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灵与肉》研读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让我深受震撼。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家庭、爱情、性别、信仰等话题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我对小说的几点感想:1. 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有力,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一步步被深深地吸引。
小说中主人公林四才的性格转变,以及与女主角吕雨儿之间的感情纠葛,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
作者通过主人公和吕雨儿之间的感情冲突,生动地描绘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爱情和家庭的纷争中,人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不断,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2. 对家庭、爱情、性别的深刻思考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深刻讨论了很多社会话题。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林四才的家庭背景和与父亲的关系,反思了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同时,小说中也深刻地思考了性别话题。
吕雨儿的母亲以及吕雨儿自己的经历,展现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
小说中其他角色间的感情纠结,也揭示出了当代人在相互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3. 信仰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关于宗教信仰。
主人公在随着父亲转变信仰的同时,也渐渐认识到宗教能够带给人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一种信仰支撑自己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转变,深刻地说明了信仰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总的来说,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是一部充满思考和震撼的作品,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重大的收获。
小说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问题,也深刻地探讨了人们内心的思想和价值观。
因此,我认为这部小说是值得一读的杰作。
一首劳动者的赞歌——浅析《灵与肉》

一首劳动者的赞歌——浅析《灵与肉》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张贤亮是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方兴未艾的一九八0年发表了带有哲理的反思意味的短篇小说《灵与肉》的。
在这篇作品中,作家将传统的道德原则和美学原则渗透于整个作品之中,把获得劳动人民感情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唯一前提,运用哲理性的语言以及中国式的意识流加中国式的拼贴画的表现手法来讴歌劳动创造人、劳动人民塑造知识分子优秀品格和真正灵魂的哲理。
关键词:张贤亮《灵与肉》劳动前言在当代文坛上,有一批创作力相当活跃的中年作家,他们在五十年代曾崭露头角,旋即被错划为右派,在充满泥泞和坎坷的人间磨练了二十余年,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重新握笔。
这个复出的作家群,有如一堆绚烂的出土珍珠。
它们一度从文学的天空失落,深埋在地母温厚的怀抱中,得到人民甘泉的长久浸润,一朝得见天日,稍一接受时代劲风的拂拭,就熠熠生辉,竞吐光华。
这些作家的艺术个性、风格可谓殊态异姿,各尽其妍。
张贤亮就是这复出的作家群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在很多作者普遍致力于揭示极左路线造成的社会伤痕和精神伤痕时,张贤亮却更前进一步,思考着“怎样有意识地把这种种伤痕中能使人振奋,使人前进的一面表现出来”。
[1]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他接连发表了《四封信》、《霜重色更浓》、《吉普赛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力图用党性原则、冷静的思考、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溯历史留下的印迹,提出正确认识、理解和对待人生的严峻课题。
[2]发表于一九八0年的短篇小说《灵与肉》是张贤亮享誉文坛的一篇力作,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描写了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许灵均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极左思潮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历尽艰难困苦,通过严酷的劳动,在精神上获得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肉体上摒弃了过去的养尊处优而适应了比较贫困的物质生活,当他有机会出国过一种富裕生活的时候,却断然拒绝移居海外,一心留在国内,以自己平凡的劳动为改变祖国落后的面貌贡献力量,许灵均的精神在灵与肉的磨难中得到了升华。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研究述评_0

《灵与肉体》读后感

《灵与肉体》读后感《灵与肉体》是一部让人深感震撼的哲学作品,作者通过对灵性和肉体之间关系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灵性和肉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灵性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桥梁,而肉体则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物质表现。
作者认为,灵性和肉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融合,人类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灵性和肉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作者在书中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他指出,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冲突,即灵性与肉体之间的对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欲望和冲动的驱使,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灵性。
这种冲突让我深感困惑,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超越肉体和灵性的境界,即心灵的觉醒。
他认为,只有当人类内心深处的灵性觉醒,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寻求灵性的觉醒和内心的平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灵与肉体》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内心深处的灵性和肉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探讨,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能够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达到心灵的觉醒。
