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论述题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舆论”的含义是( )A、公众意见B、公共意见C、公开意见D、公正意见正确答案:C2.指出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的我国学者是( )A、范东生B、张国良C、喻国明D、李彬正确答案:A3.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平等将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的是( )A、霍尔B、罗杰斯C、麦奎尔D、贝尔正确答案:D4.申农—韦弗模式较之5W模式多了一个( )A、信道B、信源C、信宿D、噪音正确答案:D5.人类传播活动是渗透一切社会活动的( )A、本质B、过程C、现象D、行为正确答案:C6.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是( )A、科学实证B、定量C、哲学思辨D、定性正确答案:C7.按照社会关系论的分析,左右受众成员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的是( )A、受众的先天条件B、受众的种种社会关系C、受众的心理结构D、传播者的魅力正确答案:B8.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默顿B、拉斯韦尔C、赖特D、帕森斯正确答案:C9.下列属于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著作的是( )A、《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B、《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C、《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D、《媒介即讯息》正确答案:A10.“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机械抽样B、判断抽样C、偶遇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正确答案:C11.1952年在其著作中曾对“内容分析”下过一个经典性定义的是( )A、施拉姆B、希尔泰兹C、麦克法考尔D、贝雷尔森正确答案:D12.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人物是( )A、霍夫兰B、卢卡奇C、葛兰西D、霍克海默正确答案:D1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讯息”C、“冷媒介”D、“热媒介”正确答案:B14.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的是( )A、社会责任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参与论D、使用与满足论.正确答案:B15.创立二级传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A、库尔特·卢因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C、卡尔·霍夫兰D、韦尔伯·施拉姆正确答案:B16.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研究传播功能所提出的学说是( )A、工具说B、社交性说C、游戏说D、使用满足说正确答案:C17.把申农度量信息不确定性的熵和力学中的熵直接联系起来的是( )A、维纳B、拉扎斯菲尔德C、施拉姆D、布里渊正确答案:D18.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的著名学者是( )A、拉扎斯菲尔德B、戈尔丁C、霍夫兰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D19.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 )A、反馈B、噪音C、循环D、信息正确答案:A20.发起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的是( )A、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B、中央电视台C、首都新闻学会D、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学术团体正确答案:C21.反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A、传播单位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D、线性模式正确答案:B22.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内容分析法B、大众传播学的概念C、政治传播的概念D、传播的5W模式正确答案:D23.传播学“登堂人室”的第一步是( )A、对传播过程的研究B、对传播方法的研究C、对传播现象的研究D、对传播活动的研究正确答案:A24.意见领袖和被影响者保持着( )A、横向传播关系B、外向传播关系C、纵向传播关系D、内向传播关系正确答案:A25.控制无关变量最简单的方法是( )A、消除法B、保持恒定法C、调查研究法D、效果平衡法正确答案:A26.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发生在( )A、哥伦比亚大学B、累斯特大学C、伯明翰大学D、法兰克福大学正确答案:A27.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又被称为( )A、拉氏调查B、意见领袖调查C、竞选调查D、伊里调查正确答案:D28.传播学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特征的边缘学科,并逐步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20世纪( )A、30年代B、20年代C、50年代D、40年代正确答案:D29.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A、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B、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C、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D、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正确答案:A30.建筑、通信、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可以构成( )A、虚拟现实B、网络通信C、信息化工程D、智能大厦正确答案:D31.街头访谈是( )A、雪球抽样B、随机抽样C、判断抽样D、偶遇抽样正确答案:D32.传播学受惠最大的是( )A、系统论B、信息论C、控制论D、方法论正确答案:B33.“拟态环境”的营造者是( )A、传播媒介B、受众C、政府机构D、社会团体正确答案:A34.广义地说,传播研究关注和探索的是( )A、传播媒介B、传播现象C、传播规律D、传播技术正确答案:B35.决定受众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大众传播的特性是( )A、广泛性B、隐匿性C、混杂性D、分散性正确答案:A36.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 )A、优势B、整体倾向性C、个性化D、反馈机制正确答案:B37.世界电视业进入彩色电视广播阶段是在(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20年代正确答案:B38.在人类原始、古老的传播手段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渠道是( )A、标石B、烽火信号C、刻木D、口头语言正确答案:D39.在传播学兴起的初期,人们对受传者的认识是( )A、受传者的积极作用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B、有感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力量而把受传者仅当作传播产生影响的对象来研究C、人们已认识到受传者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D、传播学者们已认识到受传者的重要性正确答案:B40.不能用来推断总体指标的抽样方法是( )A、定额抽样B、雪球抽样C、偶遇抽样D、判断抽样正确答案:A41.传播技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 )A、哲理性B、理论性C、实用性D、强制性正确答案:C42.传播功能中可以造成媒介人物的功能是( )A、社会整合功能B、麻醉精神的功能C、授予地位的功能D、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正确答案:C43.传播学的分支中比重最大的是( )A、大众传播学B、组织传播学C、人际传播学D、自我传播学正确答案:A4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理论重心是( )A、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B、资产阶级文化观C、资产阶级政治学D、资产阶级建党学说正确答案:A45.拉扎斯菲尔德运用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是( )A、前后比较法B、抽样调查法C、实验心理学法D、控制对照法正确答案:B46.第一次对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构成重大挑战的著作是( )A、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B、布里德的《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C、李普曼《舆论学》D、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正确答案:A47.下列不属于读者调查种类的是( )A、读者概况调查B、读者—非读者研究C、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D、“节目检验”研究正确答案:D48.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霍夫兰B、拉斯韦尔C、拉扎斯菲尔德D、施拉姆正确答案:A49.传播控制中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 )A、政治控制B、自我控制。

