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课件
伤痕文学精品PPT课件

四、特征:
首先是文学真实性的复归。 其次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高扬。 第三是社会政治批判功能强化。
五、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 否定不够深刻。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伤痕文学直接从“十七年文学”中派生出来, 它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思维观念 有着很深的关系。
长篇小说《钟鼓楼》是作 者后期“京城都市小说” 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小说
创作高峰,获得了第二
届矛盾文学奖。
《钟鼓楼》全Βιβλιοθήκη 式地描写北京普通市民生态 世相,采用橘瓣式的结构,截取1982年某 一天(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 北京城钟鼓楼旁一座四合院内居民生活的 一个剖面,以薜家老二薛纪跃的
二是谢惠敏,作家在这个初中女学生的 身上注入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使她 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这个形象成为 某一类人的共名。这是一个被“四人帮” 扭曲了灵魂的畸形儿,良好纯正的品质 和教条僵化的思想作风在她身上紧密地 扭合在一起,形成其独特的偏执、僵化、 轻信、盲从的性格。
小说《班主任》并不因它艺术成就的杰 出而是因它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深刻性 和警世性而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
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卢新华《伤痕》 王晓华 刘心武《班主任》 谢惠敏 宋宝琦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荒妹 荣树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严凉 穆兰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孙长宁 梁启明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 许秀云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莫应丰《将军吟》 彭其 陈镜泉 宗璞《我是谁》《弦上的梦》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集 中地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
一是小流氓宋宝琦。这是一个在“四 人帮”的毒害下陷入无知深渊的可 悲少年,是一个以蒙昧主义与愚民 政策为特征的历史的产物。作品深 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极端愚昧无知、 荒诞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令人震惊 的堕落的原因:并非因读坏书而受 害,恰恰是由于什么书都不读才坠 入无知的深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张贤亮

张贤亮一次网络聊天时提及,《习惯死亡》是自己最满意的小说, 可惜没有多少人关注。相对于张贤亮所擅长的不无夸张的抒情风格, 《习惯死亡》的隽永、机智以及一系列精彩的格言如同一个异数。这 部小说给人制造了一种奇异的印象:既简单又复杂。小说之中没有几 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单纯明朗。另一方面,小说之中的种种 感觉,思想密集重叠,摩肩接踵。关于枪,花,记忆,帆船,海洋, 一只奇特的老狗,摩天大楼的灯光,灵魂,护照,当然还有女人躯体 的种种动人之处……比比皆是的警句在《习惯死亡》之中闪闪烁烁。
研究角度:1、意识流;2、文学的失语;3、野蛮与文明;4、人的害
怕与恐惧;5、自我的审视与批判
思考: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习惯 死亡》(1995年)
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
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定位
于是,我的另一面开始活动了。那种痛苦的、我不理解的现实所粉碎了
的精神碎片,这时都聚拢来,用如碎玻璃似的锋利的碴子碾磨着我。深 夜,是我最清醒的时刻。 摆脱,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 样的小聪明……但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 就像朵连格莱看到灵猫被施了魔法的画像,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灰尘 ;回忆在我的眼前默默地展开它的画卷,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 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 我不认为人的堕落全在于客观环境,如果那样的话,精神力量就完全无 能为力了;这个世界就纯粹是物质与力的世界,人也就降低到了禽兽的 水平。宗教史上的圣徒可以为了神而献身,唯物主义的诗人把崇高的理 想当做自己的神。我没有死,那就说明我还活着。而活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更高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 是,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
Your date here
张贤亮

