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朝的故事
宋朝有趣的历史故事

宋朝有趣的历史故事1、卢多逊,后周进士,北宋开宝元年为翰林学士,后为北宋宰相,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
开宝七年,卢多逊牵连秦王赵廷美结党营私案,被判诛九族,宋太宗念其“久事朝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改为全家发配崖州(今三亚)。
开封知府李符得知消息,对宰相赵普说,崖州虽然在海外,但水土等各方面条件还可以,发配到那里的人,基本上无伤大雅,春州虽然在内地,但那里穷山恶水,听说被贬到春州的官员,后来都无一生还,卢多逊应改发春州,赵普听了,微微点头。
没想到仅仅过了月余,李符就犯了事,被贬为宣州司马,皇上余怒未消,打算再把他贬到岭外。
赵普就把之前李符说的那番话,对皇上讲了,皇上哈哈大笑,既然如此,那就请他到春州去吧。
到春州后,李符不到十天就一命呜呼了。
感悟:做人要厚道,别想搬石头砸人,不然最终砸死的,是自己!2、呼延赞,北宋开国名将。
这人以勇武著称,打起仗不要命,立过不少战功,常常对人说他愿意死在战场上。
呼延赞为卫士直长时,自言受国恩太深,与契丹势不两立,在身上到处刺上“赤心杀契丹”字样,还把这些字涂黑。
除了身上,他在唇内也刺上这些字,兵器上就更不用说了。
他把善黥之卒叫来,对妻妾们说:“你们受了重碌,无法用别的方式报恩,就应该在脸上刺字,以表感恩之意。
”也就是说,他还想在妻妾们脸上,也刺上那些字,若有人不干,“立断其首”,弄得全家人呼天抢地。
妻妾们说:“我们是女人,脸上刺上字实在不好看,能不能改为胳膊。
”呼延赞许之。
除了妻妾,他的几个儿子和全体仆人,也必须接受这种“酷刑”。
最小的儿子刚满百日,他就把他抱到城楼上,然后往下面摔,但没摔死,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想试试儿子的命硬不硬。
每当来到直舍(官员在禁中当值办事之处),其他人都饶有兴趣地围绕在他身边,想看他今天又有什么精彩表演。
而他在单位最爱做的,是取出佩刀“刺胸出血”,“召从吏濡墨为书”,弄成奏章请求让他捍边杀敌。
有人便跟他开玩笑,为什么不把心挖出来以明忠?他说:“我并不是怕死,但契丹未灭,我是不能死的,不然就白死了”。
宋朝的历史小故事

宋朝的历史⼩故事 中华⽂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娲传说到现代的改⾰建设,每⼀个故事记录了⼀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以愚治巧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了中国北⽅,吓得盘踞在东南⽅的南唐俯⾸称⾂,岁岁纳贡。
这年,南唐遣吏部尚书徐铉作为进贡使,前来进贡。
别看那时南唐弱⼩,却因连年太平,⽂化事业没遭摧残,⽂化⽔准较长久混战的中原⼀带⾼得多。
每年南唐进贡,宋朝都要派⼀⼈前去作押伴使。
押伴使和进贡使⼆⼈⼀路上两宿同住,海阔天空地闲谈,实际上是在⽐较才学,为各⾃的国家争光。
这年徐铉亲作进贡使,可使宋朝君⾂犯了难。
那徐铉是天下闻名的才⼦,不但知识渊博,⽽且⾔语犀利,⼝若悬河,北宋⾂⼦们个个⾃料不是他的对⼿,所以谁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
最后,这难题报到太祖赵匡胤那⾥。
赵匡胤说:“这事好办,就交给我选⼈好了,你们去准备其他的。
”这时,赵匡胤想起了庄周讲的“运⽄成风”的故事,凡是好⼿,都得有对⼿才⾏,若⽆对⼿,他便失去了兴趣,发挥不出⾃⼰的才智技能来。
于是,他从⾃⼰的殿前侍卫中挑出⼗个⽬不识丁的兵⼠,并指着其中⼀特别粗俗的说:“今年就叫他去!”众⾂下不敢反驳,可谁也认为今年⾮败给徐铉,⼤丢国格不可。
那名侍卫打扮起来,在众⼈簇拥下来到南唐。
徐铉见来⼈相貌粗俗,轻蔑⼀笑,但⼜⼀转念,⼈不可貌相,还是⼩⼼为好。
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
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
徐铉以为⾃⼰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
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有时徐铉⽤话头引那侍卫讲说,那侍卫⼀点不知,只是点头⽀吾,⼜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长,徐铉觉得淡然⽆味,也就不再开⼝了。
来到宋都,⼤家见徐铉闭⼝不谈,以为是侍卫杀了他的锐⽓,于是都佩服赵匡胤会⽤⼈。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英明措施。
宋朝故事三十一则

宋朝故事1 寇准拜师宋朝有个大宰相,名叫寇准,他是个大忠臣,有本事,学问高,还有好多愁死坏人乐死好人的点子。
老百姓最爱说的就是他夜装判官,不点灯黑暗光里双手倒写梅花篆,迫使老贼潘仁美伏了法,替杨家报仇解恨的事儿。
寇准那么大本事,他的老师是谁呢?这可能是很多人想也想不到的。
寇准也是个苦出身,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俩相依为命,省吃俭用的,也就刚刚能填饱肚子不挨饿。
寇准的母亲一直都想让儿子读书,好有个出息报效国家,但是哪里有钱供学啊?所以寇准都十几岁的时候,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那正是五代十国的时候,成天打仗,兵荒马乱,也不知死了多少人!到处都是逃难的。
有一天,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逃难来到寇准家门口,寇母一问,姑娘姓李,爹妈都死了,就她一个孤零零的再没个亲人了,寇母觉得姑娘挺可怜,就收留了她。
姑娘模样长得俊俏,又能干贤淑,寇母就又撮合姑娘和寇准成了亲。
结了婚,就带着姓叫做李氏。
不管什么时候,逢乱世,兵荒马乱最后苦的都是老百姓。
寇母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看着天下越来越乱,老百姓都在遭罪,有心想让儿子读书报效国家,但家里实在太穷,拿不出钱请先生,这事儿成了寇母的心病,不觉就成天唉声叹气,长吁短叹的表现了出来。
贤惠的李氏看出婆母有心事,询问之后得知原来是想让寇准念书请不起先生,李氏笑了,这李氏是官宦之后,父母死于战乱,才孤单流落成了寇准的媳妇。
