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及管理要素

合集下载

工艺流程规范和操作指南

工艺流程规范和操作指南

工艺流程规范和操作指南一、引言工艺流程规范和操作指南是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和标准化而制定的重要文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艺流程规范和操作指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编写和执行。

二、工艺流程规范1.目的和范围:工艺流程规范的目的是确保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质量。

它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并对每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2.规范要素:- 原材料采购:明确原材料的选择、供应商管理和质量标准。

- 生产工艺:详细描述每个生产环节,包括机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工艺参数的设定和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

- 废料管理:规定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流程,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 安全措施:提供员工的工作安全和个人防护装备的要求,以及应急处理方案。

3.编写要求:- 简洁明了:规范的内容应精炼、清晰,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歧义的词汇。

- 可操作性:规范应具备可操作性,员工应能根据规范进行实际操作。

- 标准化:规范应与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保持一致,确保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合作。

四、操作指南1.目的和范围:操作指南是对工艺流程规范的具体解读和指导,它包括了正确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的解答。

2.指南要素:- 步骤说明:详细描述每个操作步骤的具体要求,包括时间、顺序和操作方法。

- 注意事项:指引员工在操作中应注意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质量。

- 常见问题解答:收集整理常见问题和解答,帮助员工快速解决操作中的疑问和困惑。

3.编写要求:- 简明扼要:指南的内容应简单明了,避免冗长的叙述和复杂的技术术语,便于员工理解和记忆。

- 图文并茂:可通过插图、图片或流程图等方式,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操作步骤和要点。

- 定期更新:操作指南应随着工艺流程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而进行定期更新,以保持实用性和准确性。

五、执行和监督1.执行:工艺流程规范和操作指南应在员工培训后正式施行,每个员工都应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工艺流程的一致性和质量可控性。

工艺流程是指什么

工艺流程是指什么

工艺流程是指什么工艺流程是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为将原材料转变为最终产品而采取的一系列工序和步骤的组合。

它体现了一种组织化、有序化的生产方式,是制造企业实现生产目标、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具。

工艺流程的重要性工艺流程对制造企业极为重要。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目标。

通过合理设计的工艺流程,企业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以最低成本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其次,工艺流程也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一个完善的工艺流程能够保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降低产品缺陷率,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工艺流程还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

工艺流程的基本要素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工序:工艺流程由多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包括一系列具体的加工操作。

2.工艺路线:工艺流程中各工序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关联关系,决定了产品的加工顺序和流程。

3.工艺参数:包括各工序所需的设备、工装、材料、工艺参数等条件。

4.检验方法:确定产品和半成品的检验时间、方法、标准等,保证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5.工艺文件:包括生产指导书、工艺卡、工艺图、工艺指导书等,用于指导和管理生产操作。

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是制造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设计和优化工艺流程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需求:充分理解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合理确定工艺流程的整体设计方向。

2.设备配备:确保生产设备适应工艺要求,同时合理配置设备,避免资源浪费。

3.人员技能:培训和提高生产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技能。

4.工艺改进:不断开展工艺改进和优化,借助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艺流程管理和控制工艺流程管理是指对工艺流程的计划、实施和监控。

通过工艺流程管理,企业能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分析生产数据,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确保生产目标的实现。

工艺流程管理还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是指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项要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使产品能够按照既定的质量要求和工艺流程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艺参数的控制:包括温度、压力、速度、时间等参数的控制,确保工艺条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通过采用自动化设备和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工艺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工艺效果。

2. 原材料控制:对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和储存进行控制,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生产设备的控制:对生产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进行控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通过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和定期维护保养,可以减少设备故障和停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生产操作员的培训和管理:对生产操作员进行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通过制定操作规程和培训计划,可以规范操作行为,减少操作误差和人为失误,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5. 工艺流程的监控和改进:对工艺流程进行监控和改进,及时发现和解决工艺问题。

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工艺流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化,快速调整和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实际生产中,生产工艺流程控制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升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的水平,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制造业工艺流程

制造业工艺流程

制造业工艺流程制造业工艺流程是指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工艺步骤和操作方法。

它是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关键步骤,对于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交付时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制造业工艺流程的主要步骤和相关要素。

一、产品设计和规划阶段在制造业工艺流程中,产品设计和规划阶段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明确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制定详细的产品规格和设计方案。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以确保产品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预期的质量和产能。

二、原材料采购和检验原材料采购是制造业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采购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符合产品的要求和标准。

