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
张贤亮的自我审视特征

张贤亮的自我审视特征
评价张贤亮,他的小说的特色是运用直接性的、批判性的、控诉性的表达手法,进入到反思性的层面,在反思之中大量审视知识分子的自我内心。
在我看来,张贤亮在文学史上虽有很大的争议,却也是文学绕不过的一位重要作家。
张贤亮的小说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小说直接性的、批判性的、控诉性的表达手法,进到反思性的层面,在反思之中大量审视知识分子的自我内心。
张贤亮还有一个特点:他对生活和事业都抱有很大积极性。
除了建影视城,我知道他曾经还很想办一份报纸。
虽然没有办起来,但是他有很大的积极性。
那股积极劲儿很可爱。
张贤亮的小说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小说直接性的、批判性的、控诉性的表达手法,进入到反思性的层面,在反思之中大量审视知识分子的自我内心。
张贤亮《绿化树》读书笔记

张贤亮《绿化树》读书笔记《绿化树》这部中篇小说,是当代作家张贤亮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二期。
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真实地叙述了“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后的独特经历。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描写,深入思考与解读了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这部小说使用现实主义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特定的时代图景。
小说的主角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名字,这使得读者可以将自己,或者任何一个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心境投射到这个角色上。
主角在流放之地,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知识分子的尊严,去做各种粗活重活,甚至与牲口争夺食物。
他的生存本能被极度地激发出来,但同时,他的精神世界也在苦难中得到了升华。
从某个角度看,《绿化树》可以看作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寓言。
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学会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发现了生活中最简单却也最珍贵的乐趣。
例如,当他吃到马缨花为他准备的带着一点点肉的骨头时,他感到“一股暖流从心里流过,在我全身激起了无比的幸福感和力量。
”这一点点的肉,带给了他无比的幸福和力量,也是他在极度困境中的一种慰藉。
在小说中,食物不仅仅是满足饥饿的工具,更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载体。
主角与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等人的交往中,食物成为了一种传递情谊的媒介。
这种情感是纯粹的、不带任何杂质的。
例如,当海喜喜知道主角需要食物时,他没有选择用金钱交易,而是将食物赠予主角。
这种无私的援助让主角深受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纯粹。
没有太多的利益纷争,没有太多的复杂情感。
人们更愿意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彼此。
这一点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等人对待主角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们愿意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知识分子遭遇的写照,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探索。
在极端的困境中,人们会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灵与肉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 次。” ——阿· 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一 九一八年》的题记 我要写一部书。这“一部书”将描写一个出身于资 产阶级家庭,甚至曾经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 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一 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这“一部书”,总标题为《唯物 论者的启示录》。 ——《绿化树》题记
知识分子的个体反思:《绿化树》内容分析
1、苦难的生活。 饥饿:以后,没有力气动弹,竟然感到:“饥饿会变成一种有重量、有体积的实 体,在胃里横冲直闯;还会发出声音,向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呼喊:要吃!要吃! 要吃!……”饥饿成为“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 2、对蕴藏于劳动人民中的原始美和淳朴人性的热烈礼赞。 马缨花 泼辣、善良、直率、助人为乐(“帮着娃娃多的妇女补他们男人的衣 服”)、坚贞(“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 海喜喜 粗野、越豪、蛮悍,通达大度、诚挚,乐于助人 谢队长 代表群众利益,从实际出发抵制各种错误倾向。 3、章永璘形象:悲怆而深沉的艺术批判 卑贱、忍从、忏悔、压抑、扭曲、自我改造 4、超越自我的崇高人生境界的向往和求索 “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样的小 聪明……但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看到了我灵 魂被蒙上的灰尘……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活的目的是 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
从个体反思到人性反思: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分析
1、生物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冲突 2、生理畸形:对专政时代的批判控诉 3、两性差异的永远战争:建立在性饥渴上的爱情 个体反思: “回顾过去所受的凌辱,与所有不幸的人所有 的不幸遭遇比较,惟独这种屈辱我还没有受过,没 有受过这种屈辱倒使人感觉惊异,感到意外,不相 信命运如此厚待我,似乎我从生下来就注定了必须 经历一切痛苦,要穿过水与火、剑与蛇筑成的全部 炼狱。”
张贤亮《灵与肉》读书笔记

张贤亮《灵与肉》读书笔记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磨难的人生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是张贤亮的代表作,更是对人性、生活与命运的深刻探讨。
故事的主人公许灵均,一个地主小姐和一个留洋学生的不自由婚姻的产物,他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
他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家庭的冷漠、历史的巨变,以及政治的沉浮。
尽管生活给予他无尽的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坚守。
许灵均的人生仿佛是一场与命运的较量。
他从一个富家子弟沦落到睡马槽的苦孩,这样的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然而,张贤亮在描述许灵均的遭遇时,并没有过分渲染他的悲惨,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希望。
比如,在描述他睡马槽的段落里,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张贤亮对人性的深入洞察,也展示了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故事的推进,许灵均走上了新中国的教员岗位。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段相对平稳期。
