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复习资料:耳鼻喉名解整理
耳鼻喉名词解释

耳鼻喉名词解释耳鼻喉是指耳、鼻、喉三个部位。
耳鼻喉科是研究、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相关疾病的医学专科。
下面是一些与耳鼻喉相关的常用名词的解释。
1. 听力损失:指听觉功能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状态。
常见原因包括耳朵感染、耳部损伤、遗传因素等。
2. 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耳朵疼痛、听力下降、耳内积液等。
3. 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部位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鼻涕、面部压力等。
4. 喉炎:喉炎是喉部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喉咙痛、声音嘶哑等。
5. 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组织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咽喉痛、吞咽困难等。
6. 了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用户体验或增加利润7. 鼻咽癌:鼻咽癌是发生在鼻腔和咽喉部位的恶性肿瘤。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喉咙疼痛、吞咽困难等。
8. 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上的肿物,常常与慢性鼻窦炎相关。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嗅觉减退等。
9. 视频剪辑:视频剪辑指将不同镜头、音频等素材按照预定的次序剪辑、拼接成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
10. 扁平苔藓:扁平苔藓是鼓膜表面发生的病变,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患者。
常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内分泌物等。
11. 鼾症:鼾症指因喉咙和鼻腔部位狭窄或堵塞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常见症状包括打鼾、睡眠质量差等。
12. 鼓室积液:鼓室积液是中耳腔积聚液体,常见于中耳炎等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鸣等。
13. 鼻出血:鼻出血是指鼻腔内血管破裂导致的血液流出。
常见原因包括鼻腔干燥、鼻部损伤等。
14. 扁桃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方法,用于去除扁桃体。
常用于扁桃体炎、反复咽喉感染等患者。
15. 鼻塞:鼻塞是指鼻腔的气流受阻,导致呼吸困难。
常见原因包括鼻窦炎、鼻息肉等。
以上是一些与耳鼻喉相关的常见名词的解释,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耳鼻喉科的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解释只是简单的介绍,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耳鼻咽喉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组1、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声门: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空气由此进出,为喉最狭窄处。
3、窦口鼻道复合体: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是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进路的。
4、咽峡:上界为县雍垂,软腭游离像;两侧为腭舌弓,腭咽弓;下界为舌背。
5、光锥:在鼓膜脐部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为光锥,系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
二组1,鼓室积液:分泌性中耳炎鼓膜见一弧形液平面,头位变动仍保持与地面平行,有时可见汽泡. 2,嗅沟: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3,眩晕: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机体对空间空位和重力关系体重能力的障碍.4,声阻抗: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要克服一定阻力与抵抗.5,黎氏区:鼻咽隔前下部粘膜内血管汇聚成丛,该已是鼻出血好发区,又称"易出血区".6,喉阻塞:喉及其邻近器官的病变,引起声门狭窄或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属证.7,鼻-鼻咽呈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8,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9,声门: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空气由此进出,为喉最狭窄处.10,咽峡:上界为县雍垂,软腭游离像;两侧为腭舌弓,腭咽弓;下界为舌背三组1、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窦口鼻道复合体: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耳鼻喉名词解释

1、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面的粘膜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境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集成血管从。
该区称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2、OMC:以晒漏斗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
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痘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鼻道窦口复合体。
3、咽隐窝:在鼻咽,位于咽鼓管圆枕后上方(*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称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4、OSAHS:是指睡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具体指成人于七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至少10秒以上: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下降大于或等于4%;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大于5。
5、贯声门癌:指原发于喉室的癌肿,亦称声门旁癌。
跨越两个解剖区域即声门上区及声门区,癌组织在粘膜下浸润扩展,以广泛浸润声门旁间隙为特点。
该型癌肿尚有争议,UICC组织亦尚未确认。
临床少见,早期可无症状,当出现声嘶时,常已先有声带固定,而喉镜检查仍未能窥见肿瘤。
癌肿易向声门旁隙扩展,并侵犯甲状软骨。
6、willis误听:即患者常感在嘈杂环境听力反较在安静环境下为好。
7.钩突8.Messelinger术式9.声门上区10.椭圆囊11.RT test12. 咽鼓管吹张13、翼管神经: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组成的岩深神经(deep petrosal nerve),副交感神经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greater superficial petrosal nerve)。
两者在翼腭管内组成翼管神经(vidian nerve)15、鼻肺反射: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位穿乳汁,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位穿处置,以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鼻肺反射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16、咽旁隙:咽旁隙(parapharyngeal space)又称咽侧间隙或咽上颌间隙(pharyngomaxillary space)。
耳鼻喉名词解释

