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间的生命(3) 精品【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2《石缝间的生命》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3)语文版(2)

2《石缝间的生命》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3)语文版(2)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一)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二)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力量一一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憾动了作者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

其中《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b、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四)研读课文1、讨论“整体感知”中提出的问题。

a、一一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b、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一一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

0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第一章:石缝间的奇迹1.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识石缝间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生态系统的概念,展示石缝间生物的图片。

探讨石缝间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如耐旱、攀爬等。

分享有关石缝间生物的有趣事实和案例。

1.3 教学活动观察石缝间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和生存策略。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间生物的观察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2.1 教学目标认识石缝间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了解不同石缝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石缝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多样性。

探讨石缝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共生等。

分享石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案例。

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不同石缝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记录其多样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石缝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三章:石缝间的生态平衡3.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概念。

认识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概念,展示相关案例。

探讨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如食物链、物质循环等。

分享保护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措施和方法。

3.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石缝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绘制食物网。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作用的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石缝间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四章:石缝间的生态适应4.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生物的生态适应能力。

认识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机制。

培养学生对生态适应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生物的生态适应能力,展示相关案例。

探讨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机制,如耐旱、快速生长等。

分享石缝生物适应的生态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记录其适应机制。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针对教师自身:不 断提高自身的教学 水平和能力,更好 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
教学过程
第六章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 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现 象,激发学生对生命 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内容:介绍石缝 间的生命现象,引导 学生观察和思考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 体教学,通过图片、 视频等手段展示石缝 间的生命现象,引导 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重点词汇与句型
重点词汇:石缝、生命、顽强、 拼搏、奋斗
重点句型:描述石缝间的生命 如何顽强拼搏的句子
课文中的例句分析
学生需要掌握的句型结构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四章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 力。
作业分析:通过 批改学生的作业, 了解学生对知识 点的掌握情况
测验与考试:通 过测验和考试的 方式,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握 情况
师生交流:通过 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看法和建 议
改进措施建议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 术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 态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三章
课文背景介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石缝间生命的描述,表达了 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本文所描述的石缝间生命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在恶劣 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展现出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石缝中的生命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会通过朗读和细节描写来感受文章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课件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石缝中生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注意到石缝中的生命?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石缝间的生命》。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细节描写。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4.4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的体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作业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品展示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石缝中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理解、生字词学习、朗读表达等。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特征。

2. 石缝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相结合。

2. 实验及实践活动。

3. 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

【教学过程】一、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特征1. 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群落,让学生通过观察石缝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其特征和生存条件。

2. 学生们分组到校园内寻找不同类型的石缝,观察石缝中的生物,记录下他们的名称、形态和特征。

3. 学生们通过比较不同石缝的生物组成和环境条件,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差异。

二、石缝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将同一种植物或动物放置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并探究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存竞争力。

三、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教师让学生探究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生物在运转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2.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石缝中生物的代谢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将一些植物放置在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石缝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它们的反应。

【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本课研究生物群落及其特征,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差异。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了解生物的生存策略和环境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石缝中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继续探究石缝中的微生物,了解它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功能。

2. 学生可以探究石缝中的植物和动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学生可以将课程实践推广到社区或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中。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5. 提炼中心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读后感写作: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二)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憾动了作者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

其中《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
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
b、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四)研读课文
1、讨论“整体感知”中提出的问题。

a、——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b、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
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

○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
○3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第三部分(8--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原因要点: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

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4、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做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
——第九段。

5、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
强的生命”?首尾两段间是什么关系?
——作者透过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的“倔强”,深刻认识到了生命力的“顽强”。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总之,石缝间的植物战胜环境、创造自己生命的辉煌壮丽的品质让作者感动和敬畏。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一。

板书设计:
野草细瘦薄叶
叶下生根
感动
石缝间的生命蒲公英改变形象惊叹
柔韧强固敬畏
松柏伤痕累累
盘根错节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研习课文
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2、“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有什么含义?
——这段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环境可以改变人生,环境决定人生,这是第一层的认识。

第二层的升华是,适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生命就是拼搏,要适应环境,要顽强生存,要坚定的成长、发展。

3、“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他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经过风雨考验的的人生定会比温室中的花朵更能经暑耐寒,在社会中能更快更稳的
立足,他们比在沃土中生长的人们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和耐挫能力,因而也就更有可能获取人生的成功。

4、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5、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
——生物学的:生命本向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遏制。

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

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6、“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7、文章是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吗?为什么?
——不是,歌颂了像石缝间的生命一样,具有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板书)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石缝间的生命,就其特定的时代来说,就是伟大而饱受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这篇散文又是一曲富有时代情绪的对人民中的优秀分子的赞歌,他们高扬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脊梁和永恒的灵魂。

(二)融情升华,拓展感悟
1、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伟人都是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

交流你所知道的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伟人。

(1)、贝多芬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

但他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他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

(2)、张海迪5岁患脊髓,胸部以下瘫痪。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前,她没有沮丧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自学医术、自学大学课程,创作了很多作品。

(3)、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了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度产生自杀念头。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重新安排生活,开始艰难的写作,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理想:“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

(4)、霍金、海伦•凯勒、孔子、屈原、司马迁、桑兰……
2、当你陷入困境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时的拼搏精神)
(三)、迁移阅读,比较鉴赏
搜集相关主题的经典散文进行扩展阅读。

冰心的《谈生命》。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

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

(四)结束语: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五)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主题的经典散文进行扩展阅读。

2、阅读训练:阅读《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文,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
象征
石缝间的生命困境中的人生
赞扬顽强拼搏、战胜自己的崇高精神
(七)设计反思
《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对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由衷地赞美了,情真意切。

因而在教学中,采取师生讨论的方式,教师决不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不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共同面对文章展开积极的现实的互为主体的对话。

这种对话把师生的思维认识与文本的哲理意义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境,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

通过“阅读-交流-畅谈”三个环节,立足文本,联系生活。

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一步步认识到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面对困厄境遇态度和方法。

1 2 3 4
5
2
3
4
5
1
2
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