他通过教书育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命运再次对他开了一个玩笑,因为历史的原因,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场放马。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但许灵均并没有被击垮。
他选择了坦然面对,这种态度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灵与肉》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通过许灵均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下人们的无奈和坚韧。
张贤亮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者美化那个时代,而是真实地呈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种真实感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张贤亮作为一位文学家,他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
他因为各种政治原因多次受到打压和迫害,甚至在监狱中度过了很长时间。
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与肉》中的许灵均,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张贤亮自身的写照。
两人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都选择了坚守和抗争。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
《灵与肉》是张贤亮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被其中深刻的哲思所触动。
这篇文章以一种朴实而深入的方式,让我领悟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描述灵与肉的紧张关系,令我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发现,在我们内心深处,灵与肉这两个力量常常互相斗争。
灵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代表着理性、文化、追求高尚的品质;而肉则是我们的欲望、冲动和动物本能。
文章中描述的灵与肉的对立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陷入了灵与肉的斗争中。
我们的理性意识告诉我们应该做正确的事情,要追寻高尚的品质,但我们的欲望却常常战胜我们的理性。
我们常常被欲望所驱使,很难坚持理性的选择。
然而,文章并没有将灵与肉的关系简单地看作是对立的。
它告诉我们,灵与肉本应融合在一起,相互平衡。
只有当灵与肉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思自己是否找到了灵与肉的平衡。
我发现自己常常被欲望所困扰,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
而且,在追求高尚的灵的时候,我也常常忽略了肉的需求。
我意识到,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需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欲望,让灵与肉相互配合。
总之,张贤亮的《灵与肉》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灵
与肉的对立与统一进行描述,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让我意识到,灵与肉的平衡是我们成为完整人的重要条件,只有当我们找到这种平衡,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真正意义上的活得更加有价值。
从受难者到启蒙者——张贤亮“伤痕小说”论

从受难者到启蒙者 ——张贤亮“伤痕小说”论 张 欣新时期,张贤亮是以一个受难者的身份重返文坛并开始小说创作的。
他22年的苦难遭遇引人同情,传奇的身世与经历也对读者具有吸引力,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早期“伤痕小说”真实、凝重而又不乏温情的沉郁风格。
这以《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等作品最为明显。
他的作品深刻批判了血统论,书写了饥饿与苦难的历史记忆,深刻反映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展示出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痛苦,批判政治苦难与反思阴暗历史的勇气,与“伤痕文学”具有相同的精神诉求。
因而,他被一些文学评论家简单地看作“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实,张贤亮的小说美学风格与一般意义上的“伤痕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张贤亮的小说是所谓“伤痕文学”的话,那么也只能限于他重返文坛之初一两年时间内的创作,而不能涵盖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整个文学创作道路。
他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书写内容,较早地实现了从“伤痕文学”向“反思文学”的精神超越。
早期伤痕小说创作之时,张贤亮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将自己的真实感情与人生经历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借作品中的人物来抒发他的苦闷与无助。
张贤亮在作品中多次谈到他经受的各种苦难与所见所闻,他是以一个受难者139的口吻来叙述这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的。
因此,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就显得格外真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从“反右”一直延续到“文革”的极左政治让张贤亮的诗人梦破碎了,他的青春岁月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蹉跎。
母亲去世,他不能在堂前尽孝,由此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缠绕、折磨着他,作家心底的伤痛之深是可想而知的。
这不但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
因此,“伤痕文学”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是从创伤性的心理积淀中追寻导致创伤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根由。
批评家在肯定这些小说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对张贤亮早期伤痕小说的艺术得失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例如,有评论家指出,“由于张贤亮同志的创作敢于解放思想,也就敢于冲破长期来只能歌颂不许暴露这个老框框”“作者并非为暴露而暴露,而是通过暴露来激发人们对于‘四人帮’的仇恨,对于党的热爱和对于四个现代化的向往与责任感”。
反思文学张贤

反思文学张贤27日下午,曾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的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
他有多重身份,如“首个突破性禁区作家”、“西部影城创办人”等等,引发读者追忆怀念。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文学作品中擅写爱情,但张贤亮却自称“生活中不可能有爱情,除非像贾宝玉一样多情”,知足于有一双儿女的陪伴。
一年前查出罹患肺癌生前曾称“文学史是绕不过我的”张贤亮是华语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他于1936年出生,新时期进入他创作的“井喷期”,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的短篇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绿化树》、《青春期》,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都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张贤亮的作品以其充满人性温暖的故事和新锐的思想,在公众阅读中激起了巨大波澜。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的作品中就敢于严肃而谨慎地描写“性”,有评论家称,“没有张贤亮的作品,中国作家大概还不敢理直气壮地谈情说爱”。