只有合格的原材料才能够进入下一步的生产工艺。

三、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是制造业工艺流程中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确定生产工艺的每个步骤和操作方法,并制定相应的工艺参数和标准。

同时,还需要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企业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四、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测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测是确保制造业工艺流程稳定和可控的关键环节。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采集和分析生产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五、产品质量检验和测试产品质量检验和测试是制造业工艺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和测试。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测试的产品才能够交付给客户,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六、成品包装和交付成品包装和交付是制造业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步。

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对成品进行适当的包装和标识。

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物流计划,确保产品能够按时交付给客户。

综上所述,制造业工艺流程是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方法。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引言生产工艺流程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工序和操作步骤。

它是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关键步骤,对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生产工艺流程的基本概念、流程步骤以及工艺参数的控制。

基本概念生产工艺流程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工序和操作步骤,将原材料加工转化为最终产品的过程。

每个工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目标,而工艺流程则将这些工序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生产工艺流程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原材料: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可以是单一的物料或复合物料。

•工序:实现特定功能的操作步骤,每个工序通常都有其特定的工具、设备和技术要求。

•工艺参数:控制和调节生产过程的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等。

•转料方式:不同工序之间原材料的转移方式,包括直接转移、批量转移和连续转移等。

•检验与测试:对产品质量和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和检测,以保证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流程步骤生产工艺流程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原料准备:检查和准备原材料,确保其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2.加工与制备:采用适当的工序和工具,对原材料进行物理或化学变化,以满足产品的要求。

这些工序包括搅拌、混合、研磨、热处理等。

3.分离与纯化:将加工后的物料进行分离和纯化,以去除不需要的杂质和成分。

4.成型与造型:将纯化后的物料按照产品要求进行形状调整和造型,可以通过注塑、压铸、挤出等方式进行。

5.组装与测试:对成型的部件进行组装和装配,然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检验,以确保产品的功能和性能符合要求。

6.包装与出库:对成品进行包装,然后进行库存管理和出库。

工艺参数的控制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时间、速度等。

通过合理地控制这些参数,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提高产品质量:适当的工艺参数可以保证产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符合要求,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2.提高生产效率:合理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

工程施工工序及管理制度

工程施工工序及管理制度

工程施工工序及管理制度一、施工前准备阶段1.项目管理在工程施工前,首先需要进行项目管理,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时间和成本等关键要素。

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资源调度、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

2.勘察设计在确定施工范围和目标后,需要进行勘察设计工作,包括对工程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进行勘察,并根据勘察结果制定施工设计方案。

3.施工准备在完成项目管理和勘察设计后,需要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施工方案、制定工程施工图纸、组织施工人员等。

4.物资采购在施工前准备阶段,还需要进行物资采购工作,包括采购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机械等。

5.施工许可申请在完成施工前准备工作后,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施工许可,获得施工许可后方可开展工程施工。

6.安全生产在施工前准备阶段,需要进行安全生产工作,包括编制安全生产方案、安全培训等,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

二、基础设施施工工序及管理制度1.基础施工基础设施施工是工程施工的第一步,包括地基处理、桩基施工、结构基础等。

在基础设施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是基础设施施工的重要工序,包括场地平整、土方开挖、填方等。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开挖深度、坡度等,保证开挖质量。

3.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保证基础设施施工质量的关键工序,包括土石方加固、土壤改良等。

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勘察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确保地基处理质量。

4.桩基施工桩基施工是基础设施施工的重要环节,包括钻孔灌注桩、钻孔桩等。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桩型,确保桩基质量。

5.结构基础施工结构基础施工是基础设施施工的最后一步,包括梁柱、板梁、墙板等。

在结构基础施工中,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浇筑,确保结构基础质量和强度。

6.安全管理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监督制度等,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

工艺安全管理要素

工艺安全管理要素

工艺安全管理要素工艺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设备的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工艺安全管理是指对工艺安全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包括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工艺安全管理要素。

一、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规章制度是工艺安全管理的基础,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安全规章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和生产设备的安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等。

通过建立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可以明确员工的安全责任和义务,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保障工艺安全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工艺安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安全生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危险源的控制和消除等。

通过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保障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安全培训,可以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工艺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对工艺安全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

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分析、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安全监测安全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手段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安全监测可以通过安全巡查、安全检测仪器等方式进行。

通过安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提高工艺安全管理的效果。

五、事故应急管理事故应急管理是指在事故发生时,通过合理的应急措施和应急预案,迅速处置事故,减少事故损失。

事故应急管理包括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演练、事故报告和事故调查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事故应急管理,可以提高事故应对的能力,减少事故的损失。

