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4-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舞弊-以绿大地公司财务造假为例

合集下载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探究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给企业经营、社会信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中,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该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

一、案例背景云南绿大地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主要经营绿化工程、园林景观设计等业务的企业。

由于其卓越的市场表现和投资价值,该公司在上市后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2018年,云南绿大地公司却突然陷入了财务舞弊的丑闻中。

二、财务舞弊原因分析1. 高速扩张导致现金流压力:为了迅速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云南绿大地公司在短时间内大量投资于绿化项目,并扩展了业务范围。

这种高速扩张导致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从而促使公司管理层实行不合规的财务操作手段。

2. 高额利润承诺引发压力:为吸引投资者,云南绿大地公司在其上市规划中承诺了过高的利润预期。

然而,公司实际业绩与承诺的利润存在较大差距。

为应对这一压力,管理层不得不通过虚增利润等手段来掩盖实际业绩的不达预期。

3. 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制度:云南绿大地公司在面临财务舞弊时,监管部门的检查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催生了财务舞弊。

管理层发现监管不力,相对容易实施欺诈行为。

三、财务舞弊影响分析1. 投资者信任受损:财务舞弊案件暴露后,投资者对云南绿大地公司失去信心,纷纷撤离。

公司股价暴跌,市场价值大量缩水。

这无疑对公司的进步和声誉造成了严峻的打击。

2. 资金链断裂和拖累供应商:财务舞弊导致公司原本脆弱的资金链完全崩溃,无法向供应商及债权人付款。

这使得供应商陷入逆境,并扩散至了整个供应链,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形势。

3. 高管追责和法律风险:财务舞弊属于犯罪行为,管理层涉嫌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信息等违法行为将面临刑事诉讼和经济赔偿责任。

高管的股权和名誉也将受到极大的恐吓。

四、应对之策1.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措施,准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何珊来源:《财讯》2016年第36期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情况及原因分析(1)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情况第一,虚增资产。

2004年2月,绿大地购买马龙县县村委会土地960亩,金额为955,20万元,虚增土地成本900,20万元。

2005年4月,云南绿大地公司在马鸣乡购买土地3500亩,支付了3360万元的土地款,此宗土地交易,虚增交易成本3190余万元;2007年一季度,马鸣乡基地土壤改良又虚增价值2124万元;同年六月,绿大地在马龙县马鸣基地灌溉系统、灌溉管网等项目价值虚增797,20万元。

2007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对马鸣乡基地实施的土壤改良,合计投入2529.13万元,经鉴定确认马鸣乡基地土壤改良价值虚增2124.00万元。

2010年一季度,固定资产虚增5983.67万元。

第二,虚增收入。

云南绿大地公司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累计营业收入为6,26亿元,公司虚增营业收入29610,29万元,公司前5名大客户对营业收入与利润增加贡献巨大,但公司上市后大客户却陆续注销。

2007年绿大地公司营业收入2.57亿元,虚增营业收入0.97亿元;2008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的购买马龙县月望乡900亩土地使用权8370.00万元;2008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构建月望基地灌溉系统4270.00万元,经鉴定虚增构建月望基地灌溉系统3438.02万元。

同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的月望基地土壤改良投入4527.30万元,经鉴定虚增价值4527.30万元。

2009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购置广南林地使用权价值11011.05万元,虚增林地使用权价值10407.06万元。

经认定,绿大地在2007年上市后,至2009年累计虚增收入2.51亿元。

第三,现金流量异动频繁。

云南绿大地公司2010年度1-3月合并现金流量表项目出现26项差错,数千万元与数亿元的差错分别为8项和12项。

2010年4月云南绿大地公司对2008年销售退回实施差错更正,追溯调整减少2008年母公司及集团合并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分别为2348.52万元和1194.74万元,追溯调整增加2008年母公司及集团合并应付账款1153.78万元,调减母公司及集团合并年初未分配利润、年初盈余公积分别为1038.40万元、115.38万元。

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对企业的经济、信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其中,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绿大地财务舞弊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一、案件背景绿大地是一家知名的农产品企业,拥有大规模的农田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多年来,绿大地致力于生产健康、有机的农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然而,在2015年,该公司爆发了一起财务舞弊事件。

二、案件详述该案的核心是一起涉及虚构公司销售额的财务舞弊。

据调查,绿大地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虚构交易节点和发票,大幅度夸大了公司的销售额。

该虚构销售额的数据被用于欺骗外部投资者、银行和监管部门,使其误以为公司业绩超出预期。

这起案件的财务舞弊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销售额:绿大地在核算报表中通过虚构交易节点和发票,将并不存在的销售额计入公司收入,以增加公司业绩。