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实现心灵的觉醒。
张贤亮《灵与肉》读书笔记

张贤亮《灵与肉》读书笔记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磨难的人生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是张贤亮的代表作,更是对人性、生活与命运的深刻探讨。
故事的主人公许灵均,一个地主小姐和一个留洋学生的不自由婚姻的产物,他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
他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家庭的冷漠、历史的巨变,以及政治的沉浮。
尽管生活给予他无尽的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坚守。
许灵均的人生仿佛是一场与命运的较量。
他从一个富家子弟沦落到睡马槽的苦孩,这样的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然而,张贤亮在描述许灵均的遭遇时,并没有过分渲染他的悲惨,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希望。
比如,在描述他睡马槽的段落里,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张贤亮对人性的深入洞察,也展示了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故事的推进,许灵均走上了新中国的教员岗位。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段相对平稳期。
他通过教书育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命运再次对他开了一个玩笑,因为历史的原因,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场放马。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但许灵均并没有被击垮。
他选择了坦然面对,这种态度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灵与肉》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通过许灵均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下人们的无奈和坚韧。
张贤亮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者美化那个时代,而是真实地呈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种真实感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张贤亮作为一位文学家,他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
他因为各种政治原因多次受到打压和迫害,甚至在监狱中度过了很长时间。
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与肉》中的许灵均,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张贤亮自身的写照。
两人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都选择了坚守和抗争。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
《灵与肉》是张贤亮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被其中深刻的哲思所触动。
这篇文章以一种朴实而深入的方式,让我领悟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描述灵与肉的紧张关系,令我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发现,在我们内心深处,灵与肉这两个力量常常互相斗争。
灵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代表着理性、文化、追求高尚的品质;而肉则是我们的欲望、冲动和动物本能。
文章中描述的灵与肉的对立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陷入了灵与肉的斗争中。
我们的理性意识告诉我们应该做正确的事情,要追寻高尚的品质,但我们的欲望却常常战胜我们的理性。
我们常常被欲望所驱使,很难坚持理性的选择。
然而,文章并没有将灵与肉的关系简单地看作是对立的。
它告诉我们,灵与肉本应融合在一起,相互平衡。
只有当灵与肉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思自己是否找到了灵与肉的平衡。
我发现自己常常被欲望所困扰,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
而且,在追求高尚的灵的时候,我也常常忽略了肉的需求。
我意识到,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需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欲望,让灵与肉相互配合。
总之,张贤亮的《灵与肉》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灵
与肉的对立与统一进行描述,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让我意识到,灵与肉的平衡是我们成为完整人的重要条件,只有当我们找到这种平衡,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真正意义上的活得更加有价值。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张贤亮灵与肉》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张贤亮创作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小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让人们在阅读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在内心深处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他的灵魂渴望自由、渴望超脱,但肉体却束缚着他,让他无法追求内心的渴望。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展现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人们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对话,深刻地揭示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
主人公在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渴望超脱肉体的束缚,他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试图寻找一条超脱的道路。
然而,肉体的束缚让他无法实现内心的渴望,让他陷入了煎熬和挣扎之中。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让人们思考了人生的真谛。
通过阅读《张贤亮灵与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感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渴望超脱肉体的束缚,渴望追求内心的渴望。
然而,现实生活却常常让我们无法实现内心的渴望,让我们陷入了煎熬和挣扎之中。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追求内心渴望的决心。
总的来说,《张贤亮灵与肉》是一部深刻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让人们在阅读中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通过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了灵与肉的矛盾与冲突,也让人们更加坚定了追求内心渴望的决心。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刻的内涵,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益匪浅。