•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 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 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 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 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 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 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 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 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 "个人化写作"。最有代 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 《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双 鱼星座》;徐坤的《先锋》、《游行》、《行者 妩媚》;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疯狂的石榴 树》;张欣的《绝非偶然》、《真纯依旧》;须 兰的《红檀板》、《纪念乐师良宵》、《思凡》, 以及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 等。
• 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主 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余华,浙江海盐人, 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 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 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曾当 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 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 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 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 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2课《 拿来主义》课件(共30张PPT)

4.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细细体会“大宅子”“鱼翅”“鸦 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有什么论证效果。
喻体
比喻论证 本体
应有的态度
表达效果
大宅子
文化遗产
鱼翅 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 有害也有益的一类
有害可以做反面教 烟枪和烟灯 材的一类
姨太太
腐朽淫秽的东西
占有 使用,吃掉 存放,供治病用 留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第12课 拿来主义
鲁迅
素养目标
1.思维目标: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及说理方法;理解文章的 现实意义。
2.审美目标:赏析文章精彩的语言。
任务情境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使我们越来越感 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面前展开, 错综复杂,泥沙俱下,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 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写过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2.专家们围绕“语文教材改革删鲁迅名篇添武侠小说及网络作文是否合适”举行了一 场辩论会。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与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有理有据, 有感染力,100字以内。 正方:合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标新立异,鲁迅的文章有些过于难懂,有了些阅 历的人才能略懂一二,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也许过早地接触会产生抵触情绪, 适得其反。 反方:_(_示__例__)不__合__适__。__鲁__迅__的__文__章__有__些__是__前__无__古__人__、__后__无__来__者__的__,__语__文__就__应__该__是__让___ _学__生__学__习__经__典__的__文__章__,__知__道__正__确__的___修__辞__语__言__,__而__不__是__摘__几__篇__网__络__文__章__、__用__几__个__时___ _尚__的__词__语__就__可__以__了__,__不__要__打__着__与__时__俱__进__的__幌__子__去__误__导__孩__子__。_____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ppt课件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 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 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 支配地位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 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中国作家建立 “多元”的文学格局所做的艰苦努 力。
第二章 50—70年代的小 说
第一节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
悲歌》、《开拓者》等所谓的“开拓者” 系列;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 五号》、张贤亮《龙种》、柯云路《新 星》、《夜与昼》等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 ❖ 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
❖ 1,“伤痕小说”、“反思 小说”
(1)“伤痕小说”背景:长年 压抑的反弹效应;苦难的宣泄心 理机制。