六、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

安全六大要素

安全六大要素

安全六大要素Introduction:安全六大要素是指在任何工作环境下都需要重视和遵守的六个方面,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六大要素包括:管理要素、技术要素、操作要素、环境要素、责任要素和培训要素。

下面将依次对这六大要素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管理要素管理要素是指制定和执行符合安全要求的各项政策、规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安全生产的方针和目标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在管理要素中,首先要明确安全生产的责任和权力,明确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其次,要进行安全生产的组织和调度,包括安全生产的计划、进度和目标的制定,以及各项安全工作的协调和配合。

同时,加强对安全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二、技术要素技术要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采用符合安全规范和标准的技术设备和工艺。

首先是确保设备和工艺的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符合安全标准的要求。

其次是指导和培训相关人员正确操作和维护设备,以及及时进行设备的检修和保养。

此外,要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三、操作要素操作要素是指在工作中正确执行操作规程和工艺流程,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和稳定。

首先,要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能够正确操作设备和工艺流程。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设立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此外,要定期进行操作指导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意识和技能。

四、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工作环境的安全和舒适程度,包括工作场所的布局、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方面。

首先要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包括设立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安全设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其次,要关注工作环境的卫生和舒适性,及时清除工作场所的垃圾和有害物质,确保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要关注工作环境的噪音和振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减少。

五、责任要素责任要素是指相关人员对安全工作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员工的安全责任以及对违规行为的追责和惩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组长培训讲义生产工艺及管理要素前言在氯化钠溶液电解制烧碱、PVC生产及电石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流程长而复杂,且存在高温、高压、深冷、负压、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等特点。

要使生产能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所有管理人员必须先掌握生产工艺,并抓好生产工艺的管理工作,因为生产工艺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行应采取的技术手段,它关系到中间产品或产品的质量、化工辅料的消耗乃至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

生产技术管理包括工艺管理、操作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管理等。

但这些管理均需围绕一个中心——管理,突出一个重点——质量。

然而这些管理都必须从基层抓起,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班组长,理应有较好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它。

下面简要介绍我厂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含生产原理),并就生产工艺管理要素与各位班组长学习讨论。

一、主要生产工艺(含生产原理)(一)烧碱1、一次盐水制备(1)生产原理利用热能和水将工业盐溶化成饱和的食盐水,并用精制剂氯化钡、烧碱、纯碱除去工业盐中的Ca2+、Mg2+、SO42-等化学杂质及机械杂质。

向盐水中加入Na2CO3,使之与盐水中的Ca2+反应,生成不溶性的CaCO3沉淀,其化学反应如下:Ca2++CO32- == CaCO3↓(除Ca2+)向盐水中加入NaOH,则NaOH与盐水中的Mg2+反应,生成沉淀Mg(OH)2,其化学反应式如下:Mg2+ + 2OH - = Mg(OH)2↓(除Mg2+)往盐水中加入BaCl2或BaCO3,与盐水中的SO42-发生反应,生成BaSO4沉淀,其反应如下:SO42- + Ba2+ = BaSO4↓(除SO42-)由于氨在电解槽阳极液pH为2~4的条件下会产生三氯化氮,这部分三氯化氮随着氯气进入氯系统将危及安全,因此在盐水中尽量除去铵(或胺),以保氯系统安全。

在盐水中通氯或加次氯酸钠可与氨及胺类物质生成NH2Cl或NHCl2,其反应如下:NH3+Cl2—PH>9——NH2Cl+HClNH3+2Cl2— PH>9—NHCl2+2HCl 除铵(或胺)2、电解(包括二次盐水精制、淡盐水脱氯)(1)二次盐水精制使温度为60℃、PH值为8.5-9.5的盐水中的杂质与螯合树脂进行交换,使其中Ca2+、Mg2+等多价离子的含量小于规定值。

(2)电解精制盐水在阳极室中进行电解反应产生氯气,同时NaCl浓度降低,其反应式如下:NaCl - e → Na+ + 1/2 Cl2↑阴极室中产生氢气和烧碱,其反应式如下:H2O + e → OH- + 1/2 H2↑OH-与由阳极室迁移来的Na+结合生成30.4%左右的碱溶液。

(3)真空脱氯在淡盐水中同时有Cl2(溶解氯)、HClO(水化反应)、ClO-(离解反应)和H+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化学平衡。