2. 虚构交易流程:通过虚构交易节点,绿大地制造了一套看似合理的交易流程,以掩盖实际的财务舞弊行为。

3. 引入“关联方”:绿大地在财务报表中虚构了一些公司的销售代理商,而这些代理商实际上与绿大地有关联关系。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虚构代理商的销售额增加公司的业绩。

三、案件原因分析对于绿大地财务舞弊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1. 利益驱使:贪婪是导致财务舞弊的核心因素之一。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业绩压力,绿大地的管理层为了实现更高的利润和业绩目标,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2. 内部控制不健全:绿大地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漏洞,未能有效监督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

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未能发现财务舞弊的迹象,导致财务舞弊持续时间较长。

3. 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在此案中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财务舞弊行为,导致该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继续蔓延。

四、案件影响分析绿大地财务舞弊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影响:财务舞弊导致绿大地的财务数据失真,使外部投资者和银行被误导,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和信用风险。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第一章引言云南绿大地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建筑材料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型企业。

多年来,该公司发展迅猛,业绩不断提升,然而,近期却爆发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

本篇文章旨在对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为类似情况下的企业提供借鉴。

第二章财务舞弊案例的背景云南绿大地公司成立于2000年,以生产和销售建筑材料为主业。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公司凭借质量优异的产品和有效的营销策略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然而,在2019年年底,一份匿名举报信揭示了云南绿大地公司存在财务舞弊的问题,使得该公司陷入舆论漩涡。

第三章财务舞弊案例的调查和结果根据举报信的指控,公司高层存在多项不当行为,包括虚增销售额、隐瞒负债、捏造利润等。

经过调查,审计部门确认了这些指控,并于2020年初公开了调查结果。

据调查报告,云南绿大地公司高层在财务方面存在恶意操纵的行为,以获得更好的业绩和激励措施。

第四章财务舞弊案例的原因分析财务舞弊案例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致。

分析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企业内部控制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高层管理层压力巨大,对业绩的要求过高。

(3)公司内部存在一定的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现象。

第五章财务舞弊案例的影响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曝光对公司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公司的市值直线下跌,股价暴跌,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动摇。

其次,公司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客户和供应商纷纷对公司产生不信任。

此外,监管机构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可能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第六章防范财务舞弊的建议为了避免类似的财务舞弊案例再次发生,云南绿大地公司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审计与监督机制。

(2)制定合理的业绩目标,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

(3)加强对高层管理层的监管,规范权力行使。

结论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敲响了企业财务风险警钟。

“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研究生课程论文“绿〞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课程名称:学生:学号:专业:年月日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开展,但是市场仍然不成熟、监管体系仍然不完善,这种造假本钱低下而受益丰厚的现状,使得上市公司IPO 造假、财务舞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财务舞弊案件接连不断、屡禁不止,不仅阻碍的中国证券业的安康持续开展,更重要的是使得国国外相关各界对中国金融行业的道德产生了疑心和不信任。

本文将以“绿〞财务造假事件为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

1 事件概述绿生物科技股份(股票代码:002200) (简称“绿〞) 前身是河口绿实业,成立于1996年6月,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2001年3月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为股份,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6.49元。

它以绿化工程和苗木销售为主营业务,是省最大的特色苗木生产企业,也是国绿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号称园林行业上市第一股,其复权后股价曾一路飙升到81.05元。

2010年3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稽查,证监会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规行为。

2010年12月,董事长何学葵持有的4325.8万股绿股票被冻结,引发投资者大量抛售,四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12.2亿元,超过80%的投资人损失沉重。

2011年4月,财务总监鹏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公安机关控制。

2013年2月7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绿欺诈发行股票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绿公司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成心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分金1040万元;绿原董事长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2 绿的财务造假手段2.1 虚增资产和收入在上市之前,绿公司为了扩大资产规模来到达上市条件而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来虚增资产,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阴阳合同,大幅度的增加资产的账面价值。

如其购置的市马龙县马鸣乡的3500亩荒山使用权,购置时只有100多万,但计入账上就变成了1000万。

试析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应对

试析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应对

试析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应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问题的频发,给投资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存在会计准则的漏洞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不严格监管所导致的。

本文将从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与表现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原因(1)会计准则漏洞。

现行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漏洞,例如在确认收入、确认费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或可操作性较大的规定,容易为上市公司提供隐匿财务报表舞弊的空间。

(2)高管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高管通常以公司业绩和股价表现为自己的利益来源,这会导致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

(3)监管不严格。

部分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核不够严格,导致一些问题财务报表得以通过审计,从而给了上市公司一定的操作空间。