❖ 以1978年《班主任》的发表为标 志,文革后第一个小说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班主任》(刘心武):谢惠敏、宋 宝琦、张俊石
(2)“伤痕小说”名称由来:卢新华 《伤痕》 ——王晓华
《“锻炼锻炼”》
(二)、柳青及其小说《创
业史》
❖ 作者作品: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出版有长篇《种谷记》 (1947)和《铜墙铁壁》 (1951)。散文特写(收 入《皇甫村三年》)和 中篇《狠透铁》,宏篇 巨构《创业史》。
二、“史诗性”追求
(一)、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 杜鹏程(1921-1991),陕西
(三)、《青春之歌》
❖ 1、作者: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青春之歌》1958年初 出版。《青春之歌》和 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另 两部长篇《芳菲之歌》 和《英华之歌》,在内 容上有着连贯性,被称 为“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既是写 “革命历史”,又是写
学术论文写作第十讲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21
21/38
5.分析法
▪ 中国古典小说在结构上很善于利用由实示虚 ,由虚见实,虚实相映艺术辩证法。
▪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贾蓉忙回来 ,满脸笑容瞅着凤姐,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 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突然把脸一红,笑道 :‘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 会子有些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答应个是 ,抿着嘴一笑,方慢慢退去。”
▪ 六要素
2024年10月5日星期六
3
3/38
10.1.2叙述类型
▪ 叙述能够分为概括叙述和详细叙述。
▪ 汪母年轻时温文尔雅,知情达理,是昆明有名“ 才女”。她孝敬公婆,相夫教子,生活在贤妻良母伊 甸园里。抗战暴发后……
▪ 祥子理想是娶一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作 “一清二白乡下姑娘”。他嫌虎妞“丑、老、厉害, 不要脸”,而且是个“破货”。假如娶了她,连死后 都没脸见父母。他曾下过这么决心:“就是他们父女 都愿意,他也不能要;不论刘老头子是六十辆车,还 是六百辆,六千辆!”祥子认为只有凭着自己本事买 上车,娶上老婆,这才是正大光明。
2024年10月5日星期六
4
4/38
10.1.3叙述要求
▪ 1.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 张贤亮《绿化树》(1984)刻画了章永璘基于饮食和两性 需要而发生故事,当然这些需要必定地与章永璘经过阅读《资 本论》和回想《浮士德》等而表现高级自我实现需要紧密地纠 缠在一起。被发配到西北一信农场劳动改造知识分子章永璘感 到,“休息最大痛苦是没有吃。平时干活时候,饥饿还比很好 忍受。什么活都不干,饥饿感觉会比实际状态更厉害。”当这 个饥饿人读到《资本论》中“商品是看成铁、麻布、小麦等 ……”句子时,就无法不把最大兴奋点集中在“小麦”上,重 复品味,“我眼前会出现面包、馒头、烙饼、直至奶油蛋糕, 使我不住地咽唾沫”,眼前想象出“一顿丰盛筵席”。阎连科 长篇小说《日光流年》(1998)叙述中国华北偏僻耙耧村人 在村长司马蓝率领下为了全村人都活过40岁这一理想而展开 种种抗争行动经过。在这里,延长人生理寿命并为此而不惜一 切代价,成了全村人最高生活目标和追求。他们行动基本上是 出于生理需要,但这种生理需要竟同人自我实现需要形成错综 复杂联络,令人荡气回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八十年代小说之张贤亮林斤澜

第五节张贤亮林斤澜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原籍江苏盱眙县,读初中时开始写诗,发表在《中国青年报》、《诗刊》、《星星》上,1955年中学毕业后任甘肃省委干部学校文化教员,`1957年发表长诗《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银川市南梁农场当农工。
1976年10月调农场学校当教员,开始重新发表作品,1981年4月调入宁夏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等。
有《灵与肉》等中短篇小说集数部,其中《灵与肉》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肖尔布拉克》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和《河的子孙》、《无法苏醒》,以及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
张贤亮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作家,他总是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汇到作品之中。
从《灵与肉》开始,作者就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知识分子在与体力劳动者的接触中,以及在他自身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灵变化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因此,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很浓,当然,这个理性色彩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感性生活的描写之上的。
《灵与肉》发表之后,张贤亮开始引起文坛关注。
这部作品明显地带着一种哲理的反思意味。
那时,文学尚未完全从“伤痕文学”中挣脱出来,作者就在思考怎样有意识地把这种种伤痕中能使人振奋、前进的那一面表现出来的命题。
小说描写一个受到20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的磨难中得以精神升华的故事。
一面是富豪的生身父亲的诱劝(它是一种金钱美女的享乐主义外力的象征);一面是患难与共的妻子与乡亲的善良(它是一种富有传统规范的真善美的伦理主义内驱力的召唤),许灵均最后终于坐着马车回到了大西北荒原上的那间用自己灵与肉筑成的小土屋里去了。
