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概念:由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所致心下坚,大如杯盘,恶 寒身冷,骨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证治: 1.阳虚阴凝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解析〙 气分,心下坚——心下痞坚
〖病机〗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水饮停聚心下
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比喻法,示腹水范围如杯如盘
四、证治
(一)风水
1.风水表虚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 痛加芍药。(22)
〘解析〙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
因病机相同:风邪客表,表虚卫气不固
肺失宣降,水湿泛溢肌表。 证候相同:水湿在表表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鉴别点: (汉防己-利水消肿)
风水表虚——以面目肿,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为特征
风湿表虚——以关节疼痛为主症。(木防己-祛风止痛) 故治法相同。 方药: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腹痛加芍药——通血痹,缓急止痛
2.风水夹热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
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解析〙 风水恶风,脉浮——因风致水,初起在表 一身悉肿——水为风激,泛滥四溢
从方测证(症):
尚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 四肢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去其酸敛之性,以利气机,行水饮
麻辛附子汤-助阳温经发汗
全方令阳气振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
〘临床应用〙
2.脾虚气滞
〖病机〗水湿阻遏阳气,卫气与水气相争
〘方药〙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 黄芪 桂枝 茯苓 走表行水,行皮中水气 通阳行痹,鼓舞卫阳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2)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王雪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4

王雪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4

王雪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二、原文分析黄汗(1、2、4、28、29)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今天要讲第十四篇,有关黄汗的内容,本来作为水气病的分类,四水之后有“黄汗”,我们一直放到最后来讲“黄汗”,就是因为,“黄汗”在历代的认识上,有争议,但是,为了启发大家,对“黄汗”的深入研究,我首先讲一下有关的条文,就是1、2、4、28、29条,五条原文论及了黄汗,首先说,在病因上,条文提到了,“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是28条里面,提到了有关它的病因,“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么一个病因,我们说,黄汗本身就在出汗,但是,既然是和水肿相关的,一类疾病,我们说,四水里面,特别是风水、皮水,属于阳证、实证,应当遵照它的治疗原则,叫做“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是黄汗,本身就在汗出,结果它并不能够解决水肿问题,那么,又不能用汗法治疗,所以,它是和水肿病相关的一类疾病,有的说,它是症状,不是病,我们说,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象黄柏汁黄的,能够染衣,这个症状,确实到现在为止,在临床上我自己没有见到,但是,我要讲原文的本义,同时,我要讲目前临床上研究的近况,以及将现在研究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参考,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探讨它。

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我想从这五个条文给大家综合以后,来分析它的内证、外证,就是说,主症肯定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这是以症状命名的,那么,它相关的兼症有哪些?现在来说外证,身热或不热,“两胫自冷”,指的下肢、小腿胫前部自觉发冷,“四肢头面肿”而冷,正因为它“四肢头面肿”,所以,是和水气病相关,“状如周痹”,这些症状里面,我们认为,突出表现在肢肿和胫冷这两个方面,这是在外证方面,怎么理解它呢?因为脾主四肢,所以,它这种肿,应该是属于脾气不运所致,不仅是肿,而且冷,应该考虑他刚才提示的,有汗出入水中浴的原因,使邪气从汗孔而入,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卫阳被伤,卫阳不足,不能够温煦,因此四肢、头面既肿又冷,尤其是两胫的部位,这个部位冷的话,涉及到中阳不能下达,阳虚为本,是应该责之于脾,这是外证,内证,我们综合起来,它应该表现为胸满,口吐涎,胸中窒或痛,不能食,暮躁不得眼,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脾胃虚寒,脾失健运,在运化的功能上失司引起的,当然,因为汗出过多,阴液有亏耗,另外一个,这是我说的本义之外的引申义,有的人理解成,在汗出入水中浴的时候,又感邪,也容易由此伤及心阳,因为汗为心之液,我觉得,从他(仲景)提示的两张方子,都用桂枝,也可以佐证,桂枝有通心阳的作用,这是我把引申义直接给大家说,一种认为,在病因上,除了有脾胃虚寒为主因以外,由于汗出入水中浴,又感邪,它容易伤及心阳,我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方均用桂枝,桂枝本身能够通心阳,所以,对黄汗病的病因,我们可以说,水湿外入仅仅是个诱因,内因,是脾胃虚寒,这是个主因,也就是说,外来的水湿从表入里,内侵到胸膈,因此,对心阳确实有影响,这个病情虚多实少,在病机的分析上,比方说,由于卫阳被损伤,水寒之邪从汗孔而入,卫郁而营热,表虚湿遏,病因病机方面,在表的卫分有郁,而且营热,表虚湿遏的结果,所以,“黄汗”也可由,湿热交蒸于肌腠所致,有的人说,是交蒸于肌腠和脉络之间者,为黄汗。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1《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金匮要略#本部分主要说了水气病的诊断,首先是脉法上,水气病脉法上多是沉脉,根据不同的病机会在趺阳脉、寸口脉、少阴脉等不通的位置出现。