2. 表现(1)虚假业绩。

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虚构业绩来吸引投资者,例如夸大利润、收入等。

(2)隐瞒风险。

上市公司可能会隐瞒自己的实际风险状况,包括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业务风险等重要信息。

(3)误导性财务报表。

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修改财务报表来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从而达到扩大公司规模或融资的目的。

以上种种原因和表现都给上市公司的股东、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损失。

对于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问题,亟需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应对措施1. 完善会计准则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漏洞进行财务报表舞弊,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在收入确认、费用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加强对相关规定的明确性和约束力,以减少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表的空间。

2. 强化监管和审计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力度,对可能存在问题的财务报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张宣洪战雪梅鹿麓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7年第24期一、案例背景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大地”)成立于2001年3月,前身为云南河口绿大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是云南省绿化苗木种植龙头企业。

2006年11月,绿大地第一次闯关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以失败告终。

2007年12月绿大地终于通过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核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3月17日,绿大地就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0年12月23日,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表公告称控股股东、董事长何学葵持有的4 325.8万股(占总股本28.63%)绿大地股票于12月20日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

2011年3月17日,绿大地再次发表公告称其董事长何学葵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被逮捕。

绿大地财务舞弊案逐渐浮出水面。

二、案例分析(一)财务舞弊手法透析1.伪造会计凭证,虚增资产2004年至2007年间,绿大地公司在不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条件的情况下,为达到上市目的,使用虚假合同、财务资料,虚增云南省马龙县旧县村委会960亩荒山使用权、马龙县马鸣乡3500亩荒山使用权以及马鸣基地围墙、灌溉系统、土壤改良工程等项目的资产共计人民币7011.4万元。

其中,“马鸣”基地的围墙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为686.9万元,而该基地4块地总共3500亩,如果围墙只围地块的周长,则其每米的造价高达1268.86元。

另外,该基地的三口深水井也以每口72.27万元的价值计入固定资产,而其在招股说明书中记载的位于“金殿”基地的另一口深水井的价值却只有8.13万元,相差近十倍。

正是这些被堂而皇之的写进了上市招股书中的虚增资产,帮助绿大地顺利通过上市审核。

2.关联方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绿大地公司通过登记注册一批由其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企业,并利用关联方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销售合同、发票和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虚构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以云南绿大地为例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以云南绿大地为例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摘要财务舞弊现象从财务信息作为公司的经济信号以来就频繁发生,各种程度的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使相关的财务报告失去了风险预警作用,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

本文以世界通信和云南绿大地两个公司的财务舞弊为研究案例,揭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发生的原因、财务舞弊的基本手法。

在总结两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实施有效治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务舞弊;世界通信;云南绿大地;政策建议1 绪论1.1 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课题背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快速发展,多家上市公司逐渐涌现,但在证券市场信息的披露状况不容乐观。

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财务舞弊,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粉饰财务数据,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市场形象,而且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一方面扭曲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一方面,虚假的财务信息严重误导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投资决策和有效监督。

1.1.2 研究意义随着资本市场的运作,会计信息在一个良好的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市场各经济主体是根据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做出相应的决策,所以会计信息同时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决策。

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不真实时,各经济主体按照虚假的会计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就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和监管无效。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财务舞弊者把正确的会计信息扭曲,给使用者的分析和做决策带来了阻碍。

会计报表使用者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判别能力,才能降低投资决策的失误。

如果研究出一种可以有效分析并正确判别财务会计信息是否正确的对策,不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将用国内外的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舞弊人员的动机,分析舞弊行为对本单位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以及研究探讨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等相关内容,用他们的前车之鉴来警醒后人,合理合法的进行经济运转,保护我们的家园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舞弊-以绿大地公司财务造假为例学生姓名学号院部年级专业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附2福建江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书本人郑重声明: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舞弊-以绿大地公司财务造假为例》,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年月日目录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舞弊-以绿大地公司财务造假为例XX(XXXXXXXXXXXXXXX)摘要:在资本市场中,远至相对较为成熟的美国,近至近二十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会计造假案例屡现。

由于受到利益诱导等多方因素影响,会计造假日益泛滥,进而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也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本文旨在从 20]] 年爆发的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欺诈发行的案例中,浅谈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建立诚信机制,防范会计造假。

关键词: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绿大地Talkin9 about financial fraud under the new accountin9 standards - to the 9reen earth as an examPle the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XX(XXXXXXXXXXXXXXX)Abstract:In the caPital market ,as far as the U,S,is relatively mature ,almost to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accountin9 fraud cases rePeated now ,Due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interest -induced effects of the increasin9 sPread of accountin9 fraud ,which would seriously disruPt the orderly caPital market ,also damPened investor enthusiasm for investment ,This PaPer aims case from 20]] outbreak of Yunnan 9reen Land Biolo9ical Technolo9y Co,,fraud issue ,the Public ComPanyAccountin9 fraud Talkin9 reasons ,and to exPlore how to build inte9rity mechanism to Prevent accountin9 fraud ,Keywords :financial fraud ;accountin9 fraud ;9reen Earth绪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日趋繁荣,其容量不断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把上市公司与广大外部投资者连接起来的纽带就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成为投资者据以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许多契约和证券市场管制的重要依据。