即Cl2+H2O→HClO+H++Cl-为可逆反应HClO-→H++ClO-脱氯是破坏平衡关系。

使上述反应朝生成Cl2的方向进行。

由于氯在水(包括盐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当溶液表面氯气的分压是101.3kPa时,在70℃水中的溶解度为0.0115mol/l,相当于0.4g/l。

近似地遵守亨利定律:P Cl2=KN Cl2式中 P Cl2——气相中的氯气的分压;K——实验测定的常数;N Cl2——溶液中的溶质的摩尔数。

要把生成的氯气从溶液中析出,除酸度(PH值调控到1.3-1.8)和温度(85℃)外,还要不停地降低液体表面氯气的分压(真空度-55~-70kPa),才能达到目的。

在实际生产中,加足够量的酸,并使淡盐水中不断地产生气泡或增加气、液两相接触面,加快气相流速,加大气液两相中不平衡度,使液相中的溶解氯不断的向气相转移,气体不断逸出。

连续地进行上述操作。

就能把淡盐水中的游离氯基本除掉。

3、氯氢处理(1)氯气处理从电解槽出来的的湿氯气温度较高,被水蒸汽所饱和,约含有10.0%的水分。

湿氯气所带饱和水蒸汽量与温度有关,不同温度下湿氯气的水蒸汽分压和含水量,如下表所示:从表上可见,温度越高,水蒸汽分压越高,所带水蒸汽越多。

如电槽来的氯气温度为80℃,则每公斤氯气中含有219克水,若用水冷却到30℃,每公斤氯气中含有10.8克水,氯气中含水量大大减少了。

所以采取冷却降温措施,降低湿氯气温度,就可以降低湿氯气含水量。

但也不能降得太低,如果低于9.6℃,将形成氯的结晶水合物(Cl2〃8H2O),会堵塞管道和设备。

而且,若湿氯气温度太低,氯气就会与钛发生化学反应,甚至引起剧烈燃烧。

因此,冷却后的氯气温度一般不低于11℃。

湿氯气经过降温冷却,虽然除去了大部份水分,但还不符合干燥氯气的规格,含水量在0.04~0.06%,即每公斤氯气中含水0.4~0.6克。

浓硫酸具有较高的脱水效率,不与氯气反应,对钢铁设备和管道腐蚀小,且氯气在硫酸中的溶解度低,为此采用浓硫酸干燥的方法进一步吸收冷却后剩下的少量水分。

为了降低硫酸单耗,减少盐雾夹带,在用硫酸干燥前必须采用除雾装臵除雾。

氯气的干燥,采用硫酸与冷却、除雾后的湿氯气逆流接触,氯气中的水被硫酸吸收而实现的,这个过程称为扩散过程或传质过程。

传质过程主要由扩散所控制,其过程的推动力决定于气膜扩散的速率,而被处理的氯气中的含水量决定于硫酸水溶液面上的水蒸汽分压。

硫酸水溶液面上的水蒸汽分压和浓度有关。

当温度一定时,硫酸浓度越高,水蒸汽分压越低;硫酸浓度一定时,温度越低,水蒸汽分压越低。

因此提高硫酸浓度,降低浓硫酸温度,均可加大传质过程的推动力,从而有利于氯气的干燥。

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浓硫酸浓度和操作温度,将会提高氯气的干燥效果,降低硫酸消耗,但是应考虑到硫酸水溶液的结晶温度,若硫酸温度过低会生成结晶(如硫酸浓度为85.0%,温度为7.9℃时),从而堵塞设备和管道,影响正常操作,一般情况下硫酸冷却后的温度不得低于10.0℃。

(2)废气处理向配制好的烧碱溶液中通入废氯,使废氯被碱吸收而生成次氯酸钠,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热用冷却水移走。

其反应为:2NaOH+Cl2 =NaClO+H2O+24.65KCal(3)次氯酸钠生产原理与废气处理相同。

4、氯化氢、工业盐酸、高纯盐酸(1)氯化氢生产原理点炉时氢气先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出一定的光和热,为链式反应的进行提供光量子,然后缓慢通人氯气,氯分子吸收光量子,原子键断裂离解成活性氯原子,它与氢分子作用生成氯化氢分子和激发出活性氢原子,其与氯分子相遇生成氯化氢分子和激发出一个氯原子,反应如链式延续下去。

氯气与氢气的总反应式:H2+Cl2→2HCl+44kcal反应机理如下:Cl2→2Cl〃Cl〃+H2→HCl+H〃H〃+Cl2→HCl+Cl〃如此反应下去,形成一个链式反应H〃+Cl〃→HCl。

