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公文文种有哪些
公文写作13种文种总汇表

公文写作13种文种总汇表公文写作13种文种总汇表概念命令:是权威性最高的一种行政公文,适用于按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象征措施,任免人员,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决定:决定是各级党政机关普遍使用的一种具有领导性和规定性的下行公文,适用于对重大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意见:意见适用于对重要咨询题提出见解和处理方法的公文,不管作为上行文下行文依旧平行文都具有建议的作用,意见往往在特定时刻内发生效益力。
公告:指要紧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公布范畴最广的一种公文。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下级机关或互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公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或聘用干部。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判错误,传达重要指示精神或情形是使用的公文文种,显现的新情形、新咨询题、新状况的传播。
报告:行政机关和党的机关都广泛采纳的重要上行文,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形,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咨询时使用的文种,报告时陈述性的上行文。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要求指示,批准的公文,是党政机关都广泛采纳的一种上行公文,具有强制性回复的特点。
批复:指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议案: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向同级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的议事公文。
会议纪要:用以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形和议定事项时使用的一种行政公文。
会议纪要是按照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它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议差不多情形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
函:适用于相互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寻咨询和答复咨询题要求和批准事项是所使用的公文,要紧是平行文特点命令:1、发文机关的权威性(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及县以上各级人民地点政府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公布命令)党的领导机关能够和同级人民政府联合公布命令,但要以行政部门的面目显现。
常用公文的文种有哪些

常用公文的文种有哪些文种一般分为公告、通知、函、报告、请示、函电、电报、报纸、期刊、合同等等。
以下是常用文种的详细内容。
一、公告公告是指、组织或个人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一种通知,目的是告知公众某项重大的、具有普遍利益的事情。
公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公告的主要内容。
2、内容:详细说明公告的事项,包括原因、目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3、签名:公告发布者的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以及发布日期。
4、附件:根据需要附上相关文件、图片、表格等。
二、通知通知是指机关、团体或个人向特定人或群体发布的一种信息,目的是通报某项具体的事情或安排。
通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通知的主要内容。
2、发文单位:通知发布者的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以及发布日期。
3、收件人:通知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或机构。
4、内容:详细说明通知的事项,包括原因、目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5、签名:通知发布者的姓名、职务等。
三、函函是指寄送信函或公文的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官方或正式的书信往来。
函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发文单位:函件的发出单位名称、地质、联系方式。
2、收件人:函件的接收者,包括单位名称、地质等。
3、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函件的主要内容。
4、正文:详细说明函件的事项,包括原因、目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5、签名:发函人的姓名、职务等。
6、附件:根据需要附上相关文件、资料等。
四、报告报告是指对某种情况或问题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和阐述的一种文种。
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报告的主要内容。
2、报告撰写单位:报告的撰写单位名称、地质、联系方式。
3、撰写人:报告的撰写人姓名、职务等。
4、内容:详细说明报告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
5、结论:对报告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部分。
6、附件:根据需要附上相关数据、图表、图片等。
五、请示请示是指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请示意见或征求批准的一种文种。
请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发文单位:请示的发布单位名称、地质、联系方式。
公文文种有哪些?

公文文种有哪些?公文文种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主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常见的公文文种介绍。
1. 呈报文:一般由下级机构、部门或个人向上级机构、部门或领导呈报情况、汇报工作、提议解决问题等。
如汇报工作、向上级请示等。
2. 通知文:主要是向干部、职工、社会公众通告某种事项,如重要文件、通知、通告等。
3. 通报文:通报文是机构向社会公众、相邻同行业同质企业、管辖部门等报告某些情况、经验做法和重要成就的文件,一般被告知的机关和团体范围较广。
4. 市民信件文:即市民写给政府机关的信函。
这类公文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信头、内容、署名。
5. 决议文:指机关、团体集会时所作的决议。
决议文应按照表决结果的重要性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分为决定、指示、要求、意见、建议等不同等级。
6. 请示文:请示文一般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各类问题、事宜、情况许可和建议的文书,请求上级决定或达成共同的观点。
7. 通函文:又称为通信函,是机关之间、部门之间进行联络联系的一种文书形式,一般是非正式性质的互通信息,涉及的事项较为简单、明确。
8. 命令文:命令文又称为命令书或指挥书,顾名思义,是一种命令性的文件,是向下级单位或个人下达的命令著作。
9. 表格文:表格文是采用规定的表格或格式填写、上报或检查验收材料的文书形式。
10. 请示报告文:请示报告文是机关、部门或个人向上级请示意见或报告情况,需要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主要意思及内容。
11. 公告文:公告文是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外发布规定的事项,为公众所知悉和遵循的一种方式。
12. 答复文:答复文是对下级机构、部门或公众提出的问题、要求、建议、申请等进行答复的文书形式,回答的内容应限于提出的问题,回答要精确、明确。
以上是常见的公文文种,这些文种均有其特定的格式、构成要素和写作方式,公文文种的选择应结合具体情况慎重考虑。
公文文种的15种分类

