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气病之治则

合集下载

第一期:《金匮》水气与水气病证辨治规律及特点(陶汉华)

第一期:《金匮》水气与水气病证辨治规律及特点(陶汉华)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 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黄汗病日久不愈伤阳气——桂枝加黄芪汤
治疗水气在表用药规律和特点: ① 善用 附子、白术去肌表湿邪。 ② 祛湿时附子用量大 回阳救逆用量相对较小 ③ 多配合利尿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④ 治湿要健脾——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等
冯某某 男 12岁 家住济南市天桥区公安局宿舍。2005年5月31日初诊。
(二)水气停于体内某一局部(饮病)
1.淡饮——治以 “温药和之”
(1)温阳健脾,化饮利小便——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饮停胃肠以眩晕为主——泽泻汤、五苓散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 (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29)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 两。
2.悬饮——攻逐水饮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 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伤寒论》157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将水气病专篇论述,并创立了一套相应的方剂。

仲景对水气病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第二种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五种,还有一种分为水分、气分、血分三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仲景讨论了水气病的发病机理,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1利小便《水气病篇》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一般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利小便虽然是治疗水气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但是《水气病篇》中却没有使用单纯利小便的方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辩证,利小便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气病篇》27条指出:“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此乃水湿停聚,湿热内壅,阳气阻隔,不达四肢所致的手足厥冷,故治疗用蒲灰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小便通利,水肿消除,厥冷之症得以解除。

体现了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2 发汗《水气病篇》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发汗所治之水气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上焦肺卫,肺卫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不行,留滞而泛溢肌肤所致,故主要用于治疗风水,皮水也可用之。

发汗能宣通肺气,肺气得以宣通,则水道通调,小便也就会由此而通畅,这就是“提壶揭盖”法的集中体现。

《水气病篇》22条指出:“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此处为水泛肌表,表卫气虚不固所致的风水病,故治疗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本方仍属发汗之剂,是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使卫阳振奋、风水顺势得以解除。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概念:由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所致心下坚,大如杯盘,恶 寒身冷,骨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证治: 1.阳虚阴凝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解析〙 气分,心下坚——心下痞坚
〖病机〗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水饮停聚心下
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比喻法,示腹水范围如杯如盘
四、证治
(一)风水
1.风水表虚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 痛加芍药。(22)
〘解析〙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
因病机相同:风邪客表,表虚卫气不固
肺失宣降,水湿泛溢肌表。 证候相同:水湿在表表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鉴别点: (汉防己-利水消肿)
风水表虚——以面目肿,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为特征
风湿表虚——以关节疼痛为主症。(木防己-祛风止痛) 故治法相同。 方药: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腹痛加芍药——通血痹,缓急止痛
2.风水夹热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
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解析〙 风水恶风,脉浮——因风致水,初起在表 一身悉肿——水为风激,泛滥四溢
从方测证(症):
尚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 四肢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去其酸敛之性,以利气机,行水饮
麻辛附子汤-助阳温经发汗
全方令阳气振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
〘临床应用〙
2.脾虚气滞
〖病机〗水湿阻遏阳气,卫气与水气相争
〘方药〙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 黄芪 桂枝 茯苓 走表行水,行皮中水气 通阳行痹,鼓舞卫阳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概念: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一)分类及其主症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1.风水脉证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

(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1.风气相博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水气病第十四

水气病第十四
【原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 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 主之。 (23)
水气病第十四
【解析】
风水恶风 脉浮
风邪袭表,表证
一身悉肿——因风致水,风水相激
泛溢肌肤
而 渴———风邪伤津,表邪化热
水气病第十四
①风性疏泄
续自汗出
②热迫汗出
肌表无大热
无大热
但可有轻度发热
热随汗泄
水气病第十四
治法:发汗行水清热
水气病第十四
(4)石水
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其脉自沉——水气沉结于下 外证腹满——水气结于少腹 不喘——水聚于下,未波及于上
病机:肾阳衰微,阴寒水湿之邪 凝结下焦 水气病第十四
正水与石水的异同
正水
石水
相同
二者同病在里,均为里水
不 病位 病居中下二焦,
影响上焦 同 病机 脾肾阳虚,气化
不行,上迫于肺 症状 腹满而喘
概述
水气病第十四
【概念】
水气病:指体内较多的清稀水饮潴
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水 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水气病第十四
【形成】 《内经》中水气病称为水。 《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 《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水气病第十四
【鉴别】
相同:二者均属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 均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关系密切。
水气病第十四
治法: 发汗行水,清热除湿
方药: 越婢加术汤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 渴也” ———倒装、插笔
水气病第十四
(2)皮水表实
【原文】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25)
水气病第十四
【解析】
里水——病在于里,非外感而来。 当见:一身面目洪肿,脉沉等症。