她从小聪明好学,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了很多书,可以说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四书》《五经》,熟读于胸;琴旗书画,样样精通。
李氏安慰婆母说:“母亲不必担心,家父在时,曾教儿媳天文地理、《四书》、《五经》。
若信得过儿媳,儿媳愿意为师,教不好,唯儿媳是问!不过有一条,若让儿媳教寇准,必须先行拜师之礼!”寇母一听,乐开了花:“常言道:有福不用忙,无福忙断肠。
想不到半路上拣来个媳妇,竟有如此的学问!要是能教准儿上进,老身怎不放心!”急忙唤过寇准,让媳妇坐着,受寇准三叩九拜之礼。
母亲要寇准拜妻为师,寇准可是打心眼里不服气,他白了李氏几眼,暗想:“哼,一个女人能教我什么?要不是娘在,看我不收拾你!”寇母把眼一瞪:“大胆寇准,还不快给我跪下行拜师之礼!”寇准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非常孝顺,看母亲生气,无奈之下,只好不情不愿的朝妻子行了三叩九拜之礼。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故事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趣味化,那么有关宋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篇一:乾淳之治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史称“乾淳之治”。
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
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而且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吏治腐败。
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
宋高宗时期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改革朝政,力图恢复,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
重用主战派,锐意收复中原。
重新拜张浚为相。
并且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宋孝宗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篇二:咸平之治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20xx年)年间出现的治世。
咸平之治是在吸取了五代更迭迅速的教训的基础上, 对新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不仅成功地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 而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经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后,宋代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首先,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是400万户,到了咸平六年(1020xx 年)是686万户,增长了46%。
关于宋朝的故事

关于宋朝的故事关于宋朝的故事宋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而且在当时政府的促进与推广,以及民间医家经验总结下,共同形成了宋朝医学的繁荣局面。
那你知道关于宋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宋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宋朝的故事:义社十兄弟宋立国不久,赵匡胤因为担心大臣拥兵自重,会导致“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于是将他们的兵权都收了回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此后赵匡胤又用同样的方法权一一收归中央。
在被赵匡胤猜忌的众人当中,石守信是在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成为节度使的。
他长期与赵匡胤在殿前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期成为赵匡胤的副手。
两人关系最为密切。
宋朝的建立,石守信列在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节度使。
自建隆元年(960年)四月起,石守信参与平定反宋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乱,为赵匡胤平定了天下。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是在翻滚的历史浪潮中很常见的。
就在建隆二年(961年),即北宋建立的第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并于同年七月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改任天平军节度使。
此后多年,石守信一直没有统军,直到979 年才随赵光义出征范阳,因为在前军督战不力受到指责,被任命为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被封为卫国公。
五年后去世,终年五十责,被任命为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被封为卫国公。
五年后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义社十兄弟”,除赵匡胤、石守信外,尚有杨光义、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杨光义、刘庆义二人,史载不详。
据说杨光义官终保静军节度使。
刘庆义的官衔可能是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李继勋一直活到宋太宗时,以太子太师致仕。
