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
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3.病理变化: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
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
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3.病理变化: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
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名词解释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3.细胞水肿(水变性):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起因于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机制的功能下降4.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5.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6.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7.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8.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9.凋亡: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10.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11.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12.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13.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14.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15.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16.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17.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18.肉芽肿:显微镜下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19.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20.异型增生(非典型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多用于上皮的病变,包括被覆上皮(如鳞状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如乳腺导管上皮、宫内膜腺上皮)。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汇总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
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
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
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骨化性肌炎—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病理学总结大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类型1.萎缩:是已发育的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生理性病理性: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萎缩细胞胞质内出现脂褐素颗粒,是老化的标志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生理性、病理性)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常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生理性、病理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1鳞状上皮化生○2肠上皮化生(二)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1细胞膜的破坏○2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3细胞质内高游离钙的损伤○4缺血缺氧○5化学性损伤○6遗传变异(三)可逆性损伤(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细胞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1.细胞水肿(最常见):水变性,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细胞内Na+和水积聚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2.脂肪变(最常见):中性脂肪(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脂肪肝发生机制:○1肝细胞浆内脂肪酸增多○2甘油三酯合成过多○3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脂肪输出受阻3.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1细胞内玻璃样变○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病变)4.淀粉样变5.粘液样变6.病理性色素沉着7.病理性钙化(四)不可逆性损伤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时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2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域呈灰黄、干燥、质实。
坏死区域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存在炎症反应,光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但组织轮廓仍存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西粒细胞等大量释放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
病理易考知识点总结

病理易考知识点总结一、病理学基本概念1. 病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规律和病变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但是病理学科体系的初步确立要迟一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理学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此期间,病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现代病理学学科。
2.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
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3. 病理学的分类及其特点病理学可以分为体液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两大类。
体液病理学主要研究体液中的病理改变,如疾病标志物等;组织病理学主要研究组织器官中的病理改变,如病变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等。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4. 病理学的临床意义病理学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二、炎症及炎症细胞1. 炎症的定义及发生机制炎症是生物体对损伤刺激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变化、细胞因子释放、炎症细胞趋化和炎症细胞活化等多个环节。
2. 炎症类型及特点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大类。
急性炎症以短暂、局部为特征,慢性炎症以慢性、进行性为特征。
炎症的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
3. 炎症细胞的类型及功能炎症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它们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趋化、吞噬、杀菌和抗原呈递等。
4. 炎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炎症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外渗、血液增稠、组织损伤和修复等。
通过对炎症的学习,可以了解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病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理基础 1、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是生物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人体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变化的规律,以及某些疾病机理和病变组织形态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等特点。
2、病理是指阐述解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原理,并结合临床临床病例,研究不同类型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治疗措施等问题的科学。
