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茎尖脱毒

合集下载

植物微茎尖培养脱毒原理

植物微茎尖培养脱毒原理

植物微茎尖培养脱毒原理植物要是染上了病毒,那可就像人得了重病似的,病恹恹的。

不过呢,科学家们可有个超厉害的办法,就是植物微茎尖培养脱毒。

咱们先来说说植物为啥会染上病毒。

你看啊,这病毒就像小坏蛋一样,在植物之间传来传去的。

有时候是昆虫这个“小媒婆”,带着病毒在植物间串门,把病毒从这株植物带到那株植物。

还有的时候呢,植物在繁殖的时候,比如扦插啊这些方法,病毒就跟着一起“搬家”了。

这病毒一旦在植物身体里安了家,就开始捣乱啦。

植物可能就长不高、叶子发黄、果实也长不好,就像人没了精气神儿一样。

那微茎尖培养脱毒是咋回事呢?这微茎尖啊,就像是植物身体里的一股清流。

你想啊,植物的茎尖这个地方呢,细胞分裂可快啦,就像一群充满活力的小朋友在欢快地玩耍。

这些快速分裂的细胞,就像是一群忙着盖新房子的小工匠,它们可没功夫搭理那些病毒小坏蛋。

为啥呢?因为病毒这个家伙啊,它在植物身体里扩散是有一定速度的,它还没来得及跑到茎尖这个热闹的“建筑工地”呢,这里的细胞就已经快速地分裂生长起来了。

所以呀,茎尖这个地方的病毒含量就特别特别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咱们把这个微茎尖取出来,就像是把植物身体里最纯净、最健康的一部分给单独拎出来了。

然后把这个微茎尖放到一个专门的培养基里。

这个培养基就像是一个超级温馨的小窝,里面有微茎尖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就像给它准备了好多好多好吃的、好喝的一样。

在这个小窝里,微茎尖就开始茁壮成长啦。

它慢慢地长成一棵完整的小植株,而且因为它本来就几乎没有病毒,所以这个新长出来的小植株啊,那就是健健康康的,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娃娃。

你再看啊,这微茎尖培养脱毒就像是给植物来了一场超级大变身。

以前被病毒折磨得不成样子的植物,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重新焕发生机。

比如说那些种水果的果农伯伯们,如果他们的果树染上了病毒,果实又小又不好吃。

用了微茎尖培养脱毒这个神奇的办法,新长出来的果树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啦。

这对于果农伯伯来说,那可真是像挖到了宝藏一样开心呢。

第三章植物脱毒技术

第三章植物脱毒技术
这种检测方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常规检测应 用较少。
2、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PCR检测法
待测脱毒植物病毒总DNA序列
ACGGGTTATCGGTCGAATAACACGGGCAATTTTACGATTAGACTAACGGGGAGAC TGCCCAATAGCCA 引物 TGCCC 随机引物
ACGGGTTATCGGTCGAATAACACGGGCAATTTTACGATTAGACTAACGGGGAGAC
●同时同样的处理效果也不一样(具有不确定性)。
●对植株有伤害,只有部分植株成活。
●对寄主植物进行较长时间的高温处理有可能钝化植物组织 中的阻抗因子,使寄主植物中抗病毒因子难于活化,从而 增加无效植株的发生率。
三、热处理结合茎尖脱毒
1 把切取的草莓芽洗净后 2 先经过高温短时间热处理,杀死部分病毒; 3 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对经过处理的材料,在解剖镜下解剖, 4 切取分生组织尖端0.2-0.3mm生长点, 5 迅速接种到最佳启动培养基上,在25℃下暗培养。 6 待长出愈伤组织后转入光培养, 7 接种到另一种丛芽培养基上,即产生丛生芽及绿苗。 8 将绿苗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 9 20天后待根长2-5cm时即可炼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 以上。
(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四)其它鉴定方法
1、电镜检测法
病毒颗粒一般小于0.1um的微粒,人的眼睛观 察不到,光学显微镜仅观察200nm的微粒,而电子 显微镜则将分辨能力增大至0.5nm。通过电子显微 镜在病毒的薄样品或部分纯化的病毒悬浮液中容易 观察到。采用电子显微镜法鉴定病毒,直接观察有 无病毒颗粒存在,并观察有关病毒颗粒大小、形状 和结构,由于这些特征稳定,对病毒鉴定有很大的 作用。
• 4、生根诱导