我相信,《张贤亮灵与肉》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对电视剧《灵与肉》的几点看法

对电视剧《灵与⾁》的⼏点看法对电视剧《灵与⾁》的⼏点看法《灵与⾁》是张贤亮先⽣的代表作之⼀。
它曾于1982年被改编为电影《牧马⼈》,并且同年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影⽚奖和⽂化部优秀影⽚奖。
时隔30多年,这部短篇⼩说⼜被改编成长达42集的同名电视剧。
今年的6⽉30⽇在央视的电视剧频道播完。
⼀部万余字的短篇⼩说被改编成42集电视连续剧,且每集时长45分钟,这可能创了短篇⼩说改编电视剧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我在想,倘若按此探索出来的新⽅式,那么将来像《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恐怕要改编成好⼏百集的电视剧了。
为什么要将⼀篇短篇⼩说改编成40多集的电视剧呢?在电视剧开机时,⽆偿获得电视剧改编权的宁夏电影集团负责⼈就透露,电视剧《灵与⾁》将全⾯塑造剧中主⾓的⽂化⼈格,努⼒挖掘“⽂化有情、荒凉有价”的⽂化内涵,进⽽从⼀个侧⾯反映宁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引⾃2015年6⽉24⽇《光明⽇报》)开播前⼣,总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摄制团队将⾃然奇观、审美奇观和⼈⽂奇观⾼度融合,充分展现⼼灵之美、⼈性之美,以期让⼴⼤观众听到时代进步的⾜⾳,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探索新的表现⽅式和途径。
(引⾃2018年6⽉14⽇的《宁夏⽇报.《电视剧<</span>灵与⾁>:为经典赋予新⽣命》)电视剧制作者对⼩说重新架构,赋予新⽣命,这是没有错的。
但是在改编时绝对不可以改变⼩说的主旨,赋予⼩说原本没有也不可能承担得了的使命,强⾏添加与⼩说格格不⼊或与⼩说主旨毫不相⼲的内容、思想等等。
否则,就不是改编,⽽是打着原著的幌⼦另起炉灶。
如此⽽为的⽬的就是企图靠原著之名声来获取收视率。
⼩说《灵与⾁》主要是塑造了许灵均这个饱受磨难⽽热爱祖国、热爱乡⼟的知识分⼦形象。
⼩说的主题是热情地歌颂爱国主义精神。
⼩说的深远,“表现在它别有⼀种内在的意蕴,劳动的主题和社会批判,社会反思的主题混合交融在⼀起,通过许灵均这个典型性格的塑造表现出来,长期严酷的体⼒劳动,与劳动⼈民的接近,从根本上更新了许灵均的灵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贤亮《灵与肉》研读一、作家自述。
张贤亮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盱贻人。
1936年生于南京,在家庭影响下,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于是,被认为出生于反动家庭的张贤亮,注定要历经一番磨难。
1954年不到18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后来张贤亮的父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岁的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到宁夏这块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们在贺兰山下安了家。
1957年7月,张贤亮新创作了一首搏动着青春豪情的《大风歌》,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登载,引起了轰动。
但是,就是因为这首《大风歌》,张贤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大风歌》成了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作者张贤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关进银川市附近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
1960年的一天,张贤亮逃离了被关押了三年的劳改农场。
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过着遥遥无期的改造生活。
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在这期间,以“书写反动笔记和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运动”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众专政;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境遇非常惨烈。
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文革后期直到1979年9月张贤亮被彻底平反。
告别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这时的张贤亮已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岁的中年人。
1980年张贤亮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1980年,1983年,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让张贤亮名声大振。
他担任了宁夏作家协会主席、文联主席,完成了400多万字的作品。
张贤亮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士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
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在他的身上,活泼、开朗是主流,但一半是苦难。
所不同的是,张贤亮把苦难咀嚼成大段大段的抒情文字。
重新执笔后的张贤亮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199 2年,张贤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下海弃文从商。
宁夏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
宁夏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
面对宁夏的荒凉、沉寂,面对巍峨无语的贺兰山,镇北堡是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张贤亮从这片荒凉中看到了商机,1993年张贤亮当起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视圈内颇有影响。
张贤亮在 1957 年 4 月 7 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这里,我们看到青年张贤亮对人生的奋进和在文学上的宏大抱负。
在他当时发表的《夜》、《在收工后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风歌》等抒情诗中,也显露出他感情炽热、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诗人的气质。
随即因《大风歌》罹难,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一种愤激、悲怆的孤独感。
如同他自己所说:“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孤独感的内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毕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
正是上述种种因素。
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张贤亮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写作《灵与肉》的意图就是要表现“痛苦中的欢乐,伤痕上的美”,并说,“美和欢乐,必须来自痛苦和伤痕本身,来自于对这种生活的深刻的体验。