3、病变是指病理学变化,是指病理细胞的变化,表现在细胞形态学、生化、免疫学等方面,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形成和治疗的重要标志。
4、病变的分类:①损伤病变(功能损伤病变、变性病变);②免疫病变(特异性病变、非特异性病变和免疫性病理学病变);③代谢病变(克隆性代谢病变、非临产代谢病变);④营养病变(缺铁贫血、缺碘性甲状腺肿);⑤缺氧病变(空泡性缺氧病变、缺血性缺氧病变);⑥炎症病变(浸润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炎性细胞核变性病变);⑦衰老性病变(衰老性改变、衰老性变性病变)二、细胞病理学 1、细胞病理学:研究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和病变情况下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及细胞分裂、细胞膜及其变性、细胞凋亡、细胞微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的定位、形态变化、分布和内部结构。
2、细胞形态学: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细胞色彩、细胞内外结构等特征,是病理学研究的基础性方法。
3、细胞凋亡: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细胞死亡,是一种程序性的、自动的和无炎症性的细胞死亡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变性、细胞质变性和细胞内物质分解。
4、原发性病变:指病变的起源于本身,不依赖于外界的因素。
5、继发性病变:指病变的起源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常见的有损伤、感染、营养不良、药物诱发和慢性疾病等所致。
三、免疫病理学 1、免疫病理学是指研究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免疫反应,以及在正常和病变情况下,抗原,抗体和细胞免疫机制的病理学研究。
2、特异性病变:指人体对外界抗原刺激的免疫反应,表现为细胞和抗体的产生,是最基本的免疫反应。
病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坏疽】:大块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称坏疽二、简答和填空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2.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显著增多。
3.萎缩的类型?①营养不良性萎缩②废用性萎缩③去神经性萎缩④压迫性萎缩(脑萎缩、肾压迫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甲状腺等器官)4.化生的类型?①鳞状上皮化生:吸烟对气管支气管粘膜的刺激②肠上皮化生:胃炎的胃粘膜③间叶组织化生:骨化性肌炎5.变性的类型?①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常见的早期变化。
水肿细胞体积增大出现许多红染细颗粒(内质网、线粒体)。
至极期细胞膨胀如气球,称气球样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②脂肪变性:常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③玻璃样变:细微动脉壁玻璃样变常发生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细胞内玻璃样变形成酒精小体※6.细胞核改变的表现: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7.坏死的基本类型:①凝固性坏死②液化性坏死③纤维素样坏死其中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实质器官。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
液化性坏死常见于脑软化、脓肿、坏死性胰腺炎。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常见坏死形式。
坏疽发生在四肢或于外界相通的内脏8.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的比较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发生部位四肢末端,多见于足肺、肠、阑尾、子宫、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肺、子宫9.坏死的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和包裹④钙化10.各种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①持续分裂细胞又称不稳定细胞:造血细胞、间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等②静止细胞又称稳定细胞:肝细胞、骨细胞、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③非分裂细胞又称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11.毛细血管的再生主要是以生芽方式完成。
※12.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比较 (论述)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伤口状态缺损小,无感染缺损大,或伴有感染创缘情况可缝合,创缘整齐、对合紧密不能缝合,创缘无法整齐对合,开始再生炎症反应轻,再生与炎症反应同步重,待感染控制、坏死清除后,开始覆盖再生顺序先上皮覆盖,再肉芽组织生长先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再上皮覆盖愈合特点约会时间短,瘢痕小愈合时间长,瘢痕大13.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形态: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以及少量炎细胞组成,外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1. 适应性反应的的常见形态学类型是萎缩、肥大、增生、化生2. 萎缩的分类:萎缩分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萎缩两类。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分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脂肪〉肌肉〉肝、肾〉心、脑)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⑥老化和损伤性萎缩3. 肥大根据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可分:内分泌性肥大和代偿性肥大4. 鳞状上皮化生简称磷化,最常见的是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5. 细胞水肿(水变性)好发于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实质性器官6. 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7. 玻璃样变常可分为: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8. 脂褐素又称消耗性色素或老年色素,在细胞中常常位于核周围或核的两端为黄褐色的细颗粒9. 细胞死亡有两种类型:坏死和凋亡10.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大致可表现为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11. 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12.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析出、机化包裹、钙化13. 凋亡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形成、邻近细胞吞噬、质膜完整14. 病理性钙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15. 人体的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为三类:不稳定细胞:体腔、体表、自然管道、淋巴造血细胞稳定细胞:肝、胰、汗腺、肾小管上皮细胞永久细胞: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16. 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成分):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形似鲜嫩的肉芽;镜下: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新生的纤维结缔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之间,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散在其中17. 肉芽组织的功能:填补缺损、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18.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区别19.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20. 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21. 血栓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