公文文种的15种分类
一、政府公文文种:
1、决定:指政府机关发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性文件。
2、公告:指政府机关发出的具有普遍约束性的文件。
3、命令:指由政府机关给予受令个人或者组织的正式文件。
4、决议:指政府机关内部会议决定的文件。
5、意见:指政府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给出的表态文件。
6、报告: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或者科学研究机构在研究分析后发出的具有专业性的文件。
7、函:指政府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给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发出的正式交涉文件。
8、批复: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给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回复文件。
9、指示: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给予他们的工作人员的正式指示文件。
10、申请:指个人或者组织提出要求或请求政府机关或行政机关给予答复的文件。
11、答复: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对申请者的回复文件。
12、报道: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对已发生的事件的详细描述文件。
13、计划: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给予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计划
性文件。
14、审批: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给予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审批文件。
15、公示:指政府机关、行政机关发布的具有普遍性、全面性的文件。
常见十五种公文文种

常见十五种公文文种常见公文种类有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下文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这几种常见公文种类。
常见公文文种通告一、通告的概念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二、通告的特征(一)用于宣布一般性事项,有别于公告宣布重大事项。
(二)通告只在国内一定范围内公布,有别于公告向国内也向国外公布。
(三)通告可以由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布,有别于公告只能由地位较高机关发布。
(四)通告不写抬头,无主送单位。
三、通告的种类周知类通告。
主要是使受文者了解重要情况、重要消息。
因此文中不提直接的执行要求。
执行类通告。
主要向受文者交待需要遵守、执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其他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四、通告的写作格式通告由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和日期等部分组成。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使用发文机关加文种、事由加文种或只写“通告”二字。
正文由缘由和通告事项两部分组成。
缘由为发布通告的原因和根据,事项为须知和遵守的内容。
用“特通告如下”转承连接。
通告事项是面对大众的,应简洁明了,叙述清楚,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结尾部分可提出要求、希望,并用“特此通告”作结。
有时也可不写,形式比较灵活。
署名和日期正文后签署发布通告的机关名称和日期。
通知一、通知的概念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或聘用干部。
通知大多属下行公文。
二、通知的种类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
用于印发本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以及发布某些行政法规等。
指示性通知。
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某一项工作作出指示和安排,而根据公文内容又不必用“命令”或“指示”时,可使用这类通知。
知照性通知。
用于告之各有关方面周知的事项等。
这种通知发送对象广泛,对下级、平级均可发送。
常用的15种公文类型

常用的15种公文类型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下文是收集的关于15种公文的类型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5种公文类型一、通知概念:通知是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时所用的一种简易公书。
它的功能主要是布置工作、告知事项。
是一种下行文。
具有内容单纯,行文简便和执行性、指导性、告知性、简约性的特点。
根据功能特点,通知主要有五种类型:指令型通知、转发型通知、事项通知、会议通知、任免和聘用通知等。
指令型通知(对概念的认识要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向下布置和安排工作,《公安局关于上报大练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的通知》,《公安局关于坚决遏制违反五条禁令苗头的紧急通知》。
转发型通知,主要用于批转、转发上级有关文件,《公安局关于转发公安部〈关于通知〉的通知》。
事项通知,主要用于告知已发生变化的一些工作事项,引起大家重视。
如《关于110、122、119三台合一的通知》,《关于停止使用市局扫黄办印章的通知》。
会议通知和任免通知比较简单。
写作:首先要搞清楚写什么(要写的主旨和内容),再考虑怎么写(文章的体裁格式)。
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公安局关于工作的通知》。
主送机关:对谁发通知。
正文:主要包括通知原因、通知事项、通知要求三部分。
①通知原因,首先要写明主要依据,即为什么要发通知(如根据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或根据工作的需要等),根据文件精神(依据),结合本局实际(针对性,找出文件与工作之间的结合点),为更好地搞好工作(通知意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过渡语)引起下文。
②通知事项。
交待工作任务、阐明具体措施,这里事项要具体,重点要突出,可分条写出(1、2、3,...),简单的通知可不分条,一次性陈述写出。
③通知要求。
对有关政策界限、完成期限、怎样上报等提出具体要求,最后以特此通知、请认真贯彻执行等惯用语结束。
常用公文的文种有哪些