王审琦官至忠武军节度使,但不能饮酒,赵匡胤每宴必强令饮之,终因酒后突然患病,不能说话,不久即病逝,终年五十岁。
刘守忠一直活到宋真宗时,以左骁卫上致仕。
宋朝著名历史故事

一、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在涡口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
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赵匡胤率领军队将其击败。
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双方布好阵式,以决胜负。
”赵匡胤笑着同意。
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一直冲入南唐军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
其父赵弘殷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军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
”等到天亮,赵弘殷才得以进城。
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派军队来取,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
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
”韩令坤才固守扬州。
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
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
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
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
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
南唐在清口驻屯军队,赵匡胤跟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俘虏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献给柴荣,因而攻下楚州。
赵匡胤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南岸,烧毁其营寨。
又在瓜步攻破南唐军,淮南最终平定。
南唐中主李璟畏惧赵匡胤的威名,派遣使臣送给赵匡胤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金,企图使用离间计。
赵匡胤收到后,把白金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二、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
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宋朝历史故事

宋朝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节的连贯曲折,语言的生动形象,为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情景。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历史故事篇一:靖康之变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
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
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
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
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
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俘。
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
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
”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
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岳飞在他的《满江红》中曾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_历史故事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
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一: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庆历新政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宋朝的故事宋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而且在当时政府的促进与推广,以及民间医家经验总结下,共同形成了宋朝医学的繁荣局面。
那你知道关于宋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宋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宋朝的故事:义社十兄弟宋立国不久,赵匡胤因为担心大臣拥兵自重,会导致“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于是将他们的兵权都收了回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此后赵匡胤又用同样的方法权一一收归中央。
在被赵匡胤猜忌的众人当中,石守信是在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成为节度使的。