肺动脉栓塞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尔可来自盆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22. 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23. 梗死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如脾肺肾等梗死灶多成锥形,切面呈楔形或三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常指向门部,底面为器官的表面;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梗死灶呈不规则的地图状;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灶呈节段性24. 梗死的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败血性梗死25. 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严重淤血,器官组织结构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26. 血管反应是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27. 炎症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28.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和增生29. 急性炎症时的渗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液体的渗出可以稀释毒素;渗出液中含有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大分子纤维蛋白原的渗出有助于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以利于白细胞的吞噬,在炎症后期形成纤维蛋白网还可以成为修复的支架;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葡萄糖,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中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被淋巴引流到局部淋巴结,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30.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自血管游出并在炎症病灶中聚集称为炎性浸润,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症细胞31. 急性炎症的类型:变质炎症,渗出炎症,浆液炎症,纤维蛋白炎, 化脓性炎,出血性炎32. 化脓性炎特点是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33. 化脓性炎分为: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和积脓34. 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35. 急性炎症蔓延扩散种类: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36. 慢性炎症病变以增生为主;慢性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37. 肉芽肿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38. 不典型增生根据其异型性和程度和受累范围可分为:轻度(I级):累及上皮层的下1/3 ;中度(H级):累及上皮层的下2/3 ;重度(皿级):累及上皮层超过下2/3尚未达全层(最常见的是宫颈上皮内瘤变)39. 肿瘤的构成成分实质和间质40. 肿瘤异型性包括组织结构异型性和细胞的异型性41. 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外生性生长(是良、恶性肿瘤共同具有的生长方式);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42. 肿瘤的扩散包括局部浸润和转移43. 恶性肿瘤的转移有三种方式: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体腔内种植性转移44. 血道转移特点: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肝。
在形态上转移瘤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常为多个,散在分布,多接近于器官的表面,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性肿瘤可形成“瘤脐”45.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性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并发性改变,特别是发生在心脑等器官,也可引起缺血性改变46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高胰岛素症,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感染)47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发生于大、中动脉,最好发生于腹主动脉48AS典型病变的发生、发展经过4个阶段:脂纹(最早),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继发性病变49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50脑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因长期供血不足而发生萎缩。
急性供血中断可致脑梗死。
因脑小动脉壁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形成小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命性脑出血5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多,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旋支5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按血管狭窄程度可分为4级:1级,w 25%;n级,26%-50%;皿级,51%-75%;W级,〉76%53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和冠状动脉性猝死54临床上心绞痛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55.心肌梗死好发部位:心肌梗死的部位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一致,好发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56心肌梗死可分为2型:区域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7.心肌梗死并发症: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58良性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可分为3期:功能紊乱期;动脉系统病变期(细动脉硬化、小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内脏病变期(左心室肥大)59细动脉硬化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是缓进型高血压最主要的特征病变60脑出血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其次为大脑白质、桥脑和小脑,约15%发生于脑干61.恶性高血压病特征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坏死性细动脉炎和增生性小动脉硬化62风湿病主要是结缔组织变态反应性炎,典型病变一般经历以下阶段:变质渗出期,增生期(肉芽肿期),纤维化期(硬化期)63风湿性心脏炎分为: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和风湿性心外膜炎64. 风湿性心内膜炎,疣状赘生物是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的白色血栓65. 风湿性心肌炎的主要特征:心肌间质内小血管附近出现风湿小体66风湿性关节炎以游走性多关节炎为其临床特征67皮肤的风湿性病变可表现为皮肤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68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69亚急性心内膜炎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多见70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在原有的病变的瓣膜或缺损的间隔上形成赘生物。
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细菌菌落构成,细菌菌落包裹在赘生物内部71二尖瓣狭窄心脏呈梨心形;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呈球形;主动脉瓣狭窄心脏呈靴形7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73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是黏液腺增生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病变:①粘膜充血水肿,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合并感染时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②粘膜内杯状细胞增多,黏液腺增生、肥大,浆液腺黏液化,黏液分泌亢进③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粘连、倒伏甚至脱失,严重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损伤可向管壁和周围组织蔓延④管壁平滑肌束可增生、肥大、断裂、萎缩;管壁软骨可发生萎缩、钙化和骨化74.肺气肿的类型:肺泡性肺气肿(腺泡中央型肺气肿、腺泡周围型肺气肿、全腺泡型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其他类型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7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一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76. 