(2)工业盐酸、高纯盐酸生产原理氯化氢易溶于水,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在氯化氢分压与水蒸汽分压之总和为0.1MPa时,溶解度分别为:当气体中的分压为0.1MPa时,1 m3的水在0℃能溶解525.2 m3的氯化氢,在18℃能溶解451.2 m3的氯化氢。

盐酸溶液浓度越低、温度越低,越有利于氯化氢的溶解。

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盐酸溶液表面的水蒸汽分压减小,氯化氢分压就会增大,氯化氢气体就容易从溶液中挥发出来。

5、液氯纯氯气的压力与液化温度之间成单值函数关系。

一定的氯气压力,具有一定的液化温度。

压力上升液化温度随之上升,压力下降,氯气的液化温度随之下降,氯气饱和蒸汽压力与液化温度之间的关系见下表:但工业生产的氯气都不是纯氯气,含有O2、H2、N2、H2O等不纯氯气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氯的分压与其冷凝温度成单值函数关系。

P C1=P〃C Cl式中:P C1——混合气中氯的分压P——混合气的总压C Cl——氯气的浓度,V%可见,氯气在液化过程中,总压不高,但氯气分压变化很大,使液化温度也随之变化。

3.2.2液化效率A21BB A =×100式中:B 1—B 2对应所生产出的液氯量 B 2—进入液化槽的原氯C 1——进入液氯系统氯气的体积浓度 C 2——出液氯系统氯气的体积浓度在液氯生产中,应该是液化效率越高越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氯气控制含氢不超过0.5%,在液化过程中,H 2总量不变,液氯纯度提高,液氯尾气中的氯不断减少,致使尾氯中含氢不断上升,一旦废氯中含氢超过4%时就有爆炸的危险。

所以为了保证安全,废氯中含氢控制在小于3.5%,液化效率宜控制在90%左右。

6、蒸发(片碱)装臵的两种操作模式可分别生产50%液碱和99%固碱。

(1)液碱生产(50%液碱)离子膜30%碱在沸腾条件下加热,通过传导和对流方式传热,使部份溶剂(水)汽化为蒸汽(在一定的真空条件下)。

在对流传热过程中,加热蒸汽供给溶液的热量与蒸发器的传热系数、传热面积和有效温差成正比,即: Q=KF Δt 其中:Q-蒸汽供给的热量(千卡/时); K-传热系数(千卡/米2〃时〃℃);100).1001001(2211C C C C A ---=F-加热面积(米2);Δt-有效温差(℃);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有:循环速度、垢层和不凝气体。

影响有效温差Δt的因素有:加热蒸汽的压力和溶液的沸点。

工艺流程:32%碱液进入一效降膜蒸发器中被二效副产水蒸汽加热,浓度提升到38.8%。

碱浓缩产生的二次水蒸汽经表面冷凝器后形成的冷凝水与一效蒸发器蒸汽产生的二次蒸汽冷凝水一起收集到冷凝水槽,由泵送出装臵外。

38.8%碱液进入二效降膜蒸发器被生蒸汽加热,碱液浓度达到50%,碱液浓缩产生的副产水蒸汽进入一效降膜蒸发器。

一效降膜蒸发器的热源由二效降膜蒸发器产生的二次水蒸汽提供。

一效降膜蒸发器和表面冷凝器由真空泵提供一定的真空度。

(2)固碱生产(99%固碱)液体烧碱在大铸铁锅中加热进行蒸发、浓缩,当碱液被加热到沸腾时,碱液中的水份不断蒸发,碱液浓度增大,碱液的沸点也相应升高,在整个熬制过程中需持续供给热量。

碱液在熬制中,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份蒸发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由于熬制锅受高温浓碱的侵蚀作用,这些腐蚀下来的金属离子使碱液带有各种颜色,必须加硝、硫进行防腐、调色,最后经冷却,生产出合格的固体烧碱。

其反应式如下:Fe+2H2O→Fe(OH)2+H2↑10Fe(OH)2+2NaNO3+6H2O→10Fe(OH)3+NaOH+N2↑2Fe(OH)3→Fe2O3↓2H2O6NaOH+4S→2Na2S+Na2S2O3+2H2ONa2S+4Na2MnO4+4H2O→Na2SO4+NaOH+4MnO2↓Na2S2O3+4Na2MnO4+4H2O→2Na2SO4+6NaOH+MnO2↓(二)PVC生产1、乙炔(1)乙炔发生在乙炔发生器中,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和氢氧化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