茎尖培养脱毒技术

茎尖培养脱毒技术

植物脱毒技术
一、茎尖培养脱毒 3.剥取茎尖与接种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已消毒的芽放在垫有无菌滤纸的培养 皿中(已灭菌)。在双筒解剖镜下,用解剖针或镊子将材料固 定于视野中,用解剖刀尖仔细剥去幼叶,至出现裸露的生长点。 用刀尖切下带1~2个叶原基的生长点(约0.3~0.5mm)。用解剖 针或解剖刀尖将切下的茎尖转至培养基上(顶部向上),每管接 1~2个茎尖。 为防止茎尖失水,可用无菌水润湿滤纸。操作中注意随时 更换滤纸和接种工具,剥取茎尖时切勿损伤生长点。
植物脱毒技术
一、茎尖培养脱毒 5.生根诱导 一些植物茎尖培养形成绿芽后,基部很快发生不定根。而 另一些植物不产生不定根,必须将无根绿苗再诱导才能生根成 为完整植株。诱导生根的方法是将2~3cm高的无根苗转入生根 培养基,继续培养1~2个月即可形成根。一些植物茎尖离体培 养极难生根,即使转入生根培养基诱导也难奏效(如桃、苹 果),这类植物的无病毒绿芽可通过微体嫁接法获得完整植株。 如果取茎尖脱毒试管苗的茎尖(可大于第一次切取的茎尖), 再培养,即二次茎尖培养脱毒率可达 100%。
植物脱毒技术
一、茎尖培养脱毒
植物脱毒技术
一、茎尖培养脱毒 2.茎尖大小与脱毒效果
用于脱毒的茎尖外植体可以是顶端分生组织即生长点,最 大 直 径 0.lmm ; 通 常 是 带 1 ~ 3 个 叶 原 基 的 茎 尖 ( 约 0.3 ~ 0.5mm)。 茎尖外植体的大小与脱毒效果成反比。但不带叶原基的过 小,外植体离体培养存活困难,生长缓慢,操作难度大。茎尖 分生组织不能合成自身需要的生长素,而分生组织以下的1~3 个幼叶原基可合成并供给分生组织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因而 带叶原基的茎尖生长快,成苗率高。但茎尖外植体过大,脱毒 效果差。
植物脱毒技术

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

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

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茎尖培养是将植物茎尖作为外植体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脱毒、繁殖、遗传改良等方面。

在进行茎尖培养时,需要采用无菌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盐和植物生长因子,以支持植物的生长和分化。

虽然茎尖培养可以提高植物繁殖率,促进遗传改良,但植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各种病毒和微生物的感染,如果不加以处理,这些感染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繁殖的品质和数量,需要进行脱毒处理。

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是通过对植物进行体细胞培养和细胞选择,帮助植物去除体内的病毒和微生物。

茎尖培养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外植物质的选择、外植物的消毒、外植物体的消化和茎尖的培养。

第一步是外植体的选择。

首先需要选择健康的植物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最好是从没有感染过病毒和微生物的植株中选取。

要选择完整、无损伤、新生的芽或茎尖,以保证外植体的健康和完整性。

第二步是外植体的消毒。

在消毒前需要将外植体剪成适当大小并于无菌实验室中进行操作。

将外植体浸泡于含有消毒剂的溶液中,如70%酒精、0.1%汞溴素、0.1%过氧化氢等,在消毒前也需要去除外植体的表层污垢。

消毒的目的是避免残留的病毒和微生物在培养培养过程中再次感染植株,从而保证培养过程的无菌。

第三步是外植体的消化。

在消毒后,外植体的细胞壁依然存在,需要进行消化,使得细胞易于分离和重新生长。

可采用不同的消化酶,如植物生长调节剂,酶解作用可以促进外植体的细胞分离。

这种操作可以改变细胞壁的结构,使得外植体的细胞容易分离和重新生长。

消化过程中要慎重,避免过度消化。

第四步是茎尖的培养。

在消化完成后,取出外植体中的营养组织或茎尖,置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分化。

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培养基的无菌和营养条件,以支持茎尖生长和分化。

茎尖要发生新的细胞分化,从而产生更多的细胞,从而最终保证植株生长健康。

总之,茎尖培养脱毒是一种重要的技术。

它可以将健康的植物组织进行体细胞培养和细胞选择,清除体内的病毒和微生物。

植物脱毒方法

植物脱毒方法

植物脱毒方法
1、茎尖培养脱毒: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并不均匀,越靠近茎端的病毒的感染深度越低,生长点则几乎不含或含病毒很少。