他长期与赵匡胤在殿前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期成为赵匡胤的副手。
两人关系最为密切。
宋朝的建立,石守信列在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节度使。
自建隆元年(960年)四月起,石守信参与平定反宋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乱,为赵匡胤平定了天下。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是在翻滚的历史浪潮中很常见的。
就在建隆二年(961年),即北宋建立的第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并于同年七月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改任天平军节度使。
此后多年,石守信一直没有统军,直到979年才随赵光义出征范阳,因为在前军督战不力受到指责,被任命为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被封为卫国公。
五年后去世,终年五十责,被任命为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被封为卫国公。
五年后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义社十兄弟”,除赵匡胤、石守信外,尚有杨光义、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杨光义、刘庆义二人,史载不详。
据说杨光义官终保静军节度使。
刘庆义的官衔可能是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李继勋一直活到宋太宗时,以太子太师致仕。
王审琦官至忠武军节度使,但不能饮酒,赵匡胤每宴必强令饮之,终因酒后突然患病,不能说话,不久即病逝,终年五十岁。
刘守忠一直活到宋真宗时,以左骁卫上致仕。
刘廷让原名刘光义,因与宋太宗重名,而改为廷让。
后因事被削官,刘廷让在贬官途中绝食而死,年五十九岁。
韩重赟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受猜忌而被贬官,开宝七年(974年)去世。
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权知晋州,兼兵马钤辖。
曾于山西太原打败北汉军队。
关于宋朝的故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没有哪一部书可以让人一辈子受益,可以靠它安身立命?答案有肯定的。
北宋初期的赵普,就声称只靠半部《论语》来辅佐宋太祖治国平天下!赵普,字则平,是宋初著名的宰相。
他早年效命于赵匡胤的父亲,和赵匡胤感情深厚,以兄弟相称,是赵匡胤的幕僚之一。
他参与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
赵匡胤建国称帝后,赵普成了他的左右手。
宋太祖立国之初,多次微服私访功臣。
赵普知之,每次退朝后仍不改穿便服,随时恭候皇帝的光临。
终于在一雪夜,他听到了敲门声,开门出来一看,正是皇帝立在风雪之中。
赵普赶紧叩拜迎接。
太祖说:“我还约了晋王一起来。
”随后晋王来到,三人席地而坐,一边烤肉吃,一边策划攻打太原之事。
这就是“雪夜访赵普”的故事。
赵普为皇帝收兵权、平割据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直率而固执,对皇帝忠心耿耿。
宋太祖凡事多会听他的意见。
在用人方面,赵普和皇帝经常意见相左。
宋太祖曾想让自己很信任的前朝名将符彦卿掌管军队。
赵普不同意,说他名气、官职已很大,不能再让他掌管军队。
太祖不听,赵普仍劝阻不已。
太祖干脆避开他把委任状发下去,赵普知道后又中途拦截了下来。
太祖说:“你何必怀疑彦卿呢?我对他十分信任,他肯定不会辜负我的。
”赵普反驳道:“周世宗对陛下也最好,为什么陛下会辜负他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太祖愣住了,默默地收回了成命。
又有一次,赵普推荐一个人做官。
太祖不喜欢此人,不同意。
第二天,赵普又上奏请求,仍被驳回。
第三天,他又来了,还是坚持推荐那人做官。
太祖被激怒了,把赵普的奏疏撕碎扔到地上。
赵普面不改色地拾起奏章,拿回去粘好又上同一奏折。
太祖不耐烦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个人上任后果然很称职,立了大功,太祖十分佩服赵普的知人远见。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立了功,皇帝因为平时很讨厌他而没有给他升官。
赵普坚称应该提升他。
太祖气愤地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看你怎么办。
”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恶,官爵用来赏功,古今皆如此。
且刑罚赏赐是天下的权利,并不是陛下个人的权利,怎么能凭自己的喜怒来行使呢?”皇帝大怒,拂袖而去。
赵普也站起跟在后面,皇帝进宫,他就站在宫门边,久久也不肯离去。
皇帝见状,方才醒悟,同意了他的请求。
不过赵普的私心也很重。
他猜忌部下,为了争权夺利暗害了不少人。
而且他贪财,生活奢华。
曾有人向太祖告发赵普,太祖对赵普的行为也很清楚,但是要用他,故对处罚赵普总显得犹犹豫豫。
太祖到洛阳去,看到赵普的府第,外面看起来简陋,只有柴门和篱笆,里面却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和别致的花园。
太祖嘲笑道:“这老头儿的为人就和这房子一样,总归不纯。
”赵普读书不多,有其浅薄的一面。
太祖改年号时,想要找前代没用过的,后定为“乾德”,赵普只顾在旁吹捧说这年号改得好。
过了几年,有大臣告诉太祖,这年号前蜀用过,太祖大惊失色,叫人一查,确实如此。
太祖很生气,用毛笔在赵普脸上涂了几下说:“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
”赵普满脸羞愧,回去也不敢洗脸,第二天上朝时那墨迹还赫然在目。
皇帝见状忍不住笑出来,命令他洗干净并嘱咐他以后要多读书。
从此以后,赵普还真开始读书了。
只要一回家他就关上门,从箱子里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
到第二天上朝时,他总是出口成章,言之有理。
他去世后,他的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打开那个箱子一看,发现里面只有半本《论语》。