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

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

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凌艺蜻一、沉默的螺旅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发展历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E-Noelle-Neumann提出的。

她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一“沉默的螺族”。

“沉默的螺旅” 一词最早见于Noelle-Neumann 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一《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舆论气候的感知决定了其公开表达意见的意愿。

如果个体感到自己的意见与主流舆论相矛盾,则会倾向于保持沉默。

这一心理机制将会导致一个公众舆论极化的过程,Noelle-Neumann将其称为"一个某种意见被不断强化的螺族式过程”。

1980年,Noelle-Neumann在《沉默的螺症: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 I 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Noel le-Neumann 提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达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1990年,Noelle-Neumann发表了《大众观念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一文。

文中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补充。

她认为,媒介意见要想影响大众观念,必须对以下六点进行分析:1、持主要观点的人分布何处2、对民意状况的估计(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3、对未来是否成功的预测4、公开捍卫自己的立场(发表见解)的勇气5、话题含有多少感情和道德因素6、在议题设置中,媒介讨论话题的主旨和强度(被其他媒介引用其内容,并引起政治家们注意的媒介)1993年,Noelle-Neumann更进一步将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视为一个被个体恐惧驱动的过程。

具体而盲,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为了实现社会整合,孤立会被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来威慑个体,而个体会出于对这种惩罚的畏惧,会试图发表与主流舆论一致的意见。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2021(回忆版)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2021(回忆版)

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社会化媒体
3、框架理论
4、分层抽样
5、重点访问
二、简答题
1、试从主动的受众到被动的受众的转变谈谈传播学的发展。

3、组织传播研究的几大流派。

4、结合四川地震中媒体的相关表现,谈谈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功能。

三、论述题
1、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实证范式中,
(1)你认为,传播学应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还是“应该如何”的问题?
(2)传播学是否应该对价值观作判断?
(3)你认为传播学研究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4)你认为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5)研究假设与文献综述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角度谈谈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武大 传播学 概论 真题答案

武大 传播学  概论 真题答案

一、问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沉默的螺旋”理论如何定义传播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不仅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

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开始,在传媒影响所及的范围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

因此,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2、为什么说传媒是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虽然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但是他们与单纯的营利企业不同,与宗教或政治团体的单纯机关媒介也不同。

大众传媒的活动,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依据包括三个方面:(1)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2)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3)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3、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相关命题及其理论价值。

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大众社会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大众社会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其实是指大众传播就是对乌合之众的传播,即指生活在现代社会工业化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又成为孤独的群体。

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离、十分孤独的。

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诉

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播学上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

它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内尔·纽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纽曼说,自己提出该理论的灵感来自她的一个女学生。

一天早晨她碰到一个戴有基民党徽章的女学生,而下午再碰到这个女学生时,这位女学生已将徽章取下,因为基民党的徽章很少有人佩戴,戴着这样一个徽章“太可怕了”。

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1)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实,捍卫真理(2)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3)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4)增加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守住心灵的那扇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洪水般冲溃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防线,可是仍有一扇门我们必须坚守,那扇门叫做:“坚持真理!”我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世界没有真理,究竟会是何般模样,是黑漆漆的人吃人的混乱,还是浮华背后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阴险?于是,我开始怀念古人了。

夏言,一个坚持真理、铁骨铮铮的汉子,折服了多少心怀正义的仁人志士。

奸佞当道,他何曾皱过一次眉头,毫无畏惧地惩恶扬善正是他刚劲的骨格;皇帝怒骂,他又何曾退缩,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方显他的英雄本色。

他就是一个擎天巨人,扬起了鲜艳夺目的真理的旗帜,藐视着不讲原则的无耻小人。

然而,这个巨人即将轰轰烈烈地光荣倒下,因为坚持真理总会让人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下第一大奸臣严嵩向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谓进攻,不过他的看家本领——栽赃陷害而已。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2.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哪些新闻事件,间接地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二、简答题1. 简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可能会选择沉默,以免受到孤立。