2、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通过植物的器官和组织的培养,脱分化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从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芽,长成小植株,可以得到无病毒苗。

3、珠心胚培养脱毒:病毒一般不通过种子传播,由珠心细胞发育成的胚再生的植株是无毒的,并具有与母本相同的遗传特性。

4、茎尖微体嫁接:将实生苗砧木在人工培养基上种植培育,再从成年无病树枝上切取0.4—1.0mm茎尖,在砧木上进行试管微体嫁接,以获得无病毒幼苗。

5、花药培养脱毒。

6、热处理脱毒:一些病毒对热不稳定,在高于常温的温度下(35-40°C),即钝化失活。

7、化学处理:抑制或杀死病毒。

茎尖脱毒的原理

茎尖脱毒的原理

茎尖脱毒的原理
茎尖脱毒是一种植物病毒检测和消除方法,其原理基于以下几点:
1. 病毒是通过感染植物细胞来繁殖和传播的,茎尖脱毒利用这个原理,在植物茎尖中包含较少感染病毒的细胞。

2. 植物茎尖是植物生长点,其中的分生组织不仅含有少量病毒感染的
细胞,而且在新的细胞分裂和生长过程中,病毒表达量可能会降低。

3. 茎尖脱毒可以通过提取茎尖细胞、进行培养和再生植株来消除或减
少感染病毒的细胞,重新生成无病毒的植株。

4. 在茎尖脱毒过程中,常常结合使用组织培养技术,例如无菌培养和
激素操纵等方式,可以促进茎尖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从而更快地实现
植株再生。

5. 茎尖脱毒还需要利用一种或多种病毒检测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检
测(ELISA)、蛋白质印迹等,来确认植株是否已经完全清除了病毒。

茎尖脱毒的原理就是通过提取茎尖细胞,利用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特性
以及病毒检测技术,来消除或减少植物中感染的病毒细胞,重建无病
毒的植株。

茎尖脱毒的操作流程

茎尖脱毒的操作流程

茎尖脱毒的操作流程
茎尖脱毒,听起来像是给植物做的一场特殊手术,实际上它就是通过科学手段,帮植物去掉身上的“小坏蛋”——病毒。

让我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给你揭秘这个操作流程。

首先,得选个好苗子,就像选运动员一样,得挑那些健康、有活力的植物。

这第一步,我们称之为“挑选植株”,找那个最棒的植物来做手术。

接着,就是给植物剪头发”,只不过我们剪的是茎尖,就是植物最顶端的那一点点。

这步叫“切取茎尖”,得小心翼翼,就像是在做微整形。

剪下来的茎尖,得给它消毒,就像去医院做手术前得消毒一样。

我们用一些消毒液泡泡它,这叫“消毒处理”,确保那些“小坏蛋”不敢靠近。

消毒完毕,就该把茎尖放到特制的培养基上,这就像是在给它准备一个无菌的病房。

这步叫“接种培养”,让茎尖在无菌环境下慢慢长大。

等茎尖长出新的小芽和小根,就得给它换个大房子”,也就是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叫“继代培养”,让植物继续健康成长。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确认这些新长出来的植物确实没有病毒了,就可以把它们移栽到土里,这叫“移栽成活”。

就像是手术后康复出院,重新开始新生活。

总结一下,茎尖脱毒的操作流程就是:挑选植株、切取茎尖、消毒处理、接种培养、继代培养、移栽成活。

这个过程虽然复杂,但每一步都是为了确保植物能够健康成长,无毒一身轻。

利用茎尖培养脱毒苗的原理

利用茎尖培养脱毒苗的原理

利用茎尖培养脱毒苗的原理
利用茎尖培养脱毒苗的原理是通过在无菌环境中培养植物的茎尖,去除植物体内的病毒和细菌,最终得到健康的植株。

这项技术在植物繁殖、育种和保护植物健康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健康的母株:选择生长健康、没有病害和病毒感染的母株作为培养材料。

