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第五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7课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知识点1、液体、气体、固体在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是它们的热胀冷缩性质。
2、水、牛奶、醋等液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说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在0摄氏度-4摄氏度时反常膨胀(热缩冷涨)。
3、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一壶水放在火炉上,水还没有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原因。
5、瘪乒乓球入放到热水中会鼓起来,向瘪乒乓球上扎一个小孔再放进热水中不会鼓起来,说明瘪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鼓起来是球内的气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的结果。
6、冬天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绷得比较紧,夏天比较松原因是电线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夏天气温较高,电线受热体积膨胀,因此较松;冬天气温较低,电线受冷体积收缩,所以绷得紧。
7、商店出售的瓶装液体不能装满是因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8、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①冬天水管破裂。
②有时候夏天路面会向上拱起,就是路面膨胀了,所以在铺路的时候路面每隔一段距离都有空隙留着。
③买来的罐头很难打开,是因为工厂生产时放进去的是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里面气体体积减小,外面大气压大于内部...所以难打开,我门可以微热罐头就很容易打开了④铁轨也是到了一定长度,总要留有空隙,再接着往下延伸,也是因铁轨热胀冷缩,如不留空隙,夏天高温下铁轨会膨胀隆起。
⑤把拧不下的金属瓶盖放在热水里浸一会,瓶盖就很容易拧开了。
⑥夏天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的轮胎都不能充太足的气,防止温度高时,因气体膨胀而引起爆胎。
⑦瓶子中的液体都装不满是因为液体受热体积会膨胀。
二、分组实验(一)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红墨水、小皮圈、烧杯(2个)、冷水、热水。
【实验过程】1、组装实验装置:(将烧瓶装满红色的水并塞上橡胶塞,在玻璃管上用小皮圈做记号。
)2、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3、将小皮圈移到玻璃管的红水处,将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冀人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土壤和水1.土壤用肉眼观察有沙粒、小石子等非生物,还有小虫子、小树枝、小草等生物。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土壤颗粒。
2.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
实验:将干燥的土块放入水中,会产生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将湿润的土壤放入蒸发皿,盖上玻璃片,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继续加热土壤,会闻到一股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质。
3.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平衡施肥、施农家肥、轮作等。
4.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科学家将土壤分为沙砾、沙、粉沙和黏土。
根据含沙和黏土的多少,又将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5.5.土壤颗粒最细的是黏质土,最容易成团的土壤是黏质土。
6.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对比土壤的渗水性实验中注意:使用同样大小的塑料瓶,放入同样多的土壤,加入同样多的水。
7.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都有一定的渗水能力。
它们在渗水性、肥力和透气性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适合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根系生长,适合种植的植物有:西瓜、花生、红薯、仙人掌等。
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好,耐旱耐涝,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
如:月季、桂花树等。
黏质土沙粒含量少,质地黏重,透气性差,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较为缺乏,不利于植物的根向深处生长。
适合种植的植物有:芦苇、水稻、莲藕等。
黏质土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在工业模型制造和艺术领域具有较多的应用。
8.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之一。
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和场所,为动物的生活提供了栖息地,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原料。
9.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黄土高原等地的部分土壤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0.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
水土流失与植物覆盖、坡度大小等有关。
书本第7页: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既是对比实验,也是模拟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在这个单元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当种子具备了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条件时,就会萌发。
在种子萌发后,会长成幼苗。
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土壤中的养分。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且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茎则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同时支撑着植物的身体。
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会开花结果。
花的结构包括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雄蕊产生花粉,雌蕊接受花粉后,经过受精过程,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等阶段。
像蚕这样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而像蝗虫等昆虫,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鸡、鸭、鹅等鸟类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
哺乳动物则一般是胎生,比如猫、狗、牛等。
在动物的生长过程中,它们的身体会不断发生变化。
比如,蚕在幼虫期会不断蜕皮,身体逐渐长大。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在测量温度时,要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并正确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水有三种形态: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
水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在冷却到0 摄氏度时会结冰。
冰在受热的情况下会融化成水,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这些变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第四单元磁铁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
磁铁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们可以通过悬挂法或指南针来确定磁铁的南北极。
在生活中,磁铁有很多应用,比如磁悬浮列车、指南针、冰箱门的磁条等。
第五单元电路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气与气候第1课一天的气温1、气温计的构成: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
2、在读取温度计或者气温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读数时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
3、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3、在室外背阴处和阳光照射的地方分别测一测气温,有什么发现?在室外背阴处的温度要比阳光照射地方的温度要低。
第2课风向与风力4、什么是风向?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
5、什么是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6、一般风力可分为几级?风力的大小可以分为13级,最小是级,最大是12级。
(背诵风级歌P7)第3课观测云和雨7、什么是云量?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
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10份,估计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
8、我们怎样来判别天气?按照云量的几何,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阴。
9、什么是降雨量?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称为降雨量。
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
10、天空中的降雨有时大,有时小,怎样知道降雨的多少呢?下雨时,可以用雨量器将雨水收集起来,再测量降了多少雨。
11、按照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几何,景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细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品级。
11、漏斗式雨量器的结构?包括盛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
第4课天气和景象灾祸11、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平均气象情况。
天气总在发生着变化,气候却有一定的规律。
12、常见的自然灾害(P12)出现的季节和防御的措施。
第二单元养蚕蚕出生了用什么窥察蚕卵和蚁蚕?能用感官和放大镜、直尺等工具窥察。
蚕卵的形态特点?约1毫米长、紫褐色、扁扁的、椭圆状形态。
了解蚕卵孵化需求的条件(P16)。
怎样养蚕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解人们是怎样养蚕的?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蚕农、查阅书刊、上网搜索资料等多种方式。