张贤亮在《满纸荒唐言》这篇文章里,详尽地叙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见解。
他特别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
他说,“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
”统观张贤亮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
关于作品本身缺憾,张贤亮说道:“《灵与肉》本来准备写成五万多字的中篇,而我为了适应月刊的容量,把它砍成了一个不足两万字的短篇,砍去的部分多半是心理分析和理念的变化过程,结果直到现在还懊悔不迭。
”作者懊悔是有道理的,砍掉的心理分析和理念的变化过程可能正是作品主题及主人公许灵均形象达到更丰满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重要评价观点关于小说《灵与肉》的争鸣:争鸣的焦点首先集中在如何评价小说极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许灵均身上。
肯定者认为,许灵均是当代文学艺术画廊里成功的“爱国者”的典型形象,作者出色地讴歌了这个劳动者的“爱国深情”,“写得很美,很感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深情”(西来:《劳动者的爱国深情》,见《人民日报》,1981年2月11日)“他的恋土之情,爱国之诚,在作品中的表现是生动真实的,饱含深情的,是写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
他的纯朴,他的诚实,他的坚定,他的信念,都是给人启迪,发人深省的。
”“作家以高超的艺术概括力,运用一支凝练而圆熟的笔,将如此广阔的,盘根错节的生活事件,熔铸于一炉,巧妙地选取了一个集中的焦点(父亲返国让许灵均出走那个关键时刻的人物活动),着力去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充分地写出了在此情此景中的人物的典型性格。
”(胡培德:《最美最高尚的灵魂》,见《朔方》1981年第5期)“在劳动中,在大自然中,在同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相处中,逐渐治好了他对命运的委屈,消沉,悲怆,绝望,而代之以对生命,生活,自然和人民的热爱,他重新获得了勇气,信心,他成了一个强者。
”(丁玲:《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见《文学报》1981.4.2 )“他概括了我国相当部分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生活道路。
”(何光汉:《要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简直堪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税海模《<灵与肉>的成败及缘由试析》,见《朔方》1981年第1期)否定者认为,许灵均的形象塑造是不成功的。
“实质上,他确实白白度过了二十年磨难生活,白白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他不是一个在现代迷信中幡然而勇敢抗争的觉醒者,而是一个在现代惰性中被蚀化的苟且偷安,善于满足的糊涂虫。
是一个既不知自己为何受苦,又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的人。
把一个年轻右派分子在农场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诗意化,对原始状态的劳动不是做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乃至提出破旧立新的愿望,而是一味的歌颂,这是对生活的严重歪曲。
也是间接地肯定了血统论对许灵均的摧残,肯定了宿命的力量。
作者把一个新时代的浑浑噩噩的人,一个被异化的人,当做正面人物加以歌颂,赞美,意图把那种在灾难厄运中放弃抗争,自我满足的感情传染给读者。
”(汤本:《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见《朔方》1981年第4期)“他的灵魂,实际上是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是盲目排斥外来一切物质文明思想的流毒,是封建意识在农民身上留下的精神伤痕的反映。
可见许灵均的灵魂是一个褪化了灵魂,是一个愚昧的畸形的灵魂。
”(孙叔伦,陈同方:《一个畸形的灵魂》,见《朔方》1981年第5期)与许灵均形象塑造密切相关的关于他与秀芝的婚姻情节的描写,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情节生动感人,书写了人道主义的心曲,不是宿命论的颂歌。
同时也为许灵均拒绝出国,对故国故土的真实情感落到实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本来是一次在非人性的状况的下野蛮行为,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必然出现的婚配现象,是宿命论的贯穿。
还有一种观点,在《灵与肉》中,许灵均之所以拒绝海外归来的父亲的富贵邀请,正是他不愿意抛舍和弃置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还有那片曾被自己‘汗水浸过的土地’,那里有他‘生命的根’!遵循本文的阐释逻辑,李秀芝不仅是作家个体无意识中母亲的隐喻,而且在集体无意识层面上她还是大地的原型。
当牧马人许灵均像‘童话王子’一般陶醉在那片苍茫的原野中时,他实际上正陷入了一种‘无我之境’,无意中扑向了死神的怀抱,返回了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机物’状态,成为了一个‘浑浑噩噩’的人。
”(拂不去的阴霾——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死亡心理分析李遇春《小说评论》)关于小说的主题,也存在着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热情地歌颂爱国主义精神,是“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丁玲)另一种意见认为,小说的深远,“表现在他别有一种内在的意蕴,劳动的主题和社会批判,社会反思的主题混合交融在一起,通过许灵均这个典型性格的塑造表现出来,长期严酷的体力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接近,从根本上更新了许灵均的灵与肉。
也有力地回答了许灵均拒绝出国是不真实的肤浅责难。
”(曾镇南:《灵与肉,在严酷的劳动中更新》,见《朔方》1981年第9期)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控诉反动血统论‘加害于人’”,宣扬宿命论思想等。
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多数予以肯定。
“排比,迂回,反复,层次,主从,都安排的恰当;写得细致含蓄。
”(丁玲)“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却发人深省,移人情性。
作品的每一节,都是用对照的手法写的。
”(西来)“他不同于一般的伤痕文学,而是在展示伤痕的同时,更着重表现了生活的美,劳动的美,精神的美,从而在读者中唤起了健康向上的艺术美感,从而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曾镇南)同时,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作品“客观形象大于主观思想”,尽管作者的本意是要证明许灵均的劳教生涯是一段很有意义的人生历程,他的描写却在客观上为这一场不明不白之冤做了有力地控诉,主人公与秀芝的结合和相濡以沫,又何其使得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黯然失色。
“张贤亮木秀于林的内核:‘他找到了创作的制高点,掌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艺术的分寸感,是一个对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关照的作家。
这里讲的全方位关照,既是指他对历史纵深和社会广阔的开拓,又是指他融哲理与诗美于一炉,从哲理的高度,高屋建瓴地透视生活,并将生活中的事物凝聚为准确的焦点,从而用诗化的情感宣泄于字里行间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