从《伤寒论》论治水气病

从《伤寒论》论治水气病

从《伤寒论》论治水气病摘要:水气病是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了湿、痰、水、饮的疾病。

本文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对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治疗水气病的理、法、方、药。

依据《伤寒论》将水气病的治疗方法归纳出温阳利水、解表利水、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水、攻逐水饮、降逆散水、滋阴利水、清热泄湿十法。

张仲景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沿用至今,为水气病的证治拓宽了思路。

关键词:张仲景;水气病;《伤寒论》;《黄帝内经》;治疗大法引言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的水气病最先于《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1]”。

这里的水气是指水湿停于体内。

王博[2]认为在张仲景的思想体系里,水气病并不是单单指水液的停聚,也并不只是表现为水肿的发生,水气病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而深刻的含义。

并将水气病分为广义水气病和狭义水气病。

“水”、“水饮”、“水肿”等具体化、形象化的物质所致的以身肿为主症的疾病归为狭义水气病;将凡是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了一切不正常的水液(湿、痰、水、饮)的疾病归为广义水气病[3]。

水液的代谢包括水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简要概括了水液代谢过程。

水液来源于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气化功能而生成。

水液的输布依赖脾气散精、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肝主疏泄、三焦決渎来完成。

水液的排泄通过肾、膀胱的气化形成尿液,通过肺的宣发形成汗,通过大肠的传化作用形成粪便以排出体外。

因此,水液的代谢是多个脏腑生理功能协调配合的结果,如果任何脏腑失调,都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水气病的治法:“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1]”。

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对水气病的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4]”,“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4]”。

14水气病第十四

14水气病第十四

脉象: 脉伏—水气太盛 脉沉绝—水势太盛而阻遏脉气 主症: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水为风激,泛溢 于上 消渴—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或郁热伤津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水聚于内,气机壅滞
攻逐水饮的应用指征
1.正气尚可,能耐受攻伐;
2.水势过盛,祛邪为先;
3.利水药无效时。
(三)误治证救治原则

第21条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 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 如師言,其脈何類?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 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 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 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 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 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 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 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二十一)
鉴别
防己茯苓汤 阳虚郁滞而失运,皮 中水气盛而不行。 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利水力强 防己黄芪汤 水湿停滞于肌肤,表 虚不固。 益气固表,利水疏风 利水力弱




第27条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皮水治法小结

皮水正治法: 汗法 甘草麻黄汤 越婢加术汤

皮水变治法: 利小便 蒲灰散 防己茯苓汤
皮水挟热证—越婢加术汤(5) 皮水表实证—越婢加术汤(25) —甘草麻黄汤 皮水气虚阳遏证—防己茯苓汤( 24 ) 皮水湿热内壅证—蒲灰散(27)

第5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 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 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 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为什么要讲水气病?水湿作为致病的因素,可以引发许多疾病,如头晕、咳嗽、痹症、肿瘤、乳腺增生,肌瘤,扁桃体炎等等,可能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现在满大街的都在说湿气,红豆薏米,拔罐祛湿等等,湿气的祛除这么简单吗?仲景是如何治疗水气的呢?我们先看水饮的代谢问题:《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从上面的条文可以看到水液代谢需要我们人体胃、脾、肺等脏功能协调,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水道通畅。

任何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水液的代谢。

那水液代谢失常会有哪些表现?水肿,水的代谢功能失常,水肿是最直观的表现,下肢水肿,眼睑水肿,肝腹水,胸水等等。

还有的表现为眼睑肿大,“目下有卧蚕”有的患者觉得这是天生的,从小就有,但吃药调理了一段时间,明显的缩小了!这里重点说一下小儿水湿的表现,流口水!很多家长觉得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小儿在长牙期间确实会流口水,但如果过度,口水直流,几分钟就要换一个口水巾,就不是生理现象了,大多是脾胃虚寒,水湿内盛!水气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小儿咳嗽的时候呕吐痰涎,白色的黏条,内里痰湿比较重,这个时候辨证用药,很多患儿会把黏条吐出来,告诉家长不要惊慌,这是个好现象,痰饮吐出来,咳嗽就会明显的减轻!其他如面色暗黑、水斑、扁平疣、痰多、四肢困重、舌体胖大苔水滑等等,都是水湿重的表现。