除了沉脉以外,由于病机不同,会出现紧脉、数脉、弦脉等。

当然象风水皮水早期还是会出现浮脉。

为什么水气病多是沉脉呢?一个是水饮内停,病位在里,第二个水为阴邪,阻遏阳气,所以会出现沉脉。

五脏得病后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水气病,所以有了水气病我们要判断是由于哪个脏腑病变而来。

腹水多来自于肝、脾、肾三脏。

身肿多来自心肺脾三脏,阴肿多来自心肾两脏,小便不利多来自于心肺脾肾四脏。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病内有水气的,趺阳脉应该是伏脉,现在变紧了,所以有寒症,会出现一些寒症的疾病,但是医生却用了下法,更伤阳气,从而出现胸满短气,水饮之病加重。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和上一条相对照,现在胃脉数,应该中焦有热,出现食欲旺盛,小便数,大便干,但是现在小便不利,所以是有水停。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本条说的是不同部位水饮的不同脉象,除了寸口脉以外,趺阳脉,少阴脉都是可以来进行进一步诊断的。

尤其是寸口脉候卫气,趺阳脉候胃气,少阴脉候肾气。

寸口脉弦紧,卫气不畅,恶寒疼痛,水行不畅,不能输布周身而走于肠间。

少阴脉沉紧,紧脉是疼痛的表现,沉为水饮,小便不利。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脉,脉象为沉,如果有水饮停聚,脉浮的话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里我们要知道,风水、皮水是有可能是浮脉的,尤其是风水刚开始有外感而来,所以大多是浮脉,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变成沉脉。

水饮内停大多是沉脉,如果由沉转浮,但是症状却没有好转,情况就不太好。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填空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填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________,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_______,壅塞不通,_________;三者,房室金刃,________,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_______;后身体疼痛,_______,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___________,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___________,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________,_______,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_________,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________,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_____________,风湿俱去也。

第20条:湿家身烦疼,______________,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___________。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_________,__________,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________,________,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____________。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为什么要讲水气病?水湿作为致病的因素,可以引发许多疾病,如头晕、咳嗽、痹症、肿瘤、乳腺增生,肌瘤,扁桃体炎等等,可能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现在满大街的都在说湿气,红豆薏米,拔罐祛湿等等,湿气的祛除这么简单吗?仲景是如何治疗水气的呢?我们先看水饮的代谢问题:《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从上面的条文可以看到水液代谢需要我们人体胃、脾、肺等脏功能协调,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水道通畅。

任何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水液的代谢。

那水液代谢失常会有哪些表现?水肿,水的代谢功能失常,水肿是最直观的表现,下肢水肿,眼睑水肿,肝腹水,胸水等等。

还有的表现为眼睑肿大,“目下有卧蚕”有的患者觉得这是天生的,从小就有,但吃药调理了一段时间,明显的缩小了!这里重点说一下小儿水湿的表现,流口水!很多家长觉得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小儿在长牙期间确实会流口水,但如果过度,口水直流,几分钟就要换一个口水巾,就不是生理现象了,大多是脾胃虚寒,水湿内盛!水气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小儿咳嗽的时候呕吐痰涎,白色的黏条,内里痰湿比较重,这个时候辨证用药,很多患儿会把黏条吐出来,告诉家长不要惊慌,这是个好现象,痰饮吐出来,咳嗽就会明显的减轻!其他如面色暗黑、水斑、扁平疣、痰多、四肢困重、舌体胖大苔水滑等等,都是水湿重的表现。

讲完了水气病的表现和重要性,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是如何治疗的呢?先看经典条文的论述:《素问》《金匮要略》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则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使人玄府关闭而出现发热,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把腠理打开,而热自退。