这是一首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歌,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的礼赞;作者要讴歌的正是劳动创造人、劳动人民塑造知识分子优秀品格和真正灵魂的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贤亮小说艺术手法局限性
• 1.袭用了传统小说中“才子落难,佳人搭 救”的情节模式
例如:
一个食堂管理员,让他享受一个白面馍馍。 章永璘看到这是一个印有美丽的中指指纹 的馍馍,落下眼泪。 章永璘准备和马缨花结婚,又被重新管教 起来,失去联络。
• 2.往往运用了大段哲理性语言来深化主 题,造成一种气势,使人觉醒
• 以怕连累黄为借口:
章永璘写日记,让黄香久惶怕不可终日
“世界上最可爱的是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
• 实际上,表现了两性差异的永远战争。
建立在性饥渴上的爱情
• 总体来说, 张贤亮的小说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最高 水准 但仅仅是对苦难的展示,影响了认识 上的深度。
写作风格
自传体式叙述,善于描绘男女 之间细腻的感情
自述,20年劳改生涯 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 劳教中度过
1979年平反,43岁 入宁夏作协 1992年,抵押全部资 产建镇北堡影视城。 大陆作家首富
张贤亮作品解读
• 小说将批判指向畸形时代社会的同时,讲 人物非人化作为小说叙事起点,如何由非 人还原成人,如何从苦难中自我超越成为 小说叙事重心。 • 凭什么得以超越?——女人的拯救 • 《绿化树》马缨花母性多于妻性,是主人 公从狼孩还原成人 • 《男人的一般是女人》黄香久,妻性多于 母性,让主人公从半个男人成为完整的男 人。
《绿化树》 中篇 1984年
• 争议最大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 • 主人公:(25岁的右派)章永璘
1、一方面, 章永璘求生时的痛楚使读者内 心震动。 面对着两重饥饿:
(1)严重的肠胃饥饿 • 饥饿时的心里、卑贱相,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 如,在马棚中避寒 如,饥饿会变成实体,在肚子里横冲直撞, 向全身每一根神经喊:要吃、要吃、要吃。
张贤亮反思小说的特征
• 让主人公在灵与肉的煎熬中完成人格 的蜕变 • 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 • 表现善与美的力量 • “才子佳人”传统叙事模式
• 他的小说一部分写底层人民生活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要告诉人们“那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再 不要重复了”
• 一部分写知识分子的“苦难生 活”,是他的代表作。 《灵与肉》
• 人格发生了扭曲:
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 吃惊……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归于 血缘和阶级属性,难以达到人性的高 度。
《绿化树》题记:‚我要写一部书。这一部书, 将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甚至曾经有过 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 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者。‛
•例如: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自然和这种乡俗中, 当然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何况我是自觉地在追 求这种东西。我认为,粗野、雄豪、剽悍和对劳 动的无畏,是适应这种环境的首要条件。要做个 真正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要做海喜喜这 样的人。什么‚文化知识‛,见鬼去吧!没有平 庸的职业,只有平庸的人。像我跟的那辆大车的 车把式,即使他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当了作家, 我想也会是个毫无作为、没有独创性的‚死狗派 儿‛作家。而海喜喜当了作家的话,倒能叱咤文 坛一阵子。我暗暗把海喜喜当成了我竞争的对手。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改编电影《老人与狗》
《灵与肉》
改编电影《牧马人》
《绿化树》是张贤亮的反思文学代表作。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 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 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 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 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 “反思小说”。
• 《绿化树》: 表现了理想爱情的差距
‚她和我两人是不相配的‛。 虽可爱,却粗俗的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中篇 1985年
• 新时期第一个直面写“性”的作家
主人公:
章永璘 黄香久
• 女性描写的矛盾引起关注:
以知识分子的英雄情结为中心,暴露了对女性的漠视。
• 对“始乱终弃”做了伪装: • 以人生追求为借口:
如,自制的饭缸 它的口径小,饭瓢外面沥沥拉拉的汤 汁虽然牺牲了,但由于它的深度,由于用同 等材料做成的容器以筒状容器的容量为最大 这个物理和几何原理,总使炊事员看起来给 我舀的饭要比给别人的少,所以每次舀饭时 都要给我添一点。而这‚一点‛,就比洒在 外面的多得多。 (2) 精神的饥饿(最为严重) 他靠卑劣的手段活下来: 骗过了一个憨厚的老乡,低价换了五斤 黄萝卜,挣了两元钱。
张贤亮
简介
张贤亮(1936-) 生于南京 ‚剥削阶级家庭‛ 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 父亲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 于张学良旗下任职 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 建国后,被关押,死在狱中
13岁时家庭破败 50年代初到甘肃任教,开 始创作
1957年,发表长诗《大风 歌》,成为右派,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