讲完了水气病的表现和重要性,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是如何治疗的呢?先看经典条文的论述:《素问》《金匮要略》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则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使人玄府关闭而出现发热,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把腠理打开,而热自退。

而毛孔关闭,只是引起发热吗?会不会水肿?当然会,人体皮肤是最大的通道!通道关闭,当然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01开鬼门所以说,水气病治疗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开,用发散的方法,把关闭的玄府打开,使水液通道恢复正常,《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又叫提壶揭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水气病之治则
关键词水气病金匮要略中医治则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

18条中之“诸有水者”,是指一切水肿病,如风水、皮水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是以腰为准,将人体分为上部和下部来论述水气病的治法。

人体的上部即腰以上属阳,属表,人体的下部即腰以下属阴,属里。

水邪在人体的下部,根据《内经》“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旨,当利小便之法;使水湿之邪从下而去。

水邪在人体的上部,宗“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旨,当用汗法,使水湿之邪从表散之。

此为因势利导之法,也是“开鬼门,洁净府”的具体体现。

亦为水气病的一般治疗则。

历代诸家在理解此条原文时观点较为统一,以赵以德、徐中可、尤在泾等的腰之上下分阴阳,病在阴,当泄邪于下,病在阳,当越邪于外的观点为代表,然需注意如下几点。

1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原则只适用于水气病的阳证、实证
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于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因而泛滥全身,其病之初起,正气尚可之时,可予利小便、发汗之法,以达邪去正安的目的,恢复人体阴阳的平衡。

若病久不愈,水气病属阴证、寒证时,则宜用温补之法,可参考《景岳全书·肿胀》中“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之说,以温运脾肾阳气,化生气血为主。

否则专事消伐,必然犯“虚虚”之戒。

2 “发汗”与“利小便”两法应配合应用
由于人体的表里上下常可相通,相互影响,发汗可使表和,利小便可使里通,若二者参伍使用,则表里之气可内外条达,正气健旺而病愈。

故在临证治疗时,若汗之效不显时配伍适量分利之品常可速效,若用分利之法效不著时配伍适量发散或宣通肺气之品亦常速效。

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以腰之上下,作为“发汗”、“利小便”二种治水方法的应用区别点,将两法法截然分开,相反结合应用可相得益彰。

3 “发汗”与“利小便”之法不宜单独久用
因两法久用容易伤阴损阳,加之水气病之本在于正气虚,故不宜单独久用。

若治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当随证顾及阴阳。

可参考《金匮悬解·水肿病解》“即有时上肿用发汗而不愈者,下肿用利水而不愈者,抑又何故?此盖只知其常,未知其变。

所谓变者,即发汗当顾其阳,通阳而汗自彻;利水而顾其阴,阴复而溲自利。

故又不可龂龂于但汗但利,以自囿于一隅”。

上述的“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其证属水气壅实,可以考虑用下法,泻其水而治之,乃取《内经》“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的治法。

值得一提的是:“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者病属于上,具体治法当从18条“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考虑。

若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属水聚于内于下,气机壅滞的实证,故可下之,为攻下逐水之法。

“可下之”,未曰“当下之”,以示医者治疗水湿壅盛的水气病必须是实证阳证,水停的症状较为急重,如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等出现时才可以考虑用下法,但要慎重,因为水湿壅盛者常易使阳气运行异常,甚则伤及阳气,故治疗时多应顾及其阳。

若证属邪实正虚,不耐攻逐者,宜采取寓攻于补或攻补交替之法为妥;若水势太甚,必须急以逐水者,可参考《丹溪心法·水肿》所说“当权其轻重,不可过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


可见,水气病的治疗原则,即:“发汗”、“利小便”法和“可下之”均适用于阳证、实证,后者较前者病势为甚;“发汗”、“利小便”两法常常配合运用;同时还要兼顾病者的正邪虚实情况,辨证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