肺心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慢性肺循环阻力增大引起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是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壁肌层厚度》5mm77. 大叶性肺炎病因: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的急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78. 大叶性肺炎并发症:肺肉质变;胸膜肥厚和粘连;肺脓肿及脓胸; 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79大叶性肺炎的病变分4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80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肺小叶为病变范围的急性化脓性炎,常在小支气管炎或细支气管炎的基础上发生81. 小叶性肺炎病因:大多数由细菌混合感染引起82. 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呼吸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和脓胸83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间质性肺炎84支原体性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85. 硅肺的基本病变:肺组织内硅结节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86. 硅结节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细胞性结节,纤维性结节, 玻璃样结节87肺癌的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最常见)、腺癌、腺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肉瘤样癌88.肺癌的病理变化大体类型:中央型(肺门型),周围型,弥漫型89慢性萎缩性肺炎病变以胃窦部最常见90消化性溃疡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91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球部前壁和后壁;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尤其胃窦部多见92慢性活动性溃疡的底部由表面至深层可分为4层:炎性渗出物层, 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93消化性溃疡的结局是愈合94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和梗阻、癌变95结直肠癌好发部位为直肠(50%)和乙状结肠(20%)96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是以肝细胞的变形(水变性、嗜酸性变)坏死(嗜酸性坏死、溶解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凋亡为主97.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把病毒性肝炎从临床病理角度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类。
在普通型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有急性无黄疸型及黄疸型;慢性分为轻、中、重度三类。
重型中又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98.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慢性乙醇中毒,营养缺乏,毒物中毒99. 肝硬化临床病理类型:门脉性肝硬化和肝功能不全100. 引起门脉高压症的原因:窦性阻塞,窦后性阻塞,窦前性阻塞101. 肝硬化患者腹腔积液形成的原因:①门脉性高压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液体自肝窦壁漏出,部分经肝包膜漏入腹腔;②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肝灭活功能降低,血中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钠潴留④侧支循环形成102. 肾小球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方式: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原味免疫复合物形成103.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慢性肾炎综合征104.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链球菌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特点: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105.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增生性病变(主);渗出性病变;变质性病变;球内ECM异常增多和沉积;肾小球超微结构病变;肾小管和间质病变106. 膜性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107.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又称足突病,光镜下肾小球病变轻微或无明显病变108.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有不同程度水变性或脂肪变性109.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终期肾,病变特点为大多数肾小球硬化,肾小球萎缩,间质纤维化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110. 急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肾盂和肾间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111慢性肾盂肾炎间质镜下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灶状纤维组织增生112慢性子宫颈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颈腺囊肿、子宫颈肥大113子宫颈癌肉眼观分4型:糜烂型、外菜花型、内生浸润型和溃疡型114子宫颈上皮肉瘤变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分为三级:CIN1为轻度非典型增生,增生的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的下1/3 ;CIN2为中度非典型增生,增生的异型细胞占上皮层的下1/3--2/3 ;CIN3包括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增生的异型细胞超过全层的2/3甚至累及上皮全层115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约占90%以上,包括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子宫颈腺癌116葡萄胎的三个特点:①绒毛因间质高度水肿而增大②间质血管稀少或消失③滋养层不同程度的增生117侵袭性葡萄胎具有恶性肿瘤特点118乳腺癌多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其次为中央区和内上象限119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120.非毒性甲状腺肿病因:缺碘(最常见);致甲状腺因子的作用;高碘;遗传与免疫121非毒性甲状腺肿分期:增生期、胶质贮积期、结节期122.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临床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升高;患者表现为心悸、多汗、多食、消瘦、易激动、脉搏快、手震颤、突眼等;多见于女性12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24. 甲状腺癌亚型: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125. 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类型,特点:女性多见,肿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易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26. 损伤部位小胶质细胞的反应:嗜神经细胞现象;格子细胞形成;胶质细胞结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水肿、脑积水以及颅内高压所致的脑疝形成127. 脑水肿是引起颅内高压的最常见的原因128. 脑水肿分类: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129. 脑疝:扣带回疝,又称大脑镰下疝;海马沟回疝又称小脑天幕疝;小脑扁桃体疝,又称枕骨大孔疝130. 流脑病变在大脑凸面和脑底部的脚间池和视叉池处最为严重(化脓性炎症)131. 乙脑为变异性炎症,病变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但主要位于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等处最为严重132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时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133.结核病是一种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主要有3种类型: 以渗出为主的病变;以增生为主的病变;以坏死为主的病变134肺的原发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统称原发综合征135.结核球的形成途径:肺浸润型肺结核转向痊愈时,干酪样坏死灶由纤维包裹形成;厚壁结核空洞的引流分支气管阻塞,空洞由干酪样坏死物质填充;多个干酪样坏死灶融合并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