这是确保后续培养的脱毒苗质量的重要一步。

2.表面消毒: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所采集的茎尖进行表面消毒,以去除表面的微生物污染。

通常使用含氯或含醇的消毒液,例如漂白水或酒精。

3.茎尖切割:在无菌条件下,使用无菌工具对茎尖进行切割。

茎尖是植物生长点的组织,含有高度分化的细胞,有助于培养成新植株。

4.培养基的准备:准备无菌培养基,包括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植物激素等。

培养基要保持无菌状态,通常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灭菌。

5.茎尖培养:将消毒过的茎尖放置在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促使茎尖分化和生长。

这个阶段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止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6.分化和生长:在培养基上,茎尖逐渐分化为新的组织,形成新的植株。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具体取决于植物的种类和培养条件。

7.脱毒:通过检测新植株是否含有病毒和细菌,筛选出脱毒的植株。

通常采用生物学检测或分子生物学方法,例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

8.移栽:将脱毒的植株从培养基中移植到土壤中,使其继续生长并发育为正常植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茎尖脱毒
1、茎尖脱毒的依据。

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是不均一的,越接近生长点约(0.1-1mm区域),病毒浓度越稀,因此有可能采用小的茎尖离体培养而脱除植物病毒。

2、茎尖培养法脱除植物病毒的技术关键
(1)、被脱毒植物携带病毒的诊断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再脱毒之前,应了解植物携带何种病毒,病毒在体内的分布位置,以确定培养茎尖的大小
(2)、母体植株的选择和预处理
母体的选择:
欲脱毒材料的品种典型性:关系到脱毒以后的脱毒苗是否保持原品种的特征特性
植体健康程度选择:应选感病轻、带毒量少的健康植株作为脱毒的外植体材料,这样更容易获得脱毒株。

外植体预处理:
(3)、茎尖的剥离
在剥取茎尖时,把茎芽置于解剖镜下(8~40倍),一只手用镊子将其按住,另一只手用解剖针将叶片和叶原基剥掉,解剖针要常常蘸入90%酒精,并用火焰灼烧以进行消毒。

但要注意解剖针的冷却,可蘸入无菌水进行冷却。

当一个闪亮半圆球的顶端分生组织充分暴露出来之后,用解剖刀片将分生组织切下来,为了提高成活率,可带1-2枚幼叶,然后将其接到培养基上。

接种时确保微茎尖不与其他物体接触,只用解剖针接种即可。

剥离茎尖时,应尽快接种,茎尖暴露的时间应当越短越好,以防茎尖变干。

可在一个衬有无菌湿滤纸的培养皿内进行操作,有助于防止茎尖变干。

将接种好的茎尖置于25℃左右的温度下。

每天以16小时2000-3000lx的光照条件下培养。

由于在低温和短日照下,茎尖有可能进入休眠;所以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日照时间必须保证。

微茎尖需数月才能成功。

继代培养得到足够的检测苗、进行病毒检测。

(4)、脱毒效果检测
A 指示植物鉴定(indicator test plants) 所谓指示植物是指具有能够辨别某种病毒的专化性症状的寄主植物。

每种病毒都有自己敏感的植物,例如:
马铃薯病毒的敏感植物有千日红、黄花烟、心叶烟、毛叶曼佗罗
大丽花病毒的敏感植物为:矮牵牛、黄瓜、苋色蓠
菊花病毒:矮牵牛、豇豆
指示植物鉴定病毒的方法
a.摩擦接种法:
取培养植株的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的水和等量的0.1mol/L磷酸缓冲液(pH 7.0),磨成匀奖,将其涂抹在指示植株叶片上,在指示植物的叶片撒上金刚砂,通过轻轻摩擦使汁浸入叶片表皮细胞而又不损伤叶片。