事实上,张贤亮罹患肺癌已经一年多,家在宁夏的他此次特地来北京协和医院医治,但最终病情恶化辞世。
媒体引述作家冯骥才回忆称,“一年前,他查出了肺癌,当时已经是晚期,情况很不乐观。
最初得知消息的李小林(巴金之女)告诉了我,我当时就掉眼泪了,然后我慢慢静下来,觉得我首先得安慰他,就给他打电话,没想到他反过来还安慰我。
”老友高洪波则表示,今年3月份,罹患癌症的张贤亮来北京看病,“我们几个作家老朋友,包括张抗抗等,在北京相聚了一次,张贤亮半开玩笑地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但文学史是绕不过我的’”。
他透露,当时张贤亮吃中药过敏,身上痒得难受,但他很坚强,依然充满着对病的蔑视。
“当代文学史确实是绕不过他的。
不幸被他说中,我们真的是见了最后一面”。
“他发病发得很突然,前年十月我遇到他,他悄悄跟我讲了病情,我当时完全不相信,我觉得他在开玩笑,或是小题大做。
”作家梁晓声回忆,“我以为是一般的肺病,还嘲笑他。
张贤亮的小说 2

张贤亮反思小说主要是对中国 政治问题的反思、对于知识分 子命运的反思、对于人性的深 刻剖析。
张贤亮反思小说的特征
1、让主人公在灵与肉的煎熬中完成人格蜕变
2、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
3、表现善与美的力量
4、“才子佳人”传统叙事模式
“才子佳人”模式:
一个被流放、劳改的右派,被社会遗弃的读书人; 一个来自底层的、往往泼辣能干而又痴情的劳动 女性。女主人公义无反顾、以母性爱着男主人公; 而作为知识分子的男主人公则总是以背叛者的身 份出现。
《绿化树》题记中写道: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 三次。‛阿· 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二部《一九一八年 》的题记中,曾用这样的话,形象地说明旧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的艰巨性。当然,他指的是从沙俄时代过来 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然而,这话对于曾经生吞活剥地接受过封建文化 和资产阶级文化的我和我的同辈人来说,应该承认也 是有启迪的。于是,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写一部 书,这‘一部书’将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 甚至曾经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 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马克思主 义的信仰者。 ‛
《灵与肉》
‚找到母亲‛—— 大地和人民,是小 说的关键。在母亲 的哺育下,许灵均 从资产阶级的弃儿 , 变成一个真正的劳 动者,许灵均成为 了祖国和人民真正 需要的人。 小说改编成电影 《牧马人》成为爱 国主义与理想主义 的教科书。
‚ 我不是一个抱有狭隘排外心理和不懂得高级物
质享受的人。和《灵与肉》中的许灵均一样,我出 身资本家家庭,少年时期生活在十里洋场的上海, 见过灯红酒绿的豪华场面;我文学修养的根基开始 是扎在西欧古典文学和北美近代文学上的。那么, 是什么使我的感情、生活习惯、幸福观和价值观念 起了变化的呢?那就是体力劳动,以及作为一个普 通劳动者和劳动人民长期的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 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 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 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 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 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 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 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 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 "个人化写作"。最有代 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 《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双 鱼星座》;徐坤的《先锋》、《游行》、《行者 妩媚》;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疯狂的石榴 树》;张欣的《绝非偶然》、《真纯依旧》;须 兰的《红檀板》、《纪念乐师良宵》、《思凡》, 以及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 等。
• 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主 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余华,浙江海盐人, 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 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 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曾当 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 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 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 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 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
• •
•
•
王安忆把"性"看作是人性最本质最实在的因素,这与郁达夫、 沈从文,以及当代最伟大的小说文体家米兰· 昆德拉等世界级的 文学大师的看法是一致的。 她的独特,主要在于: 一,对于"爱情的宿命表达"。如《荒山之恋》。在王安忆看来, 爱情导致悲剧是很正常的,并不一定都与社会有关,更重要的是 由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当一个人遇到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人,就 会相爱,当他们的相爱不能被社会接受,就会发生悲剧。 二,对于"性行为"和"母性"力量的崇拜和臣服。如《小城之恋》。 性行为使人疯狂,而母性的力量使人宁静。 三,对女性的精神之恋的推崇。如《锦绣谷之恋》。精神恋爱, 又称"柏拉图式的恋爱",不需要肉体的接触,或没有肉欲。她证 明在现代社会的女性中仍然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 四,对纯物质性的性关系的认可。如《岗上的世纪》。这是对精 神恋爱的反证。认为纯粹的肉体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可以合理 地存在的。 五,对女性魅力的歌颂。如《长恨歌》。
• 苏童,生于1963年1月,,原名童中贵,苏州人。1980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 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 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 成名作为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小说 《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 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 国际电影节金奖。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 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 等各多种》、中 短篇小说集《惊心动魄的一幕》、《当代纪事》、 《姐姐的爱情》等.1986 年、1988 年和 1989 年, 作家分别完成出版了长篇小说《平 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 该作品19 91 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是其笔 名, 人生的道路漫长遥远之谓也.