这种沉默反过来又强化了主流观点的主导地位。

2. 描述传播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

编码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转化为可传递的形式的过程。

解码则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解读为特定意义的过程。

有效的传播需要编码和解码的一致性。

三、论述题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它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受众参与度更高,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产生了挑战。

传统媒体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危机传播中的策略和效果。

以某企业产品召回事件为例,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开透明地传达信息,承认错误,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有效地减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

四、案例分析题1. 分析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媒体报道,并评价其传播效果。

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媒体报道在传播疫情信息、引导公众行为、缓解社会恐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载、谣言传播等问题,需要媒体加强信息审核和引导。

结语传播学考研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真题答案会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传播试题及答案

传播试题及答案

传播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个人行为B. 社会互动C. 组织结构D. 信息传播答案:D2. 传播的四大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信息传递B. 教育C. 娱乐D. 经济答案:D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理论?A. 沉默的螺旋B. 议程设置C.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D. 两级传播答案:C4.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A. 信息的接收者B. 信息的传递者C. 信息的加工者D. 以上都是答案:D5. 传播效果研究中,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区别在于?A. 效果的强度B. 效果的持续时间C. 效果的类型D. 效果的测量方法答案:B6. 传播媒介的类型包括?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网络媒介D. 以上都是答案:D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指的是?A. 政府官员B. 社会名流C. 具有影响力的个人D. 媒体工作者答案:C8. 传播学中的“回音室效应”是指?A. 信息在封闭环境中不断重复B. 信息传播的无序性C. 信息传播的快速性D. 信息传播的扩散性答案:A9.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信息的编码方式B. 信息的传播渠道C. 信息的接收方式D. 信息的组织结构答案:D10. 传播学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关注的是?A. 信息的传播效果B. 信息的传播渠道C. 信息的接收者D. 信息的传播者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传播效果?A. 信息内容B. 传播媒介C. 接收者的心理状态D. 社会文化背景答案:ABCD2.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能够?A. 决定公众讨论的议题B. 改变公众对议题的看法C. 影响公众的行为D. 塑造公众的认知答案:ABD3.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以下哪些现象?A. 少数意见的沉默B. 多数意见的强化C. 意见领袖的作用D. 社会压力的影响答案:ABD4. 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涉及到以下哪些概念?A. 意见领袖B. 信息扩散C. 信息过滤D. 信息反馈答案:AB5. 传播学中的“传播障碍”可能包括?A. 信息不完整B. 信息误解C. 信息过载D. 信息偏见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旨在探讨舆论形成、舆论压制以及少数派沉默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理论。

该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旨在解释舆论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简介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它通过压制不同意见和少数派观点,使社会成员在某种程度上遵循主流意见。

这一理论强调了舆论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二、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解析1.舆论的形成与个人意见的关系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逐渐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进而调整自己的观点。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从众效应”,即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容易采纳大多数人的观点。

2.舆论压制与少数派沉默的现象在沉默的螺旋中,舆论往往对少数派观点产生压制作用。

当少数派观点在公共领域中无法得到表达时,持有这些观点的个体可能会选择沉默,以避免受到舆论的排斥。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观点的多样性被削弱,使得社会观念趋于保守。

3.舆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舆论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沉默的螺旋中,个体在面临舆论压力时,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适应主流意见。

这种现象不仅对个人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社会观念的固化,进而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进步。

三、沉默的螺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领域。

例如,政治领域中的民意调查,企业营销中的消费者洞察,甚至是网络社交中的言论管理等,都离不开沉默的螺旋效应。

四、如何应对沉默的螺旋现象面对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应认识到舆论并非完全客观公正,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此,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从舆论;同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观点多样性提供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螺旋理论如何解释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众传播引导社会舆论以及社会心理。

反过来,大众舆论影响媒体的传播。

笔者下面将从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沉默的螺旋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那么在此之前,大众传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诺依曼认为大众传播在塑造“意见气候”时起着巨大的作用。

因为这是一种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它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因而,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是公开的。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几乎
无处不在。

人们观察环境中的意见分布,主要依据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通常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呈现的意见就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

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常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点;反之,与大众传媒不一致的观点,公众一般不予公开表达。

公开表达的意见其实就是舆论形成的基础。

舆论可定义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里,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情绪的总和。

舆论作为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

由于人担心被孤立的心理存在,在接触到大众传播所宣扬的多数和优势意见时,人会产生趋同行为,认同大众传播带来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形成舆论。

可以说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而与过去相比,网络传播的出现,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其它传播方式有可能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对更大范围的受众产生更深刻地作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对
舆论的影响力也由此受到一定削弱。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会变得错综复杂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