蚕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5℃左右、通风的环境中。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知识点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国际单位:摄氏度,符号:℃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要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并且要让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4、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探针式电子温度计)、(电子体温计)、(温湿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4、温度计的液柱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4、蒸发: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如:拖地以后,地上的水变干了。
5、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露、雾、热水上方出现的“白雾”、盛冰的瓶子外壁出现的水珠、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的水珠等。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1、人体有〔206〕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局部:〔头骨〕、〔躯干骨〕、〔手臂骨〕、〔腿脚骨〕。
3、人的手骨共有〔27〕块。
4、骨又硬又结实,它们可以〔生长〕,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
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6、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7、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关节〕。
8、人体主要关节有:〔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9、关节常见的类型有:〔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
10、关节的运动方法与相应的关节名称:〔1〕屈伸:指关节、膝关节〔2〕旋转:肘关节〔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肩关节11、人体关节有〔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2、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13、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完成的。
14、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
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15、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
16、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17、经常运动的好处有:〔肌肉兴盛〕、〔体力充分〕、〔改善柔韧性〕、〔更有耐力〕…18、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常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和〔钙〕含量高的食品。
19、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鱼、虾、肉、蛋类;豆、奶类〕。
钙含量高的食品有:〔豆、奶类〕。
20、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做好打算活动〕、〔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
第二单元《养蚕》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青黑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
青岛版四下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运动与力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运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个坑4.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或参照物而言的。
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
5.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课:小球的运动1.按照运动路线来分,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运动轨迹形式主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直线是物体特定的一点在一段时间的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曲线运动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课:运动的形式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摆动、滚动等。
2.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包含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运动形式。
3.一个复杂的运动形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4. 自然界中,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平动、转动、振动是机械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
5. 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第四课:车来了1.站台上要设置安全线是为了乘客的安全。
2.越过安全线会有什么危险?会被气流卷入站台下,被人群挤下站台。
3.车辆快速经过时,路边的行人会感觉有一股风吹向车辆,路上的树叶会被卷入车底。
4.做车来了模拟实验时,纸相当于站台上的乘客,吹风相当于快速经过的车辆,吹风时两张纸向中间靠拢。
5.为了行人安全,道路上设置了哪些标线?人行横道(斑马线)、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公交车站台、安全岛等。
最新闽教科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最新闽教科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一、单元复
1. 第一单元:生命与生长
- 生物的特征和生长变化
- 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第二单元:物体与材料
- 物体的分类和性质
- 材料的来源和用途
- 制造和改变物体的方法
3. 第三单元:能量与变化
- 能量的种类和传递
- 燃烧和蒸发的现象
- 能量的利用和保护
4. 第四单元:地球与环境
- 地球的构造和运动
- 地球的气象和气候
-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5. 第五单元:物体与力量
- 物体的力和力的作用
- 重力和浮力的影响
- 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知识点汇总
1. 生命与生长知识点
- 生物的特征和种类
- 植物的不同部位和功能
- 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物体与材料知识点
- 物体的分类和性质
- 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区别
- 常见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3. 能量与变化知识点
- 能量的种类和转化
- 燃烧和蒸发的过程和条件
- 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4. 地球与环境知识点
- 地球的构造和特点
- 大气层和水圈的作用
-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原则
5. 物体与力量知识点
- 物体的重力和浮力
- 力的大小和方向
- 运动和力的关系
三、复方法
- 复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和示例题
- 制作思维导图,整理各个单元的知识点
- 解答课后题和试卷中的相关题目
- 与同学组队讨论和解答问题
- 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
以上是《最新闽教科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的内容概要。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四下第五单元知识点
1、(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是:(都会生长),(会繁殖),(需要营养),(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3、大自然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4、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树杈间),一般用(枝条)、(草茎)、(毛)、(羽)、(泥)等材料来搭建。
5、常见的鸟巢有(支架巢)、(泥巢)、(吊巢)、(浮巢)等。
6、搭建鸟巢时要注意的因素有:鸟巢的(材料)、(尺寸),安放的(位置)、(时间),是否(结实)、(牢固),(如何清洁),(如何吸引鸟儿入住)。
7、大自然的(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量))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
8、当动物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
9、科学家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是(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10、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11、有些鱼类会在不同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称为(洄游)。
12、人工修建的鱼道有(横隔板竖缝式)和(原生态式)两种。
13、科学家具有的共同素养有:(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等。
14、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魏格纳)。
15、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
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16、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角大小)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摆
线越短),摆的越快。
17、动物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安家?
答:1、有适合生活的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2、有充足
的食物;3、有利于躲避天敌。
18、人类哪些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消极影响1、砍伐森林;2、城市扩张;3、排放废气;4、石油泄漏。
积极影响1、植树造林;2、治理荒漠;3、建造梯田;4、退耕还草。
19、如果要在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地修建一条铁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1、尽可能绕避;2、设置通道,保障藏羚羊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3、通道可设置在桥梁下方、隧道上方;4、参考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