•
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以及其中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 及主要特点。 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分别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 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和20世纪末的90年代。 第一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人的觉醒"。最有代表性 的作家作品主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 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小说,以及《繁星》 和《春水》两部诗集和《往事》、《寄小读者》等散文; 陈衡哲的《一日》;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 冯沅君(淦女士)的《卷葹》、《春痕》;凌叔华的 《花之寺》、《绣枕》;谢冰莹《空谷幽兰》、《一个 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
•
苏童主要著作目录 长篇小说 • 《米》、《我的帝王生 涯》、《城北地带》、
《武则天》、《碎瓦》 (《菩萨蛮》)、 • 《蛇为什么会飞》
•
中短篇小说集 《1934年的逃亡》、《祭奠红马》、《妻妾 成群》、《妇女乐园》、《红粉》、《伤心的舞 蹈》、《南方的堕落》、《一个朋友在路上》、 《刺青时代》、《离婚指南》、《苏童小说精 品》、《十一击》、《樱桃》、《把你的脚捆起 来》、《夫是干什么的》、 《像天使一样美丽》、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
第二阶段(1985-1989年)。这一阶段也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寻根”作品为代表,主 要有《小鲍庄》和《大刘庄》等。其中,《小鲍 庄》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期 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 等。此后,王安忆的创作又曾一度中断。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 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 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 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
第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最有代 表的作家作品有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 舟》;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疯狂的君子 兰》、《我在那儿错过你》;铁凝的《麦秸垛》、《玫 瑰门》;王安忆的"三恋"、《岗上的世纪》、《弟兄 们》、《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戴厚英 的《人啊,人》、《诗人之死》;谌容的《人到中年》、 《人到老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抗抗的 《夏》、《北极光》、《情爱画廊》;叶文玲的《心 香》;乔雪竹的(电影文学剧本)《十六号病房》、 《北国红豆》、《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残雪的《山 上的小屋》、《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阿梅在一个 太阳天里的愁思》、《美丽南方之夏日》;池莉的《烦 恼人生》、《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方方的《黑 洞》、《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舒婷的《致橡 树》、《四月的黄昏》;迟子建的《左面是篱笆,右面 是玫瑰》;蒋子丹的《黑颜色》等。
•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 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 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 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 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 也可以影响一生。
莫言(1956.2—) 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小学五年级辍学后,回乡 务农近十年。1976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1981年 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 、《秋水》、《民间音乐》 等作品,1985年以中篇小 说《透明的红萝卜》(《 中国作家》1985年2期) 轰动文坛。1986年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 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 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 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 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 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2年)。
•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 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 人们的责任。”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4年)。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 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有 《 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长篇)等。其 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流逝》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后期其创作曾一度中断,但她与母亲的美 国之行给她开了一只"天眼",重新激发出创作的 热情,并写有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
中 国 作 协 主 席 : 铁 凝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 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 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 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 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 《哦,香雪》,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 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后,先后发表了 • 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 布拉克》、《初吻》等; • 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 《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 树》。
其中《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分别获1980年 及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绿化树》获第三届全 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王安忆(1954~ )生于 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茹 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 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 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 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 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 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 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 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 沙沙沙》。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 考。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勾沉,纤 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 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