耳鼻喉名词解释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有皮肤、骨和软骨构成。
鼻骨(上)与上颌骨额突(外)及颚骨突起(下)共同形成梨状孔。
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
内侧壁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和上颌骨腭突组成。
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有蝶筛隐窝,是蝶窦开口所在。
鼻腔黏膜包括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
鼻窦:左右成对,共4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窦口均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位于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下列情况应考虑为鼻息肉:①有鼻息肉前期手术及术后复发史②糖皮质激素类治疗有效③息肉样变黏膜与正常黏膜无明显分界线④双侧鼻及鼻窦黏膜广泛性炎症反应和息肉样变性,累及多个鼻窦⑤组织学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单纯由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但以前者多见。
可单侧出血,亦可双侧出血。
耳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颞骨内包括了外耳道的骨部、中耳、内耳和内耳道。
颞骨:参与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的侧壁和底壁。
分为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五部分。
颞线常作为颅中窝底硬脑膜平面的颅外标志。
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个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是耳科手术的重要标志。
棘的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表面粗糙、稍凹陷的三角形区域称道上三角区,又名筛区,为鼓窦的体表标志。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成人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交界处称为峡部。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
鼓室腔:具有6个壁的腔隙,即外、内、前、后、顶、底。
鼓室内容物:包括听骨、韧带和肌肉。
听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听骨韧带:锤上韧带、锤前韧带、锤外侧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和镫骨环韧带。
耳鼻喉名词解释

1、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面的粘膜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境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集成血管从。
该区称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2、OMC:以晒漏斗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
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痘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鼻道窦口复合体。
3、咽隐窝:在鼻咽,位于咽鼓管圆枕后上方(*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称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4、OSAHS:是指睡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具体指成人于七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至少10秒以上: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下降大于或等于4%;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大于5。
5、贯声门癌:指原发于喉室的癌肿,亦称声门旁癌。
跨越两个解剖区域即声门上区及声门区,癌组织在粘膜下浸润扩展,以广泛浸润声门旁间隙为特点。
该型癌肿尚有争议,UICC组织亦尚未确认。
临床少见,早期可无症状,当出现声嘶时,常已先有声带固定,而喉镜检查仍未能窥见肿瘤。
癌肿易向声门旁隙扩展,并侵犯甲状软骨。
6、willis误听:即患者常感在嘈杂环境听力反较在安静环境下为好。
7.钩突8.Messelinger术式9.声门上区10.椭圆囊11.RT test12. 咽鼓管吹张13、翼管神经: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组成的岩深神经(deep petrosal nerve),副交感神经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greater superficial petrosal nerve)。
两者在翼腭管内组成翼管神经(vidian nerve)15、鼻肺反射: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位穿乳汁,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位穿处置,以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鼻肺反射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16、咽旁隙:咽旁隙(parapharyngeal space)又称咽侧间隙或咽上颌间隙(pharyngomaxillary space)。
耳鼻喉(笔记、名解)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复习耳鼻咽喉及其相关头颈区诸器官的共同密切联系:1.解剖相沟通2.生理相关联3.病理相影响4.检查有共性5.治疗相辅佐第一章鼻解剖一、外鼻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
外鼻:皮肤、骨、软骨构成☑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鼻面部静脉回流途径(2条):①内眦静脉→面静脉→颈内静脉↓②眼上静脉、眼下静脉→海绵窦二、鼻腔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
)(一)▲固有鼻腔前界:鼻内孔,后界:后鼻孔,四壁:①顶壁:穹窿状②底壁:硬腭鼻腔面③内侧壁:鼻中隔☑利特尔区(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的血管从,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④外侧壁 a.下鼻甲和下鼻道b.中鼻甲和中鼻道筛漏斗: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
以钩突为内界,眶纸板为外界,前上为上颌骨额突,外上为泪骨。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以筛漏斗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
c.上鼻甲和上鼻道(最小)(二)鼻腔粘膜1嗅区黏膜: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2呼吸区黏膜:呼吸区黏膜鼻腔前1/3自前向后的粘膜上皮是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鼻腔后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鼻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随纤毛运动而向后移动的粘液毯,保护鼻粘膜。
(三)鼻腔血管1、眼动脉2、上颌动脉3、静脉回流鼻中隔前下部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静脉丛称鼻-鼻咽静脉丛。
易出血区:把颈内、颈外动脉和静脉系统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的动脉和静脉血管网分别称之为little动脉丛和kiesselbach静脉丛,源于该区的出血很难区分动脉性或静脉性,故临床笼统将该区称之为“易出血区”。
耳鼻喉名解

