓于水,动人肺腑。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痛苦分给两个人来承担,那么,这种痛苦会减少一半。

我要说,对于母子二人来说,儿子的痛苦分担给母亲,母亲就会加倍的痛苦,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她情愿儿子能活下去自己去死也行,儿子是她的唯一,儿子是她的至爱,儿子的重要已远远超过了她的生命。

这样的母亲,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注定是活得最苦最累的,也正是这种艰辛苦累铸就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闪烁出动人的光辉。

类似上述分析的有关人物描写的细节、片断,《我与地
坛》还有很多。

母亲的一个姿式、一副表情、一份感受、一举首、一投足无一不折射出她的内心世界。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爱到心灵,爱到骨髓,爱到实处的人。

她沉默不语,坚实行动,不炫耀,不张扬;她隐忍顽强,独担苦难,不抱怨,不悲叹。

她以坚强的意志来迎战苦难的命运,她以呕心沥血的爱来唤醒自伤自卑的儿子,她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灵的轮椅上站起来,她去世之后又在儿子心中站成了一座丰碑。

她是我们英雄的母亲啊!
(二)、智慧而深刻的人生启迪。

读《我与地坛》,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史铁生实际上为我们暗示了一种微妙隐形
的三角关系,如果说地坛这个古老荒园是一所历经沧桑仍唤发生机活力的大学的话,那么,“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而母亲则是我的人生启蒙老师。

母亲给予了我爱和勇气,给予了我坚强和幸福。

我们也可以从散文中的一些片断和场景描写中体察到母亲思想的智慧和深刻。

“她知道我心理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
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俗话说,天上太阳大,地上母亲大。

而作儿子的“我”实际上就是母亲心目中的太阳,现在这轮太阳愁云惨淡,黯然失色了,这对母亲该是何等强烈的打击啊,拯救残疾的儿子和儿子伤残的心灵,就成了母亲重要的使命。

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并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

不做不该做的事,不问不该问的话,想儿子之所想,急儿子之所急,小心翼翼,默默无言地呵护儿子那颗敏感而破碎的心。

“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写出了爱儿子的艰辛不易。

“想问”表明母亲想知道儿子的状态如何,想些什么,她能不能分担儿子的痛苦(从肉体到精神)。

“不敢问”表明母亲的担心和顾虑,因为一问,刺伤了儿子的敏感而脆弱的自尊,从而增添了儿子的苦痛,那可是母亲千万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人总是这样,一旦自己身陷困厄,惨遭不幸,有人关心和照顾自己,而且这种关心和照顾愈是热情、周到便愈让人感到自身的不是和不安,只有施爱者关照对方但又不让对方觉察,尊重对方又不让对方感到自卑时,这份关爱对于受难者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母亲洞察儿子的内心世界,处处关照儿子而又隐瞒、躲避不让儿子自伤命运、自悲身世,真可谓费尽心机,艰难不易啊。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个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现在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lsquo;反正我不能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rsquo;”
既想让儿子出去又担心会发生什么,既关心儿子的现在又忧虑儿子的未来,夜以继日,日以继夜,昼夜交替,循环往复,母亲在空落和不眠中熬过了一天又一天。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种苦难并没有打垮她的意志,毁灭她的思想,相反却孕育了母亲更深刻的发现,她懂得需要给儿子独处的时间,需要给儿子一个过程,需要给儿子一个独立的未来。

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去呵护另一颗心,给儿子一片思想的天空,生活的翅膀才坚硬;给儿子一座成长的荒园,生活的脚步才坚实;给儿子
一条曲折的道路,生活的意志才坚强。

让思想超越伤残,让灵魂接近高贵,儿子才是一个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相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只能是剥夺了儿子成长的权利和成熟的机会,那才是母亲可以预见的真正悲剧呢!母亲不是哲学家,但她通晓朴实的人生哲理,并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些哲理来影响儿子的人生道路,这正是母亲深刻过人,智慧超群的地方。

对于儿子的未来,母亲也有自己的设想:“她又确信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儿子不幸福,母亲也不幸福,两个不幸福的人相依为命,惺惺相惜,用心用力地寻找幸福,什么才是母亲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呢?从文中描述不难看出,这条路不是鼓励儿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也不是希望儿子荣华富贵,子贵母荣,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来暗示儿子,人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炼就一副钢铁意志,要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很多时候,我们都和作者一样用世俗的眼光来打量关心我们的人,而实际上我们错了,
在母亲崇高而坚强的人生之路面前,我们除了赞叹,还有惭愧。

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在苦难中思索,在尊重中行动的人,她理解我的苦痛,尊重我的内心世界,她关心我的现在,更忧虑我的未来,她和地坛一样给予我无处不在的爱和无坚不摧的意志,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还忧虑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