常用公文的文种有哪些公文是指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等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一种正式文件。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内容,公文可以分为多种文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公文文种。
1. 通知通知是一种常见的公文文种,用于向特定对象传达一些重要信息。
通知的特点是简短明了、重点突出,通常包含通知的主题、时间、地点、要求等内容。
2. 通告通告是指政府机关或组织向公众发布一些重要消息或决定的一种公文文种。
通告的内容通常比较正式,具有强制性和公示性。
3. 命令命令是由上级机构、部门或领导向下级机构、部门或人员发布的一种具有强制性要求的公文文种。
命令一般包含指示的内容、执行的时间和要求等。
4. 通报通报是指机关、单位向处所通报有关文件、会议纪要、安排等消息的一种公文文种。
通报通常是将某一事项的情况或决策通知到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功能。
5. 决定决定是由具有决策权机关或领导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文书,用于解决某个问题或做出某个决策。
决定一般包含决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和执行方式等。
6. 通函通函是指机关、单位与其他机关、单位之间或上下级之间进行书面交流、沟通以及传递意见、建议等的一种公文文种。
通函一般比较正式,内容和格式较为固定。
7. 报告报告是指将某一问题或工作的情况进行详细的陈述和说明的一种公文文种。
报告通常包含问题的背景、分析、解决方案和建议等内容,用于向上级汇报和决策参考。
8. 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是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等向公众发布的一种具有广泛宣传作用的公文文种。
通知公告的内容通常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敏感性的重要公共事务,如政策、规定、通告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公文的文种,对于了解和使用公文,掌握不同文种的特点和格式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文种,可以更好地达到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目的。
常用的公文种类有