就凭着这半部《论语》,他就能学以致用,也是挺让人佩服的。
关于宋朝的故事:铁血仁心曹彬乾德二年(964年)冬天,北宋为了统一全国,开始对后蜀用兵。
宋军很快就拿下了许多城池,之后,很多将领下令屠城,只有归州行营都监曹彬下令其部队所到之处不许伤害百姓。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张氏是曹彬的姨母。
后周太祖受禅即皇帝位,召曹彬回京城,隶属后周世宗柴荣军中。
曹彬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为人特别宽厚,从不仗势欺人。
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他一定引车回避。
他不称呼手下官吏的名字,每次手下官吏找他谈政事,他一定先整理好衣冠才接见。
他把做官的俸禄都分给宗族,自己没有余积。
他对下属也特别宽和。
有一次,一名部下犯了罪,按律应该施以杖刑,但是曹彬当时没有行刑,而是一年之后才施刑。
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媳妇,如果杖责他,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克夫,那他媳妇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我延缓执行,既不枉法,又可以保全他家庭和睦。
”正因为曹彬有这样的品行,后蜀的军队与百姓才感念他的仁厚,纷纷归附于他。
在北宋攻灭后蜀的过程中,战功最大的是王全斌。
王全斌,山西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
北宋时任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军伐蜀。
他带领三万人马攻打兴州(今陕西略阳),乘胜连拔二十余寨。
蜀军为了阻止他进兵,烧毁了栈道。
他采纳部将建议,修复栈道,与副将崔彦进分兵合击,大败蜀军,攻克利州(今四川广元),获粮八十万斛。
蜀兵仓皇逃过桔柏江,烧毁桥梁,依凭剑门天险进行抵抗。
王全斌入蜀之时,正值冬暮,京城大雪,宋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着紫貂裘帽办公,对左右说:“我穿这么多还觉得冷,而西征的将士们顶风冒雪,条件不知道有多艰苦。
”于是解下裘帽,宣布赐予王全斌,派太监快马送去,并把这个意思告诉众将,对不能每人都予以赏赐表示歉意。
王全斌为此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第二年王全斌率主力军进逼剑门,与部将史延德两面夹击,拿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天险,歼灭蜀军万余人,擒其主帅王昭远等。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七,后蜀正式投降。
立国近四十年的后蜀,仅六十六天就被王全斌等灭亡。
王全斌为北宋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王全斌虽然能征善战,却有一个弱点;;治军不严。
蜀主孟昶投降之后,王全斌大摆宴席,昼夜享乐,只知道与部下欢庆胜利,却对他们疏于约束。
对于部下鱼肉百姓的事,他并非一无所知,却选择了宽容放纵。
就这样,后蜀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曹彬多次向王全斌请求班师,都被王全斌拒绝。
不久,王全斌又欺负到了后蜀降将的身上。
原来,朝廷为稳定巴蜀,命王全斌将后蜀降军押送京城,并诏“人给钱十千,未行者,加两月廪食”。
而王全斌却“擅减其数”,于是激起了兵变。
后蜀大将全师雄聚集了军队十万人,反抗王全斌的压迫。
王全斌派部将刘光绪率七百人前去招抚全师雄,刘光绪却“尽灭师雄之族,纳其爱女及橐装”。
全师雄率军攻克彭州,杀死都监李德荣,自称兴蜀大王,分兵占领灌口、新繁、青城等地,兵临成都城下。
当时成都城内还有投降的后蜀军队两万人。
王全斌害怕这两万人参与兵变,竟然把他们诱至夹城中全部杀掉。
这样的血腥屠杀更激起了民愤,蜀地各方起兵响应,整个巴蜀陷入混乱之中。
最终,还是曹彬与刘光毅平定了蜀地的动乱。
平乱之后,许多将领都在趁火打劫,抢金银财宝,掠夺人口,只有曹彬分文未取。
宋太祖了解情况之后,处分了王全斌等人,升曹彬为义成军节度使。
公元968年,宋太祖开始出兵征伐北汉,任命曹彬为前军都监。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准备亲征北汉,又任命曹彬为前军都监。
开宝六年(973年),升曹彬为检校太傅。
开宝七年(974年),北宋准备讨伐南唐,任命曹彬为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舰都部署,分兵从荆南顺流而东,攻破峡口寨,接着攻克池州,又连续攻克当涂、芜湖二县,驻扎在采石矶。
十一月,造浮桥渡河。
十二月大破南唐军于白鹭洲。
次年三月到八月,南唐军节节败退,金陵城被围。
曹彬将城围住之后,一直希望李煜能主动投降,所以并没有采取过猛的攻势。
到了十一月,曹彬又派人告诉李煜:“事已至此,南唐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
只可惜一城的百姓,恐怕要遭受杀戮之苦。
为今之计,你只有投降,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李煜一直没有投降。
曹彬知道金陵城马上就要被攻克了,突然称病,停止指挥。
手下的将士们都来探病。
曹彬说:“我的病用药是治不好的,只要你们发誓,城破之日,不妄杀城中百姓,我的病就会不治而愈。
”诸将于是焚香立誓,城破之后,不妄杀一人。
两天之后,金陵城被攻陷。
李煜带着大臣们来到曹彬的军营请罪,曹彬没有为难他,而是用对待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
李煜君臣就这样才得以保全。
之后,曹彬回朝复命,只低调地说是奉命到江南办事回来,丝毫不以攻灭南唐的功劳炫耀。
“恭喜大人,”副帅潘美祝贺说,“皇上曾经答应过,只要攻下南唐,就任你为宰相。
我这里提前祝贺大人高升了。
”“这次行动之所以成功,完全是仰仗皇上的天威。
我不过是按皇上的旨意行事,哪里有什么功劳。
”曹彬说,“何况……”“何况什么?”潘美问。
“北汉还没有平定呢。
”曹彬说。
二人进了朝堂,向宋太祖复命。
宋太祖对曹彬说:“本来应该让你做宰相的,不过北汉刘继元还没有攻灭,你就再等些时候吧!”潘美一听,偷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