5分钟后用清水清洗叶面。

将指示植株放于防蚜虫网罩的温室内。

然后视其病斑的有无,来判断是否脱除了病毒。

例如:植物液接种后如使千日红叶片枯斑,黄花烟、心叶烟呈花叶,证明该植物体内具有马铃薯X病毒
b、嫁接法
有些病毒不是通过汁液传播,而是通过专门的介体传播的,例如草莓黄花病毒、草莓丛枝病毒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蚜虫为介体进行传播的。

这种病毒的鉴定,需将培养植株的芽嫁接在敏
感植物上,根据敏感植株的病症来判断是否脱除了病毒
B 血清鉴定(serologic test) 试管沉淀反应;免疫双扩散;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a、试管沉淀反应
在抗原-抗体最适比例的条件下,观察有无沉淀的产生来确定被测植株是否带病毒。

试管沉淀反应操作简单,需注意的问题:
①、叶绿体的自发凝聚
可用磷酸缓冲液提取汁液,再用氯仿处理除去叶绿体,pH 保持在6.5-8.5)
②、抗原抗体的比例要适当,当抗原过量时回抑制沉淀的形成
b、免疫双扩散
在半固体凝胶中测定在其中扩散的抗原和抗体间的沉淀反应的方法。

与沉淀法比较起来有两个优点:一是节约血清,二是汁液不用特殊处理。

步骤:
①倒胶,一般厚2mm
②打孔,多打成梅花型
③加样,加血清和汁液。

一般加样后在37℃恒温过夜,即可进行结果观察。

有扩散沉淀的即为带毒株,没有则为不带毒株
c、酶连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它是将抗原、抗体的免役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即通过化学的方法将酶与抗体或抗原结合起来,形成酶标记物。

然后将它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

结合在免疫复合物的酶,在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催化无色底物生成有色底物,通过比色计可以准确测定。

优点是灵敏度高,测定快速,每次可以同时测定多个样品。

C 电镜检查法
采用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样品材料有无病毒存在,还可以进一步鉴定病毒颗粒大小、形状和结构,这些特征相当稳定,因此电镜检查法即准确又有效,但需要有一定的设备和技术。

D 分子检测法
例如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tion)将待测的样品的总RNA与cDNA合成的试剂盒进行反应,合成cDNA,然后利用病毒DNA特有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即可知道在寄主中是否有病毒基因的表达
n 脱毒苗的离体保存与繁殖:一般是在实验室进行,一般每月继代一次,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生长延缓剂,如B9和矮壮剂可2-3个月继代一次,也可放到液氮或4℃冰箱中保存n 建立脱毒种苗生产繁殖网络体系:如果试管苗生产成本过高或移栽困难,可将试管苗选择种植在一定的控制区域,从繁殖技术和环境隔离上保证较高水平,使得繁殖的种苗能有效的防止病毒的再侵染
(5)影响脱毒效果的因素
n 母体材料病毒侵染的程度:单一病毒感染的植株脱毒较容易,而复合浸染的植株脱毒较难
n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顶芽的脱毒效果比侧芽好,生长旺盛的芽比休眠芽或快进入休眠的芽好
n 起始培养的茎尖大小:不带叶原基的生长点培养脱毒效果最好,带1-2个可获得40%脱毒苗
实例:
1.马铃薯是用块茎种植的无性繁殖作物,在生长期间容易被病毒侵染造成
病毒性退化,并常受晚疫病、环腐病、青枯病和黑胫病等多种病害侵袭。

所以马铃薯虽然是高产作物,但常常并不高产、稳产。

特别是病毒性退化,是各地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于70 年代引进了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80 年代逐渐普及到各省、市、自治区。

现在许多研究单位均已掌握了马铃薯脱毒苗的生产与快繁技术,脱毒薯正在迅速推广,并比一般种薯增产30%~50%,甚至一倍以上,很受农民欢迎。

同时我国各地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保种技术,如一季作地区的夏播留种;中原二季作地区的阳畦留种和春季早收留种并实行秋播;云南一些地区的三季薯留种法等。

这对防止马铃薯种薯的迅速退化和减产都有显著作用。

脱毒薯和留种技术相结合,既能增产,又能延长种薯使用年限。

2.南罗平小黄姜的茎尖脱毒组培快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