常用的公文种类有:一、决议。
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用“决议”.二、决定.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用“决定”.三、公告。
向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用“公告”.四、通告。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用“通告”。
五、通知。
发布规章和行政措施,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用“通知"。
通报。
表扬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用“通报”。
七、报告。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
八、请示.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
九、批复。
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用“批复”。
十、条例.用于制定规范工作、活动和行为的规章制度,用“条例”。
十一、规定.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用“规定".十二、意见。
对某一重要问题提出设想、建议和安排,用“意见”.十三、函.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函”。
十四、会议纪要.记载、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用“会议纪要”。
公文发文处理主要包括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拟办不属于发文办理档案工作包括档案收集、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三个组成部分公文如有附件,应当在正文之后、成文时间之前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公文主题词标引顺序为类别词、类属词、文种例如:《转发财政部关于信息安全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通知》:“转发"为类别词;“信息、安全、政府采购”为类属词;“通知”为文种.公文:按特点和作用分为规范性公文、指挥(导)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和记录性公文、批转类公文。
指导性公文(1)命令(2)指令(3)指示(4)决定(5决议 (6)计划(7)布告规范性公文(1)章程(2)规定 (3)条例(4)办法(5)细则报请性公文(1)报告(2)请示批转类公文(1)批复(2)批转 (3)转发知照性公文(1)公告(2)通告(3)通报(4)通知记述类公文(1)会议纪要(2)总结(3)会议记录(4)大事记联系类公文(1)公函(2)便函通知是机关团体用来传达事务或布置工作用的,通知的发文、收文单位之间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通告面向公众,用于公布一般性的、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没有特定的主送单位;公告用于宣传重大事件;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一)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公文文种有哪些
依据国务院2000年8月20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的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十三类:
(1)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2)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4)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5)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6)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7)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8)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9)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0)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11)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12)函。
适用于不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3)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礼仪基本知识
一、建立基本形象
1、眼神:把眼神放在一个观众上,说完一个意思再转向另一个观众。
运用眼角的余光,尽量接触大范围的人群。
2、面部表情:头平视微上扬。
动作不应过快。
表情投入,加点笑容。
3、手:放松放在左右胸骨最低的地方。
双手在体前交叠。
4、简单的迅速的提升自信心、自信形象的方法:
双肩往后挪一寸。
收紧后腰肌肉。
头往上倾斜5度。
吸满一口气再说话。
二、仪态礼仪
站立是人的最基本的姿势,所谓“立如松”是说人的站立姿势要象青松一样端直挺拔。
站立是一种静态美,是培养优美仪态的起点,是发展不同质感的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
站立时要直立站好,从正面看,身体的重心线应在两腿之间向上穿过脊柱及头部,要防止重心的偏左或偏右,重心要放在两个前脚掌。
站立的要领:
挺胸、收腹、梗颈。
站立要端正,两眼平视,环顾四周,嘴微闭,面带笑容。
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把右手放在左手上。
注意:双手不能叉在腰间,也不可抱在胸前或将手插在裤兜里。
在站立时,切忌无精打采地东倒西歪,耸肩勾背或懒洋洋地依靠在墙上或椅子上。
练习:
1、把身体背靠墙站好,后脑、肩、腰、臀部及足跟均能与墙壁紧密接触。
2、把书本顶在头上行走,尽量不使书本掉下来。
三、行走礼仪
行多于站,“行如风”是说人们行走时要象风行走在水上时一样具有轻快自然之美。
要领:行走迈步时,应脚尖向着正前方,脚跟先着地,脚掌紧接着落地,挺胸收腹,两臂自然摆动,节奏快慢适当,给人一种矫健轻快从容不迫的动态美。
走路时步态美与否,由步度和步位决定。
如果步度与步位不合标准,那么全身摆动的姿态就失去了协调的节奏,也就失去自身的步韵。
所谓步度,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步度一般标准;一脚踩出落地后,脚距离末踩出一脚脚尖的距离恰好等于自己的脚长。
所谓步位,就是脚落地时应放置的位置,走路时最好的步位是:两只脚所踩的是一条直线,而不是平行线。
步韵也很重要。
走路时,膝盖和脚腕要富于弹性,肩膀应自然,轻松地摆动,使自己走在韵律中。
走路时的行走路线是:脚正对前方所形成的直线,脚跟要落在这条直线上。
正确的走姿:轻而稳,胸要挺,头抬起,两眼平视,步度和步位合乎标准。
注意事项:
1、自然摆臂,幅度不能太大,前后摆动幅度约45度。
2、保持身体挺直,切忌左右摇摆或摇头晃肩。
3、膝盖和脚腕应轻松自如,避免僵硬,忌外八字和内八字。
4、走时不要低头后仰,也不要扭臀。
5、多人行走时,不要横排走,或勾肩搭背。
要超越时,应在致歉后大步走过,而不应跑步。
6、步度与呼吸配合成有规律的节奏。
接待时,按规定路线行走,靠右行,不
走中间;相遇宾客时,要点头行礼致意并让路,不抢道,有急事要超越时,致歉后加快步子过。
四、言谈礼仪
1、交谈时态度诚恳,自然大方,言语要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互相正视,互相倾听,精力集中,忌东张西望或兼做其他事情,或做小动作等。
比如,玩弄指甲、摆弄衣角。
2、注意听取对方谈话,以耐心鼓励的目光让对方说完,不时应以“噢、唔、”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和插话。
要插话时,应说“请等等,让我插一句好吗?”“请允许我打断一下。
”
3、说话时不可用手指人,但可随谈话内容做适当手势,幅度不应过大。
注意照顾到全场的人,不要冷落任何人。
用目光的扫视照顾全体,在和别人说话时要找一些便于开口的话题。
学会谈各种话题,即使是你不懂,也应兴高采烈地与他交谈一段时间,然后迅速转移话题。
五、聆听礼仪
1、主动积极地去听。
即:对对方的感觉和意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地去听。
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对方。
有时谈话时并不是很快就进入实质内容,所以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反馈。
2、体察对方的感觉,理解其说话背后的情意,抓住其主要意思。
注意听,不做无关的动作,切忌东张西望或低头只顾做自己的事或面露不耐烦的表情。
意义:注重礼仪是商务谈判、经营合作及一切社交活动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
人与人的相识是借助礼貌礼仪开始的。
在社交活动中,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
单位,这是以一定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及某种行为出现的,这些因素作用于对方的感官,会给其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这种印象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常常会使人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无形中影响着相互交往的进展与深度。
得体大方的衣着,彬彬有礼的举止,良好的精神面貌,温文尔雅的谈吐,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取得信任,建立友谊,有效地进行社交活动。
因此,礼仪不仅起着媒介的作用,也起着“黏合”和“催化”的作用,对于表达感情,增进了解,树立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提升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