而毛孔关闭,只是引起发热吗?会不会水肿?当然会,人体皮肤是最大的通道!通道关闭,当然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01开鬼门所以说,水气病治疗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开,用发散的方法,把关闭的玄府打开,使水液通道恢复正常,《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又叫提壶揭盖。

?毛德西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疗肾病综合征治验:女性,42岁。

患肾病综合征6年,加重半年。

6年来病情时轻时重,全身浮肿,面肢尤甚,按之深陷不起,胸满微喘,恶风无汗,小便不利。

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症同前述,脉沉细,舌质淡红而胖嫩,苔薄白,手及足胫不温。

分析此候,乃太阳少阴合病之证,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之。

方药: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5克,麻黄6克,炙甘草3克,附片9克,细辛3克,桑白皮12克,猪苓15克,冬瓜皮30克,车前子9克,茯苓12克。

服用首剂后,尿量增加,2剂得微汗,3剂尽,水肿已消大半。

脉细,较前有力,舌淡红,苔薄白。

原方又进6剂,水肿消退。

仅足踝轻微肿胀,余症消除。

改用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

随访2年,可操家务,未再出现明显水肿。

来源:赵天才等.中医春秋——杜雨茂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31.注释:肾病综合征为难治疾患之一。

所以难治,是由于病本为肾气虚弱,水气泛滥,当补之,消之。

但该病在隐隐进程中,常常夹有太阳表证,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等,这样就形成了少阴里证与太阳表证兼夹证候。

治疗上就要攻补兼施,寒热并用。

如此例,辨证要点有二:一是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手足不温,脉沉细,这是病之本象,即少阴阳虚;二是恶风无汗,舌苔薄白,此乃风寒束表,营卫郁闭,即太阳表实证,为病之标象。

这种证候同时出现,在《伤寒论》中称为合病、并病。

对此证候的治疗仍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若是标本不急不缓,则可同时治疗。

此例即是如此治之。

方中既有温阳扶肾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又有祛寒解表的桂枝汤(去白芍);还有导水消肿的二苓、冬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

待病势缓解后,以金匮肾气丸阴阳双补,缓缓收功。

约言:肾病浮肿,表证未除,有寒象者,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之。

2.桂枝汤加黄芪治疗黄汗治验:女性,41岁,哈尔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第十四 23)
越婢汤方: 麻黃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原文分析
恶风 —— 风邪在表。 一身悉肿 ——肺失通调,水气泛溢肌肤。 脉浮 而渴 —— 郁热伤津。 续自 汗出 , 无大热 —— 热蒸汗出,因汗出 而热不甚。(风邪开泄腠理)
【病机】 风水相搏,郁而发热。
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 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第十四 11)
本条文论述水气病可下的脉证 。
水肿病人 可下之证候:
目下有卧蚕 ——形容眼目水肿明显,像卧 蚕一样。眼胞为脾胃所主。脾胃为水湿所困, 水湿上泛于目胞。
面目鲜泽 ——水肿的外象光亮,水气盛。
脉伏 —— 水气内盛,阳气不能外达。
小便、汗、口渴
三、治法
1.利小便、发汗 【原文】
师曰: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 乃愈。(第十四 18)
诸有水者 ——指一切水气病。 腰以上肿 ——病位在上在表,当 发汗。 腰以下肿 ——病位在下在里,当 利小便。
因势利导而治之
2.攻下逐水
【原文】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
2.皮水
①皮水夹热
【原文】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
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 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第 十四 5)
同 可发汗,佐以利尿的方 主水有关,治疗温肾利
点法
水。
证 身重,汗 候 出恶风,
身疼痛,
多伴有表
证。
浮肿,按 之没指, 不恶风、 无汗
自喘,小 便不通
腹满不喘 (腹水)
病 风伤肺卫 脾肺失调 肺脾肾气 肝肾气结