1.喉阻塞:因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病变,喉部通道阻塞而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称为喉阻塞。
2.喉狭窄:各种原因所致的喉部瘢痕组织形成,使喉腔变窄或闭锁,致呼吸和发声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3.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它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注入鼻腔。
4.分泌性中耳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鼓室积液,传导性耳聋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5.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常见病。
特征是鼻腔黏膜、骨膜、鼻甲骨萎缩,鼻腔扩大,有大量黄绿色分泌物积存,形成痂皮,发出臭味,并伴有嗅觉障碍,也称臭鼻症。
6.腺样体面容:腺样体肥大的患儿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称腺样体面容。
7.眩晕: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8.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是以特发性膜迷路积水为病理改变的内耳病,以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耳胀满感为特征。
9.耳聋: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疾病的总称。
10.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由于上呼吸道阻塞所造成的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的现象;指成人在7h的夜间睡眠中,至少有30次的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s或呼吸暂停指数>5。
11.黎氏区Little’s area:位于鼻中隔前下部,该部黏膜内血管汇集成丛,是鼻出血好发区,双称易出血区。
12.声门区:位于两声带之间,其声门裂是喉最窄处。
13.鼓室积液: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可见一弧形液平,头位变动仍保持与地面平行,有时可见汽泡。
14.嗅沟:位于中臭甲游离缘水平线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15.慢性腭扁桃体炎:是指急性腭扁桃体炎反复发作,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
导致扁桃体隐窝及实质内发生慢性炎症病变。
16.外耳道软骨切迹:外耳道软骨在前下方常有2~3个垂直的,由结缔组织填充的裂隙,称外耳道骨切迹;可增加耳廓的活动性,也是外耳道,腮腺之间感染相互传播的途径。
耳鼻喉名词解释

耳鼻喉名词解释1、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前组鼻窦的自然开口。
是内镜筛窦手术的标志和进路。
2、鼻中隔前下方,粘膜内动脉血管丰富,汇聚成丛,称利特尔(little’s)该处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称“易出血区”。
3、膜迷路基底膜上的螺旋器(Corti器)是由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和盖膜等组成,是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4、腺样体:顶部与后壁交界处的丰富淋巴组织团块,过分肥大可影响听力,10岁后渐萎缩。
5、咽鼓管咽口:下鼻甲后端后方约1.0 -1.5cm处。
6、咽鼓管圆枕:咽口上方隆起的部分。
7、咽隐窝:圆枕后上方的一个凹陷区,鼻咽癌好发部位,该处接近颅底的破裂孔,由此可入颅内。
8、咽峡---上由悬雍垂、软腭的游离缘,下由舌背以及腭舌弓、腭咽弓共同围成的狭窄部分。
9、咽侧索:每侧腭咽弓的后方的纵行条索状淋巴组织。
10、会厌谷(vallecula epiglottica) ----舌会厌外侧襞和舌厌正中襞之间,左右有两个浅凹陷。
11、梨状窝(pyriform sinus) -----位于喉口两侧的两个较深的隐窝。
12、环后隙(postericoid space) -----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方,其下方即为食道入口。
13、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临床上常用来作为颈正中的标志。
14、室带:又称假声带,由粘膜、室韧带和肌纤维组成,与声带平行。
15、喉室:位于室带与声带之间的腔隙,其前端向外上形成一小憩室,为喉室小囊,可分泌粘液,润滑声带。
16、声门裂:两侧声带外展时声门区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之声门裂。
其前端为前连合,后端为后连合17、四凹征:喉部梗阻的病人在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可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以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的现象,临床上称为四凹征。
18、变应性鼻炎(AR allergic rhinitis):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鼻喉历年名词解释(不多,就不分类了~)
04 八年制耳鼻咽喉考试
韦氏误听,little plexus, vasomotor rhinitis,腺样体面容,吸气型呼吸困难
05三院耳鼻喉
1.corti器
2.咽淋巴环
3.胆脂瘤
4.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5.利特氏区
05一院耳鼻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胆脂瘤形成的袋状内陷学说
05八年
生理性鼻周期;little plexus;咽淋巴内环;耳硬化症
06口腔五年耳鼻喉
1.利特尔区
2.咽淋巴内环
3.梅尼埃病
4.喉阻塞
06三院
翼管神经;咽淋巴内环; 四凹征; 呼吸暂停; 胶耳
07附一名解5*4
窦口鼻道复合体、鼻肺反射、耳硬化症、腭扁桃体、耳聋
07附一补考名解5*4
鼻道窦口复合体、耳硬化、腭扁桃体、耳聋、利特尔区
07附二名解:
窦口鼻道复合体、OSAHS、喉弹性圆锥、响度重振、梅尼埃病
07附三名词解释(5*5)
任克间隙、低通气、贝佐尔德脓肿、咽峡、耳石器官
07口腔耳鼻喉
梅尼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07口腔七年(2院)名解5×3
危险三角区、生理性鼻甲周期、梅尼埃病08口腔七年生理性鼻甲周期、喉弹性圆锥、梅尼埃病08补考
名解:咳嗽反射,喉癌前病变,还有两个忘了(很主流的)……回帖补充吧……
08附一名词解释(3x5)
鼻肺反射、梅尼埃病、喉癌前病变
08附二
OSAHS 跨声门癌响度重振生理性鼻甲周期喉弹性圆锥
08口腔五年
1.响度重振
2.梅尼埃病
3.咽淋巴环
09二院口七
FESS 利特尔区任克间隙膜迷路鼻肺反射
09二院
名解5*5 窦口鼻道复合体梅尼埃病OSAHS 咽淋巴内环眶尖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