目前,随着股市大小非大量解禁并逐步走向全流通,外部投资者的数量和市场比重的大幅增加,如何保护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障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防范财务舞弊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 年修订版)》中对舞弊是这样定义的:“舞弊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财务舞弊是人为的主观故意行为,带有预谋性质,损害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严重失实,是违法行为。

从国内外一系列的财务舞弊案可以看到,财务舞弊已由最初的手段单一,主要集中在期末进行,到如今的手段隐蔽多样,且演变成具有系统性。

财务舞弊的发生损害了上市公司的信誉,妨碍金融市场健康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使投资者遭受严峻的信心考验。

因此,如何完善对财务舞弊行为的预防措施是上市公司最先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以“云南绿大地”舞弊案为样本进行分析与研究一、财务舞弊及其与盈余管理,会计准则的关系(一)财务舞弊和盈余管理的界定,(二)财务舞弊和盈余管理的区别正是由于会计准则具体上述特征,企业管理当局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利用准则的漏洞或空白地带,采取过度盈余管理行为。

适度的盈余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过度的盈余管理往往会演变成财务舞弊。

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区别具体有以下几点:]、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财务舞弊是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外进行,违反准则要求,以欺骗手段,如虚构交易、伪造记录和凭证等,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2、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尽管它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从有效契约观和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盈余管理在降低契约成本,增加信息含量方面有它积极的一面。

如上市公司通过“利润平滑化”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传递上市公司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过分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达成有效契约。

而财务舞弊则完全是个贬义词,其行为违反相关准则规范,以虚假财务信息扰乱市场,误导投资者,完全是消极作用。

3、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财务舞弊的目的是为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

4、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不同。

对盈余管理主要是采取规范引导的方式。

而对财务舞弊则是完全明令禁止并依法进行严厉查处。

(三)会计准则的定义分类功能性质(四)财务舞弊,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的关系通过对会计准则性质和特征分析得知,会计准则存在经济后果,具有约束机制和剩余选择权等特性。

一方面,会计准则通过制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效地缩减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另一方面,由于剩余选择权及其技术上的局限性,会计准则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会引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

而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往往诱发财务信息的市场危机,市场危机的案例反过来又为准则制定者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了实践依据,全新的或修订的准则出台后,原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即被归入财务舞弊行为并予以明令禁止比如]996年琼民源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一案便催生了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随后一系列其他具体准则的出台背后几乎都有资本市场案例为其背景,虽然我国的具体准则的发布被认为是救火式的,但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准则的真空地带进行数字游戏。

企业管理当局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准则的漏洞或空白地带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适度盈余管理为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实践经验,适度盈余管理容易过渡到过度盈余管理;过度盈余管理经整改后,可以回归适度盈余管理。

过度盈余管理往往引发严重的市场财务信息危机,一旦发生危机,准则制定当局开始制定或修订相关准则,将原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列入财务舞弊方式并予以明令禁止。

而后,企业管理当局又开始研究新准则的漏洞或空白,开发新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

于是,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新的财务舞弊方式在这博弈中不断产生,会计准则亦在这博弈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一)新会计准则指定的背景为了保障财务信息质量,防止企业利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任意调整财务报表数字,国家财政部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直致力于循序渐进推进会计改革。

]992年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随后又先后颁布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0个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

随后,财政部修改完善了股份公司会计制度,陆续制定了]6项具体会计准则,自2000年起,又建立起了包括《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取消了我国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模式。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要顺应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促进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2006年2月巧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2006》,并于同年年底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基本准则是根据]992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具体准则中的]6项是对2005年前己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完善,另外的22项是全新的。

除了在三个方面(关联方披露、企业合并和资产减值)与国际会计惯例(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外,新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己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由此,我国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组成的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完毕。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分析新会计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除极少数事项保留“中国特色”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相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披露等方面较旧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多地压缩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规范和控制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了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任何制度的完善,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抑制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又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开辟了新的空间。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危害上市公司实施财务舞弊,其最终目的都是向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舞弊的财务报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人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信息来衡量得失,做出相关决策。

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愈发的举足轻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财务舞弊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具体来讲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不实的财务信息会扭曲财务指标,导致相关利益者做出同其真实意思相违背的错误决策,而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