化不利
治 祛风解表 温阳健脾 补益脾肺 温肾化气
法 行水
宣肺利水 宣肺利水 舒肝理脾
气分
水分
血分
证候 心下坚
先水肿,后 先经闭,后
经闭
水肿
病机 阳气不足, 水停致血滞 血滞致水停 气不行水 水瘀互结 瘀水互结
治法 辛甘发散, 易治“去水,难治 温阳化气 其经自下”
心水 肝水 肺水 脾水 肾水
证 身重少 腹大, 身肿, 腹大, 腹大,
候 气,不 不能自 小便难, 四肢苦 脐肿腰
得卧, 转,胁 时时鸭 重,津 痛,不
有热 ---风邪和水邪兼夹。
目窠 ---眼胞部位,眼睑肿。
如新卧起伏 ---形容眼胞肿如刚睡醒,微 肿。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 ---水气迅速泛溢 四肢,具有凹陷性水肿的特点。
其颈脉动,时时咳 ---颈脉是足阳明胃经 循行所过之处,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造 成肺的宣发功能失职。
风水
皮水
正水
石水
相 脉浮,病在表,治疗都 脉沉,病在里,均与肾
素体不虚,水势过重
讨论
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 治水伤正。 但水气病必须要治水,水停不利于扶正。 邪盛正不衰: 治水,攻逐水饮。 邪盛正衰: 温阳利水,或者治水与扶正交 替使用。
四、水气病证治
1.风水
①风水表虚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
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第十四 22)
其人消渴 ——一是阳为水遏,气不布津;二 是由气郁可能化热伤津引起。
小便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水湿蓄积与内, 气机阻滞,阳不化水。 病水腹大 ——水愈积愈多,溢于腹内。 脉沉绝 ——说明脉象潜伏很深,难以切取, 提示水势加剧,阻遏脉道,水遏气闭。
治则:可下之。宜攻逐水邪。 本法的适应 证是实证、重证,急则治其标。
第十五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
概说
水气病: 即水肿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 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溢 人体各部而形成 以头面、眼睑、四肢、腰 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症状 的一类病证。
水气和痰饮病的比较
水气病
痰饮病
相 (1)都是水液潴留体内的疾患
同 (2)病机都与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调 点 有关。
烦而躁, 下腹痛, 溏
液不生, 得溺,
其人阴 时时津
但苦少 阴下湿

液微生,
气,小 如牛鼻
小便续
便难 上汗,

其足逆
冷,面
反瘦
病 五脏气化功能失常,体现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辨 机 证方法
二、病因病机
外因:风、寒、湿、热。 内因:肺、脾、 肾;膀胱;三焦。 基本病机: 水液代谢障碍, 可兼见气血代 谢障碍。 气水不能互化(肾、膀胱、三焦的阳气) 水液运行障碍(五脏的阳气)
【治则】 发越水气,兼清郁热。
【方药】 越婢汤 。
麻黄 配生姜 :宣散水湿。 麻黄 伍石膏 :发越水气,兼清宣肺胃。 生姜、大枣、甘草 :调营卫,和中益气。
加减: 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 :复阳止汗。 风水,加白术四两 :健脾祛湿。
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发汗除水饮。所以注意麻黄和石 膏的比例,石膏的量不要超过麻黄量的三 倍。 麻黄加生姜的量超过石膏的量。
风水
【原文】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
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 蚕新卧起伏,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 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第十四 3)
本条继续论述风水的机理和脉证。和第 1 条结合起来学习。
寸口脉沉滑 ---风水起病急骤,特点善行 而数变,水肿立即蔓延而“中有水气。”
(3)多属于阴邪,均当温通阳气以行水为主,
对其实证,均可使用发汗、攻下之法,因而
方药多可互用。
不 (1)水液充斥全身内 (1)水液潴留于体内
同 外,以肿胀为主证。 局部,多见咳嗽。
点 (量多)
(2)强调饮水过多,
(2)其本在肾,脉象 脾虚失运,脉象多弦
多沉。
紧。
一、分类
四水(根据病因病理和症状): 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 五脏水。 根据水与气、血关系: 气分、血分、水分。 (病位的深浅)
原文分析
脉浮 —— 风邪袭表 身重 —— 水湿浸淫肌表 汗出恶风 ——表虚不固
【病机】 风水,表虚不固。
【治则】 益气固表,除湿利水。
【方药】 防己黄芪汤 。
防己——利水。 黄芪——益气固表。 生姜、大枣、甘草 ——补中,调和营卫。
加减:腹痛者加芍药 ——缓急止痛。
②风水夹热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 不渴,续
一、分类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 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 节疼痛,恶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 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 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 必致痈脓。(第十四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